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食人輓歌

食人輓歌

Cadáver exquisito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在人吃人的世界,我讓我的肉吃來很苦,不讓人享受我的死亡

《食人輓歌》充滿畫面感的文字,將同類相食的殘酷環節忠實呈現,這些惡夢般的故事情節,也能發人深省:當吃人成為生存的唯一希望,人類成為彼此的食物,人性的善惡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 盧郁佳書評/整個世界只有他一個人在悲傷──讀《食人輓歌》

    文/盧郁佳2020年02月01日

    「村子裡的漁夫披上外套,急急趕往海濱寺廟的時候,近海有隻小鯨魚,聽到寺廟的鐘聲,想念啊,死去的父親與母親,悲泣的小鯨魚。」日本女詩人金子美鈴的詩〈鯨法會〉這麼說。金子美鈴生前住在仙崎,當地春末會為全年捕獲的鯨魚造墓、牌位,舉辦超渡鯨魚的法會。這首詩將鯨魚當成人類來抒發悲哀,如果 more
 

內容簡介

拉丁美洲西班牙語創作最高榮譽號角小說獎2017年得主
淡江大學西語系、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陳小雀導讀

  在這個吃人合法的世界裡,
  我要使我的肉吃起來很苦,
  不讓任何人享受我的死亡。
 

  這是一個動物被奇特病毒侵襲的世界,一旦吃了被感染的肉,人類也會死亡,無藥可醫。人類安全可靠的動物蛋白質來源只剩下自己的同類。昔日的養殖場、肉品加工廠、鞣革廠、肉鋪中所培育、加工、販賣的,如今都是食用人。

  各國政府對人民洗腦,說現在只是過渡期,但這種匪夷所思的生活情境,早就發生許多詭異的效應:人們用「你的肉吃起來味道如何?」來評價彼此;宗教團體號稱自願成為食用人可洗滌自身的罪惡;黑市賣的肉則有名有姓,但貧窮的食腐客並不在意自己吃的是被謀殺身亡的屍體。

  食用人到底是不是人?在肉品加工廠工作的馬可仕無法釋懷。但他喜歡去廢棄的動物園,懷念以前看到的動物。沒有動物的世界少了很多聲音與樂趣,跟他的內心一樣孤寂。養殖場的老闆為了跟馬可仕套關係,送了雌性食用人給他。馬可仕沒有把牠賣到屠宰場,反而對牠悉心照料,還漸漸產生感情。馬可仕的違法行徑已經到了無法回頭的地步……

  《食人輓歌》充滿畫面感的文字,將同類相食的殘酷環節忠實呈現,這些惡夢般的故事情節,也能發人深省:當吃人成為生存的唯一希望,人類成為彼此的食物,人性的善惡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推薦好評

  《食人輓歌》是一部精采的小說,深入探討一個反烏托邦食人社會的陰暗運作機制,全書氛圍凝重且催眠,情節出人意表,語言風格直接赤裸,當今人類的日常生活受規範下所做出的諸多黑暗行為,在本作中了然於目。——2017年號角小說獎(Premio Clarín de Novela)講評

  從第一行文字起讀者便宛如書中人物,陷入凝重且催眠的氛圍中。——西班牙作家胡安.荷西.米雅斯(Juan José Millas)

  內容扎實,令人不寒而慄,結局出人意表。這是一則關於我們所處的食人社會的寓言,情節出乎意料、安排縝密,風格如刀刃般銳利。——阿根廷記者、作家赫黑.費南德斯.迪亞斯(Jorge Fernández Díaz)

  《食人輓歌》文字風格直接赤裸,深入探討一個反烏托邦食人社會的陰暗運作機制,書中營照的畫面既噁心且迷人,接二連三襲來,不時令人想起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卡洛斯.阿隆索(Carlos Alonso)富有暴力色彩的畫作。小說透過當今人類的日常生活受規範下所做出的諸多黑暗行為,營造出一股威脅感,將讀者層層包圍。——阿根廷小說家、詩人貝德羅.馬依拉爾(Pedro Mairal)

