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美麗,到了這時候越悲哀,
不但她自己,就連旁邊看著的人,
往往都有種說不出來的惋惜。
不但她自己,就連旁邊看著的人,
往往都有種說不出來的惋惜。
張愛玲深刻探討女性命運和兩性心理的代表作
曾改編拍成電影
在燈光紅紅的房間裡,十八歲的銀娣坐著撕扇子上的筋紋,想著她嫁的人永遠不會看見她。她恍然這整場婚姻就是個騙局,以後一生一世都得在台上過,腳底下都是電燈,一舉一動都有音樂伴奏。為了在漆黑前路見到一絲亮光,銀娣不僅珍惜和小叔單獨相處的短短剎那,更不計毀譽捉住放手一搏的機會……
《怨女》描述一個女子被困在金錢與道德的枷鎖下,橫亙一生的哀愁積恨。張愛玲稍稍褪去早年的犀利凝鍊,更嘗試拓張文學格局。在不同筆法轉化中,縱然命運擺弄無可迴避,終究留下掙扎的班班心跡。
名家推薦
王德威、林郁庭、蔡登山 傾情推薦!
《金鎖記》的七巧那樣決絕乖戾,其實是張愛玲人像畫廊中的例外。反倒是銀娣,陷身於不清不楚的生命情境,才真正演出了人生的脆弱與寒涼……對張而言,銀娣的悲劇應不在於她接受命運的擺弄,而在於她始終企圖超越她所受的束縛。──【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
《怨女》成於中年旅美期間,改寫自張愛玲英文原著Rouge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同竄紅上海的短篇〈金鎖記〉,皆敘述蓬門碧玉嫁入豪邸含怨以終的故事。隔了歲月與時空的美學距離,原為西方讀者書寫的《怨女》以長篇格局展現張氏走出中國、進入世界文學史的企圖,實不可小覷。──【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林郁庭
寫出一個女人的憧憬、掙扎、失落與絕望,層層地剝去繁華的外衣,較之《金鎖記》,更見人性的蒼涼!──【文史作家】蔡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