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85年在師長 張昭雄院長、范宏二院長、蔡春泉和李子瑜主任的指示和支持下,赴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放射線科跟隨葉思仲教授學習超音波診斷學,從此步入超音波診斷學之生涯。近數十年由於醫學物理、電子科技以及電腦硬體軟體的突飛猛進,醫用超音波在臨床的應用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超音波影像呈現模式的演進,依序包括Amplitude、Brightness、Motion、彩色都卜勒、能量都卜勒等模式;空間呈現由原始 A-模式之一度空間、 B-模式之二度空間、演進至今日的三度甚至四度空間和容積超音波影像(volume imaging)。探頭的演變包括靜態B型掃描用的單一晶片、實時(real-time)掃描的機械式扇形、相位式凸型、線型或同心圓探頭,以及置於內視鏡前端之高頻率探頭。其他先進的技術或進展包括諧波(harmonic)影像、脈衝反置(pulse inversion)、複合影像、彈性影像、影像融合(fusion)、雜訊減除(speckles reduction)影像、超音波對比劑的使用等。以上種種的演進皆在大幅改善超音波影像之空間解像力、時間解像力和對比解像力,俾便提升超音波影像診斷之正確性,使做超音波導引之介入性檢查更為輕便精準。
超音波具有價廉、輕便、多向性、無輻射游離性的優點,故超音波已成為現代醫療不可或缺的重要診療工具。縱觀國內每年由12所大學或醫學院醫學系畢業之學生略有1,105位,由11所大專院校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或相關學系畢業之學生有685位,每年國家考試皆會有超音波診斷學的試題;另外需學習超音波診斷學之臨床醫師或醫護人員也不計其數。然而,所有切面影像檢查中,超音波診斷的正確性極有賴於操作者的技術、經驗和專業知識,故超音波的教學和訓練也需格外心血之投入;國內相關資料之收集和書籍之編寫也顯得更迫切。
國內各大醫學中心和教學醫院放射科從事超音波檢查者人才濟濟,三年多前,在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 程文俊院長的主持和支持下,弟毅然決定負起整合和召集國內學者專家之責,以期完成國內第一本以中文撰寫之一般超音波診斷學(General Ultrasonography)書籍。
本書籍網羅國內各醫學中心24位專家參與20個章節之撰寫。在此,要感謝這本書籍所有作者之辛勞、諸多師長於序文中的期勉以及吳重慶教授、崔博翔博士和黃怡璇物理師之核校。更要向許多從事一般超音波診斷學之醫界同仁致意,由於她(他)們的默默耕耘和堅守崗位,才能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培育後起之秀,更期盼這本書籍有助於平日教學和臨床服務以嘉惠更多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