  《食人輓歌》所營造的反烏托邦社會與當今人類社會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唯一的差別在於動物的肉已禁止食用,食用人肉通過合法化,禁忌顯得稀鬆平常,被社會接受的觀念反倒扭曲變形。——阿根廷號角報(Clarín)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Agustina Bazterrica)


  1974年生於阿根廷首都,擁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人文學士學位。2013年出版小說《殺死那女孩》(Matar a la niña),201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猛烈的邂逅前》(Antes del encuentro feroz )。她的寫作功力曾贏得多項文學獎的肯定,包括2009第三十八屆拉丁美洲短篇小說獎、2011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獎。2017年,以微科幻題材《食人輓歌》榮獲當今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號角文學獎的肯定。

  奧古斯蒂娜同時也是經紀人和文化策展人,與帕梅菈.特爾麗茲.普里娜(Pamela Terlizzi Prina)共同經營藝術社團「跟著小白兔走」(www.sigaalconejoblanco.com),並與奧古斯蒂娜.嘉里德(Agustina Caride)一起舉辦文學閱讀工作坊。

譯者簡介

劉家亨


  西班牙語譯者。e-mail: liuhugo69@gmail.com
 
 

導讀

精緻屍體:食用人上桌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十分密切,動物係人類最早的衣食來源,正如《禮記.禮運》所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與火邂逅之後,人類藉火取暖、照明,以火抵禦猛獸、烹調食物,並用火燒陶、製銅、鑄鐵、冶金……科學在火的淬煉下誕生,炊事也經過火的鍛造而燒出精緻的餐桌文化。動物肉品經過火的烹調,味道竟然更為可口,更容易被消化。為了獲得更多肉品來源,人類不斷精進狩獵技巧,進而馴養野生鳥獸,並發展出畜牧業。

  人類食用動物,將動物當成役獸、馱獸,協助開創歷史。人類為了娛樂需求,而有人獸格鬥表演,並衍生出「動物園」。人類為了自身利益,以動物做為醫學實驗。人類在馴化動物過程中,與動物建朋友關係,「寵物」因而誕生。毋庸置疑,動物對人類貢獻頗多。

  自中世紀盛期以降,牛、羊、豬等肉品即為歐洲餐桌上的要角,肉品不易保鮮,一般以食鹽或香料處理。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1451?-1506)為了到東方取得肉桂、丁香、肉豆蔻等香料,促成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並無意中來到美洲。美洲儼然《聖經》裡神所允諾的新天新地,馬、牛、羊、豬等家畜因而隨著拓殖者來到美洲,改變美洲飲食文化。其實,史前時代馬曾存在於美洲,只是後來在更新世末期滅絕;另外,美洲雖有其原生種的野牛(búfalo/ bisonte),但不易馴養。於是,來自歐洲的動物參與拓殖行動,對美洲影響深鉅,如今畜牧業成為美洲的重要經濟命脈之一,其中養牛業的經濟利益極高,占所有畜牧業的八成之多。
    
  在西班牙殖民時期,拓殖者放眼於阿根廷的遼闊草原,以畜牧業為生,建立了富庶的草原經濟,頗具地方民俗色彩的高卓(gaucho)文化也因應而生。十八世紀,阿根廷肉商以鹽醃漬肉品,出口至美國。肉品人工冷藏法於一八七二年發明後,阿根廷曾因此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牛肉供應地,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躍升為美洲第二大城,僅次於紐約。一九二○年代的阿根廷,名列世界十大富庶之地,社會菁英時常赴歐洲度假,闊綽奢華程度羨煞了歐洲人,巴黎社交圈甚至將阿根廷人視為財富的代表,而流傳著一句用詞:「如此富裕儼如阿根廷人」(Tan rico como un argentino)。
    
