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序
卅年種樹見繁英 我與耕莘寫作會/楊昌年
◇緣起之初
與耕莘寫作會結緣,最早是在1977年5月8日,我在耕莘講演英人辛約翰的戲劇名作《海上騎士》,沒想到自此與耕莘結下了卅餘年的文學之緣。當時我的情況是:1973年辭卸台中靜宜學院教職返回母校,拿手的「中國文學史」、「國文教材教法」早已有人講授,新來的我只好開「丟在地上都沒人揀」的「新文藝」。幸好這也正是我所願,早在59學年即已在靜宜鄰居中興大學開授新文藝。
返回師大後全力開展現代文學系列課程:最早開授現代詩、現代小說,1976年開授「現代戲劇」選科,為謀充實,曾參加中視編劇班,沒想到除了幾個術語以外甚麼都未學到。結業獲第二名,被聘為編劇。在師大接任了寫作協會的指導,現代文學課程開授成功,學生反應熱烈,文學活動蓬勃展開,我又接任了師大話劇社的指導。當時的耕莘戲劇人材缺少(黃英雄還沒出現),所以才由我這半瓶醋來披掛上陣。
同年7月7日在耕莘講戲劇,8月在第十二屆暑期寫作班擔任戲劇組導師。自此展開我與耕莘的多項關聯:講演、寫作會、寫作班的導師、文藝營講師、導師、擔任作品評審、參加座談、接受訪問……寖成為我教學生涯中僅次於師大的第二陣地。
卅餘年的歷程回顧明澈如鏡,我之所以悉力付出者:除卻一己的原型性格以外,因素有四:一是我的宗教情懷。1962-72在靜宜十年,參與教會活動不遺餘力,在天主教「基督活力運動」中,受到同道們的推舉,1969年被推為全國總會主任,北返後加入耕莘,自是我宗教使命感的驅使。第二是被寫作會會長陸達誠神父所感動。其人之睿智、開明、謙遜,與我熟知神職人員的「自以為是」大不相同,使我感佩,進而銳力,總覺得如果我不曾盡力,那就是對不起他。第三是耕莘的學員不同於師大學生。這種「志願兵」與我並無功利關聯,想要滿足他(她)們可不容易,非得充實、更新教材,付出更多熱忱不克為功,而這也造成了引發接受挑戰的興味,符合我克服困難獲致「過癮」感覺的慣性。第四,耕莘學員與師大學生、研究生相較,相處更為親切。是他(她)們予我的回饋使我感動,想著必要使之滿意且有收穫,否則我即將有收多付少的慚愧。
就是基於以上四項的善性循環,織成了我卅餘年來差可告慰的一些成績。
◇早期的相知
(一) 談衛那與楊秀娟:衛那是北師附小的教師,耕莘學員中的大姊頭,她與秀娟都已移民國外,但仍鍾情關懷著耕莘,每次返國都來探望,熱忱感人。衛那研究有成,著有《文思滿書香》提示「階梯式的寫作途徑」具有實用指導價值;秀娟著有《為贈玫瑰》散文結集,情文兼備,溫馨可感。
(二) 孫玉蓉與許莎白:玉蓉豪爽而有俠氣,關懷當時我的家庭困境,使我衷心感謝,其後她遠去台中,連絡稀少,只知她在戲劇方面甚有績效。莎白的散文表現十分精緻,其後去新竹擔任公職,又傳聞她被二豎相煎,健康如何令人懸念。
(三) 莊華堂、趙天福與趙中興:三位男士中,華堂的表現最為出色,,其人創作豐美,曾獲中央日報小說首獎,第四屆耕莘文學獎散文第三,第六屆小說、散文首獎,第七屆新詩第二,著作有小說集《水鄉》等種,趙中興的表現不弱,曾獲第一屆耕莘文學獎小說第二。趙天福是一位說唱藝術家,記憶中看過他朗誦向陽的詩作〈阿爹的飯包〉,感性淋漓,十分成功。
(四) 管家琪、鄒敦怜、翁翠娟、黃惠鈴:四位小姑娘其後均有所成,家琪著有《小婉心》等創作。敦怜曾參加師大研習班,小說創作表現卓犖。翠娟曾獲第一屆耕莘文學獎小說第三,惠鈴其後致力於兒童文學編務,我曾多次出力支持。
(五) 袁善培與柯玉雪:玉雪創作多樣,曾獲第十一屆耕莘文學獎散文第三。記憶最深刻的是袁善培,他是一位羅鍋,幸有一位美麗溫柔的女娃(名字記不得了,也是耕莘學員)愛他嫁他,婚禮時我曾去參加,十分感動,可惜的是善培其後英年早逝,令人懷念。
