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

How Has China Been Formed

  • 定價:480
  • 優惠價:349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以批判觀點解構中華秩序

為填補中國文明史的空白,中國傾國家之力的「夏商周斷代工程」,自始至終產生眾多爭議;相較於中國學者專注明確繫年,中研院史語所杜正勝另闢它路,以考古學結合文獻學的方法,由大歷史的角度,以中國歷史一萬年的鳥瞰,依其社會型態區分為:原始社會、城邦時代、編戶齊民三個時期,再聚焦於中國本部的形成、「中國」的擴張、天下之中的建構、帝王中心的天下秩序,層層拓展,爬梳史料證據,對現有混雜民族情懷投射及過度擴張的詮釋予以駁斥。中國概念由區域漸次擴張為帝國,由敦睦鄰邦到萬夷來朝,自編戶齊民以降,王天下的思想傳統似乎成就了榮耀,同時也陷自身於困境。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專精中國上古史的杜正勝院士繼【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後,多年思考的總結!
 
  解構「炎黃子孫」的神話,釐清「中國的範圍」、「原中國的所在」、「中國本部的奠定」。
  剖析「中國的擴張」、「中國的勢力範圍」以及擴張三部曲:「征服→統治→改造成為中國人」。
 
  ★ 以「大歷史」的宏觀視角,鳥瞰中國歷史一萬年,提出萬年中國三期論。
  三期論,指中國社會的三個發展進程:原始社會→城邦時代→編戶齊民。
  第一時期原始社會,部落零散分布各處有如滿天星斗。第二時期「城邦時代」,雖於周代青銅銘文首見「中國」一詞,但當初意義與今天所謂的中國完全不同。第三時期是由秦朝統一開始的「編戶齊民」時代,百姓從此被納入整齊劃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喪失更多自由,其政治社會形態依然延續至今。
 
  ★「中國」是哪裡?「中國人」是哪些人?須先釐清「中國本部」與「勢力範圍」。
  解答什麼是「中國」、「中國人」這個問題,要先確定中國這個政治體指涉的範圍。中國範圍到哪裡呢?本書回歸學術,憑正確史料說話,如此才能獲得真知識,也才是文明世界解決爭議的態度。
 
  從長遠歷史看,秦漢以下至清初,將近一千八、九百年間,中國政權實際有效統治的區域大抵不出秦的版圖。女真入關,愛新覺羅氏代建立大清國,中國的範圍才產生大幅的改變。東北的滿洲加入了,康熙征服外蒙古和北疆準噶爾部;雍正對西南改土歸流,納入實際統治;乾隆征服南疆回部,於是誕生了「新疆」,對大藏地區的控制也愈趨緊密。經過清初康雍乾祖孫三代的經營,中國疆土擴大三倍,但政、經、社會、文化的重心還是在秦版圖範圍內,這就是「中國本部」。即使只在秦範圍內的歷代疆域圖,也不表示王朝對其疆域內的各地區都能實際有效統治。譬如清代疆域包含臺灣,有些歷史地圖也把整個臺灣島畫進去,但清朝大部分時間只統治臺灣西部而已,十九世紀初才進入宜蘭地區,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歷史。康熙派耶穌會教士來臺實測繪製地圖,畫出的臺灣疆域便只限西半部,這種地圖才是真實的版圖。
 
  臺灣長年飽受北京的政治宣傳騷擾,說「臺灣自古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政治語言既不符合歷史,也非實事求是。眾多史料反而呈現如雍正皇帝在登基元年的上諭所說:「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康熙帝)聖略神威,取入版圖。」才是正確的表述。
 
  今日的中國範圍,並不能代表歷史的中國。
  歷代的中原王朝範圍也不等於當代的中國。
  本書還原不同時期「中國」的真面目,回到當代人所認定的中國。
 
本書特色
 
  ★大歷史的宏觀視角鳥瞰,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專精中國上古史的杜正勝院士繼《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後,多年思考的總結!
  作者杜正勝的學識淵博、見解獨到,曾令小說家金庸讚嘆不已。
  本書引用大量歷史文獻並加以爬梳,見解犀利而獨到,論述有理有據。
 
