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博客來 我的購物車 會員專區 服務信箱 Q&A詢問台


會念書小孩的家
都在做些什麼?

作者:安河內 哲也
譯者:林品秀
定價:280元

為提升孩子學習能力,家長能做些什麼呢?
◎不吝惜花錢買書,並在家中各處任意擺放書籍
◎若親子能夠一起快樂練習數學益智遊戲,算術就能變得拿手。
◎一起收看新聞節目,擴充詞彙量。
……等,還有其他眾多方法!

如何協助孩子提升學習能力?面對孩子的未來,家長又應該在孩子的升學考試及英語學習路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日本英語教育專家、幫助十萬名孩子提升成績的日本人氣講師安河內哲也,將所有的最佳妙方,在書中與您完全分享!

本書作者日本人氣名師安河內哲也,二十多年來,從指導與接觸過數千名孩子的經驗中發現,雙親的想法,會大大地影響孩子對於念書的想法,而這個傾向在孩子年齡愈小的時候,愈是明顯。

實際上,這段從幼兒期到中學為止所形成的核心部分,要在往後進行修正,是難上加難。

當然,以高三學生為對象的補習班或是重考班會盡最大努力,充分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他們能夠提升在準備考試時的效率,使成績進步。

但是,關於「思考力」、「靈活性」、「論理性」、「韌性」、「音感」、「讀書的能力」、「享樂的能力」、「速度感」等等,這些念書時真正需要的主要能力,到了這個時期,不容易產生戲劇化的轉變。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能力是要在家庭中,長時間培養的。擁有前述能力的孩子們,成績的成長幅度或是合格率,也比其他沒有這些能力的孩子們要高得多。

決定孩子們學習能力最重要的要素在於「家庭」。

家庭內的環境可左右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如果認為「孩子不管他,也會自己成長」,而採取放任態度的話,就會抹殺掉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可能潛力,這實在很可惜。整頓好家庭內部的環境,盡可能地啟發孩子的學習能力,才是給予孩子生命的父母應有的責任。

二十一世紀,是「學習能力」掛帥的時代。因應現代瞬息萬變的社會,如何培養孩子們自立學習、在競爭下生存的能力,就是作者在本書中想要跟讀者分享的。

作者建議家裡要布置學習角、學習空間或是主題樂園,到處放書或是掛上A4文件夾,裡面常換要學習、要注意的資訊。因為到處是學習的材料,就增加孩子接觸的機會。這些的目的,都是為了在家裡經營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本書介紹的不是抽象的育兒論理,而是以在補習班以及家庭中的經驗為主,具體說明「做什麼?」、「如何做?」、「何時做?」的豐富內容。

作者認為,「育兒,也是一種能夠再次體驗自己如何成長、或是追尋不同夢想的精采冒險。」期待每位家長為孩子著想,而對「教育」所付出的努力,都將會以回憶的形式,確實地永存於孩子心中。大家能在家庭這個遊樂園中,充分享受這個人生只有一次的美好體驗。

能同時培養人的潛力與學習能力的「經驗教育」

「人的潛力」與「學習能力」並非相互衝突。

目前為止,我們針對「人的潛力」與「學習能力」討論了不少,不過,我相信仍有不少人認為這兩項能力相互衝突。
如果要提升孩子的「人的潛力」,他念書的時間就會被迫縮短了吧……。
如果要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就必須犧牲他個人潛力上的發展吧……。
但是,這樣的擔心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人的潛力」與「學習能力」是有辦法同時培養的。
辦法就是以幼稚園、小學時期為主的「經驗教育」。
所謂「經驗教育」,就是讓孩子經歷各式各樣的體驗,在這些過程當中,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與「潛力」的教育方法。 經驗教育包括各式各樣的內容。
跟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的遊戲、與有趣的大人聊天、閱讀、家族旅行、參觀博物館、摺紙、拼圖、演奏樂器、露營、去河邊玩、抓昆蟲……等等,都是經驗教育。父母要做的是充分為孩子製造這樣的機會,來協助孩子其「人的潛力」以及「學習能力」的成長。

接受過「經驗教育」的孩子,成績才會進步。

「經驗教育」同時也是消彌念書與玩樂之間界線的好方法。
對於沒有意願的事情,就算勉強孩子去做,孩子也無法學習到其內容。這是因為腦部會出現拒絕反應的關係。
相反地,孩子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有趣的事情、開心的事情,就會一項接著一項地去接觸,也能達到令人驚喜的吸收程度。
光看字面,也許會覺得「經驗教育」是一項捨近求遠的方法。
但是,要增進孩子的學習能力,比起提早讓他們讀教科書及參考書,或是做題庫,首先進行「經驗教育」,才是更有效率的捷徑。
這是我到目前為止教導過無數孩子,所實際體會到的一點。進補習班之後,成績扶搖直上的孩子,都是接受過經驗教育的孩子。



算術.數學 利用益智遊戲等,來鍛鍊數學能力。

討厭算術的父母,要如何教出喜歡算術的孩子呢?

