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法展
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131個練習

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131個練習

The Art of Noticing: 131 Ways to Spark Creativity, Find Inspiration, and Discover Joy in the Everyday

  • 定價:360
  • 優惠價:725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創新的第一步就是觀察。
用觀察力擴充想像力,在躁動的世界裡,把心留住。

  ◆本書賣點
  ●面對現代人的注意力恐慌症,暫停一下,練習留心觀察,重新打造靈活的感官接收力,拉近身體與頭腦的距離,重拾挖掘事物的趣味。

  ●注意力就是生命力,「我們處理自己注意力的方式,簡言之,就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核心。」用刻意的觀察,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將改變你觀看、思考、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

  ◆內容簡介
  歡迎來到白噪音的年代。我們的生活隨時被手機、電子郵件、社群媒體綁住。在這個分心的年代,人們通常失去了體驗當下、活在當下的能力,我們的思考能力、看與聽的能力也隨之消失。

  專欄作家羅伯‧沃克將在這本書中喚醒大家的感官,更重要的是協助你以全新的方式看世界。沃克以一系列有趣的練習與沉思時刻,寫成這本引發思考的創意指南,刺激我們的好奇心,促使每個人以更透徹的方式思考,懂得用心聆聽,成為職場上更具創意的同事,最終還能重拾快樂的感受,觀察到真正重要的事物。

  ◢ 觀察就是遊戲 ◣
  突破感官限制,從另一個角度體驗環境,
  每個日常、每個moment,都能開啟一扇靈感之窗。

  ◆留意身旁有無監視攝影鏡頭;◆思考我們對什麼顏色比較敏感;◆透過手機去拍攝形狀像是數字的建築物或是自然景觀;◆學著用十分鐘欣賞畫作而不是短短幾秒;◆學會抬頭看天空而不是總是低頭滑手機;◆學著從辦公室望著窗外的景色;◆找尋你身旁最安靜的角落;◆學著睡前記錄你聽到的聲音;◆和專家一起散步發現新事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班;◆與陌生人交談;◆採訪老人;◆問五個問題,給五個讚美;◆找尋可以抱怨的事;◆寫信給朋友家人或愛人;◆列出想購買但沒買的物品清單;◆畫出特別主題的地圖,如居住城市裡你最愛的餐廳地圖。

  ★任務難度(本書的練習與建議活動,難度分為一到四級)
  【1隻眼睛】超簡單:人人都能做,現在就能試試看。
  【2隻眼睛】保證可以:可能得稍微計畫或事先想一想,但沒問題的。
  【3隻眼睛】有趣的挑戰:得花點力氣,但不會後悔。
  【4隻眼睛】進階練習:觀察將成為一場冒險。

本書特色

  ◢ 在「多意識」狀態普遍的年代,人類來到分心的頂點。藉由觀察,練習集中注意力,完成眼前的大小事。
  ◢ 把心(注意力)放在單一任務上,容易安定下來,不再被不斷流動的周遭事物帶著走。
  ◢ 在平凡無奇的日常事物中,看到別人沒發現的迷你線索與細節,讓靈感無所不在。
  ◢ 這些練習有易、有難且多元,都是作者與學生、受訪者互動討論出來的點子,經過實證,可行性極高。
  ◢ 透過藝術及人文角度的說明與指引,深化內在與外在的交流,累積一座個人的人文寶藏。

名家推薦

  汪正翔 自由攝影師
  李惠貞 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姚瑞中 臺師大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黃心健 臺師大設計學系教授
  鄭宜農 創作歌手
  駱麗真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各界佳評

  近半世紀前,藝評大師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經典之作《觀看的方式》改變了歷史,打破藝術僅屬於菁英階層的迷思,闡釋藝術與普羅大眾之間其實關係密切。如今羅伯‧沃克進一步以《觀察的藝術》一書為實踐指南,為當代身陷「白噪音」囹圄的凡夫俗子,提供有效開展五感的創意法門。──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從「一次做一件事」到「正念淋浴」,本書提供各種妙趣橫生又具體可行的策略,讓你多多感受身旁的世界。這本令人喜悅的指南讚揚留心的重要性,提振我們的感官,引導大家好好過生活。──湯姆‧范德比爾特(Tom Vanderbilt),《馬路學》(Traffic)與《品味選擇題》(You May Also Like)暢銷作家

