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曼布克獎得獎小說
  • 2011年博客來外文館年度之最
  • 2011年柯斯達文學獎決選名單

來自過去的信件,告訴你從未了解的真相。

  後來,我才驚覺:
  年輕的時候,我們想像自己美妙的未來;
  年老的時候,我們編織別人不存在的過去。

  一切都很美好。
  四十年前,他們頌讚青春,文學,哲學,友誼,愛情;
  當然也有一些荒唐,嫉妒,幼稚的衝突與胡鬧。

  四十年後,當你的人生走過了平靜無波的大半日子,
  當你即將抵達人生的終點,
  突然發現某一段記憶並非事實的全貌,
  那麼,當時被剝奪和隱瞞的,究竟是多麼不可告人的真相…….

  高中時代的東尼與三位死黨日日高談闊論著人生應有的樣貌。艾卓安是四人當中最聰明的一位,他早慧的心靈讓他自以為看透人生的本質,因而成為其他三人追隨的對象。

  大學畢業前夕,艾卓安與東尼的初戀女友薇若妮卡交往,但就在他們正式交往後沒多久,卻傳來艾卓安自殺的消息,自殺的真正原因無人知曉。

  四十年過去,東尼早已與當年的老同學失去連絡,過著平靜的日子。某一天,他接到遺囑執行人的來信,表示初戀女友薇若妮卡的母親不久前過逝,留給他五百英磅及一本艾卓安的日記。

  過往的一切突然再度出現在他的腦中,他不得不重新面對過去,審視回憶,卻發覺自己向來以為的記憶不是真的,到底,真相是……?

 

【本書作者

朱利安•拔恩斯/Julian Barnes

  一九四六年出生於蘭徹斯特的書香世家,父母皆為法文老師,也因此奠定了他自幼的文學基礎。從牛津大學現代語文學系畢業後,曾任《牛津大辭典》的編纂員。

  以《福婁拜的鸚鵡》、《亞瑟與喬治》、《英格蘭、英格蘭》三度入圍布克獎,皆止步決選名單,於二O一一年終於以本書獲獎。

 

 
【王正方導演推薦文

Julian Barnes 告訴你Ending的感覺 / 王正方

  朱利安•拔恩斯(Julian Barnes)的新小說:The Sense of an Ending(中譯:回憶的餘燼,天下文化出版)有一個最為與眾不同之處;當你看完最後一頁,肯定要翻到前面,瘋狂的尋找其中好幾段初讀時沒太注意的部分,於是再認真讀了一遍,然後掩卷而歎:「啊,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接下來你會墮入冥想,天馬行空的去演繹作者沒有寫出來的諸般情節。

  功力深厚的老朱利安,精心安排了這個故事,線索的鋪陳綿密而不落痕跡,草灰蛇線前後呼應,巧妙中顯露出此公的功力,但這並不是一部緊張懸宕的偵探小說。

  小說的情節離奇誘人,作者心思細密,在結構設計上很獨到。他的筆調生動直率又詼諧,調侃,不避俚俗,不用生冷字眼。行文流暢,忽而憤慨,隨之以自嘲,自問自答的風格令人上癮。一旦翻開書來,便不忍釋手的讀下去。

  朱利安•拔恩斯是一位有深度的作家。他寫小說、講故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表達他的人生體會,傳遞哲理意念。一開始他就探討「時間」,它的可塑性、對記憶的玩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呢?他膽怯而敏感的摸索著人際關係,友誼、愛情、婚姻……,有對時代變遷的感慨等等,可謂目不暇給、美不勝收,寓意深遠。書中的警句頗多:

  「年輕與年老是有區別的。年輕時我們為自己發明各種不同未來,等到老了我們就為別人編造不同的過去。」

  「我的人生增加過嗎?或者它只是一種重複的累積。」

  「時間讓我們既有自信又被困擾,自以為成熟了,結果只是安全了一點而已。自以為很負責任,原來是在懦弱的得過且過。所謂的“實際主義”,其實是在逃避和不敢面對現實。時間,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那些最堅實的決定好像會動搖,最有把握的事也變得漂浮不穩了。」

  「我知道有客觀的時間和主觀的時間。──主觀時間是“個人時間”,那才是真實的時間,它量度著你和記憶的關係。」

  「我對生命知道什麼?我小心的活著,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只讓生命在這兒發生。有過雄心壯志,很快的就妥協了,以致什麼都沒有發生過。避免受傷,就叫它生存的本能吧!循規蹈矩,儘量和所有人保持友好,狂喜與極度失落,只是在小說上讀到的字眼。」

  Julian認真地在和你交心,這本小說必須再讀、細讀,不妨多讀。

 

國外媒體好評推薦

雅致,有趣,不凡。 ──《紐約客》

讓人手不釋卷,一看完便會馬上重看。 ──《舊金山紀事報》

渥夫(Evelyn Waugh)在《夢斷白莊》(Brideshead Revisited)做到過,拉金(Philip Larkin)和石黑一雄也分別在《吉爾》(Jill)和《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做到過,如今,以這部有力和密湊的新小說,拔恩斯也躋身為這門安靜低調藝術中不太低調的實踐者。」 ──《紐約時報》