相信有很多的孩子,都是「非常討厭算術」的。
並且,多數這樣孩子的父母,過去也都曾因為不擅長算術,吃了不少苦。
在這種情形之下,父母要怎麼去幫助孩子學習算術、數學呢?

【算術.數學益智遊戲】∼降低算術門檻。

身為英文老師,我也很討厭算術。所以,我曾經多方詢問「親子都喜歡算術的家庭,是怎麼訓練的」等相關問題。
因為我認為,只要模仿這種家庭的做法,就可以讓「非常討厭算術」的孩子轉而喜歡算術。
結果發現,親子都喜歡且擅長算術的家庭,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親子會一起玩「魔術方塊」或「數獨」等等,各式各樣的算術.數學益智遊戲。
所以,讓討厭算術的孩子嘗試這種算術、數學益智遊戲應該不錯的方法。
這正可謂為經驗教育。消彌「念書」與「玩樂」的界線,透過玩樂來養成算術所須具備之使用數字的能力、以及理解圖形的能力。
去到書店,您可以發現有許多標題為「能讓頭腦變好的益智遊戲」之算術.數學益智遊戲書籍。
我推薦的是宮本哲也的《能讓你變聰明的益智遊戲》系列(學研)。主要的內容是使用數字以及四則計算(加、減、乘、除)的計算型益智遊戲,可以讓孩子快快樂樂地學習計算。
另外,講談社所出版的《密碼》系列(青鳥文庫/松原秀行著)也不錯。它的內容是以故事構成的,討厭算術的孩子應該更容易接受吧。
但是,千萬不要跟孩子說:「聽說要多做益智遊戲,算術才會變強。所以,從今天開始,每天一定要給我做一個問題。」逼迫孩子去做益智遊戲。要求得太直接的話,孩子反而會拒絕去做。
重點就在於,不經意地讓孩子養成習慣。例如,買回家之後,親子一同玩玩看,父母也跟孩子一樣,試著去摸索看看其中的樂趣。

【摺紙】∼變得擅長圖形問題。

「摺紙」也是一種讓孩子更親近算術的經驗教育。
在我的學生裡面,有一個女孩子很喜歡算術。
問了她以後才知道,原來她的外婆喜歡摺紙,每次回鄉下,外婆就會教她許多摺紙的玩法。
她說只靠著一張紙就可以變出花、鳥、動物、昆蟲、建築物、箱子等東西,讓她感到相當有趣,所以,就喜歡上了摺紙。
而且,她還說在解「算術」的圖形問題時,她都會在腦中想像成摺紙。
「摺紙」的確與「算術」的圖形問題有共通之處。您要不要試試購買介紹「摺紙」的書籍,與孩子一起摺看看呢?

【魔術】∼邊玩樂、邊鍛鍊理科頭腦。

與益智遊戲很相像的就是魔術。
其實,我的獨門技藝是魔術。無師自通,但也學會了許多技法。
此外,透過學習魔術之後,我發現,魔術是一種非常需要理科頭腦的遊戲,而這也是算術所需要的。
例如,「生日魔術」這項魔術是這樣變的。
「讓我猜猜看你的生日。首先,請將你生日的月數乘於 4。」
「算好了嗎?接下來,請再將算出來的數字加 9。」
「然後,請再將算出來的數字乘於 25。」
「接著,請再將算出來的數字加上你生日的日子。」
「請問最後算出來的數字是多少呢?」
最後,根據對方回答的數字,跟對方說「你的生日是○月△日吧」,來猜對方的生日。
這項魔術的技法是將最後對方回答的數字,減去「225」。如此一來,出現的數字就是對方生日的「月」、「日」接連起來的數字(例如,十二月十六日就是「1026」,三月十日就是「310」)。根據這個數字,就可以跟對方說:「你的生日是……。」準確地猜出對方的生日。很有趣吧?
像這樣,接觸數字的不可思議之處,就會加深對算術的興趣。除此之外,因為其中還有計算的部分,所以,藉著習慣計算而消除對算術的排斥感,效果也是可以期待的。
各位覺得如何呢?學習魔術,對於「非常討厭算術」的孩子們,魔術是否正是最適合的經驗教育呢?
剛剛為大家介紹的計算魔術也很有趣,除此之外,我的推薦是,以數字的順序讓觀眾驚訝不已的「卡片魔術」。
在這項魔術的解說書中,有介紹要怎麼樣排列卡片,就可以讓觀眾驚訝萬分。學習這樣的技巧,應該也可以訓練安排事物順序的思考能力。
同時,這項魔術也需要計算,所以,也可以鍛鍊計算能力。



