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米:天上偷來的食糧
小時候讀《孟子》讀到:「惡莠,恐其亂苗也。」當時老師解釋,「莠」是長得跟農作物很像的野草,在田裡很難區分,農人容易誤把它當成作物。我當時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雜草長得像稻子呢?
古籍中的小米線索
後來才知道,原來莠是「狗尾草」,孟子說的「苗」不是稻子,而是「粟」(小米)。莠與粟同屬,當然長得像咯!不過,為什麼當時的人種植的作物是小米,而
不是稻米呢?稻米才是我們常吃的作物吧?
過年時,我們會看到春聯上寫:「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五穀」中的黍跟稷(粟的別名)就是小米。由此可見,小米對古代中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作物。
除了春聯,在《詩經》裡,也可以看到許多與小米相關的句子,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尤其是前者,字面意思表達人民擔心大老鼠吃了他們的收成。
南北朝的《孫子算經》也提到,中國計量單位「一石」是4,608,000粒小米,而「一斛」是60,000,000粒小米。可見小米佔古人生活中的分量!
原住民的小米傳說
在臺灣說到小米,不能不提到原住民的小米(粟)文化。臺灣各原住民族都種植小米,也都有各自的小米傳說。
傳說中,小米來自天上、地底或遠方,取得小米的方式是用偷的,偷的時候還得把小米藏在私密的地方。更有趣的是,傳說中偷來的小米只要一點點,例如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粒或一粒,就可以煮一鍋飯,非常神奇。
想了解小米為什麼在古代中國和原住民社會裡占有一席之地,就得從它的生長習性跟當時的農業技術說起。
生育期短競爭力強
小米原產於中國大陸北方,包括前面提到的「粟」跟「黍」。中國最早在一萬年前就有種小米的紀錄。
由於小米生育期短、耐旱,與雜草的競爭力強,對土地肥沃需求又不高,所以在夏朝、商朝耕作技術及相關農業知識(如施肥技術)還很欠缺時,就成為主要農作物。
也就是說,漢民族其實是以小米立國的。
春秋戰國以後,小米漸漸被小麥取代,唐朝中期後,稻米的產量也超過小米。不過,小米仍然是很重要的救荒食物,直到明、清時代還是如此。
雖然我們現在聽到小米,只會想到小米粥,不過在漢朝以前,人們吃的麵是以小米做的。至於小麥,在當時只有貴族才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