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這不是你的錯:對自己慈悲,撫慰受傷的童年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2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 胡培菱/一本偉大的同志小說──柳原漢雅《渺小一生》

    文/胡培菱,|,小奢侈2015年06月29日

    成長於夏威夷的日裔美籍作家柳原漢雅稱得上是出版界近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正職是在旅遊出版社擔任總編,而且從沒受過小說寫作訓練的她,2013 年以新人之姿,平地一聲雷,在將近40歲之齡出版了第一本小說《林中祕族》,其題材特異、議題大膽、書寫功力深厚,書一出版就深受矚目,榮登2013年許多媒體 more
 

內容簡介

‧你總是推開自己所渴望的快樂、愛情、成就……卻不明白為什麼嗎?
‧你有困在施虐與受虐循環的傾向嗎?
‧你沉迷於酒精、暴食、性愛、藥物……怎麼也停不下來嗎?

  也許這些困擾的根源,來自於童年所受的傷害。

  無論傷害是身體的或精神的,往往一輩子如影隨形,且在你渾然不察的情況下,破壞成年生活。

  受了傷的孩子,會產生羞恥感、會責怪自己,卻不見得會怪罪加害人。孩子為求生存,在心理上必須否認受到敬愛之人的殘害,甚至有些知情的第三者也責怪孩子。日積月累之下,這份羞恥感往往厚重到難以化解的地步。

  腦科學研究指出,對治這份羞恥感的最佳解藥,就是慈悲心。無論這份慈悲來自他人或我們自己,都是有效的。

  本書作者貝芙莉‧英格爾是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深受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的啟發。在本書中,她以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仁慈和自我鼓勵這五個要素,作為「慈悲心治癒方案」的架構,並帶入正念的技巧,將翔實的練習步驟和檢閱表單,分享給童年曾遭到錯待或虐待的讀者。

  在本書中,作者更分享了自身的受虐經驗以及多元的個案故事,循序漸進地陪伴讀者從兒時的傷痛中復原、減輕羞恥感帶來的負面影響,並給予自己更接近真實的正面評價。

真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何素秋(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執行長)
  紀惠容(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張  萍(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陳潔皓(插畫家、《不再沉默》自傳作者)
  謝文宜(實踐大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各界療癒好評}

  人倘或能對自己慈悲,便可解放心量,生出佈施眾生以慈悲的能力。做為一本自助手冊,《這不是你的錯》淺顯易讀,當中蘊含的反思亦值得品味。──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輔導學系副教授)

  第一次向太太說出我童年被性侵的經驗時,羞恥感籠罩著我,我就像三歲的小孩,深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在復原之路開始時,我參閱的便是貝芙莉.英格爾的著作,她帶來了明確的方向與啟發。──陳潔皓(插畫家、《不再沉默》自傳作者)

  十年來,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受理了許多校園性侵及虐童案,在心理治療資源有嚴重的城鄉差距,或部分受害者無法信任他人的情況下,這本書有具體可行的做法與步驟,讓受害者可以練習自助而獲得自由。──張萍(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以無比的清晰和仁慈,作者直截了當地點出童年受虐暗藏的核心──羞恥。讀者會聽出這位過來人的真摯心聲,隨著她溫柔地引導讀者以慈悲心對待自己,而展開療癒。這是一本融合自我慈悲的理論、研究和練習的巧妙結晶,專為受苦已久之人所寫的書。我再怎麼大力推薦都不夠。──克里斯多福.葛莫(Christopher Germer)博士,哈佛醫學院臨床教授,《自我慈悲的靜觀正念之道》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貝芙莉.英格爾(Beverly Engel, LMFT)


  貝芙莉.英格爾是一位具有執照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執業經驗超過三十年,個案多以童年及成年受虐的倖存者為主,自身亦為童年受虐受害者。除了影響甚鉅的《愛他,也要愛自己》(心靈工坊),其他著作包括《不讓心受傷:如何走出精神虐待的陰影》(The Emotionally Abused Women)和《情緒的療癒》(Healing Your Emotional Self〉。

廖婉如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現為自由譯者。譯有《以愛之名,我願意》、《二度崩潰的男人》、《那些動物教我的事》、《塗鴉與夢境》、《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陪牠到最後:動物的臨終關懷》等書。

 
 

目錄

來自各界的療癒好評
致謝詞
引言

第一部  羞恥感和慈悲心之間的關聯
第一章    童年受虐的經驗如何導致羞恥感?為什麼?
第二章    羞恥感為何如此折磨人
第三章    慈悲心如何療癒童年受虐的羞恥感

第二部  慈悲心治癒方案
第四章    自我慈悲可能面臨的障礙
第五章    接受他人的慈悲
第六章    允許自己感覺痛苦

第三部  練習自我慈悲的五個面向
第七章    自我理解
第八章    自我寬恕
第九章    自我接納
第十章    自我仁慈
第十一章    自我鼓勵

結語
後記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引言

  我的人生充滿了羞恥,我甚至無法想像活得像個正常人是什麼感覺。──太宰治
 
  如果你在童年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你會懂得羞恥(shame)的滋味。也許,你一輩子都為羞恥感所苦。你會有羞恥的感受,很可能是因為自責(「如果我關心爸爸,他就不會打我了」),或因為你覺得受虐很丟臉(「我沒有為自己防衛實在太沒用了」)。被性侵的人受羞恥感的折磨最深,然而在身體、言語或精神上受虐待的人也會責怪自己。以被性侵的孩子為例,不管他們聽到多少次「這不是你的錯」,依舊常常在某方面責怪自己──怪自己太順從;怪自己沒跟某人吐露實情,結果讓性侵繼續下去;怪自己行為或衣著不當而「勾引」加害者;或怪自己從中感受到些許身體上的愉悅。

