第一章是最重要的。喬艾爾在書裡的第一頁就告訴讀者,彷彿也是提醒自己。成功的小說除了人物設定必需精彩外,最重要的就是讓讀者想知道,然後呢?《HQ》成功以推理包裝愛情,集結暢銷小說元素於一身,真相翻轉至最後一刻,七百頁的篇幅,幾乎沒有一頁多餘或重複,本就精采有餘,但作者野心顯然不僅於此,大膽把守備範圍拉大,直搗創作本質,把故事帶回故事,將一個作家的挫折與瓶頸攤在你我眼前。小說終究是虛構,卻又看見作家身影投射其中,在每一個懸念拋出的同時,也引導讀者同時成為觀看者與創作者。
從小到大,你已經讀過好多本、聽過好多故事。然後,你似乎都得說些什麼,讓人們知道,從剛讀完的這本書中,你得到了什麼。可惜的是,《史托納》做不來這件事,卻也因此,你更需要《史托納》。因為文學有時要傳達給你的,並不是具體的成長,而是一個人在閱讀的過程中,那難以顯現的心靈轉變,文學,是隱形的,卻牢牢的活在你的血液裡。 作者約翰‧威廉斯藉由《史托納》讓長篇大論的讀書心得順從的歸零,回到文學最初始:我們當然不想細胞一個一個的慢慢死亡,然而透過文學,我們也不需要大徹大悟的覺醒,只需要緩緩的、緩緩的讀著,那一字一句便幻化為一點點、一點點泌涼的空氣注入體內,於是,酣睡的我們醒了過來,並意識到,我們已是新造的人。
《S.》絕對是今年度不可不論及的話題之書。這部作品是以一冊自圖書館借閱的《希修斯之船》與其書上的眉批、夾在書頁的配件結合而成,出版社引介本書,除了《希修斯之船》翻譯成書的作業,還需要整編書頁眉批、各夾頁配件的中文化與設計,讓懸疑解謎的線索自書頁迸跳而出,由平面而立體,使讀者成為解謎的重要關鍵,無論你「怎麼讀」,在探尋重重線索的過程中,已經迎來專屬於你與《S.》,無法複製、前所未有的美好體驗!
有些書不該在未過40歲的時候貿然嚐試,書寫是,閱讀也是。人生得經過某些門檻才能豐富記憶,也才能承載作者拋出的無邊線索。尤瑟娜行文流水,每行斷句都自承優雅。譯筆乾淨漂亮,適時消滅不少時代所帶來的隔閡。尤瑟娜因為經過戰爭的殘酷,所以理解一國之君的重要性,也因此書寫哈德良。談帝王,她寫出一名賢君內心幽微且不被人明白的孤獨與悵然;談情愛,她舉重若輕的點出禁斷之戀帶來的狂喜與不安。透過哈德良之眼,已然重現了作者一生追尋想告訴世人的黃金年代。
如果時間不是線性的一去不復返,而是反覆跳接回某些片段再重新開始,人生會呈現何種樣貌?歷史會改變嗎?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時空背景下,娥蘇拉不斷死去又重生,潛意識裡殘存的前世記憶,讓她每一回都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也跟著她以諸多視角觀看生命的荒謬與戰爭的殘酷。命運究竟可不可逆?戰爭難道是必然的結果?作者以詩意的筆法,融合歷史細節和獨特設定,藉由娥蘇拉一段段的複寫人生,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些關於生命的大哉問。
人過中年,看待愛恨嗔癡的心態自與年少時極為不同,或許轉為苛求,又或者更加敦厚。王定國,選定題材後筆鋒就像箭一樣射出的男人,25則短篇就像25道煙花,有的在衝入高空後突然一陣煙消雲散,淡入夜色間;有的在起飛瞬間碎裂,十秒內就炸的耳邊轟轟作響;有的開場過於攝人,惹的心酸幾乎淚流滿面。人過中年,看待文字的心態自與年少時極為不同,或許轉為激情,又或者更加淡薄。王定國,從建築業遁入黑暗中,用文字向世人眨眼,宣告堅守文字品格的一代回來了。
