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
這本自傳是一九六五年家父四十二歲時撰寫的,當時,家父自知這樣的作品不可能在台灣發表,試圖日後在日本發表才執筆寫下的。
然而,家母和伯母認為「家醜不外揚,此時發表自傳,年紀尚輕」而強烈反對,以致未能完成。可以看出,面對國民黨和中共恫嚇從不退怯的家父,遇上這兩個人也不敢違逆。
從那之後,這些文稿始終深鎖櫃中,這次承蒙前衛出版社好意,才使得它重見天日。我想,台灣有那一刻的來臨,最欣慰的莫過於九泉之下的家父吧?
這些文稿幾乎都是草稿,有些部分屬於小說的體例,儘管我們盡量不損及原文,但在編輯上仍費了很大的工夫。編輯作業由家母(雪梅)、王育德的女兒(明理)及孫女(綾)執行,由於我們三人缺乏實務經驗,未發表的文稿又是以日文寫成的,突然要以漢文版的形式出版,超乎想像的耗時費工。我們先把家父不易判讀的草稿複印了三份,然後逐字逐句核校,彼此交換心得,耐心地重閱了三次。
核校後的文稿依序寄給譯者,再由譯者譯出傳至前衛出版社,待我們整理至最後篇頁時,倏忽已過了半年。
編輯過程中,祖孫三代也有意見齟齬之處,有時是祖孫二人串成一氣,有時是我們母女說服家母,不一而足。儘管如此,工作空檔茶敘一番時,思及祖孫三代能共同編輯王育德的文稿,感到無比的喜悅。
幸運的是,此次請到住在京都的吳瑞雲女士翻譯,她對我們繁瑣的叮囑從未面露慍色,總是戮力完成,再次向她致謝。
這本自傳只寫到王育德逃出台灣即告結束,或許讀者會覺得意猶未盡。其實,在那之後,家父留下許多小說(未發表)、筆記和日記。不過當事人已然去世,要以自傳的方式發表,多少有些困難,此刻我正以此遺稿撰寫家父逃亡後的續篇。
家父離開他深愛的故國台灣,在逃亡之地的日本結束一生。在他於異鄉重新開始的生活中,日本是讓他得識諸多知己、當上大學教授受到社會敬重,完成許多工作的國度。他在大學任教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研究台語、為台籍原日本兵的補償問題奔走。家父雖然身在日本,仍一日未忘情於台灣,他要特別感謝日本社會對他從事台灣事務的包容。
家父二十五歲離開故鄉後,始終以台灣人自豪,不斷思考台灣的將來。
到底是什麼力量使他如此深愛著台灣呢?祖國和故鄉對人的意義何在?讀者若能從這本自傳中,透過王育德的青少年時代了解無可替代的台灣的獨特歷史文化,我將與有榮焉。
自傳和【王育德全集】出版在即,我要感謝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和邱振瑞先生。家父若知道他們蒐集他散佚的文稿,即使是艱深的日文文章,仍委託專家翻譯,極具耐心地編輯,終有【王育德全集】呈現在台灣人面前,不知會有多麼高興。在此,由衷致上我們家族的謝意。
最後,我也要藉此篇幅向黃昭堂先生深深致謝,家父亡故之後,他仍關照我們母子並提供諸多建言。
王明理
二○○二年春
(邱振瑞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