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在台灣看見艾瑞克森的實踐
第一次遇到米爾頓‧艾瑞克森醫師是在1973年,我到亞利桑納州鳳凰城拜訪他。當時我是一位心理治療師,才剛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
我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實習期間,第一次聽聞艾瑞克森醫師這個人和他的成就。我的督導是位催眠專家,我請教他是否願意教我催眠。出乎意料地,他答應了,並邀請我週末到他的診療室,對我進行一次催眠。到了約定時刻,我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出現在他面前,我甚至緊張到不自覺地用手指頭不斷輕敲椅子的扶手。我的督導告訴我留心並專注在手指頭的動作上,他暗示我手指頭的動作會越來越慢,而且隨著手指動作變慢,我會漸漸地閉上眼睛,進入催眠狀態。
這是我初次接觸到艾瑞克森取向的基本概念:善用。當時的我對艾瑞克森醫師一無所知,所以請督導推薦一些催眠相關文獻。督導建議我閱讀一篇艾瑞克森醫師的論文摘要,我照做了。這讓我瞠目結舌,印象深刻,艾瑞克森醫師的作法遙遙領先當時的心理治療師。之後,在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期間,我寫信給艾瑞克森醫師並且常去拜訪他。最後,我甚至搬到鳳凰城,以便能就近向他學習。
我在1979年創立了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主要目的在訓練專業人員最新的心理治療技巧,並且將艾瑞克森醫師的貢獻發揚光大。(欲知更多資訊,請參考我們的網站:www.erickson-foundation.org)
艾瑞克森醫師本身就是一個關於勇氣的傳奇故事。我初遇他時,他因小兒麻痺後遺症而必須靠輪椅行動。十七歲時,他罹患了小兒麻痺症,並瀕臨死亡邊緣。晚年,他那被小兒麻痺症所蹂躪的軀體已承載了多年的疼痛,他僅能靠著一半的橫膈膜和少數的肋間肌來呼吸,他有著雙重影像的視力問題且聽力受損,但是他依然綻放出生命的光芒,享受生活的樂趣。當他說:即使遭逢生命的苦痛與限制,你仍然可以享受生命。他絕非是唱高調或虛應故事,你可以當下親眼見到他是如何親身實踐這些目標。
艾瑞克森醫師個人無與倫比的天賦和他在專業上的成就相互輝映。他被視為是歷史上最具效能的心理治療大師之一。曾有人這麼說:佛洛依德為理論增色,艾瑞克森為實務添輝。目前已有一百多本書,以不同的語言,書寫艾瑞克森取向心理治療。全世界有140多個艾瑞克森中心附屬於艾瑞克森基金會。而其中有兩個讓我感到自豪的中心就座落在台灣。
過去十年裡,我常造訪臺灣。臺灣在心理治療和艾瑞克森取向心理治療的專業水準在亞洲地區稱得上數一數二。本書作者趙家琛老師和張忠勛老師兩位與我相識超過十年,是我的學生、同僚和好友,他們的學經歷足以勝任本書的撰寫工作。趙教授現任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和心理與諮商學系專任教授,她也是台北艾瑞克森中心和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的發起人兼理事之一,並擔任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及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的重要職務。張老師也是台北艾瑞克森中心和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的發起人兼理事之一,目前正於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本重要的著作裡,你可以瞭解催眠的基礎以及米爾頓‧艾瑞克森醫師在催眠及心理治療領域的卓越貢獻。這是少數直接以繁體中文撰寫的催眠治療書籍,我很榮幸能夠為本書作序。
傑佛瑞‧薩德(Jeffrey K. Zeig, Ph.D.)
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The Milton Erickson Foundation)創辦人
www.erickson-foundati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