讀黃麗群的文字大抵有一種痛快,彷彿她就站在你身邊,和你一起看著同一場電影,參與一個事件,經歷一次超過保存期限的KTV歡唱時光……,把所有你想但說不出口的歡快或彆扭,直直的坦率的說出。在與本書同名的篇章她寫道:「奢侈是在合於人情義理的範圍內,不做任何克制。」也許,身為讀者,2014年最接近這個的狀態的行為,莫過於在拿到《感覺有點奢侈的事》之時,急切卻又極其珍惜的閱讀,任憑書裡的字字句句,一個字,一個字的,在你心上踩過來,踩過去。
人們如何能停留時間?唯有透過快門與光圈上的數字,在每一個拍攝瞬間透過凹凸透鏡與世界對話,凍結時間。吳明益沒能成為一個專業攝影師,卻成了一位作家。他的攝影散文以豐厚理論作為底蘊,即使專業到底暗藏門檻,卻遮掩不住那透過作家之眼,銳利透徹情緒滿溢的感情。透過吳明益冷靜又熱情之筆,我們不光想讀懂懂攝影,而可能還有一絲妄想,希望能挽救、停留,稍縱即逝的什麼。
馬世芳大概是最能把流行音樂的故事脈絡,以文學的角度表達出來的華文作家。我們總能在閱讀過程中,與書頁共享跳動的節奏,並在持續堆疊感動的走筆中,擒住一道名為「時光」的虹彩,隨之笑迎四分音符、偶爾淚灑五線譜。今年外界動盪不安,人心黑暗衝擊滿盈,在這樣的沉重氛圍下,推薦你拿起這本書,並不只是要你理解這些日子以來,音樂界到底產生了多少突破。更重要的,我們希望你能感知,最大的突破,始終來自這個社會的每個角落。
《河流》一書自河的下游寫起,文字沿著河流書寫,寫大稻埕/萬華特有的性產業生活鏈,寫父親再也回不去的原鄉印尼婆羅洲雨林,寫母親大甲溪旁的娘家下水底,寫市井冷攤、小鎮邊緣畸人…。全書看似寫河、寫兩岸城廓,但房慧真彷若一個從最深最深的污穢處踩踏而來遊魂,逕自穿過潺潺河水,跨越文字河兩岸,橋上橋下的人世炎涼世間百態,你與我與他各自的身世,在她直率冷靜的書寫中,一一現形、無所遁逃。
生物學家大衛.喬治.哈思克花費一年時間在美國田納西州一平方公尺的老生林進行田野調查,觀測大自然在四季的變化,見微知著、由近而遠。不僅捕捉一片森林的幽微詩意與揭露自然的奧秘,更在字裏行間提供讀者科普新知、叩問生物學命題,融文學、哲學、自然科普於一爐,看似艱澀的科學知識,都在他優美的文筆下顯得平易近人。真實具現「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引人重新思索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喚醒時節更迭、生命演化予人的感動。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接收各式各樣的訊息,網路的快速傳播,常使人忘記自身與新聞真實的距離,即便是切身相關之事,也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失去最初關注時的熱切。所有新聞都被高度壓縮,我們看似知道很多事,最後卻成過眼雲煙,還來不及消化新聞脈絡就被新議題奪去眼球,逐漸失去省思的能力。艾倫.狄波頓在《新聞的騷動》中解析新聞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呈現方式,以飽含人文關懷和哲思的優美文筆,為大眾指引閱讀媒體新方向。
