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血之祕史:科學革命時代的醫學與謀殺故事

血之祕史:科學革命時代的醫學與謀殺故事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究竟是科學醫學?還是預謀殺人?

一部不管從歷史或科學角度都推薦的好書!
血液的本質是什麼?靈魂正確的位置在人體的哪裡? 從宏觀歷史的角度看來,透過這歷史上第一則輸血的故事,看見了十七世紀時英、法兩國的科學與社會正以過去無法想像的速度改變著,進而引發了世界的劇烈變遷。

 

OKAPI 推薦

  • 【譯界人生】陳榮彬:不瞭解就要搞清楚,這才是負責任的翻譯

    文/王昀燕2015年12月11日

    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海明威 陳榮彬自2001年入行從事書籍翻譯迄今,譯作近40本,涵蓋文學、歷史、科普等領域。今年產量尤其驚人,《了不起的圖帕伊亞》《當金龜車尬上MINI:英德交流三百年》《林中祕族》《我們的河》《深淵居民》相繼問世,其論述小說家費茲傑羅和海明威之文學情誼的著 more
  • 【書設計】書封設計等於一回紙上科展──《血之祕史》設計概念

    文/顏一立2014年04月21日

    裝幀設計/顏一立 小學生版本的我們都被迫對付過一個恐怖的功課,叫「科展」,全名是科學展覽會,是不是國立科教館的消預算陰謀至今未知,但當時的同學們卻全拚命到飢餓遊戲的規格,每組陌生的成員下課就抓住對方討論研究題目、聽到放學鐘聲就成群結隊巡邏圖書館、偷撕盜印也要找回資料、實驗搞砸再 more
 

內容簡介

★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獎決賽
★2011年《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最佳圖書
★2011年《西雅圖時報》最佳圖書
★《科學人雜誌》圖書俱樂部每月選書
★「歷史圖書俱樂部」每月選書
★「每月好書俱樂部」選書


  英、法兩國為了爭奪科學主導權而進行決鬥!
  透過各種實驗,經歷各種的失敗與不公,人命的犧牲,竭力找出血液的奧祕。

  讓-巴蒂斯特.德尼被視為一個最危險的悖德者。一六六七年的某個冷冽冬日裡,他完成了史上第一次把動物的血輸到人體的實驗,此舉震驚了整個科學界。安端.莫華,他曾經是侯爵夫人的僕從,總是舉止得體。而如今精神失常,被抓到手術台上,成為德尼這場輸血手術的實驗品。

  過沒多久,莫華將會去世,德尼則必須面對謀殺的指控。然而,最後卻是可憐的遺孀擔起毒死莫華的罪名。她為什麼要對丈夫下毒?那些被德尼稱為「輸血實驗的死敵」的真實身分又是什麼?為什麼他們把施行輸血的醫生比擬為煉金術士?

  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即將席捲全歐洲,對立的雙方包括法國與英國,天主教與新教,還有科學與迷信,而輸血實驗剛好居於風暴的核心。

本書重點

  .到底血液的本質是什麼?靈魂正確的位置在人體的哪裡?人和動物最大的差異是什麼?所謂「作為人類」的意思是什麼

  .從微觀歷史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藉案子來了解德尼這位醫生的崛起與失敗,那是個不為人知但卻引人入勝的故事。

  .從宏觀歷史的角度看來,透過這歷史上第一則輸血的故事,看見了十七世紀時英、法兩國的科學與社會正以過去無法想像的速度改變著,進而引發了世界的劇烈變遷。

  .這個歷史故事所涉及的科學與道德倫理的角力,其實至今我們仍然面對同樣的思辯,如在動物身上注入人體細胞等各種具爭議性的轉基因技術。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霍利•塔克(Holly Tucker)


  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副教授,她同時受聘於醫學、健康與社會中心,還有法文與義大利文系,專研醫學史。她為《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等報刊撰文。目前居住於田那西州納許維爾市。

譯者簡介

陳榮彬


  一九七三年生,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目前為台灣大學台文所、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與健行科大語言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業為英、法、美、台等國現代主義都市小說以及小說理論研究。譯作總計二十餘本,包括《喬伊斯:永遠的都柏林人》(左岸)、小說大師費滋傑羅第一本作品《塵世樂園》(南方家園)、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刻畫冷戰時代的力作《諜影行動》(推守),以及美國恐怖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末日小說經典《末日逼近》等等。
 

目錄

譯文說明
主要人物
序曲

第1章:醫生與精神病患
第2章:血液循環
第3章:活體解剖的年代
第4章:鼠疫與大火
第5章:《哲學彙刊》
第6章:高貴的企圖心
第7章:「他會爬多高才停下來?」
第8章:國王的圖書館
第9章:點金石
第10章:獸血
第11章:倫敦塔
第12章:伯利恆醫院
第13章:怪獸與奇觀
第14章:遺孀
第15章:下毒事件
第16章:怪獸喀邁拉