經驗教育成功的祕訣,就是「若無其事」地進行。

儘管經驗教育很好,也無須強迫執行。

雖然希望大家都能積極地在親子生活中,實踐經驗教育。
同時也希望大家重視一點,那就是「若無其事地實行」。
儘管經驗教育很好,但是也不須堅持「一定要讓孩子實際體驗所有理科教科書中有的實驗」,然後,拉著不甘不願的孩子,強迫他參觀所有的科學館。
這樣強迫孩子的話,必定無法持續。若孩子抗拒地說出什麼:「我再也不想去科學館了!」很明顯地,那就是做過頭了。
這個道理跟學鋼琴和游泳是一樣的。父母太過逼迫,孩子反而容易失去意願,並與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馳。
念書也是一樣,父母愈對孩子說:「多念書!多念書!」孩子就會愈來愈不念書。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的意願」與「孩子的意願」傾向呈現反比。父母愈拚命,孩子的意願就愈低落。這樣的話,對父母、對孩子,都是不好的現象。

內心「縝密規劃」,表面必須「若無其事」。

我所思考的「經驗教育」的姿態,應該是「若無其事」。但是,內心必須「縝密規劃」。這是一項重點。
家長對於孩子們的教育,會想拚命努力,理所當然。這同時也是家長的責任。所以,內心維持「強勢主導」,是相當重要的。
但是,家長的心態如果讓孩子知道了,大部分的孩子反而會失去意願。所以,家長表面上要佯裝「若無其事」才行。
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內心強勢主導,表面若無其事」呢?
基本上,不論任何活動,雖然是家長縝密規劃,也要讓孩子以為「這不是父母叫我做的,這是我自己選擇的」。
例如,在與孩子聊天時,孩子說:「上次在學校看了關於溫室效應的紀錄片。溫室效應好恐怖喔。」
這就是孩子對理科產生興趣,積極學習的絕好機會。
此時,家長就要在下班時趕快去書店,努力找尋孩子可能會有興趣、關於溫室效應的書或是漫畫,花錢、花時間都好,要買到對孩子有益的書籍。
但是,這樣拚命的樣子絕對不能讓孩子看到。回家後看到孩子,就跟孩子說:「今天剛好去書店時看到這本書,你之前說過溫室效應的事情吧。有興趣的話就讀讀看吧!」若無其事地推薦給他,就可以了。
要讀不讀,都交給孩子決定。家長就別再做其他多餘的事情去干涉。家長要將自己的「拚命努力」,巧妙掩飾起來,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就算孩子忽略家長的心血,也不要氣餒!

在這種情形之下,也有可能父母苦心地把書找來,孩子卻看都不看。
儘管如此,家長絕對無須在意。
家長所播下的種子中,能順利發芽的其實少之又少。甚至不發芽的機率還比較高。
所以,就算不盡人意,告訴自己「這次沒有成功,沒辦法」,而乾脆地放棄;孩子願意接受時,跟自己說﹁他有興趣真是幸運﹂就好了。

不用讓孩子實際體驗所有事。

最後,我想對認為「不論任何事物,都非得讓孩子體驗不可」的人,說一句話。
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想讓孩子不論任何事物,樣樣實際體驗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便是不可能的也無妨。
因為,只要體驗一項事物之後,對於相似的事物,想像力就可以發揮效用。不用經歷所有事,只要有一項不錯的經驗,就可以應用於各式各樣的事物上。
例如,家族旅行前往滋賀縣的琵琶湖。因為有了這項經驗,所以「看到湖」的實際感受就會烙印於腦海。有了這項實際的感受,教科書裡面出現其他湖泊的內容時,就容易想像,回想起來。
這在理科的實驗方面,也是一樣的。
以經驗教育所學習的事物為基礎,啟發想像力,讓效果發酵至各個領域,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增長,也是相當重要的。