新型態的獨裁者不再直接以槍跟軍隊來消滅異議者,它們進化、潛藏於偽開放民主的表象裡。總在極權與民主的光譜上,遊走於模糊地帶,透過似是而非的「民主法治道理」來擾亂人民思想。懂得用「偽選舉」當成國王的新衣,好讓當權者招搖過市,企圖掩蓋非「真普選」之事實。它們懂得與世界經濟接軌,從各地獲取資源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權。 進化後的獨裁者,要看透它們收編、分化、假民主的真本事,這本絕對有防身之功用。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回顧自工業革命以來財富分配的歷史,從橫跨二十餘國、長達兩百多年的政府稅收資料中,分析全球資本的流動,以實際數據為漸趨惡化的貧富不均現象提出論證。托瑪.皮凱提除了將不平等的議題建構起完整的經濟理論,更進一步提出解決之道──為了避免資本不均的惡化對民主、公平和正義價值造成深沉衝擊。本書引發世界省思貧富懸殊、社會流動的問題,喚醒公眾討論,如何推動政策改革則是所有人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記得微軟與Google的纏鬥嗎?當Bing對上Google Search、而Windows力抗Chrome OS時,蘋果卻後來居上,一舉超過兩家公司市值的加總;當創新以模仿作為競爭手段,過分強調舊有的機會,結果落得勞民傷財。那些過去的成功經驗,不該是我們創新的起點;在這個科技速變時代下,最需要的創新思考練習是「從零到1」;試給自己一個反主流的提問:「什麼是你跟別人看法不同,但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當你願意相信許多有價值的創新未被發掘,本書將是你的最好起點。
ETC上路,千人國道收費員失業;用Skype撥打免費電話,GDP統計數字蒸發數十億美元。當小孩玩具都有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時,過去再難的問題,都因科技能有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如今,影響全球經濟最主力的因素,絕非政府政策、貿易全球化或華爾街騙局,而是指數式成長的科技。究竟,未來數位科技的能力與限制在哪?將帶來什麼創新發展或貧富不均?政府、企業與個人如何積極運用與謹慎抉擇?本書為我們展開了一段找尋解答的精彩之旅。
137億年的世界史,以圖畫、文字呈現,該用上多少篇幅,才能讓人一窺其中奧秘?但如果能夠如同本書,將資訊經過消化、細緻地整理,進而轉化為具有說明性的的視覺資訊,確實能讓讀者在文字與圖像的間隙,更輕易地觸碰資訊核心:地球生成45億年,如此扁平的資訊經由視覺資訊對照,相當於人類的61歲,此時不待多言便可清楚了解,我們身處的地球資源並非永無止竭。從蠻荒到文明,一部以視覺資訊極致表現的世界史,值得細細品味。
這本書為一戰前一年-1913,拍下了一張歐洲的365度環景照。 作者伊里斯,如實細瑣的紀錄了這個關鍵轉折年代,逐月分章地將歐洲幾個重要城市-慕尼黑、柏林、巴黎等,並以名人軼事串連起來,呈現出一幅生動的歷史壁畫、近代史最佳入門書。書裡串場的名人不限政治圈的大咖:史達林、希特勒……,更有人文藝術掛的托馬斯曼、卡夫卡、佛洛依德甚至是杜象等。其年,人文思潮風起雲湧、政治局勢詭譎多變,原來大變前夕,文明依舊如此燦爛多嬌。
三十八億年前,地球有了最早的「生物」,直到七萬年前,「智人」才開啟了文化發展初始,寫下人類大歷史的第一章。從此,人類自地球上的生物脫穎而出、加速發展,大幅改變了人類與周遭生物的歷史命運。現在由過去所累積;未來將由現在組成……本書藉人類的宏觀歷史進程,帶領讀者思考此刻與未來的人類文明發展,作者哈拉瑞為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並針對繁體中文版讀者重新選用本地熟悉的史實為例,是年度不可錯過的重要巨著。
