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代詩的兩個根球,一是臺灣在日本殖民時代,受到日本文壇影響,所實踐的近代新詩精神;另一則是戰後從中國大陸移入的現代派風格。笠的成立,正是這兩個根球的結合,在臺灣詩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承先啟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笠的抉擇─臺灣精神的回歸、臺灣文學主體性的建立─成為導引七、八○年代臺灣文學流向的主潮。
對照戰前臺灣新詩的四大基本性格:抵抗、批判、愛和希望,笠詩人的詩不只繼承了戰前臺灣新詩的傳統性格,而且在表現及形式上,強調現代的理性、感性、知性等的詩質素,而其主題緊密地扣住現實、生活,與時代的脈動息息相關,凡此,均開拓了戰後本土詩的新視野。
笠集團的詩風景,是以現代主義的的方法論和精神論,站在現實主義的基盤上,為呈顯戰後臺灣人精神史而努力的證言。因為這樣的執著,笠集團的詩人才能在戰後臺灣歷史迷亂的發展過程中,通過詩文學反映了臺灣人的夢與覺醒,也呈顯出文學工作者抵抗和批判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