◇四方雋秀會耕莘
這是受我影響招引來耕莘的人材,如:
(一) 師大菁英:隨著現代文學在師大的風起雲湧,學生中的菁英多有隨著我來耕莘參與活動,擔任輔導的,他(她)們是:
1. 張春榮:師大國文系現代文學教學成效最早的菁英。使我欣慰的是他具有兩項傳承,一是教學、研究、創作的三合一;二是創作表現各種文類的兼擅,曾獲第四屆師大文學獎散文、極短篇首獎,第六屆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首獎,創作有《鴿子飛來》等三種;論述有《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等六種。最難得的是他能教能改,不同於一般只教不改的天橋把式。執教北教大多年,能使學生創作與研究並重,當是他最能承祧發皇的績效。
2. 梁錦潮:師大僑生,師大第一屆文學獎的明星人物,獲小說特別獎、散文首獎、新詩二名。原本是創作前景看好的,竟在留美進修之後轉向經商,可能是調景嶺出身的窮小子不敢再窮,其後在馬來成了「燕窩大王」,我夫婦旅遊吉隆坡時由他全程接待,透露心願想要重返創作,但有如張愛玲在《半生緣》中的名言,他是「回不去了」。
3. 陳春秀:患「小臉症」,師大學生參與聯副「新人獎」時,我曾擔心她會自卑閉鎖的,不料這妮子十分自信,以「陳燁」筆名創作鄉土題材的大河小說《飛天》等十餘種,聲名鵲起、大放異彩。惜乎人生得失互見,曾在我夫婦見證下結婚,其後生女,婚變離異,終因憂悒症自戕。
4. 蔡秀女:曾獲第一屆春暉獎助。小說有《暗夜笛聲》、《乾燥的七月》等,留法,致力於影視傳播,成績斐然。
5. 張鈞莉:各體文兼擅,她是個「慢郎中」,考博士常因未完卷而落榜,其後總算克服慣性考上了。師大文學博士(我就是她的指導教授),研究著作有《對酒當歌》(建安文學研究),執教中原大學,曾任華語文教學系創系主任。湖北菜「豆腐丸子」很好吃,其後全家移民澳洲,電話告知,豆腐丸子吃不到了。
6. 羅任玲:女詩人,第三屆師大文學獎詩首獎,第一屆耕莘文學獎詩二名、第三屆詩三名、八屆小說二名。師大文學碩士,論文《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係由我指導。形、神兩佳,獲隱地兄賞識,在爾雅出版。
7. 羅位育:第四屆師大文學獎的風雲人物,獲小說首獎,詩組二名。首屆春暉獎助、新生報小說獎二名,蕭毅虹文學獎散文首獎,教育部散文獎,第四屆耕莘文學獎散文首獎。執教北一女,小說結集有《熱鬧的事》、《天生好男人》等,已是知名的新銳作家,在耕莘曾主辦暑期研習班,貢獻甚大。
8. 林寶芬與李瓊英:寶芬在師大學生時代文學論評鋒利剽悍,看好她或能在論評文學承祧發皇,曾獲第一屆耕莘文學獎詩首獎。婚後在高職任教,及至在師大暑期在職進修班再晤,光芒表現似已不如曩昔。瓊英當年與羅菁同被我看重,其後羅菁返港,獲得學位,從事戲劇教授,表現甚佳。瓊英獲師大文學碩士,任教高職,曾來耕莘參與研習,原以為她的碩論接近詩、文綜合,想著影響她做「互文」文類、藝術之綜合研究、惜未如願。
(二) 林黛嫚與女師三姝:曾去台北女師專(今市立教大)講演,引來了女師學生來師大旁聽,其後又引來耕莘。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是林黛嫚,在耕莘創作的小說〈也是閒愁〉經我推介發表,其後結集,就用這篇名為書名。黛嫚十分積極,創作豐富,寖成名家,曾主編中央日報副刊,進修獲得博士學位,現在大學執教。蘇蘭是著名的朗誦專家,婚姻不諧,又屢患絕症,最後早凋,可惜!江惜美曾在十七屆寫作班小說組徵文獲獎,其後獲得學位,返回母校執教。黃宜敏的詩、文均佳,極短篇〈一百一十一元〉成為我教學的範例,轉來師大唸輔導,博士畢業後執教。