卷尾語
輸血技術演進史
謝辭
參考書目
 

序曲

  一七九九年十二月十四日這天,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醒來時感覺一陣喉嚨痛,隨即開始發燒。那天早上六點,總統的醫生認為,該是幫他放血的時候了。放了十八盎司的血之後,病人的情況並未改善,醫生又幫他放了兩次血。不久後,華盛頓無法呼吸──醫學史家們相信他是因為會厭軟骨感染才會這樣。接著醫生又幫他放了第四次血,但沒有用。華盛頓像個溺死的人一樣倒抽一口氣,稍後於那天晚上十點左右死去。

  儘管我們將永遠無法得知華盛頓的死因到底是他所患的病,抑或接受「治療」時放了太多血,許多史家認為可能性較高的應是後者。他的屍體被放在家裡的交誼廳裡面,好讓貴客們可以前來瞻仰遺容。就在全國因為失去其第一任總統而進入國殤時期之際,有些人正思考著是否有辦法讓他起死回生。

  華盛頓有位外孫女是湯瑪斯.洛(Thomas Law)的夫人,她於隔天早上來訪時還帶著一個人,他提出了不可思議的主張。威廉.松頓醫生(Dr. William Thornton)是為美國規劃國都的建築師,這是眾所皆知的,據其揣測,如果可以把血液與空氣輸進屍體裡,總統就可以復活。松頓醫生認為,如果可以讓華盛頓的「體溫一度度提升,漸漸變暖」,也許就能慢慢地讓他的血液重新循環起來。接著松頓建議在「肺部氣管開一個切口,把空氣灌進去,為他施行人工呼吸,然後把羔羊的血輸進他的體內」。

  很快地,家人拒絕了松頓幫華盛頓總統輸血的建議。他們沒有跟松頓醫生爭論輸血究竟是否能使總統復活。他們拒絕的理由是,如果想讓喬治.華盛頓在後世的記憶裡完美無缺,「最好就這樣讓他帶著十足的榮耀與令譽辭世;不再因為年老的身體缺陷受苦,恢復心神的完整官能,為永生做好準備。」用動物的血讓總統復活這種手法實在太離奇,與其如此,不如讓他死去。第一個主張輸血具有神奇療效,還有第一個認為可以用動物血液的人,都不是松頓。早在一百三十年以前,也就是在一六六五到一六六八年之間,全歐洲都因為進行輸血的可能性而感到興奮不已。英法兩國的科學家們陷入一場激烈的爭鬥中,雙方都想徹底掌握血液的祕密,成為第一個輸血成功的人。英國皇家學會(British Royal Society)的成員們著手進行的方式是把任何液體輸進動物的靜脈裡,包括:紅酒、啤酒、鴉片、牛奶與水銀。然後他們轉而注意如何把狗的血輸進另一隻狗的身上:把大狗的血輸給小狗,老狗輸給年輕的狗,某個品種的狗輸給另一個品種。法國科學院(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跟進,也進行了狗的輸血實驗,但令其感到氣餒的是,他們沒辦法複製英國的成功經驗。

  然後出現了一個叫做讓-巴堤.德尼(Jean-Baptiste Denis)的年輕內科醫生,似乎沒有人知道他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他完成了史上第一次把動物的血輸到人體的實驗,此舉震驚了整個科學界,贏得許多喝采,但也引發了更多的爭議。一六六七年的某個冷冽冬日裡,德尼把羔羊的血輸進一個十五歲男孩的身上。結果令人震驚:那個男孩活了下來。但是德尼的好運並未持續太久。成功令德尼志得意滿,他又試了第二次輸血,也是最後一次:這次的對象是個名為安端.莫華(Antoine Mauroy)的三十四歲精神病患。醫生切開一隻小牛的靜脈,然後用線把鵝毛管綁在一起,做成一個很粗略的儀器。然後他把小牛的血輸進莫華的手臂裡,輸血量只比十盎司多一點。到了隔天早上,從一切跡象看來,這次實驗很可能會成功──或者說,至少不會出人命。然而,幾天後,又被輸了幾次血的莫華死了。德尼旋即被控謀殺。