  若是受到身體、言語或精神虐待,你可能怪自己「不聽話」,才會讓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生氣,所以他才會罵你或打你。小孩子受到虐待或忽視,通常會怪罪自己,因而在內心對自己說「媽媽會這樣是因為我不乖」或者「沒人要理我是因為我不值得愛」,即便長大成人也會持續這種合理化,忍受別人惡劣的對待,只因你認定這一切是罪有應得。相反的,假如有好事降臨,你會認為自己壓根兒不值得遇上好事,從而感到渾身不對勁。

  你也會因為受虐的事情曝光而深感羞恥。假如你把受虐的事說出來,你會因為自己出聲抗議所招致的後果,譬如父母離異、讓傷害你的人去坐牢、家人要上法庭等等,責怪自己。

  受虐兒童會因為受虐而做出一些事,並對自己做出這些事感到可恥。比方說,也許是因為無法對施虐者表達憤怒,他們很可能會把憤怒發洩到更弱小的人身上,譬如弟弟妹妹,或對弱者施加傷害。他們可能變成學校裡的惡霸,忤逆權威人物,或有偷竊、吸毒或其他反社會的表現。曾遭性侵的小孩,很可能會把更年幼的孩子捲入性傷害之中,造成惡性循環。

  你也會因為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而感到羞恥,譬如酗酒、嗑藥、性關係混亂或犯法。童年受虐的人,長大後可能會把對自己好的人推開;對自己的伴侶施以精神虐待或身體虐待;或者讓受虐變成慣常模式,讓自己的孩子目睹虐待,或更糟的情況,就是虐待自己的孩子。曾經受虐的人,可能會在精神、身體或性方面侵犯或虐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因為沒有照顧的能力而遺棄孩子。

  《這不是你的錯》將探討受虐者的羞恥感顯現在這些方面的情形,好讓你更加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有了這樣的理解,你會原諒自己,最終能夠徹底消除在很多方面損害你的羞恥感。事實上,對大多數受虐者來說,羞恥感是受到虐待或忽視所導致的最具威力的影響之一,說不定還是最嚴重的一種。除非他們能治癒這種具有摧毀力的羞恥感,否則在生活各方面所衍生的問題會讓人處處受苦。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0639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5 x 21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羞恥感如何影響受虐者
 
如果你在童年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羞恥感會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自信心、自尊心、自我的身體形象,到你與他人的關係、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成為好父母的能力;從工作表現到學習新事物或照顧自己。羞恥感是形形色色個人問題的根源,這些問題包括:
 
◆自我批判和自責。
 
◆自我忽視。
 
◆自我毀滅的行為(譬如吃得過量或過少而傷害自己的身體、酗酒、嗑藥、抽菸成癮、自殘或易遭意外)。
 
◆自我破壞的行為(挑起與所愛之人的爭執,或破壞自己的工作)。
 
◆完美主義(基於很怕被挑錯)。
 
◆深信好事落不到自己身上。
 
◆深信假使有人真的了解你,他們會討厭你或覺得你令人反感。
 
◆討好別人。
 
◆容易挑剔別人(把羞恥感加諸於他人身上)。
 
◆容易發怒(常常鬥毆,或開車時容易發怒)。
 
◆對社會宣洩(違規或違法)。
 
◆重複被害或加害的行為,讓虐待的行為持續下去。
 
受虐經驗基本上都會在受虐的孩子身上造成改變,這不只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創傷,更因為他們覺得失去了純真和尊嚴,並背負著羞恥感的沉重負荷。受到精神虐待、身體虐待和性虐待的孩子可能會被羞恥感壓垮,使得潛能的發展完全受阻。他的內心很可能一直停留在經歷受害過程(victimization)的年紀,終生不斷地一次又一次重演虐待情事。
 
不論遭受哪一種虐待,羞恥感都是核心問題,它深深牽動著受虐者和施虐者的行為。羞恥感會以幾種方式驅動著虐待的循環:
 
◆羞恥感會讓受害者不敢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被善待和被尊重;結果之一是他們始終留在受虐的關係裡。
 
◆羞恥感會使得受害者相信自己受到無禮和輕蔑是應該的。
 
◆羞恥感會驅使人去羞辱、汙衊自己的伴侶或小孩。
 
◆虐待他人的人,通常是在藉此擺脫自己的羞恥感。
 
◆羞恥感很可能會導致情緒爆發,挑起會觸發虐待行為的憤怒。
 
童年受虐所導致的羞恥感常常會以下列一種或多種方式表現出來:
 
◆它會讓受害者用批判性的自我對話來羞辱自己,或者引發酗酒、嗑藥、破壞性的飲食行為,或其他傷害自己的形式。三分之二接受戒毒的人提到兒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Swan, 1998)。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