讓孩子自由體驗,經驗教育才有效果。

抱持「壞掉也沒關係」的心態,讓孩子接觸任何東西。

實行經驗教育時,要抱持「讓孩子體驗任何事,接觸任何東西」的心態。
例如,家長把顯微鏡或是天文望遠鏡買給孩子。給了孩子之後,要怎麼使用,就要交給孩子去負責。
無須對孩子說:「要好好地讀使用說明書以後,再使用才行。」或是,「你看,普通都是這樣用吧!」之類的話。
家長如果在旁邊一直提出意見,孩子說不定就會失去使用的心情。不僅如此,還會失去自我思考的機會。
同時,就算孩子把顯微鏡或天文望遠鏡弄壞,也絕對不要跟孩子生氣。
孩子有時或許是因為想了解其中構造,才會將器具解體。這種時候,非但別對孩子生氣,還要鼓勵他這樣做才好。對於孩子有興趣的事物,要徹底地讓孩子盡情去體驗。
在這過程當中,就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獨創力。
假設顯微鏡與天文望遠鏡壞掉,再也不能使用,只要想著這對於孩子的頭腦有幫助,就不會覺得這是一筆昂貴的開銷。
總之,就是讓孩子盡情地體驗。特別是在小學為止,讓他們多多經歷這樣的體驗,是很重要的。
不過,在讓孩子體驗的同時,安全層面的考量也是必要的。
家長在讓孩子自由體驗的同時,也要好好注意孩子的行為。請大家在細心注意、不讓孩子受傷的前提之下,讓孩子自由體驗任何事物。



把家裡布置成「學習主題樂園」。

讓家裡充滿「教育性的事物」。

要培養出聰明的孩子,那麼營造出「喜愛學習」的家庭環境,就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也就是說,要將家裡布置成「學習主題樂園」,讓孩子能夠接受「學習是理所當然」的概念。
例如,讓家裡充滿著書、圖板遊戲、益智遊戲、天文望遠鏡、顯微鏡、教科書、參考書、理科實驗套組、英語DVD等,具有教育效果的娛樂道具。只要覺得能對孩子有幫助的,就儘管買下來,放在家裡的各個角落。
只要營造出視教育、知性為理所當然的家庭環境,孩子就會自己朝「學習」的方向去努力。

「學歷會遺傳」是真的嗎?

根據本人從事補習班講師二十年以上的經驗,我強烈感受到「孩子的學習能力,會大大受到家長的生活形態所左右」。
家長自己積極從事知性活動,花心思營造知性家庭環境的話,較容易引導孩子學習能力的成長。反其道而行的家庭,要使孩子的學習能力成長就比較困難。
例如,有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非常熱心,自己卻不愛學習。讓孩子去上補習班,叮嚀孩子「要好好念書」,自己卻都沒有學習任何事物,電視都只看綜藝節目,也不閱讀,對於孩子學習的內容也毫無興趣。
像這樣的家庭,要使孩子的成績有所成長,絕非易事。
補習班講師的工作,就是要在短期內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成長,讓學生得以進入他們希望進入的學校。為此,每位講師都會在各方面竭盡全力。
但是,孩子所成長的家庭環境,更是影響甚鉅。補習班講師要在有限時間內,顛覆這些影響是相當辛苦的。這當然並非不可能,只是隨著孩子年齡愈大,要補足其差距就愈來愈難。
聽起來誇張,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實。
例如,每天一小時,持續十年的話,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天(閏年除外)。換算成小時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個小時。每天看一小時新聞節目長大的孩子,與幾乎都不看新聞長大的孩子比起來,接觸知識的時間可說是壓倒性地多很多。相對地,在累積知識量上,前者也是較有利的。
所以,不是「學習能力會遺傳」,而是「家庭環境會左右學歷」。因此,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務必要營造一個有知性環境的家庭。