(三) 私淑者:有幾位私淑的弟子,出身台大中文的龐振愛、林滋渝來師大旁聽,振愛、滋渝進入耕莘,振愛的散文表現真切,滋渝的詩作一流,曾獲耕莘詩獎,估計她的詩才應可和許春風、羅任玲比美,一直在等著她成名。還有一位留德的張國韻,來往於歐陸、台灣,每次返鄉都有作品,小說記往事、親情,親切感人,一次比一次進步。
(四) 楊麗玲、蕭正儀、朱隆興與人文班群英: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辦理的人文班,多有俊彥,其後有續來耕莘研習創作者,柯玉雪的所擅甚廣,著有廣播劇集《錦瑟恨史》,詩、文合集《爬蟲與人生》。自稱「大小姐」的徐悌,小品文十分精美,劉立中的散文流利親切。最令人刮目的是楊麗玲與蕭正儀,麗玲獲第五屆耕莘文學獎首獎,正儀獲第三屆小說二名。師大辦二屆研習班,獎額被二位姑娘包辦,麗玲獲第一屆小說首獎,二屆小說二名、戲劇佳作;正儀獲一屆小說三名,二屆散文首獎、小說二名、戲劇三名。兩位均列耕莘傑出會員榜,作品並已結集出版。還有一位小學老師朱隆興,致力於翻譯日本作家小川未明的成人童話,勤力貫徹,終有績效,在漢藝色研出版兩冊《主公的碗》、《紅蠟燭和美人魚》,我曾為書旨「良知的喚醒與再開發」感動,替他作序。
◇十八人集
1977年我升等為教授,七年之後應可休假,無奈被沉重的行政兼職所困,迄至1993年辭卸了行政兼職之後始得如願,應聘遠赴韓國漢城(今稱首爾),擔任外國語大學校中文所系的客座教授。漢城一年,初時還不覺得有甚麼不安,只到被許世旭(韓國名教授,作家,中國通)邀去郊外喝酒,聽到了鵑啼,頓時鄉愁洶湧,念茲在茲的無非我在台的親友,師大、耕莘的小伙子、小女娃們。1994年六月期滿返台,只因白靈的一通電話,就使我返回耕莘悉力付出。
這次開班是我在耕莘的分水嶺,在前從未開授過長達三個月12週的,自此(1994年9月)之後,開始了我致力於「研究班」新的衝刺。誠如白靈所言,這一次「文藝創作研究班」的成員,都是披沙揀金的優秀人材。帶著他(她)們討論、研究現代文學中的各文類,果然是成效卓著,結束後曾在《旦兮》出刊「十八人集」。才人們的創作表現使我滿意,更也策勵了我賡續努力的決志。這一期的群英會打破紀錄,成果輝煌的優秀寫手們抽樣如下:
(一) 凌明玉:明玉已是當代知名的作家,小說創作結集已有《愛情烏托邦》、《不遠的遠方》等,她的〈複印〉一篇在此次嶄露頭角,奠定日後屢獲大獎、首獎的丕基。誠如她的自述:「師繁不及備載」,她是耕莘眾多工匠合力雕琢而成的一粒明珠。(白靈、平路、羅位育……)猶憶應邀參加她得獎的慶功會,深深感受到「人之患」終能獲得「與有榮焉」的那一份欣慰。
(二) 楊宗翰:很早就已認識,他是「植物園」中的領頭羊,這是三男三女組成的詩社,其中就有我所指導的師大資優生林思涵。宗翰是個活潑、精明的小伙子,教學、研究、創作三項全能,對台灣文學史、詩史等研究有成,常覺得其人最適合擔任文藝大拜拜的節目主持人。此番在研究班拜讀到他文辭的剽悍。曾獲耕莘十七屆文學獎小說優等,十八屆文化評論優等,十九屆新詩優等,知道他已博士畢業進入大學執教,相信以他的活力充沛,必能大放光芒。
(三) 管仁健:這位青年的筆觸準確鋒利如刀,諧趣使用能把握在過與不及之間,甚好。題材有軍中的寫實暗喻,使我刮目且感慨。結集《塵年往事》獲第八屆聯合報文學獎新人獎、評審推薦獎,新書發表時我曾去作桴鼓之應捧場。知道他現在是老編,很想提醒可別犯上老編「眼高手低」的通病。
(四) 鍾正道:對張愛玲的研究或許是曾受我的影響,近年得知他已是一位系主任,應邀去他的發表會擔任特約評論,當年的青衿如今已是一國諸侯,好啊!