  一六六八年四月十七日,此事出現戲劇性轉折:一位巴黎的法官撤銷了所有對於德尼的指控。然而,那個精神病患的死不只象徵德尼再也無法幫人輸血,同時所有的輸血實驗也都必須告終。在判決中法國法院規定,未來如果要幫人類輸血的話,必須先經過巴黎大學醫學院(Paris Faculty of Medicine)的授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過去該院未曾掩飾過對於輸血實驗的敵意。兩年後,也就是在一六七○年,法國議會全面禁止輸血,英國、義大利與全歐各地也都停止了輸血實驗,一直到一百五十年後才會繼續。

  這本書將會從兩個角度來檢視德尼受審的案子。首先,從微觀歷史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藉案子來了解德尼這位醫生的崛起與失敗,那是個不為人知但卻引人入勝的故事,同時我們也可以更普遍地了解十七世紀的那五年裡面發生了那些與輸血有關的事。但也許更重要的是,從宏觀歷史的角度看來,我們要檢視的是各種理念與發現之間的交互影響,還有促使大家想出輸血這種治療方式的各種文化、政治與宗教力量──當年不但還沒麻醉、消毒的技術,也沒人知道血型的存在。因此,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只在於科學革命時代的那些偉大科學家與精於算計的君王,也在於輸血實驗本身。

  長期以來,史家們對於「科學革命」一詞始終多所爭議,因為它出現在本書的副標題以及書中許多地方,所以我該在此暫停一下,花點時間來解釋我對它的用法。此一詞彙源自於一九四○年代晚期,最先使用的人包括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與赫伯特.巴特菲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等傳奇史家,他們認為科學革命可以等同於現代科學的誕生──從這一刻起,科學以英雄的姿態取代了宗教,從此大步邁進,一去不回。但我對它的用法並非如此。我加入了近來一些史家的行列,他們孜孜不倦地試著深化科學革命的複雜性,如同史蒂文.謝平(Steven Shapin)所解釋的,應該把它理解為「各種各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其共同目標在於了解、解釋與控制自然世界,但每種活動的特色不同,也歷經了不同的變遷模」。如果說科學革命這件事有什麼是可以確切掌握的,那就是至今我們對它尚無定論,也無清楚共識。當時被稱為「自然哲學家」的科學家們為了揭露自然的真相而相互爭辯,通常都無法認同彼此,有時候吵得不可開交。

  這本書前幾章的事件發生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頭:德尼的輸血之舉雖然開創了歷史新局,但幫他奠立基礎的卻是一些英國人。當時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提出了血液循環的科學發現,不久後便有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勞勃.波義耳(Robert Boyle)與勞勃.虎克(Robert Hooke)以實驗來辨明其發現之真偽。早期科學於此所反映出來的國際脈絡不但較為廣闊,且其本身就極為迷人而充滿戲劇性,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才會在最後發生英法兩國為了爭奪科學主導權而進行的決鬥。

  這一場爭鬥的關鍵,在於雙方都想要率先解開一些有關塵世與聖界的謎團,它們既複雜又具高度爭議性。十七世紀初的幾十年間,因為哈維宣布了對於血液循環的發現,顛覆了過去對於人體的種種理解。笛卡兒(Descartes)也發表了他的激進宣言:「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他宣稱心智與靈魂是獨立於身體的,並且主張,身體基本上是一具巧妙的機器。時值歐洲歷經許多宗教戰爭後仍在休養生息之際,上述兩種主張與其他理論都動搖了科學以及人體的傳統觀念,許多自然哲學家紛紛試著去探討其背後更深的涵義。

  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即將席捲全歐洲,對立的雙方包括法國與英國,天主教與新教,還有科學與迷信。而輸血實驗剛好居於風暴的核心。德尼的故事之所以不容忽視,就是因為它與這種牽連更廣的文化與政治論述密切相關。透過這歷史上第一則輸血的故事,我們不只看見他空有雄心壯志,但卻以慘敗收場,也看見了科學與社會正以過去無法想像的速度改變著,進而引發了世界的劇烈變遷。

  (未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841538
  • 叢書系列:SPOT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0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醫生與精神病患


冷風從塞納河上一陣陣颳過來,巴黎人為了驅寒,不管是煙囪裡或者大街上,都有人生火驅寒,因此這個法國國都整個被籠罩在一片黑色煙霾裡。根據紀錄,一六六七年冬天是史上最冷的寒冬之一,想要取暖並非易事。木材價格飆漲,人們幾乎找不到新鮮食物可以吃,對於法國社會底層那些身無分文的廣大庶民而言,求生存是他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挑戰。在這四十萬人居住的城市裡,死亡是市民生活經驗的重要部分。城裡如迷宮一般的街道上,陰暗的角落裡到處都堆滿因為酷寒、饑饉與暴力的無情侵襲而死去的屍體。許多巴黎市民此時也處於瀕死狀態,只能抱在一起,絕望地求生。