電影裡,心裡有悲傷的話,可以去吳哥的樹洞,把悲傷與祕密都封藏在這裡;這本書,會告訴你,柬埔寨正是一個滿懷悲傷與秘密的國家。 以報導柬埔寨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的布林克里,不談味道偏甜的風土民俗,而是以批判的視角,揭露最深層的歷史創傷與政治暴力。從赤柬時期200萬人遭致屠殺,到今日選舉場子屢見不鮮的手榴彈攻擊,全書處處充滿如小說般的情節,但現實往往比小說更荒謬。讀完以後,你會記住這個故事,開始關注這個國家。
正著讀、倒著讀,都是藝術品。關於成就一道珍饈佳餚的所有環節,都化作一幅幅空拍絕景,帶領每位廚房中的旅程,完成專屬於自己的烹之旅路。建議閱讀族群:1.試圖學習料理、以利自己能成為一個更精良之生活品味家的人。2.無力駕馭料理、但也試圖與專業的食譜書群居、以利自己能成為一個更精良之生活品味家的人。3.擅長創造料理、卻缺乏強而有力的烹飪步驟、來為追隨者們詳細解說、以利自己能成為一個更精良之生活品味家的人。
生活中有許多令人嚮往的事物是需要親身體會練習,葡萄酒正是一種。除了純粹品評滋味,亦能在許多時刻增添畫龍點睛之美──無論是眾人歡慶或是一人獨處。在生活中品嘗葡萄酒應該是件輕鬆愉快的事,喝自己喜歡的酒比買專家建議的酒單有樂趣。本書從實踐一種生活的嚮往出發,融入生活情境,提案給每一位對葡萄酒心生嚮往的讀者。享受生活有時需要學習,我們樂於推薦真正兼具知識入門又富含閱讀趣味的生活之書,無論是不是葡萄酒。
「發酵」是各類菌種及微生物在無氧狀態下,利用養份產生酵素,是一種極具能量的轉化過程。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方式不僅與此息息相關,在我們生命的轉彎處,更需要這樣的「發酵」轉化歷程,來轉變為更不同的美妙風味。 這書其實就是本「微生物秘辛史」,談實際的發酵操作方式,也提及人類學、與土地依存的相互關係以及社會的分享飲食文化。如果你照著做,養出了一大片黴菌,沒關係,完全刮除重來就好,人生不也正需要這樣的經歷?!
有句話說,「吃的食物代表著你。」(若你下廚的話),你煮的食物其實也代表著你。何時要煮哪種食物、煮食烹調時會放什麼佐料、食物的搭配,在在都來自著你背後的文化。 本書透過作者在地深耕、及對食材的敏感度、對料理手法的細微觀察,加上對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背景有相當了解,將每道料理的故事和美食一起調味書寫,為讀者編織了12幅不同特色的台灣美食地圖。讀來不只可口,更想讓人實際走訪當地,品嚐這些集結在地智慧的料理!
狄波頓以他擅長的平易近人口吻,輕巧地開啟觀者的藝術之眼兼以解決人生疑難,像是將畫家細膩描繪蘆筍的視角用在看待忽視已久的伴侶,重新讓愛苗滋長;在名作《繪畫的起源》裡,他忽略這恢弘的命題而是為畫裡即將別離的愛侶下了深情註解,「我永遠不想忘記你今晚的模樣」,並將此連結到我們日常拍不停的行為就如同畫中人為了記憶當下。他不談藝術這回事有多高尚優雅,而是要我們將其視為生活的工具,輕鬆應用在日常所需。
從音樂會怎麼選位置、安可的藝術,再到古典樂史,這是本無所不包的音樂專書,書名讀作樂(ㄩㄝˋ)之本事。但焦元溥搖著音樂的旗幟暢談文學的木心、漢內克的電影、攝影史上第一張照片,知識含量驚人的高。剖析的角度也不落俗套,用可口可樂定義經典、舉京都龍安寺談曲目的無限性、連詩人鯨向海見網友也被適時的援引為例,讀來親切順口奇趣滿點,書名在此可讀作樂(ㄌㄜˋ)之本事,完讀後會不自覺滿足喟嘆到底讀了本什麼奇書啊!