  作者羅伯‧沃克的寫作永遠令人讚嘆。他用獨特的眼光看見其他人沒注意到的事。這本新書基本上就是把他所有的觀看祕訣傳授給大家。──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失控的自信》(Ego is the Enemy)與《障礙就是道路》(The Obstacle is the Way)暢銷作家

  注意力是一種珍貴資源,一種我們傻傻浪費掉的資源。注意力也是一種肌肉,輕鬆就能練出來的肌肉。作者羅伯‧沃克這本練習簿令人耳目一新,一共傳授一百三十一招,教我們珍惜並改善自己『看』的能力。──賽斯‧高汀(Seth Godin),《這才是行銷》(This is Marketing)作者

  如果想過更趣味十足、更富創意的生活,第一步就是更加留意你的生活。羅伯‧沃克在這本書提供基本的引導,教大家探索自己的日常世界。我找到大量可以偷用的點子,你也一起來吧。──奧斯汀‧克隆(Austin Kleon),《紐約時報》暢銷著作《點子都是偷來的》(Steal Like an Artist)作者

  作者羅伯‧沃克傳承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設計師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的傳統,引導大家不只是看,而是要留心看──探討為什麼兩種看的區別很重要。沃克以引人入勝的方式,熱心說明為什麼創新的第一步就是觀察。──邁克‧比魯特(Michael Bierut),《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共同創辦人與《這下子你看到了及其他設計散文集》(Now You see It and Others Essays on Design)作者

  本書探討的其實是閱讀──文字與非文字的閱讀。現在,我們愈來愈常以這兩種方式閱讀,而且向來如此。作者沃克鼓勵我們做非文字的閱讀,好好讀我們的世界,少一點批判,多一點啟發。──黎安‧夏普頓(Leanne Shapton),《賓客簿》(Guestbook)與《游泳研究》(Swimming Studies)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伯‧沃克(Rob Walker)


  專欄作家與記者,書寫的領域包含設計、科技、商業、藝術及其他各種主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NewYorker.com、《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生活駭客》(Lifehacker),著有《你購入,你相信》(Buying In)、《來自紐奧良的信》(Letters from New Orleans)、《重要物品》(Significant Objects,與約書亞‧格倫〔Joshua Glenn〕共同編輯),同時還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設計產品藝術創作碩士班(Products of Design MFA Program),目前定居於紐奧良。網址:robwalker.net。

譯者簡介

許恬寧


  自由譯者,相關譯作有《微精通》、《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和手機分手的智慧》、《活出這本書》。
 

目錄

觀察的藝術:前言
第1章 觀看
第2章 感知
第3章 去各種地方
第4章 與他人連結
第5章 獨處
尾聲
謝辭
資料來源與延伸閱讀
 

前言

  美國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經建議一名年輕的聽眾:「你要運用注意力。」桑塔格既是在解釋創意流程,也是在談人生。「重點是留神,盡量把外界的一切都吸收進來,不讓藉口或是人生中一些飛快出現的無聊義務,限制住你的人生。注意力就是生命力,能夠連結著你和其他人,帶來躍躍欲試的精神,你要保持住那股熱切。」

  永遠興致盎然,與人連結,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興味,留意其他人忽略的事物──這不單是好好活著的能力,也是難能可貴的目標。一樣是「看」,有留神的看,也有隨意的看。一樣是聽,有的是仔細聆聽,有的則是當成耳邊風。一種是這個世界給什麼就接受什麼,另一種則是留意對自己重要的事。

  懂得觀察不僅十分重要,還會產生愉悅的感受,本書就是要談這件事。

  專注的機會

  電影製作人詹姆斯‧班寧(James Benning)提過他在加州藝術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教「看與聽」(Looking and Listening)這堂課時,要學生做一項練習,他寫道:「我會帶十到十二個學生去某個地方(加州中央谷地的油田、洛杉磯市中心附近的遊民聚集地、加州莫哈韋〔Mojave〕山麓一公里長的手挖隧道等等),接著每一個學生各自出發,練習留心觀察。」

