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養生,長壽之道
古諺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今人則說:「人生七十才開始」。
由於醫療科學的進步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依內政部每十年公布一次的「國民生命表」來看,我國人口的平均年齡,八十年來計增加了約兩倍(從40.94歲增加到79.12歲),而且還在持續成長。此外,據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經過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後,有可能將人一生的「年齡段」重新劃定為:0至十七歲為未成年人、十八至六十五歲為青年人、六十六至七十九歲為中年人、八十至九十九歲為老年人、一百歲以上為長壽老人。依此觀之,現在所謂的「老人」,與重新劃定後的「老人」,計產生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差,也就是人的「餘命」,將大幅加長。
高齡化社會,可說是全世界各國所面臨的新問題。依行政院經建會推估,我國於一九九三年進入高齡化社會,並將於二O一八年進入「高齡社會」、於二O二六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個國民就有一個是「老人」。除此之外,根據統計,我國人口高齡化的速度,也位居各先進國家之冠,顯示我國很快就會成為「老人國」。
人口結構的快速老化,加上生育率逐年下降,就形成了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影響的層面既深且遠,包括財政的負擔、經濟的發展、醫療體系的建構、福利政策的訂定、居住環境的改變等等,無一不受波及,因此值得正視。
如何讓「老人」活得健康、快樂、有尊嚴,並對社會持續做出貢獻;以及如何不讓老人過早成為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就成為政府及相關人士的共同責任。其中,「養生」則是每一個人都應追求的共同目標。
所謂「養生」,也就是依據人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以達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作為;它包括精神的調養、飲食的調理、身體的鍛鍊、寒暑的調適等等。
南懷瑾說:修心養性的根本,無非這六個字:靜、緩、忍,讓、淡、平。這就是養生方法的一種。
由於養生極為重要,因此本人於二OO一年接辦台灣新生報後,即積極朝養生的方向轉型,並於二OO四年增闢「養生文化報」,每天以四個版的篇幅報導老人養生、健康維護、醫療保健以及休閒娛樂等資訊,希望在高齡社會快速來臨的時刻,對老人的醫療保健與養生盡一份心力。
鑒以大部分的人生病後,從求診、檢驗、投藥到痊癒,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摸索,並在摸索的過程中受盡各種折騰;也鑒以每人的體質不一(寒與熱等)、病情不同(虛與實等)、藥性有別(煎與煮、錠與粉等);為使讀者能對各種疾病的病情以及用藥有所依循,本人特請深諳醫學常識的資深媒體人董益慶君開闢一個名為「疑難雜症治癒談」的專欄,讓疑難雜症的患者能透過這個專欄,把自己摸索治療的經過報導出來,藉供讀者參考,並避免有同樣病症的人重蹈摸索的覆轍。此專欄於二OO四年開闢後,即引起廣泛的重視,前後連載長達十年。
由於許多讀者到報社蒐集剪報時,都建議報社出單行本,以使他們能典藏備用;為此,董君乃於二O一四年將其中一部分資料整理後,輯印成書,取名《醫生不會告訴你的疑難雜症小偏方》。詎料,此書出版後,市場反應亦極熱烈,不少人並透過出版社,希望能擁有「疑難雜症治癒談」的完整資料,以備不時之需。為了滿足讀者此一需求,董君乃又選擇另一部分與日常生活較有關係的資料,再度輯印成書,取名《日常小偏方》,希望能幫助更多的讀者。
偏方之所以能在我國流傳五千餘年,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而大陸女科學家屠呦呦以「青蒿素」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又進一步證明了「中醫藥」在醫學及藥理上的地位;此外,屠呦呦在提煉青蒿素時,先以傳統「水煎」的方式測試失敗,後受「肘後備急方」一書的啟發,改以「絞汁」的方式試驗,才使得對鼠瘧原蟲抑制率從百分之六十八提高到百分之百,卒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這除了驗證中醫藥的效果外,也說明了不同的藥材和不同的提煉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唯有依據不同的病情選擇不同的藥材及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這也就是所謂「對症下藥」的道理。而這個道理,正與當初開闢「疑難雜症治癒談」的想法與動機是一致的。值此董君結輯出書之際,特將當初開闢「疑難雜症治癒談」的動機與目的作一說明,爰為之序。
台灣新生報董事長 詹天性
推薦序
找到對症小偏方
本人於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糸畢業後,一直從事西藥的行銷,並創立了「吉胃褔適」的品牌,於二O一五年九月在德國杜道塞夫世界藥學會發表論文:「品牌的故事」。回國後仍然繼續忙著閱讀養生,推廣不吃薬最健康的養生概念。