19歲的他被一張愛斯基摩的空拍照吸引,抱著可能無疾而終的心情去信阿拉斯加給一個根本不知是誰的村長,半年後奇蹟般地收到回音,自此開展一生對極地的追尋。暴風雪、馴鹿遷徙、座頭鯨巡游,每張照片都是珍貴瞬間,而每個瞬間都消磨難以計數的等待,他鏡頭下純淨的天地萬物映照出他純粹致志的個性。他極少入鏡,但每張照片都能看見鏡頭後的他,無比真摯。斯人已遠,但精神終將不滅,這不只是攝影書,更是他窮極一生寫作的生命之書。
「疼痛」是可以用言語或文字來表達的嗎?如果我們無法談論疼痛,那我如何相信你明白疼痛的存在?疼痛無法共感,無法同理;發作時,除了疼痛什麼都不存在。 聽疼痛說話,賦予它意義,為自己體內巨大無聲的戰場,找一個療癒的出口。這是可能的嗎? 這非比尋常的磨難,給了我們機會,促使我們在極端時刻以極端方式回應,並表達出我們自己,不論以隱喻、畫作或是語言文字。 疼痛難以言喻,或許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理解疼痛、療癒疼痛。
在面對自己罹患癌症、逐步淡忘一切時,選擇提筆寫下最後一段日子中,親手碰觸過的每幕日常即景。在讀完書後,年輕讀者們普遍認為,作者選擇以超然的樂觀,閱覽自己人生終途這件事,看似光明正面,實則沾滿惆悵懸念,正因為人生如此短暫無常,才逼得我們總得挺身而進、逆風向前。但對於中老年讀者來說,本書提供了一種完全翻轉的心境,去擁抱自己的凋零與終老離散。這當中的感想落差很難斷定對錯,但至少我們都清楚見證,這道由歲月所催生的魔法是多麼絕妙動人。
這本書最珍貴之處,是卡爾‧羅哲斯從多年心理治療工作中,所獲得與歸納出的經驗結晶。包括:「如何協助他人成長」、「人要如何成為自己」。作者針對這些問題提供明晰、具體的要點,並深入闡釋。全書最基礎的觀點是,「要幫助一個人成長,自己必須先成長」,包含接納自己、誠實面對自己…。每一次治療他人,都只能從治療自己開始。治療師能促使改變發生,但「真正使一個人改變的,是他自己」。這是本書最具價值、也最鼓舞人心之處。
「下雨時,一定得聽比莉‧哈樂黛。」十三歲的傑克初次在學校工友室遇到怪咖厄利時,厄利就是這麼說的。傑克剛失去母親,被父親丟在陌生的寄宿學校裡;厄利則不管別人眼光,堅信上戰場的哥哥還活著。兩個孤單少年,結伴踏上一趟冒險旅程。和他們旅程相對應的,是厄利口中、少年Pi的奇幻之旅,虛實之間,巧妙的以許多意象連結,情節彼此呼應且自然的串成一氣。而閱讀這本書,也像是經歷神奇的魔幻旅程,讓所有失落的靈魂獲得療癒。
鮮明、純真的老虎先生,就像是圍繞在你我身邊心愛的寶貝。在日復一日「循規蹈矩」的生活裡,卻無法掩蓋一顆想熱烈冒險的心。 森林探險之路或許有些小瘋狂,跳躍、吼叫、奔跑並不讓人介意,反而使我們更加鍾愛老虎先生勇往直前的自在,更呼應著孩子純真美好的初心。 獨自瘋狂是孤單的,故事來到尾聲,返家之路讓老虎先生感受親友滿滿的愛與溫暖。這段冒險,他重新看待自己與團體間的關係,然後驚喜發現,大家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請聽聽我的心聲。深覺委屈的蠟筆們不約而同地寫信向小主人抱怨──別老把我塗到框框外;我知道我是你的最愛,但我已又短又鈍,我累了想休息;為什麼撕掉我的紙包裝,我要穿衣服。蠟筆的表情、肢體動態充分傳達其情緒,讓小讀者瞪大了眼嘖嘖稱奇。蠟筆所埋怨的幾乎是小朋友行為翻版,能引起孩子共鳴,逗得他們哈哈笑。「媽媽,我的蠟筆呢?」沒錯,這故事讓孩子的閱讀行為從書本延伸到書本外,開始關心家中蠟筆,體會它們的感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