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卦,上卦兌澤,下卦震雷,卦象就是大澤中響著雷聲,水澤隨著迅雷的霹靂而震動,像是人際關係的「隨從動態」情況, 周瑜十六歲時認識了同年紀的孫策,便有了「追隨」的契機, 從蘇東坡的念奴嬌詩詞,重新認識年輕而真實的周瑜 孔明: 周瑜不悅,再吟,不過這次是人身攻擊了: 隆中是孔明的居處,他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黃綬長得醜,應答: 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被曹操覬覦,怒目相視,幾次都想發作,劍拔弩張之時,魯肅在一邊和了句: 詩罷眾人一齊喝彩。周瑜見有人從中和解,無奈只好收場。你瞧!是不是把周瑜抹黑了,應對詩文中顯得孔明氣定神閒,而周瑜則是氣急敗壞,兩人的才智與氣度高低立判。哎!被污名化的周瑜,真的給羅貫中害慘了,連後人們也要編個故事數落數落,甚至落井下石。 到了中年,重新細讀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公瑾就是周瑜的字,孫權、劉備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曹操號稱八十萬的水師,因為黃蓋詐降火燒連環船,燔燒曹軍船隻後火勢延及岸上營壘。曹軍人馬傷亡慘重,狼狽退卻。 寫下這闋赤壁懷古的蘇軾,四十三歲,被謫居在黃州待罪中。我們可以從《東坡題跋》清楚地知道蘇東坡的內心世界:「周瑜二十四經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如此。」蘇軾面對赤壁的湯湯江水,遙想年輕的周瑜意氣風發。所以從懷古歸到傷己,自歎「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 我好奇想要瞭解,這位讓蘇東坡慨嘆的江東美周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周瑜他出力最多、戰功最著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也直接決定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我們誤解了周瑜多少?《三國演義》裡把赤壁之戰的關鍵功勞都給了諸葛孔明,而真正大功勞的周瑜,卻在計謀多出的諸葛孔明光芒下,顯得那麼「曖曖不明」,甚至成了孔明手中的一枚棋子。史書說「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也說周瑜「長壯有姿貌」,又說他「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如此,少年英雄周瑜,他是如何英姿勃勃? 當然我也好奇周瑜死後,他的愛妻小喬後來怎麼了?他有後代嗎?
少年霸氣的孫策決定脫離袁術,周瑜率軍助陣奪江東 袁術曾答應孫策讓他擔任九江太守,後來卻改任用其他人。之後袁術派孫策攻打廬江太守陸康,因為有些過意不去,便對孫策說:「本來要你擔任九江太守,卻錯用陳紀,我引以為恨。現在你去攻打陸康,如果得勝,廬江太守就是你的了。」然而,孫策大勝,袁術卻又不守承諾,讓他的舊部屬劉勳當了廬江太守。滿嘴是空話的袁術,使得想要有一番作為的孫策非常失望與寒心,他不動聲色繼續蟄伏,開始等待自立的機會。 淮南一帶已是袁術的勢力範圍,他一直想要進一步跨過長江,南下擴張地盤,搶占揚州江東諸縣。 興平二年,一九五年,二十一歲的孫策自告奮勇要幫袁術平定江東,袁術以為孫策一片誠心要幫他打天下,撥了一些兵馬。在《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說到孫策要前往江東,他與朱治、呂範等人商議,用父親孫堅所留的傳國玉璽作為抵押,以母舅吳景有難,向袁術借雄兵數千。。孫策離開袁術,一路招兵買馬,部眾從千餘人增加到五、六千人。他決定利用這個機會脫離袁術,稱霸江東。 渡江前,孫策進軍歷陽,他寫信告訴周瑜,邀他共襄盛舉。周瑜立即帶領叔父周尚的一部分部隊和大批舟船糧秣前去迎接。對於周瑜應邀而至,孫策大喜過望高興地說:「吾得卿,諧也!」有你的幫助,事情就有成功的希望了! 接著進軍劉繇的大本營「曲阿」城,當孫策進軍至劉繇城下時,這時「太史慈」這位美髯將軍、神箭手從山東趕來幫忙劉繇,劉繇的部下紛紛勸劉繇以太史慈為大將對抗孫策,但是劉繇卻有其他雜念不敢重用,只派遣太史慈偵察城外。不料,太史慈卻碰上了孫策,孫策當時只帶著三十騎人巡邏,戰將黃蓋、韓當皆在其中。太史慈知道這一群人為首的是孫策,於是單騎而上,與孫策正面相互對打,打了個平手。這時兩方軍隊各自前來,於是二人各自退回。不久劉繇與孫策對戰,但戰敗,於是劉繇棄軍遁逃,諸郡守也皆棄城而走,曲阿城盡歸孫策所有。 劉繇敗走後,這時孫策的部眾已經擴展到幾萬人,發展極快。他對周瑜說道:「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陽。」我以這班士兵奪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足夠,你先回去鎮守丹陽吧!周瑜遂回師丹陽。 居巢離長江很近,大將軍不當,幹個小縣長,周瑜有自己的想法:方便從居巢順流而下可直奔江東,追隨孫策而去。他等的是時機。 在易經有一卦〈隨〉,說的是「相互順從,隨時變通」的道理,理的是「擇善而從,擇類而從」的論述。〈隨〉卦有「兌」的悅和「震」的動,動而悅就是「隨」。震是動,兌是悅,內動之以德,外悅之以言,則天下之人,咸慕其行,而隨從之,故謂之「隨」也。既見隨從,能長之以善,通其嘉禮,和之以義,乾之以正,則功成而有福。 所謂「隨道」為何?當隨之時而不知適變,則「失時」;徒知適變而不能守正,則「失己」。所以,隨卦的六爻專取其「相比相隨」,不必其應。至於陽爻居剛位則會加上誡辭。回頭看卦象:上下兩卦,陽爻都在陰爻之下,有「陽剛隨從陰柔」之象。六十四卦之中,「剛來而下柔」,唯有此卦。能以剛下柔,以貴下賤,多問於寡,捨己從人,則德業自進,這就是所謂的「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