  不必諱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繁華建立在無數動物的哀號上,尤其瀕臨死亡時的淒厲叫聲,令人膽顫心驚。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牲畜市場與屠宰場設在城西的馬塔德羅斯(Mataderos)社區,其西班牙文原意即「屠宰場」的複數,如此命名顯出當地屠宰業的興盛。十九世紀末葉,馬塔德羅斯是鄉村進入城市的門戶,來自彭巴草原的高卓人由此將大批牲畜趕進市場販售,接著,一頭又一頭的牲畜被送進工廠化的屠宰場,牲畜的血水流入社區內的小河西爾達聶茲(Cildáñez),小河因此又名為「血河」,而馬塔德羅斯則被稱為阿根廷的芝加哥。

  阿根廷人口四千四百餘萬,牛隻數量約人口的一點二倍。以牛肉為大宗的肉品除了供國內消費之外,主要銷往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香港、南韓、歐盟、馬來西亞、埃及等地。一般而言,阿根廷人相當「嗜肉」,平均每人每年約消費一百一十五公斤的肉品。的確,一提到阿根廷風味獨特的碳烤(asado a la parrilla),不禁令人垂涎三尺。倘若有一天,牲畜全染上了疫病,餐桌上再也無法端出牛排、羊腿、豬蹄、雞胸時,那麼,人類會克制舌尖上的挑剔,而對肉品忌口嗎?

  阿根廷新銳作家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Agustina Bazterrica,1974~)以《食人輓歌》(Cadáver exquisito)揭露人類「嗜肉」成癮,在沒有牲畜可食的情況下,而改吃人肉。為了確保肉品的來源,人類開始豢養「食用人」。「食用人」如牲畜一般,額頭上遭烙印記號,被關在畜棚裡。小說原文標題極為震撼,乃「精緻屍體」之意,令人遐想,作者更以「精緻屍體」為橋段,鋪陳主人翁與外甥之間的對話,藉孩子們的遊戲,勾勒出一個二分法的人類世界,亦即,「食人者」與「被食者」。既然「食用人」取代了動物,那麼,「牠」會如「寵物」一般,慰藉「主人」的孤寂嗎?

  「精緻屍體」一詞源自一九二○年代的歐洲,係一種兒童文字遊戲,起初被稱為「結果」(consecuencias),後來演變成超現實主義作家與藝術家的創作遊戲,藉以激發創作靈感。遊戲可以字彙或圖案進行,亦可自定規則,例如:名詞—形容詞—動詞之書寫順序。參加者通常三至五人,按照遊戲規則,依序在一張紙條上寫下字彙,並將所寫的字彙摺疊遮住,待最後一人完成後,才打開紙條揭曉內容而完成集體創作;因此,出現了「精緻屍體將喝新葡萄酒」(Le cadavre–exquis– boira–le vin–nouveau)的法文接龍句子,內容突破傳統,看似不合邏輯,卻是理性程序下所產生的非理性結果。簡言之,「精緻屍體」是超現實主義者的創作策略,在潛意識狀態下,或寫出、或畫下「屍體」的各部位。

  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以《食人輓歌》贏得二○一七年的號角小說獎(Premio Clarín de Novela),這是阿根廷號角集團(Grupo Clarín)於一九九八年所設置的重要文學獎,至今已頒發了二十二屆。得獎者不僅獲得三十萬披索的獎金(約五千美元),並能在號角集團的贊助下,於西班牙豐泉出版社(Editorial Alfaguara)出版得獎作品。豐泉出版社總部設在馬德里,但在拉丁美洲十四個西語國家及波多黎各亦設有分社;質言之,作品一旦在豐泉出版,便能打開全球的西語市場,有機會躋身國際文壇。

  闔上《食人輓歌》,整理思緒,不由為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喝采。正如其書名原意,《食人輓歌》以如此充滿隱喻的前衛書寫,建構了一個反傳統的虛幻社會,小說本文儼然「夢的解析」,誘發人類在潛意識裡的野性,殘酷、霸道、貪婪、自私一一流洩而出。再次審度,《食人輓歌》藉人吃人的驚悚情節,凸顯人類「嗜肉」成癮的病態,為了口腹之欲,對牲畜的哀號充耳不聞,為了經濟利益,過度開發畜牧業,導致糧食作物耕地銳減,同時也引發森林大火、汙染環境等生態浩劫。