  我在《閉眼作畫》(Draw It with Your Eyes Closed)這本書中讀到班寧給藝術系學生出的創意作業時,「練習留心觀察」幾個字打中了我,日後成為我一直很重視的概念。

  我當時正在替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設計產品研究所,準備一堂為期五週的課程。每年課程上到一定的進度之後,我就會要求學生在下次上課前「練習留心觀察」。這個練習沒有任何規定,我刻意給學生模糊的指示,讓每個人自由發揮。

  我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留意/沒留意到的事物,想一想觀察的重要性,進而找出如何以更好、更深入、更原創的方式,觀察這個世界、觀察自己。那些練習帶給我日後寫這本書的靈感。

  對設計師來講,留心觀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不過話說回來,成為文學家索爾‧貝婁(Saul Bellow)所說的「一流觀察者」(first-class noticer),對任何的創意流程來講都很重要,也就是培養明察秋毫的能力,注意到別人忽略的事,獲得帶來幸運的新能力,體驗到「令人陶醉的現實」。我在本書提到的「創意流程」,各行各業都適用。不論是科學家、企業家、攝影師、教練,都要留心觀察先前每個人視而不見的事。

  棒球高階主管比利‧比恩(Billy Beane)戰功彪炳,靠的是留意其他人忽視的球賽數據。

  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勇敢關注殺蟲劑不為人知的副作用(帶來生態浩劫),開啟現代的環保運動。

  巴菲特留心價值被低估的公司,成為大眾心目中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人。

  喜劇演員傑瑞‧史菲德(Jerry Seinfeld)製作「觀察生活而來」的精彩喜劇,以銳利的雙眼,找出大家習而不察的荒謬事物。

  凡是對創意思考感興趣的人士,無不(需要)留心被忽視的事物,擺脫分心,好好觀察這個世界。每一天,成功的教師、醫師、律師、小型企業主、中階主管,都會發現其他人沒發現的迷你線索與細節。

  事實上,那也是為什麼Google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企業,特地推出納入冥想或正念訓練的計畫,協助員工對抗我們的分心文化,重拾專注力與創意。這也是為什麼從艾森豪將軍到前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當這些軍事將領需要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時,無不讚揚斷然屏除一切干擾的作法。

  養成專心留神的習慣,能帶來原創的視野,讓我們獲得不同的觀點。那正是我試圖傳授給學生的東西,我自己平日也努力練習。

  然而,專心觀察可不容易。

  注意力恐慌

  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一九〇三年就抱怨過,現代生活的刺激讓感官麻木,我們變得呆滯、漠不關心,無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一九五〇年代,作家威廉‧懷特(William Whyte)在《生活》(Life)雜誌上感嘆,「露天廣告看板、霓虹燈廣告」、各種令人皺眉的廣告,正在把美國的自然景觀變成公路旁的長條狀分心景象。

  經濟學家司馬賀(Herb Simon)在一九七一年警告:「大量的資訊造成了注意力匱乏。」

  感到外在的力量試圖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不是什麼新概念──但這種感受在今日特別深。廣告看板、商店櫥窗、誘人點擊的成癮遊戲、不斷重播的新聞與廣告,自四面八方誘惑著我們。我們每天隨身攜帶口袋大小的螢幕,接收無窮無盡吸引注意力的訊息,很難抵擋分神去看的誘惑。各大研究估算,一般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一天會看手機一百五十次,也就是每六分鐘一次。滑動或點選手機的次數更是超過兩千五百次。

  感覺上,我們認識的每一個人、每一間企業、每一種社會運動,都希望得到我們的關注,爭奪著我們的注意力,帶來研究人員所說的「多重意識」(polyconsciousness)。這種心智狀態是指一部分的注意力分散在實體世界,一部分則分散在裝置連結的世界,減少了我們在此時此地與真人/真實事物的互動。