(五) 張禎珍:遠自苗栗趕來耕莘的,對她我總覺得該當多加助力否則難免歉憾的,禎珍的小說表現是這一班中的魁首,看好她必能大有成就。奇怪的是等到現在還不見她大發光熱?
(六) 白志柔、劉若蘭:白志柔大漢外型而確有其「柔」性,很早加入耕莘,聚會時常見到他,知他念舊,甚感親切,他的散文頗具水準。劉若蘭的風格常用鬼氣森森的超現實,最近邂逅,她這昔日的小姑娘現已為人妻為人母,滄桑之感真箇深密也。
(七) 林素芳、林素芬:孿生姊妹,時常一般裝束,使我永遠分不清孰芳孰芬?開班之初已知她倆是白靈移交來的菁英,慚愧的是我似乎未能對她倆多有助益,而這也印證了人生不全之理。雖非我所願,但必然有著我照顧不周之處!
「族繁不及備載」除了淑雯留待後述之外,尚有李綾、曹彬慈、朱賢貞、孫大白、沈春秀、吳佩珊、熊怡雯、王明鵑、王覺興等位,都是我記憶中永遠的風景。
◇研究班
自1977年至2011,十七年中,開授了「研究班」共十六屆。
(一) 作家班:十八人之後開設此班,前期的菁英們悉數參加,而結果卻是並不成功。白靈曾問我原因何在?我以為是策劃錯誤,原在師大國文研究所使用的方式(師生各負責一年,學生分組自選題材,分工發表研究報告),移來耕莘使用,完全不對。原因是耕莘學員並不等同於師大研究生,學員之間缺少橫的聯繫,是以各說各話,總體成效不彰。這一次前所未見的敗筆對我啟示重大,一是對象不同方式也必須不同;二是我自己對教材教法的抉擇必須謹慎為之。
(二) 古典小說研究班:1995年6-11月,分上下兩期,共24週,內容是古典小說中的「四大奇書」(《水滸》、《三國》、《西遊記》、《金瓶梅詞話》),加上清代的《紅樓夢》、《儒林外史》。
(三) 現代文學析評講座:1996年1-7月共24週,搜羅兩岸近、現代名家名作,進行析評。
(四) 散文班:2004年3-6月共15週。使用我所著的《現代散文新風貌》,析介當代散文新貌十一種,要求學員分別習作,舉行創作析評觀摩四次,反應良好收效甚佳。佼佼者如吳易芹、陳姿瑾、包垂螢´林芝瑜、李浥涵、曾馨霈、朱天、任宇文、余玉琦、石芳瑜等都已加入,其後賡續加入小說班研習發表,有關各人析介容後敘述。散文班的陳瑪君,當時是政大圖書館的組員,多年後她與我夫婦同在一堂(天主教木柵復活堂),此次表現散文創作甚佳。
(五) 小說創作研究班(前一期):2004年9-11月。內容包括小說創作原理,極短篇、小小說、小說體散文、意識流、時空錯綜、主從錯綜、劇場設計、回溯體、三線錯綜等創作手法,另例舉張愛玲、張賢亮的短篇創作,要求學員創作小說,三次舉行析評觀摩學員作品。這一期散文班的健將們紛紛上場,小說創作表現令人滿意,各位才子(女)們的分述是:
1. 吳易芹:她是研究班的小說創作的拔尖。重在她的「新」與「力」,題材活潑、心理細密,早在大學時就曾獲雙溪文學獎小說首獎,對於這小女娃我是時在念中,總在等著她有成名的佳構出現。
2. 包垂螢:人稱「包公」,中學教師致力寫作,題材特殊,超驗筆觸深密,創作每次都能保持水準,還需加力的地方是題材的擴大與筆觸的力道。
3. 任宇文:師大國文系四年級生,題材寫實,只是小女娃太年輕,理念、感性的堅實還嫌不夠。
4. 蔡俊寬:是使我懷念的一位,學員中他年歲最高,是以常擔心跟不上,不夠「新」。最初連我也不無擔心,其後始知我與他全屬多餘。其人不但消化良好而且能有進展,我曾點明他的創作早已能使用所授而且符合規格,不必心虛。他的創作,題材能有善惡人物之對比,自是他的經驗豐富,為一班同儕不及的。曾獲競賽優勝,一直參加研究班,可惜的是在前四期時罹病辭世,唉!