  《食人輓歌》寓意深遠,大膽診斷你我不願正視的「嗜肉」病症    

陳小雀(淡江大學西語系、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學國際長)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63028
  • 叢書系列:SM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剖半的屠體。致昏作業員。屠宰作業線。灑水沖洗。這些字眼出現在他的腦中,敲打著他,擊垮他。但這些詞彙不只是文字,更是鮮血、濃濁的腥味、自動化、麻木。詞彙乘其不備,在夜裡闖入。他醒了過來,渾身大汗,因為他知道,明天他又得屠宰人類。
 
才沒有人這麼叫牠們,他心想,同時點了一根香菸。必須向新進員工解釋肉品的生產週期時,他從不使用人類這個字眼。稱呼牲口為人類會害他被逮捕,甚至會害他被送到市立屠宰場加工製成肉。雖然不被允許這麼說,但更精確來說——害他被謀殺。他一面脫下被汗水浸透的T恤,一面試著擺脫腦中揮之不去的想法:牠們就是人類,被飼養成為可食用的動物。他走向冰箱,倒了一杯冰水,慢慢喝下肚。他的大腦提醒他這世界被某些詞彙掩飾著。
 
有些詞彙很恰當,很衛生。且符合法律。
 
他打開窗戶。天氣炎熱得令他窒息。他在窗邊抽著菸,呼吸夜晚凝滯的空氣。從前屠宰牛和豬還算簡單,他在艾爾希普雷斯肉品加工廠習得宰殺牲畜的技法。艾爾希普雷斯是他父親的肉品加工廠、他所繼承的肉品加工廠。沒錯,豬隻被人翻過來時發出的啼叫可能會把人嚇得動彈不得,但作業人員各各佩帶隔音耳罩,豬隻的慘叫聲儼然和一般的噪音沒兩樣。現在,他是老闆的右手,負責監督並培訓新進員工。教人屠殺,比屠殺本身還糟糕。他將頭探出窗外,呼吸黏稠炙熱的空氣。
 
他好想要麻醉自我,好想在什麼都感受不到的狀態下度日。無意識地行動、觀看、呼吸,就這樣。冷眼旁觀,知情,而不說。但回憶就在那兒,一直都在那兒。
 
媒體堅持將這段日子稱之為「過渡期」,許多人也就採納了這個說法。但他不,因為他知道「過渡期」一詞不足以說明這個過程有多短暫、多無情。這個字眼將一件無法度量的事件簡化歸類,是一個空洞的詞彙。「改變」、「變化」、「轉化」,這幾個同義詞看似有著相同的意思,但選擇其一,則說明了每個人對世界的獨特見解。所有人都將食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他心想。「食人」,另外一個大可以帶給他大麻煩的字眼。

會員評鑑

3
8人評分
|
8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3/09/28
劇透警告

這本書評價還真是有夠兩極。
但不是這樣的,這是本好書,無疑是本非常好的書。

但書腰得負點責任,書名可能也得負點責任。

光看書腰,你可能覺得主角要打破吃人世界的倫理道德,帶著光環用給這個喪心病狂的反烏托邦世界一點顏色瞧瞧對不對?別傻了,根本不是那樣,那句話甚至不是主角說,只是裡面一個配角的發言,那個配角甚至存在不超過三十頁。

接下來是書名,原文的書名是來自一個文字遊戲,翻成中文更偏向「美味的屍體」這種名字,那個文字遊戲很有趣,遊戲規則算是呼應了角色所處的吃人世界,故事裡面也真的有這個遊戲出現,你可以在137頁的註解上看到遊戲的詳細說明。