  ★解構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觀念
  「天下之中」、「華夷秩序」、「炎黃子孫」等思想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近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對中國歷史的詮釋,往往建立在民族主義的觀點與立場上,例如「炎黃子孫」的觀念,同時也難脫更深遠的歷史與思想背景,例如「天下之中」、「華夷秩序」:中華是位於世界中央最高等的文明,周邊都是蠻夷,萬邦應該要紛紛來朝貢才對。雖然現代的中國人早已不再這麼認為,但傳統文化基因的遺留其實仍有深刻的影響。
 
  ★鑑古知今,獨到的觀點
  要看清當今局勢,解讀當今中國的政策作為,就不能只看現在而忽略過去的歷史,不能不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箇中奧妙。
  中國的統治方式,自秦始皇以後就定下的基本格局依然延續至今!
  幾千年前的人事話語,直到今天,好像還可以看到一些影子,都構成「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元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士
 
  專研古代中國史,著作包括《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古代社會與國家》、《新史學之路》及《從眉壽到長生》等。1990年與同儕共同創辦《新史學》,主張開發新課題,拓展新領域。他的史學思想早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增添歷史研究的內容,以下層人民補上層菁英、以社會生活與文化心態補政經與思想之不足。第二階段超越中國疆界的歷史研究,把中國放在歐亞大陸考察,並提出同心圓史觀,從臺灣及於中國、亞洲與世界。
 
  1992年以青壯之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部長。卸任公職後悠遊學海,研究、論述不輟,人生經驗促使他領悟歷史從表層到內裡的奧義,可說是他的史學思想第三階段。
 
  歷史研究之外,杜正勝對臺灣社會政治與文化多所關懷,九○年代論述歷史教育、臺灣民主之路與政治、文化主體性,文章收入《臺灣心 臺灣魂》及《走過關鍵十年》。
 

目錄

作者序  「何謂中國」這個問題

第一章【鳥瞰中國歷史一萬年】
■ 不同的歷史分期
■ 萬年中國三期論
■ 慧眼獨具的〈封建論〉

第二章【中國本部的形成】
■ 中國範圍到哪裡?
■ 「原中國」的所在
■ 華夏集團與華夏意識
■ 中國意識的形成
■ 中國本部的奠定

第三章【「中國」的擴張】
■ 五服制與「中國」內外
■ 「中國」的勢力範圍
■ 西域開拓透露的民族性格
■ 西南與東北的羈縻
■ 改造成為「中國人」

第四章【天下之中的建構】
■ 「中國」、四方與天下
■ 土地之中
■天室與地中
■「地中」的遷徙
■資源匯聚帝都

第五章【帝王中心的天下秩序】
■ 古典的四裔論述
■〈王會篇〉的天下藍圖
■ 職貢圖的天下觀

尾聲  列國秩序下的四裔意識
後記
圖表索引
 



 「何謂中國」這個問題
 
  何謂中國?干卿底事?
 
  當然有關,和我有關,和你有關,恐怕和世界大多數人也有關。近來學術界相關的著作紛紛出爐,不但在專業人文學領域內引起很大迴響,連一般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人多有興趣。
 
  雖然史學界有所謂的「預流」,也就是不落伍,而今我來談這個問題,倒不是趕時髦,湊熱鬧,其實長年以來我多所思索,然而並不因為知識累積,見聞增加會更清楚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反而年紀愈大,愈覺得糊塗;年輕時敢於確定的答案,當我更成熟後,卻益加猶豫不決。
 
  放在世界的視角,「中國是什麼?」這個問題近來之所以熱,應該是千禧年以來,中國崛起,無論經濟、政治、軍事方方面面,都在國際間產生舉足輕重影響力之故。尤其上一任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開出「第一槍」,西方世界好像突然如夢初醒,開始用不同卻可能是更切實的角度來看中國,於是乎更深入地發掘中國是什麼。
 
  至於我們臺灣,這個對臺灣最有切膚之痛的問題,雖然不免呈現一個分裂社會的分歧意見,不過在世界大局的迴轉潮流中,臺灣似乎能夠站上比較好的制高點,可以擺脫過去正面或負面的情緒糾葛,比較客觀地認識中國。以臺灣和中國長期的複雜關係,我們自有看法,不可能輕易地隨西潮而逐流,不過我們當然也無法遺世獨立,自外於大局。
 