5. 劉思坊:師大國文系高材生,文藝、琴藝兩佳。風格新美,創作表現上乘,其後入政大研究所,受到所長陳芳明的賞識,碩士後赴美進修,近期散文結集《躲貓貓》出版我曾應邀撰寫評序,許她是一顆初昇的熠煜的新星。
6. 曾馨霈:散文創作深密,內子讀後說感動得想哭,碩士畢業後去中部教書,結婚且已為人母,希望她還能不忘文藝創作。
7. 黃俊榮:小說表現剽悍著力,色彩奇異,短篇〈來日〉、〈阿得〉,在一班中大獲好評。
8. 王惠盈:師大國文系出身,創作表現卓犖,入市立師大研究所,論文由我擔任指導,她是與我有三度師生香火之緣的一位。
(六) 前二期:2005年3-5月。析介日人三島由紀夫,大陸作家嚴歌苓、張賢亮、蘇童,香港的鍾曉陽,台灣的李昂、張系國、駱以軍。三次析評觀摩學員作品,學員中除第一期的各位才俊以外,新手表現令人刮目的有:
1. 陳秋茹:小姑娘的進展是在小說創作中的人性寫實,極具張力,情真而句婉。
2. 鄭燕黛:來自政大法律系,散文創作情致真切,而筆觸又復鮮活。
3. 梁嘉芳:小小說表現精采,小說、散文表現魔幻與暴力美學,十分特殊,還應再加力充實此一線路。
4. 鄭楷得:這位男生的工作是「烘培教室助教」,可能已有生活歷練,是以在散文、遊記、紀實之中已能有悲憫。
(七) 前三期:2005年9-12月。內容重點在域外文學與戲劇,域外包括卡夫卡、馬奎斯、米蘭昆德拉,戲劇析介編劇實例、劇模,析介張永祥、張曉風的電影與舞台劇,並舉我所指導的師大蔡芳定的舞台劇《奔月》,學員作品析評觀摩四次。
學員之中,欣幸又有人材輩出,如:
1. 朱天:自1997至2008年,我在師大開授「新文學史」選科,選課學生人數均在130人左右,朱天就是文學史班的學生,這位清寒(在我青少年時極多,到現在卻是十分珍罕)有志的青年,參加耕莘後詩作表現強烈悲淒,其後努力有成,入淡江碩士班、政大博士班更上層樓,在高職擔任教職,經濟環境改善。著有論評《真全與新幻―葉維廉和杜國清之美感詩學》,詩集《野獸花》出版,我為他撰寫評序,稱許他勤懇有志,嗣後在詩作、評論上必能有成就。
2. 馬千惠:傑出新人,勤力創作,各類文體均有出色表現,其後遠赴東部創作所進修,及至崔護重來,創作果然更見精美。作品已收入《聖誕老人的禮物》專集,但這只是她牛刀小試的滄海一粟,假以時日,我們必能等到、看到她的光芒大放。
3. 米允菁:寫青年生活,淡中見真,理念充盈,網路小說表現新穎鮮活。
(八) 前四期:2006年3-6月。內容包括日人村上春樹的小說、井上靖的散文詩、諾貝爾獎作品《鋼琴教師》、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高行健的小說《靈山》等,學員作品析評觀摩四次。新秀出色的表現有:
1. 辜炳達:研究班本是「無辜」的,自此就「有辜」了,台大外文出身,創作特色,他是歷來學員筆觸最「濃」的一位,既濃且重,還好我們不難解讀,且能欣賞到他的迴旋之美。
2. 陳姿瑾:早入研究班,此番大顯威風。來自台大歷史系的女郎,散文、小說均有創作,尤以小說表現蒼涼有境,實是不凡。
3.古煦清:輔大西班牙文學系出身,詩、文兩佳。
(九) 前五期: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這一期主要在做比較文學,包括張愛玲vs.徐訏、張愛玲vs.鍾曉陽、老舍vs.沈從文、黃春明vs.王禎和,另有烏托邦析介,顧肇森〈冬日之戀〉的析評,學員創作析評觀摩舉行四次。新人嶄露頭角的有:
1. 鄭婉琳:曾獲第二十二屆耕莘文學獎小說首獎,此番仍以小說表現獲致好評。