五十九歲時從旅居的加拿大回來後,跨越西藥界到自然療法,創立「無毒的家」,並擔任出版界的義工,推薦健康養生書多年來,發現醫(藥)食同源及自然療法的概念,已經漸漸的被傳統的醫療人員接受,漢方的一些藥理及薬材,國內外都已經被認同及採納了。
日本整合醫療權威帶津良一博士在「醫療金字塔」裡即指出,人最重要的基礎是飲食作息,其次是漢方藥,再來是保健食品,最後才是藥品。這正是本書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
本書的編排很實用,有實證、案例、方法,一目瞭然,讀者可以對症找到適合於自己的偏方,規畫新的飲食作息,勵行一段時間,以觀其效果。本人最近因頻尿,做攝護腺檢查,發現有點肥大,立即參考《醫生不會告訴你的疑難雜症小偏方》第一四一頁的建議:提肛。現在每日隨時隨地練習書上建議的動作,配合醫生囑咐,症狀改善很多;這也讓我想起當年我弟弟攝護腺癌開刀後,每日早晚邊看電視,邊做提肛保健的情事。
台灣的醫療品質,效率是世界一流的,有這個後盾作靠山,小病不要急著看醫生或吃藥,坊間的健康養生書很多,配合這本小偏方新書,或可做到胃腸消化道權威名醫新谷弘實的心願:不生病的生活。而上了年紀者,也可做到本人在推行的口頭襌:「我不是老人,我是樂齡人。」
自然派藥師 王康裕
作者序
自己的病自己醫
「有如駐家醫師群」是我出版《醫生不會告訴你的疑難雜症小偏方》的動機,而「自己的病自己醫」,則是我出版「日常小偏方」的目的。
自己的病自己能醫?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凡動物都有「自療」的本能:貓之食草、狗之舔傷、牛之滾泥……等都是。相傳「雲南白藥」,便是採藥人曲煥章在追蹤動物的自療行為後,所研發出來的。
動物有自療的本能,人當然也不例外;人之自療行為,可分先天與後天兩種。先天之自療本能,如渴之飲水、累之休眠,瀉之排穢、咳之清道等是;而後天之自療行為,則是生存適應所發展出來的經驗與學習之所得。
這種「經驗」,正是本書所要介紹之內容。
本書之內容,主要選自台灣新生報所發行養生文化報的「疑難雜症治癒談」專欄。該專欄於二OO四年開闢,前後歷時十年,旨在使「疑難雜症」的患者,有機會把他們患病以及長期摸索治療的經過,作一完整的報導,藉供讀者參考。由於內容著重在「病情」與「摸索治療」的經過,與坊間偏方只記載病名與用材不同,參考價值極高,因此開闢後,即引起廣泛的迴響,許多到報社收集歷次刊登文章的讀者,紛紛建議報社輯印成書,以便他們長期保存,並可在家「按圖索驥」, 治療各種疑難雜症。這就是《醫生不會告訴你的疑難雜症小偏方》出版的緣由。
該書出版後,詎料竟又引起新一波的廻響。有人透過出版社希望我能幫他們找到解決疑難雜症的偏方;也有人把他們承受長期煎熬、最後卻奇蹟治癒的經過提供給我,希望能轉介給其他病患,避免他們重蹈他痛苦摸索的覆轍:
一位讀者說,他下腹深沉處會痛,痛到晚上都無法睡覺,因此到一家醫院去求診,從內科、泌尿科、腎臟科、胃腸肝膽科到大腸直腸科,折騰了一個多月,都找不出病因,最後只好去看疼痛科。但疼痛科只是針對病情試行投藥,如無效,再改投他種藥物,「有如白老鼠」,他因此棄診,只好與疼痛和平共存。
另一位女性讀者說,她右手中指第一指節處有天突然發痛,「就像被門夾住一樣」,痛到在急診室呼天搶地。她為此先後在數家醫院看過二十幾位醫生,也做過各種檢查,但都找不出病因;最後,醫生乾脆建議她把那一指節的神經挑掉,以求根本。她因不願意,只好吃「類嗎啡」止痛,無法忍受時,就到醫院急診室打麻醉藥,為此痛苦不堪,希望有人能為她指點迷津,解決痛苦。
另一位讀者則捎來喜訊。他說:他母親年近八十,有天突感胸悶,以為是心臟病發作,因此叫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經檢查的結果發現心臟並沒有問題,翌日,醫院安排其他科別的醫生會診,也找不出病因,他母親為此在醫院折騰了一個星期,最後,一位訪客建議他試飲含殼草湯看看,他花了一百元到青草店購買含殼草熬湯,沒料竟一帖即癒,他因此驗證了「單方一味,氣死名醫」的道理。
「單方一味,氣死名醫」,可說是「偏方」的最佳寫照。
我國自古流傳偏方、驗方、祕方……均為漢醫學的一部分。漢醫學始自神農嚐百草為其濫觴,迄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由此可證其存在之價值;及至清道光年間,鮑相璈所著《驗方新編》,更成為家喻戶曉的漢醫學典範著作。唯這些典籍,所用者多為文言文,所立之方劑,亦多古名,非一般普羅大眾所能瞭解。
此外,古籍均只針對「單一」之病症提出方劑,鮮少就病況加以分析;然人之病情有虛實、寒熱、陰陽、表裡、久暫、深淺之分,每種病況,所顯示之病症亦各異,所投之方劑亦應有所區別;而本書所收集之內容,則為患者就本身病況及治療經過所為之陳述,讀者可就文章之內容比對自已的病情,從而選擇適合的方式治病。這是本書與一般偏方不同的地方。
漢醫學與西醫最大的不同是:漢醫學講究的是內因,用的是自然的草藥;而西醫注重的是外因,用的是化學合成物;化學藥物多為萃取物,藥性較強,效果較快,但副作用相對也較大;中醫藥則藥性溫和,副作用亦小。這正是不少民眾捨西醫而就中醫的原因。
西醫是一種「對抗醫學」,而中醫則較傾向於自然療法。人生存於世,主要是靠水、空氣、陽光與食物四種元素。這四種元素之攝取如果均衡,則人體內在之環境自然調和,對疾病之防衛以及自療能力自然提高。這也是自然醫學近年來在世界各地普受歡迎的原因。
鑒以自然醫學之興起,也鑒以不少疑難雜症患者期望擁有一本「淺顯易懂、實用性高,並可在家自診自療」的參考書籍,乃就「疑難雜症治癒談」專欄中之精華,選輯成書,取名《日常小偏方》,藉供讀者參考,並期望能達到「自己的病自己醫」的目的。
當然,台灣醫療資源豐沛,醫院診所林立,而西醫又夾其科學基礎,在緊急醫療及重大疾病上有其不可取代之優勢,讀者如能慎思中西醫之優劣,並依個人之病情決定治療方式,當可更晉完善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