  想探討今日美中對峙的大局,恐怕要追溯到上世紀七○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的「破冰之旅」,二戰以後的美蘇兩大陣營,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對壘,到這時,美國把共產陣營一分為二,轉為聯中抗蘇。不數年,毛澤東去世,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接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又過十來年至九○年代初,蘇聯解體。由於當時中國對外韜光養晦,世界變成美國獨霸的局面。
 
  美、蘇、中三角關係變動過程中,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態度與政策,一直走季辛吉的路線,如果說季氏成為半個世紀來西方政客對中國政策的導師,恐怕也不為過。他們總是樂觀地相信,只要扶植中國發展經濟,讓中國社會形成中產階級,並且壯大,中國的一黨專制必然會轉變,成為自由民主體制,服膺西方發展出來的普世價值,而融入世界的主流。於是他們迫不及待地為中國敞開大門,挹注中國資金和技術,並且讓中國在世界組織中享有形形色色的特權。
 
  殊不知中國可不是省油的燈,所謂五千年文化也不是一句自嗨的空話,而是有其深沉奧義的。本來資本主義就不諱言利,中國更善於利用人性的貪婪,憑其所謂的人口紅利、環境紅利、市場紅利,出台紅利政策,遂在短短三十年間,從一窮二白的國家擠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一個比中古還落後的社會經濟,突然間摩天大樓林立,高鐵世界最密集,中國錢和中國人行遍天下。曾幾何時,連家養母鷄所生的蛋也不准出售的集體經濟,怎麼一下子蹦出那麼多新財主,名列世界富豪排行榜,可以讓歷史家撰寫好幾本「新貨殖列傳」,這是什麼緣故呢?
 
  上世紀八○年代以下這三、四十年,中國社會經濟的巨變讓世人看得目瞪口呆,尚來不及反應時,中國突然否定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演講「中國永不稱霸」的宣示,擺出世界霸主的高姿態,不止是世界經濟大國,也是軍事大國,有力量左右、操縱許多國際組織。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舞臺上,中國「喝水會堅凍」(臺語,斥喝之喝,臺音hua8),一帶一路撒下彌天大網,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作世界的燈塔,宣示「東升西降」。現在的中國要為世界製訂遊戲規則,而不是先前西方期望的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
 
  自由世界應該明白了吧,當你向中國政府要求尊重人權之時,卻在享受賤價勞工的人口紅利;當你高唱環保的調門直入雲霄之際,卻在利用土地環境紅利,把債留給後代中國人。西方資本家為公司營運或產品銷售,而對中國官方認定的敏感議題噤聲;影視大亨為了票房,可以修改劇本,以適應中國的「國情」。凡此怪現象,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當中國悶聲發大財時,中國真的融入西方體系,而西方也陷入中國的泥淖不能自拔。最近幾年美國終於醒了,感受到她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動搖,中國確實就是最大的威脅,美中共生轉為對抗之局。但美中對抗截然不同於美蘇,後者如中古武士之對陣,前者卻如管道昇的詞:「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或者更像《西遊記》孫猴子鑽進牛魔王肚中。有多少美國人能明白箇中的奧妙是出在歷史和文化嗎?
 
  至於已經沒落的歐洲,變得不像締造近代五百年先進文明者的子孫,也褪去昔日十八、九世紀的帝國榮光,處處仰承專制中國的鼻息,其不堪之狀,令曾經嚮往其文明之人不忍卒言。
 
  三四十年來,中國的確經歷天翻地覆的大改變,但有一樣是不變的,政治不變,或者說,本質文化沒變。憶起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澤東去世的消息傳出,沒隔幾天,當代最著名的中國民族主義歷史家斷言:「秦始皇過去後,不會再有第二位秦始皇。」未及四十年,中國卻又出現第二位秦始皇了,十四億人口,沒有一個有異議,沒有一個敢異議,或可能異議。過去那些年頭的改革,改到哪裡去了?那些年頭的開放,開了什麼?放了什麼?凡涉及全民的行為,多與深沉的文化有關,政治只是表相而已。可見中國這池水,波瀾之下深不可測,連「國學大師」也難參透,自然讓西方論士或學者再度目瞪口呆。「中國是什麼?」這個問題誰還膽敢放言高論嗎?
 