2. 劉雅郡:師大心輔系學生,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小說優勝,參加耕莘研究班之後,她在研究與創作兩環已能輔成並進。
(十) 小說創作研究班新一期: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內容包括古典與現代、域外。古典有李白詩、杜甫詩、南宋纖巧詞風、陸游詩、李賀超現實詩。域外有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現代有魯迅、余秋雨、張愛玲、曹禺、徐訏,以及台灣駱以軍的新作《西夏旅館》,學員創作析評觀摩三次,新銳介紹如:
1. 賴修淯:理科的研究助理,熱衷寫作,表現出色。著有《青春夢》(筆名奇魯),被評為「披著武俠外衣的純愛小說」,內容繽紛多樣,表現暗戀與成全。
2. 陳韋帆:「二手書店店員」,創作成績出色,形、神兩全,真切而可引領省思。
3. 曹堤(藍曉鹿):是研究班晚期的壓軸人物,小說表現足可與前期的吳易芹相頡頏,不同的是,依小說元素言,曹是「實」(年長、經驗豐富),而吳是「虛」(年輕、重想像)。曹的勤力夠,吳的潛力有待發揮;曹重在感慨有境,吳重在新穎優美。曹堤出生在江蘇,依親來台,婚後帶著小孩遠去北大唸「翻譯研究所」,以筆名「藍曉鹿」在時報出版的《拆哪!北京!:臺灣媽媽的北漂驚奇》對比海峽兩岸,寫實真切而深刻,看後為她而欣慰,同時又多有感觸,她的筆觸已能揮灑自如,創作價值具在,等著看她的更上層樓。
(十一) 新二、三期: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共24週。內容包括台灣現代詩,早期的藍星、創世紀、笠詩社詩人,中生代詩人、女詩人,早期散文、中期散文、新散文、大陸散文,台灣男性小說家、女性小說家、張曉風的舞台劇,大陸的傷痕、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後現代文學,姜戎與李銳、虹影與嚴歌苓、賈平凹,學員創作析評觀摩六次,新進雋秀有:
1. 王兆立(白千翌):青年寫手,作品接近許芳慈,題材虛、實同存,貴在能深、廣兼具。
2. 林佳瑩:她是一位舞蹈家,是故作品似有藝術的「互文性」,文學表現與婀娜動態同具,可稱新路。
3. 連采宜:是一位中學教師,小說創作勤力,表現內容堅實,而形式也能新力。
4. 林雪香:台北教大的研究生,論文析介出版家隱地《散文隱地:隱地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析介其人的創作觀,論評中肯,我曾在考評時給予肯定,並相信她由此出發,日後當可在論評文學這一線中承祧發皇。
(十二) 新四期:2011年9月至11月。內容包括西洋文學中的後設小說,美傑克倫敦的《海狼》,伍爾芙的傳記電影《時時刻刻》,大陸文學楊光祖的文學理論,姜戎的《狼圖騰》、嚴連科的〈柳鄉長〉,台灣文學三毛的〈哭泣的駱駝〉,郝譽翔vs.虹影,台灣現代詩新銳凌性傑、吳岱穎的得獎詩作,學員創作析評觀摩三次。新人表現出色的有:
1. 楊家靜:雖然這一期學員們的創作仍是先前參加的眾高手的天下,但在二期即已參加的楊佳靜在本期中頗有進層,表現出色。
2. 王詩儀:可能不是這一期,但記得她是最晚的學員。這位小姑娘的詩作極具特色,濃、淡相間,口語鮮活。
◇四明珠
以上析介耕莘寫作會群英,無慮數十位,但在篇末留有我最為器重,甚至仗持的「四明珠」,她們與我相處最久,親如家人,全仗有這四粒熠煜明珠的鑲嵌,才使得我這火石能發光熱,稍具績效。
