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媒體的金權遊戲》是學術書,但行文流暢易懂,作者從媒體集中化的趨勢談起,最後一章〈走上街頭〉,則考察社會與媒體改革的前景。
走上街頭,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提出改革訴求。美國欠缺BBC、NHK……等等不播廣告的大型公共媒體,誠如作者所說,美國的報章雜誌與私人廣播電視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廣告。美利堅的電影與音樂工業的收入,儘管完全從聽眾或觀眾的荷包取得,但作者提醒我們,影音產品往往依賴巨量的行銷與廣告才會流行,箇中又以好萊塢最為誇張;以大片為例,其製作成本暫不計算,單是看其廣告與行銷的平均成本,就已超過五千萬美元!反觀台灣,有史以來耗資最多的《賽德克•巴萊》,製作與行銷合計,還不到兩千五百萬美元。
錢:傳媒多元性的根源
廣告具有決定傳媒面貌的能力,在台灣也不例外。一九九○年代初崛起的地下電台,只是最為晚近的例子,國人可能還不至於完全淡忘。早先,無論是前礁溪鄉長張金策,或是民主運動前輩史明(施朝暉),乃至於新黨的新思維電台,其創辦動機主要就是論政、提供公共事務,與相關價值觀的抒發及交流園地。它們的差異,在於有些電台是要凸顯受薪勞動階級、農民與女性的聲音,有些是為了不滿李登輝路線,各自遂有不同的訴求;它們的相同點在於,興辦電台的宗旨不是求利,當然就不會有商業廣告。
現在呢?天光雲影還是共徘徊,消失的是有別於主流的各色異端聲音,在後收割的,則是傳媒自由化過程中,出力少而坐享其成多的另一些人。
怎麼辦?健康的社會需要多樣的傳媒,多樣的傳媒需要多樣的財源。
從依靠廣告到對廣告收入課稅
在台灣,傳媒依靠廣告的比重非常之大,致使報章及廣播電視內容無法不受其牽引與限制。國府來台之後,有一短暫時間,台灣收音機用戶需交一次性的消費稅,但當時可能沒有回饋到節目製作。在美國,一九六七年卡內基委員會在為其公視構思財源時,曾建議收取所有電視機銷售額百分之五,沒能成功。晚近,《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經驗與台灣省思》(二○一○)整理了詳細的資料,其中,美國學人不但重提四十多年前的建議,他們還另提想法,要求對廣告收入課徵百分之二稅收,轉作傳媒的新聞與非新聞內容產製的財源。該文集也羅列了歐陸及南韓的例子,顯示有不少國家已對電信廠商、硬體與3C產品周邊產品及廣告,課徵了不等的捐,亦即使其補助各種傳媒新聞與非新聞內容生產者。南韓更早在一九八一年,就已對所有廣電(含衛星)頻道的廣告「收入」,徵收百分之六作為廣播電視(各種新聞與非新聞製播、人員培訓及推廣教育的)基金,運作至今。反觀台灣,我們「遲到早退」,在一九八五年有了廣電基金,但課徵的基準,是廣電機構的「盈餘」,不是其所有廣告收入,並且,這項作法於二○○八年廢除後,迄未重建。
我們還有機會見賢思齊,通過傳媒改革活動,落實傳媒財源的多樣化嗎?動力怎麼來?
傳媒改革攻守並進
本書最後一章勾勒了晚近十多年來,歐美為主的眾多抗議、找尋出路的知識與街頭行動。台灣何獨不然?除了海外這些活動在台灣也有在地反響,我們另有本地的社會與傳媒改革訴求,分作「攻勢」與「守勢」兩類。
地下電台、擴大公共廣播電視規模,屬於攻勢,是積極要求公權力介入傳媒市場,分配或移轉更多資源給予社會欠缺的聲音及表意形式。很可惜的是,地下電台運動已經失敗,擴大公視運動還在進行,不很樂觀,但是假使公共電視的規模不能擴大到相當規模(政府在一九九○年著手創建公視時,原本預定一年編列六十億台幣,但現在公視一年只有十五億左右,其中政府僅提供九億,即便加上客家、原民頻道,以及在海外對華僑播出的宏觀衛視,政府一年編列也不到廿億),國人資訊、娛樂及大眾教育的日常環境,就會更趨惡化,無法改善。
相對於「攻勢」的傳媒改革活動,「守勢」傳媒運動的聲勢比較浩大,特別是二○一一年以來的反媒體併購與反壟斷運動,激發相對龐大的青年學子及校園教師的熱情,除至行政院、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及立法院遊說與抗議,其守夜與街頭集結最多逼近萬人,以傳媒議題作為動員張力而有此群眾,允稱台灣罕見。這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走上街頭,就只是為了已經壟斷的現狀,不要更加壟斷嗎?無論如何,維持現狀似乎變成我們的訴求,迫使我們挺身而出。
「攻勢」的傳媒改革,是要長期穩定地增加新的、可喜的、動人的、讓人難忘的、聽看之後想對人推薦的、怡情悅性的內容;無論是增廣見聞的新知或紀錄片,或是虛構的但足以抒情、撫慰、動心或警示的廣播劇、電視劇與電視電影,或是音樂及綜藝的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的節目。攻勢的傳媒改革怎麼樣才能以更具有張力的方式推動,這是很大的挑戰。
魯迅曾在一九二三年講演〈娜拉走後怎樣〉,他說,娜拉走出家庭後,無法迴避「經濟權……(這個)平凡的事……比要求……參政權更煩難」。同理,我們走上街頭要求傳媒改革之時,亦得心理建設,無論是反壟斷反併購的守勢,或是擴大公共傳媒規模的攻勢,要與台灣總體傳媒財政的多樣化,建立哪些關係?作為真正改變傳媒秩序的「攻勢」運動,走上街頭時,必須同步思考與辯論,擴大公共傳媒、維護獨立媒體,乃至於創辦真正的民報,要有哪些傳媒財政,又要與既存的主流傳媒財政產生哪些關係。
馮建三
2013/9/6 台北木柵猴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