讓︱巴堤.德尼從他那位於大奧古斯汀碼頭(Quai des Grands-Augustins)的住家走出來,對著一輛已經在等待的馬車矯揉造作地點點頭。河的對岸,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哥德式尖塔高高矗立著,直達灰暗的寒冬天際。德尼是個矮胖的年輕人,瑟縮的馬車車夫小心地把車停在他身邊,讓他安坐在座位上,車上有加熱過的磚頭可以取暖。天色漸暗,德尼需要花點時間再度檢查所有必要的準備工作是否已完成,以便進行他那歷史性的實驗。

馬車穿越兌換橋(Pont-au-Change),離開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往塞納河右岸而去。在巴黎,有錢人的駕駛總是盡可能避開全市歷史最悠久的新橋(Pont-Neuf),因為那裡龍蛇雜處,是蛇油小販、江湖郎中、騙子、街頭演員等各種三教九流人士的聚集地。新橋也是巴黎的情色中心:在白天,灑了濃濃香水,身穿爆乳裝的娼妓們在橋上散步;到了晚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在橋下滿足了他們的欲望。上流社會的紳士們不該被人看到在那裡出沒,如果他們對那些事有興趣,還有些更隱密的方式可以滿足其需求。

會員評鑑

3.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8
3.0
|
2017/11/05

本書以十七世紀的輸血研究為引,談的不只是一件因輸血失敗而引發訴訟的奇案而已,更涉及當代的科學、社會、政治、宗教、思想、道德等課題,讓讀者得以順著醫學研究的切面而行,具體認識到工業革命之前,處於迷信、混亂、階級崇拜等狀態的歐洲社會結構。本書乍看是教我們試著體認,讓一個觀念走向「常識」的每一步路是何等艱辛——捐血、輸血的動作,在離我們不遠的十七世紀卻是足以引發國家恐慌的災難。然而後記透漏,顯然作者的野心更大,卻又不明說,只靜靜地透過本書來微言隱喻、進行詰問——必須因為道德的桎梏,而放慢科學進步的腳步嗎?我們是否可以大膽地跨出這一步,讓知識的獲得能夠再縮短數百年的光陰?她在此所影射的,正是人獸混種的幹細胞研究。本書行文雖有「雷聲大雨點小」的缺陷(作者往往先下一個驚悚的預告,但過程或結局並不如她預告的那般霹靂),但這個在後記中投下的震撼,相信會在每個關心人類的定義與未來的讀者心中繚繞很久。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8/06

300年前,人們認為感染傷寒是因為床單曾經在玫瑰旁邊晾乾。處理的方法就放血,怎麼進行呢?在病人耳朵後面放水蛭吸血,同時在胸口抹上珍珠粉與風信子球莖的混合物,還要把開腸剖肚的鴿子攤在病人的頭皮上......那個時代,人們剛剛接受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對於輸血、改造血液有種狂熱。但因為保守的觀念、宗教的信仰,人不能對人輸血,只能接受動物的血──我的老天,我現在怎麼喜歡我的狗兒也不會想讓牠的血進入我身體裡──最好還是羔羊的血,那來自於獻祭的崇高信仰。但卻由於國與國之間的競賽、科學家彼此的敵視以及當時的能力所限,最終法院竟然判定不得進行輸血的實驗與操作,於是150年後,人們才又重拾輸血的嘗試──今日,輸血已經是老嫗都能接受的醫療手段了。兩相對比,你不禁會感嘆究竟是現代的進步,還是古代的未開化?那你又認為300年後的人們怎麼看待現在的我們呢?

你以為這只是歷史故事嗎?欸,你錯了。300多年前的人們擔心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體液」交流,會導致混種動物的出現,「悖德」的疑慮揮之不去;今日對於混種胚胎幹細胞的想像不也是如此嗎?會不會「人造動物」真的出現人們所憂慮的那樣,觸犯道德禁忌、破壞物種完整性、損壞人所以為人的尊嚴?這真的是很有趣的問題,很有趣的一本書。

此外,人之所以為人,無法避免私情作祟,科學家也一樣。科學史看似波瀾壯闊,群才輩出,其實暗地也是有很多陰謀權衡的成分,這是本書特別要告訴讀者的事。

*****推薦延伸閱讀《開膛史》《鐵與血之歌》******
展開
user-img
3.0
|
2015/04/07

我覺得還好,
是看到按讚數1100多才買看看
結果還好啊
沒什麼特別的地方
有人可以告訴我看這本書時有什麼不同的視野嗎?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童話裡的心理學【博客來電子書獨家-作者電子贈言簽名扉頁版】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懸疑推理小說展(止)
  • 橡樹林全書系
  • 性別主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