(一) 夏婉雲:婉雲是我返回師大後所授的第一班的學生,由於她和耕莘的淵源(曾任寫作會執行秘書,擔任寫作會董事),當我來到耕莘之後,每次開班,得她的助力最大最多,與我相似的她亦是教學、研究、創作三途並進的全方位。其人性格熱誠積極,早年致力於兒童文學,其後開展至中、西比較,歷年獲獎無數,研究與創作的結集已有近十種之多。研究班經歷多年,是她無役不從(從策劃到連絡到參與)最難得的是有一陣子她的健康不佳,仍然抱病參與。博士論文《台灣詩人的囚與逃》(以商禽、蘇紹連、唐捐為例)係由我指導。完成之後由爾雅出版,我曾撰〈九仞之成〉為評序,表揚她最重的價值二項,一是她融合中西理論的紮實新穎;二是她勤力終成的驚人(她是一位異數,是我所指導近百位研究生中少見的自制、勤力的魁首)。
(二) 許春風:春風與淑雯原是白靈的得意高足,移交給我之後,歷來為我服務、予我照拂,一如小女侍父,使我親切感動。
春風是一位傑出女詩人,曾獲第六屆台北縣文學獎新詩首獎。其人心思細密,任事妥貼完善,多年來我若有事,常就去「賴」她經營。她的詩與散文表現新力深刻,常能引我讚賞,而閱讀既勤又細,我在研究班上使用的教材,有一些就是她推荐的,而我之所以樂用者,正也是對她十分稔知而且信任之故。
(三) 於淑雯:淑雯性格純善溫柔,她是一位孝女,每週回南部去陪老爸,她的令尊高齡比我還小一點,是以我常把她當作女兒。乖女的堅忍之力可佩,擔任沉重公職竟還能努力進修,入東吳中文所進修,碩士論文是我擔任指導,很擔心她工作,進修難以兼顧,論文完成不了,可佩的是碩論《徐訏小說研究》終在她勤力堅持之下完成,使我大感欣慰,亦使我亟願付出助力,用以稍酬她對我的信賴與親和。
(四) 許芳慈:芳慈是張輝誠在中山女中所教的學生,進入師大教育系之後,輝誠移交給我,小女娃參加我的「新文學史」班,參加師大文學獎嶄露頭角獲獎,選國文系為輔系,教育系畢業入教育所,又來參加我在國文研究所所開的現代文學課程,再來參加耕莘寫作會研究班,也是她在網路上替我放置了部落格。小女娃的潛力、勤力兩佳,進入教育所博士班之後,又考上了公費留美,預計今歲十二月,即將學成返國。芳慈的創作線路側重超現實,小說風格「虛」勝於「實」。原本我總想以我的慣性引她改弦易轍,但又想著必應尊重她的自我,隨她自然發展就好,出國前夕獲得九歌少兒文學首獎,創作《四時迴轉歌》、《她的名字叫Star》出版,還在等著看她的大展宏能。
曾常想著這四明珠,多年的相處,也許他們已把我這雜貨店裡的物品全都接觸過了吧!再要使她們滿意想怕不易,哈!而這也激起了我的「烈士暮年、壯懷未已」,我將再選我熟悉、她們陌生的(如古典散文、唐傳奇、兩岸、域外我所喜愛的新樣),除了滿足、酬答她們,更重要的是我永無休止的自勵進展。
◇結語
我與耕莘寫作會,自1977至2011,共歷三十四年。三十四年種樹,已見繁英滿枝。棫樸菁莪,俱在眼前,曾於2004年寫作會四十週年時獲頒「導師特別貢獻獎」,可堪告慰。今歲寫作會已屆知命,明年即是五十週年金慶。日前慶祝陸爸耊年嵩壽,群議編印文集,以為紀念。研究班群英自是寫作會的高樑大柱,特為編印一集。我今作序,蕪文之撰,用誌我對公教、耕莘,以及文學志業竭誠悉力的忠忱。燈前作結,曩昔種種,如在眼前。謝謝春風的辛勤聯繫編輯。知有錯漏,但因歲月更迭,無可追尋,自最早的莊華堂到最近的曹堤,各位昔年的青青子衿,你們都是我時在念中的心之所繫,感謝你們在我生命中留下永遠的風景,祝福你們德業日進,陸爸健康快樂,耕莘寫作會再現興盛。
──2015.10.10 於台北木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