精簡和精準得耀目……《回憶的餘燼》頁數無幾,卻帶給讀者讀好幾倍長的小說才會得到的滿足感。 ──《洛杉磯時報》

以他典型的優雅與高明寫作技巧,拔恩斯成功把一個貓捉老鼠的遊戲寫成一則真正的懸疑故事。 扣人心弦而津津有味……暗藏著複雜和隱微的泛音,帶有巴恩斯的註冊商標:風趣機智和優雅的文筆。 ──《華盛頓郵報》

新穎、豐沃,讓人閱後難忘……是一個對老去、回憶與追悔的精煉沉思。 ──英國《衛報》

相當引人入迷……以慢火熬燉、布局考究但充滿懸疑,這部密湊的小說讓每一句巧妙雕琢的句子都具有作用。──英國《獨立報》

  艾卓安讓自己慢慢融入我們,沒有承認那是刻意為之。不過他大概也真的並非刻意。他也未曾改變自己來遷就我們。每天晨禱時間,我們都聽得到他認真應答,反觀我和亞歷斯都只是跟著唸,而柯林則採取諷刺策略,裝成狂熱信徒的模樣激烈禱告。我們三個都認定學校的體育活動是法西斯式的詭計,是設計來昇華我們的性衝動,但艾卓安卻參加了擊劍社,又練習跳高。我們三個都假裝是音痴,但艾卓安卻會把豎笛帶來學校。每當柯林譴責家庭制度、我取笑社會體系或亞歷斯從哲學角度否定感官感覺的真實性時,艾卓安都不會表示意見(至少一開始是這樣)。他給人的印象是,他相信某些信念。我們當然也有信念,不同的是我們只願相信我們自己相信的,不接受別人強加給我們的信念。我們認為我們秉持的是一種合乎衛生的懷疑主義。

  學校位於倫敦市中心,所以,我們每天都會分別從不同的自治鎮到倫敦上學,從一個控制系統進入另一個控制系統。那時候中學生的生活要比現在單純許多:少了些零用錢、沒有電子設備、少了些時髦玩意,沒有女朋友。既然沒有任何可以分心的旁騖,我們便被認為自然會善盡做為人以及做為子女的職責,換言之就是努力念書,通過考試,利用文憑找到工作,過上一種比我們父母更不受威脅和更像人生的人生(不過,他們私下比較時,又會認定自己的學生時代更單純,也因此更勝一籌)。當然,這一切都沒有明說出來:英國中產階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總是心照不宣。

   「父母都是些王八羔子。」柯林有天午餐時抱怨說:「當你還小的時候會覺得他們還可以,然後你會發現他們其實無異於……」

  「無異於亨利八世嗎,柯?」艾卓安接口說。我們已經開始習慣他這種諷刺的調調,甚至習慣了他可能是用這種口吻修理我們的事實。每次揶揄我們或想敦促我們認真時,他就會喊我「安東尼」、把亞歷斯喊作「亞歷山大」,把名字無法拉長的「柯林」縮短為「柯」。

  「我不會介意我老爸有六個老婆。」

  「或是有錢得不得了。」

  「或是有霍爾班為他畫像。」

  「或是叫教皇滾遠一點。」

  「你有什麼特別理由認定你爸媽是王八羔子嗎?」亞歷斯問柯林。

  「我叫他們帶我到遊藝市集玩,他們卻說週末時間要留著來整理花園。」

  我們都同意爸媽是王八羔子——只有艾卓安例外。他每次都靜靜聆聽我們譴責父母,但極少附和。不過在我們看來,他比大部分人更有理由發牢騷。他媽媽幾年前拋家棄子,把他和妹妹留給他們老爸照顧。那時還沒有「單親家庭」這個詞,有的只是「破碎家庭」,而艾卓安是我們認識的人當中唯一來自這種家庭的。所以照理說他應該有一肚子忿懣,卻不知怎麼搞的不是這麼回事。他自稱愛他媽媽而且尊敬爸爸。我們三個私底下就他的個案討論了一番,得出一個理論:想要得到快樂的家庭生活,重點是要沒有家庭,至少是沒有一個父母同住的家庭。得到這個結論後,我們對艾卓安的妒意就更甚了。

  那段日子,我們都想像自己被關在一個臨時的籠子裡,等著被釋放,重回自己的人生。我們都相信,一旦獲得釋放,我們的人生乃至時間本身就會開始加速。但我們怎麼可能知道,不管怎樣,我們的人生其實早已開始,已經撈到某些好處或受到某些傷害?另外,我們又怎麼可能知道,我們將要前往的只是個更大的籠子,唯一的差別只是它的邊界一開始是看不見的?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回憶的餘燼》)

 
 
 
 
 
  定價:280
特惠價:79折221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