  或許我們已經處於人類史上的分心高峰期。大量的評論家滔滔不絕談論二十一世紀的注意力恐慌。許多人甚至透過隨身裝置抱怨這些裝置的影響。「#害怕錯過」(#FOMO)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流行話題,大談我們以不健康的方式沉迷於……流行話題。

  然而,那一切你早已聽過。本書的目的不是製造更多的注意力恐慌,而是提供實用的建議:如果說我們已經身處史上最分心的時刻,花時間暫停一下,練習留心,自然也前所未有地重要。

  好消息是,我們做得到。

  的確,如同許多前輩已經指出,人類會分心其實是天生的,那是一種演化的結果──我們本能會受「閃閃發亮」的事物吸引。

  然而,相較於其他生物,人類也更能靠智取勝過本能。也難怪在這個盛行分心的年代,冥想與正念同時蔚為風潮。我們知道自己分心了,希望把這個世界看透徹,還知道可以學著把注意力引導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簡而言之,我們運用注意力的方式,關係到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的特質。

  觀察的喜悅

  深度注意力對靈魂有益。

  然而不巧的是,專注很重要,但不是隨時感覺起來都那麼重要。我們要做的事愈來愈多,待辦事項永無止境,可以理解大家為何不想嘗試新作法,不想實驗,不想讓好奇心帶自己跳脫日常的框架。

  我們想要忙碌感。

  然而,忙碌被過度稱讚。達爾文一天只工作一、兩個小時,卻花很多時間散步,一走就走很遠。不論從事哪一行、過哪種生活,大家都曉得,我們往往沒做什麼事,一天就過去了……有做事,卻是窮忙一通。為了增加生產力,排出超級有效率的行事曆,不但無法幫助你找出重要的事,反而更可能使你無暇顧及。

  想一想,每星期挪出一小時就好,刻意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那將如何影響你觀看、感受、思考的方式?那會如何改變你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那將在多少程度上改變,甚至改善你的工作與生活?

  那將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

  本書將協助大家找出以上問題的答案。這種刺激你行動的練習,將鼓勵你做迷你但好玩的努力,找回創意與好奇心,幫助你對抗分心。相關點子可以改變你看、聽、留意與體驗這個世界的方式。

  本書的點子來自我的學生、我與聰明大方的朋友之間的對談、睿智的陌生人、我個人的習慣、行為心理學家、藝術家、作家、創作家、企業家,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士。

  或許本書的練習將促使你寫下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說,打造熱門的Instagram帳號,找到沒人想到的事業機會。我希望那一切都會成真!

  不過呢,本書不只是把觀察的藝術當成創意流程的步驟。觀察可以帶你逃脫現代人對於生產力與效率的膜拜──擊敗注意力恐慌的始作俑者。

  按一下暫停鍵,試著不必隨時都那麼有生產力,努力擁有多一點好奇心。難道你想在回顧這一生的時候,只想得到自己完成了多少別人要求的事?還是你想要記住挖掘事物的樂趣,回味再三呢?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陶德‧B‧卡珊登(Todd B. Kashdan)稱好奇心為「喜悅的探索」──定義是「讚揚並渴望尋求新知識與新資訊,在學習和成長中獲得喜悅」。

  本書推廣好奇心與喜悅的精神,助你達成具有生產力的目標,也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

  運用的方式有千百種。

  本書使用法

  你可以按照順序從頭讀到尾,也可以跳著閱讀,感到有必要或心血來潮時,翻到需要參考的章節。

  挑選你想探索或享受的觀察面向,當成一場學習之旅、一場遊戲,一切任君挑選。

  接下來的一百三十一個練習,是一百三十一個機會,從各種角度進行有趣的探索。你可以真的踏出家門,也可以當成一場思想實驗。不論你決定採取哪一種方式,你將有一百三十一個可以實際做做看或思考新鮮事物的機會。

  有時,你可以讓思緒天馬行空。有時,你可以練習專注。

  有時,你需要想辦法靜心。有時,你會在最意想不到的情境下恣意遨遊。

  有時,你要隔絕一切干擾。有時,你要選擇自己最渴望的分心。你將活在當下或逃脫當下。

  每一天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機會,你可能感到驚奇,可能訝異,可能入迷──你將體驗到令人心醉神迷的日常生活,有機會保持躍躍欲試的精神。簡而言之,你將好好活著。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49022
  • 叢書系列:Smile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19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數你找到的數字
(任務難度:2)