作者在世界觀的鋪述上用了類似十九世紀劇作家愛用的「撣桌子」手法,其方式非常漂亮有技巧,還帶出其他配角的存在跟面對方式。內容很值得開一篇文章來大討論一番,我也確實這樣做了,如果你張開雙手歡迎劇透,或是你已經看過了想來一點討論,那你可以搜尋達己酥酥來方格子看我那篇大劇大透的心得。

總之呢,這本書沒有要跟你講大道理,一切不合理都合情合理,不是作者故意給的刀或光,所有走向看起來就像命運,因為人性就是如此。如果你預設它是本寓言就錯了,比起寓言更像是預言,其細節多到讓我很想用喪心病狂來形容,可能哪天世界真的會變這樣。

很好看啦可以買啦,我看三遍了。
展開
user-img
Lv.2
0.5
|
2021/10/28

非常非常難看,除了很獵奇的描述疫病後人類無法吃牲畜只能吃人的狀態還算寫得蠻仔細以外,
完全沒有任何劇情,空洞、文字表現差,人物描寫無法帶入任何感情,
看完除了對屠宰場的運作有所了解以外只覺得浪費時間。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0/11/18

先從封面設計談起吧,如果不是誤會的話,是我念台藝電影時期認識的同學呂瑋嘉做的設計耶!以紅黑白三色為主色調,被撕開的人臉與牛頭彷彿撕票案,未翻開就讓我感受到一種壓迫感,以及很想一探究竟的算獵奇感嗎?

小說內文如標題,貨真價實地在吃人,不是隱喻、不是象徵。故事大概是在說家畜動物(牛羊豬雞等)因為大量感染可傳人的高致死率病毒,因此招到全面撲殺的世界裡,為了滿足食肉的慾望,進而開始合法吃人。此時,人類世界已經被粗略分為一般人以及專門飼養來被吃的牲畜人(生理男叫公人、生理女叫母人)。

為了確保一般人的界線不被混淆,階級劃分相當嚴格。例如要是跟一般人跟畜人發生性行為,兩者都要被送去屠宰。簡單來說,絕對絕對不能把畜人當人看。最妙的是有一個設定,也不可以把畜人訓練成奴隸,他們就只能是肉品,不可以是勞工。

讀這本小說的時候,忍不住會想對照黃宗潔老師的《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基本上這本小說的結構就跟《牠鄉何處》80%相似呢!幾乎大部分《牠鄉何處》提過的動物議題都有在《食人輓歌》出現,只是對象從動物變成人類啦(這句話有個語病是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包括肉品加工廠的衛生條件、如何肢解動物、如何運送及販售屠體、動物園(在《食人輓歌》的世界裡已經倒閉)、實驗室畜人、如何圈養家畜、貓狗與人的關係⋯⋯

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具啟發的點是:「如何在一個瘋狂的世界保持正直?」男主角馬可仕任職的肉品加工廠頗具盛名,是該地最強調衛生、SOP、肉品品質最優良、員工有合理休假制度的加工廠,怎樣聽起來都是一間標準幸福企業該有的標準,可是他們是在吃人?這種淡淡的違和感真的很奇妙。你也知道這個世界很瘋狂,但你不跟它妥協的話就會瘋掉,像馬可仕的爸爸就無法接受新世界的樣貌進而神智失常了。

除此之外,在瘋狂的世界裡,要如何確保「人」的價值呢?馬可仕因為幼子夭折,導致他開始吃素,以及與妻子離婚。內心受挫、不喜歡家人、總是獨來獨往,而他的救贖之旅竟然來自一位母人。母人的名字叫小茉,馬可仕幫她取的(當然,這是法規不允許這樣做)。但一個心碎的人,才不care法律呢。尤其當馬可仕意識到,母人小茉可以幫他生小孩⋯⋯對這個世界的價值觀而言,這叫人獸交。

個人情感的部分先說到這裡,《食人輓歌》也是一本很有國際格局的小說。例如以下這段:

他記得有些國家動盪不安,比方中國,人口密度過高,人民互相殘殺,但沒有任何一家媒體由這個角度報導這起新聞。
——(《食人輓歌》Agustina Bazterrica,2020:21)

作為長篇小說,《食人輓歌》涉及許多面向,我認為「反極權」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在書末附的一些推薦語中,時常把《食人輓歌》看作是一本反烏托邦小說。

分享一下我從這本書學到的寫作技巧。例如這帶點魔幻寫實味道的文字:

他感覺蒲見先生需要透過話語來加固現實,彷彿這些話創造且支撐他所生活的世界。他一語不發地想像這一切,同時辦公室的牆壁開始慢慢消失,地板溶解,日本籍女秘書全陷入半空中,蒸發。
——(《食人輓歌》Agustina Bazterrica,2020:26-27)

幻境與現實重疊了。
展開
user-img
Lv.1
1.0
|
2020/09/02

很少有液體。散文不好。缺乏審美意識和寫作能力。它沒有對自然主義運動的描述。它具有堅實的基礎,但是發展卻完全令人失望,無聊且非常重複。這本書的情節令人難忘,以至於我已經忘記了主人公的名字。故事中的人物沒有發展,沒有進化,沒有興趣。我差點死於無聊。
展開
user-img
Lv.1
4.5
|
2020/03/23
劇透警告

確實,它是使用食人合法化來延續末日的弱肉強食之必然。然而,如果只是把書的內容當成食肉,未免太不貼近文化心理學了。裡面有許多屠殺女性的畫面、甚至於是豢養了母人之後,投以假性的感情,實際上是性剝削的行為。

蓄牧業的父權,從生物配種優先考慮父系血統基因的手段可見一斑。但是在真正的生物界,異種雜交生物的命名是從其母親的物種別,從不是父親,父親的種族別只是「形容詞」,例如「獅虎」的母親是老虎,「虎獅」的母親是獅子。這世界的真相是,母獸對育幼付出的勞力遠大於父獸(海馬之類是少數例外),而父權體制剝削的永遠是女性,既無責任又充滿了掠奪,沒有人權組織和性平法令之前,雛妓、割禮等文化普遍在世界各地(少數母系社會除外);西方世界的女權沒有覺醒前,女性應該默默無聞地為生養行為而獻出生命,上至貴族下至賤民,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死去。即使女權覺醒,在保守的東方世界,女性若穿著暴露而被強暴,社會對女性的究責更大於施暴者本身與施暴之行為主體正當性。然而,笑貧不笑娼更是變態心理的極致。

如果從文化心理和藝術心理的角度來看,食人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它不是送進嘴裡,而是送進那慾壑難填的精神黑洞中。中世紀的藝術圖象常見男性視角,描述禁臠的美少年與裸女,希臘悲劇中,女性的角色自妖怪到女神,無一不從於男性,在古典的中國小說(宋明以降)裡面(詩經與古詩樂府中尚算是有自由),女性只為了男性存在。如何不是陰性經濟的供養呢?

在這樣的故事裡,摒除血腥的描繪,跳脫出來的,就是陽剛者(上位者)對陰弱者(下位者)的無盡掠奪與殘害,無法尊重生命,因為人有殘暴的血液,人渴望透過對其他生命施暴來換取存在感,從君主制、科舉文化中彰顯階級轉換的權力移轉,即便是號稱民主的現代,我們在精神上,難道沒有一次蔑視過、霸凌過弱勢族群嗎?不論男女、公母、雄雌,我們一次也沒有做過嗎?如果不是,那麼我們無疑都有「食人」的經驗。在資源越是匱乏的年代,我們就愈需要如此做,才能爭取活下去的空間,因為生物都會迴避危險。

你所鄙視的,你不會平等視之,如同食用人是牲口而不能被稱為人類一樣,試問,你真的從來沒有不把別人當成人的經驗嗎?如此,是否更能讓各位讀者了解作者背後的意涵?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小說任意門|文字是行囊  故事帶我們到遠方|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全書系
  • 時報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