事先將書籍隨意擺放於家中各處。

書籍的放置處不僅止於「書架」。

「看書」,對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與「人的潛力」,非常重要。要培養出喜歡看書的孩子,秘訣就是讓家裡到處都是書籍。
這並不僅止於把書整整齊齊地排在書架上,而是在孩子放眼所及之處,如沙發旁、餐桌、廁所、床旁、電視上、廚房或客廳地板上,儘量隨意擺放眾多書籍。
藉由此舉,就能營造出「書籍」在每天生活中隨處可見、理所當然的環境。
這個方法能夠消除對孩子而言,書籍是「高不可攀」的印象。因為,當可以隨意拿起書翻閱的機會增加後,孩子比較不會排斥書籍。
我認為,隨意擺放家中各處的書籍,真的就是「百無禁忌」。
舉凡如謎題、數學益智遊戲、英語繪本、昆蟲等書籍。孩子若能在遊戲之餘,順手拿起這些同時能夠鍛鍊腦力的書籍閱讀,那就太幸運了。
此外,像是家長自己會閱讀的書籍或雜誌等,也可比照辦理,事先隨意地擺放於家中各處。孩子若在偶然間拿起此類書籍,進而萌生興趣,也能成為增加困難詞彙知識的好機會。

在電視旁,放置「地圖冊」吧。

再者,個人建議不同種類的書籍,也有其隨意擺放的適當位置。
例如,請把「地圖冊」放在電視旁邊吧。新聞節目常會報導發生於日本或全球各區域事件。此時,如果「地圖冊」近在咫尺,就能立即翻閱,清楚記下相關名稱或位置。
而在餐桌或沙發上擺放「報紙」,總是出現在眼前,自然而然也就很容易伸手取閱。
也請事先在餐桌或客廳中備妥「字典類」(電子字典也可)。
如此一來,在餐桌或客廳念書時,就能立即查詢了。

即使孩子不看買來的書籍,也別放在心上。

即使孩子不常閱讀擺放於家中各處的書籍,也請別放在心上。
孩子比較會看自己買來的書籍,對於父母買來的書籍則興趣缺缺。
所以,家長抱持「總有一天會拿來看看吧」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現在沒有興趣,日後,時候到了,或許就會萌生興趣。
此外,當孩子不如家長期望,那麼常看書時,也請家長試著審視自己和書籍的關係。請問您有閱讀的習慣嗎?
家長本身沒有閱讀習慣,就無法讓孩子成為書籍愛好者。
孩子是看著家長的言行,一邊學習成長,所以,首先請家長本身,先努力養成在孩子面前閱讀的習慣。



讓孩子閱讀,能夠提升詞彙能力的漫畫。

幫孩子購買與學習相關的漫畫。

有些漫畫也有助於逐漸提升詞彙能力。漫畫因為有圖像輔助,所以容易理解,同時也能以愉悅心情,慢慢記憶許多新詞彙。
在此,首先要介紹的是傳記漫畫以及歷史漫畫。個人推薦《集英社版 學習漫畫 日本的歷史》(集英社)。個人認為,姑且不論孩子看不看,光是以像百科全書的感覺放在家裡,也很好。
此外,還有些學習漫畫中,會出現《櫻桃小丸子》、《哆啦A夢》或《名偵探柯南》等動漫角色,針對像是「諺語」、「天體」或「昆蟲」等,各科目的形形色色主題,進行解說。
具體而言,有像是《櫻桃小丸子》或《烏龍派出所》主角—兩津勘吉等人物的《考取滿分系列叢書》、《滿分人物傳》(以上皆為集英社出版)、《哆啦A夢的學習系列》、《名偵探柯南的推理檔案》系列叢書(以上皆為小學館出版)。
由於能和最愛的動漫角色一同學習,孩子也能開心地持續學習下去。
等到孩子升上小學三至四年級後,或許可以考慮試著讓他們閱讀手塚治蟲先生的漫畫。
這位漫畫家的作品包括《火鳥》、《怪醫黑傑克》等,有許多漫畫的主題,都能讓孩子思考人生或社會等相關問題。這些漫畫或許也能逐漸擴展孩子的興趣。
我大力推薦手塚治蟲先生的漫畫,理由在於,作品中所使用的詞彙水準相當高。他的作品並不會因為這是孩童所閱讀的漫畫,而對使用的詞彙設限。
例如,《怪醫黑傑克》中,就理所當然般,使用「切除癌症患部之後,食道重建術……移植使用小腸腸道……」等台詞。
孩子像這樣看到困難詞彙時,或許就會發問:「媽媽,這個『切除』是什麼意思?」
孩子發問時,就是讓孩子學習的機會。此時,請確實為孩子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