 
尼爾森最精彩的影像集,或許是他製成投影片的數字合集。尼爾森寫道:「找出都市景象中的數字十分容易,而尋找數字是很好的眼力訓練。」尼爾森的投影片從數字「100」的照片開始,一路倒數至「0」(他花了好幾個月,蒐集到全部的數字照片)。
 
走路、騎單車、坐車時,開始「數數」,看你最多能數到多少。
 
尼爾森指出:「尋寶變得更令人心滿意足,獎勵是發現先前沒看見的事物。」「當然,遊戲規則是找到出乎意料的形狀、大小、情境。」
 
尋找1,尋找2,接著尋找3,一直找下去,最後結束在此次旅程的尾聲。也可以下一次出門、下下次出門時,繼續數下去,數個一星期、一個月、一年……也可以一生不斷地數下去。
 
用超慢、超慢的速度看
(任務難度:3)

 
珍妮佛.L.羅伯茲(Jennifer L. Roberts)在教藝術史的時候,要求學生用「久到令人痛苦的一段時間」觀看一幅作品。究竟要看多久?答案是三小時,也難怪學生抗議。
 
「人們通常以為視覺是瞬間的。」羅伯茲寫道:「看,感覺上是直接、不複雜、瞬間完成的動作──據說這就是為什麼在當代的科技世界,視覺成為傳遞訊息時最主要的感官能力。然而,學生做這項作業時,本能就學到,任何藝術作品都一樣,某些細節、規律與關聯需要花時間才能夠察覺。」
 
羅伯茲指出,她的學生不再那麼抗拒那份作業之後,發現非常、非常緩慢地觀看,讓自己不得不注意到一開始忽略的事,有時甚至整個改變他們對於作品的理解。緩慢觀看的過程,會開啟第一眼沒注意到的意義與可能性。
 
除了凝視藝術品,這個作法也可以應用在其他場合。用真的很慢、很慢的速度看著任何東西,八成就會看見意想不到的豐富世界。
 
讓惱人的事增添詩意
(任務難度:2)

 
「我的嗜好之一,」戈德史密斯在《缺乏創意的寫作》(Uncreative Writing)一書中寫道:「就是維持兩、三步的距離,跟在正聊得起勁的兩個人後頭,走上幾個街區。」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3/03/08

「觀察,需要練習嗎?」
觀察不但需要練習,觀察這門功夫在行動裝置全面佔領我們的生活之際已逐漸式微,我們幾乎想不起上一次好好地、慢慢地、靜靜地觀察一個東西、一種聲音、一件事或一個人是什麼時候。手機裡永遠都有一百件新奇有趣的資訊互相爭取我們的眼球、搶奪我們的注意力;大腦的多工運作和自動導航,正一點一滴扼殺我們所剩無幾的觀察力。

這本書提供許多簡單可行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一步鍛鍊你的觀察力,這些方法大多像遊戲一樣帶著趣味,並且跳脫日常的框架,有一點不按牌理、打破常規、帶點創意。雖然有的執行起來有點費事,但就算不完全照著做,只要依循書中的原則和方向稍作嘗試,相信就能為平凡奇的生活帶來新的眼光,在一成不變的日程中發現驚喜。

就從捷運車廂裡開始練習,收起手機,我們可以觀察窗外的城市街景,尋找喜歡的顏色,觀察不同路段行道樹的變化,觀察招牌的字型;或者觀察車廂裡的陌生人,他的穿著、姿勢、表情、聲音,暗自賦予這個人一段你所猜想的故事,甚至跟著他出站,隨機的由他領你走一段未知的行程。

生命的總和由我們所關注的人事物組成,培養用心觀察的能力,你會發現,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並不單調乏味,反而可能獲得更多樂趣。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年度百大|閱讀次元進化論|來到知識內容新紀元,點開APP就點亮一整個宇宙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投資理財書展
  • 格林全書系
  • 售票網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