  由於臺灣與中國過去有淵源,現在的關係很特殊,面對中國變局的態度顯得更為複雜。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歷程,遠且不談,即使是當代,也要從上世紀五○年開始,臺灣經歷了「自以為是中國」到發覺「其實不同國」的變化。我說過,臺灣仍陷入一個社會分裂的階段,即使上面這句簡單陳述,我相信也有不同的看法。不過,我只說說歷史大勢,一介匹夫不可能為未來定調,甚至連預測也不敢。
 
  今天臺灣社會大概從九十歲以下到三十歲之間,含括幾個世代都受過國民黨史觀的歷史教育,都經歷「做個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時代,也被塑造成為中國人。隨著國內外局勢變化,生活在臺灣的人,對自我身分的認同就在「中國」與「臺灣」這道光譜間擺盪。社會調查的證據明白顯示光譜與時俱進,傾向於「臺灣」這端。即使你屬於「中國」一端,只要生存在臺灣,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也都面臨中國的武力威脅和國際封鎖,不讓你成為完整的世界成員。在世界舞臺上,中國對臺灣的霸凌已超過文明的底限,單就這點來說,我們不該反省過去所謂的「禮義之邦」嗎?不該仔細思考「何謂中國」這個問題嗎?
 
  然而我之觸及「何謂中國」,係我反省長年研究中國歷史後結果,始於一種學術探索,當初的現實感還沒有後來那麼強烈或自覺。而今,現實觀察毋寧只是用來驗證我的研究成果而已,我雖然有立場,但絕對不是先射箭再畫靶,先有政治觀點再用史學粉飾。正式公開提出這個問題,應該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上世紀末,我應日本秦漢史學會之邀,在他們的第十一回(一九九九年)年會上發表的專題演講, 講述古代政治文化從多元到不同程度的一體性的出現。我從學術上檢驗考古家蘇秉琦之破除「中華大一統」到社會學家費孝通因應現實的「多元一體格局」,評述他們的說法,以理解歷史事實和學術觀點的辯證關係。當時我演講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先秦時代,尤其是考古資料的詮釋;不過最後一節餘論提出了「漢化假說」,我說漢文化成為一元性文化,與政治的帝國一統互為表裡,於是涉及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種種看似簡單卻不易說清楚的問題。當時我並沒有給出什麼答案,算是給自己開了一張研究支票,作為日後的功課。
 
  西元二〇二〇年,在世界開始從過去三、四十年的中國迷夢中普遍地覺醒時,我應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之邀,發表系列演講,主題是「重新認識中國」,終於稍稍兌現二十多年前的許諾,也回應近年來世人關心的「何謂中國」這個問題。講座首揭「大歷史的中國速寫」(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演講相當概括,兩年後寫下比較細緻的論述,改為本書的題目,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的《古今論衡》發表。
 
  「何謂中國」?中國、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是什麼?這些可能人各異說的問題,似乎熟悉,其實牽涉整部中國歷史,非常複雜。我直接的反應是沒有平面的答案,答案應存在於長期累積的過程中,所以是一個「大歷史」問題。個人從事專業研究多年,到晚年才了解到歷史的探索,不但要沿波討源,尋根究柢,還要由表及裡;不但要理清演變痕跡,還要揭發本質,這樣才可能概括其面貌而深入其精神。歷史既要見其貌,又要得其神,便非「大歷史」不可,而「大歷史」則非「速寫」難以見其面目。
 
  本書嘗試對中國作一概括性的速寫,只考察中國是怎麼形成這一層,算是中國史的骨幹。以我長年研究的領悟,絕對不要抱持一言論定的幻想,也不要期待有什麼大師或大理論可供依循。我們的原則是盡可能避免淪於虛玄,本著歷史學的基本方法和態度,從可信的史料作成合理的論述;憑藉史學的看家本領,平實地追踪「中國」的演變軌跡。我們想看看古今的「中國」是怎麼形成的,至少希望獲得一些比較可靠的答案。
 
  俗話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然而天下的道理,自其大者觀之,無物不小;自其小者觀之,無物不大。歷史也一樣,大處著眼,即使百年也成了小單位,故謂之「大歷史」。大,容易流於粗疏,再下一步便是膚淺;不過史家大歷史的書寫要像畫家速寫,寥寥幾筆,勾勒出形象的面目,又穿透其內在世界。
 
  中國,不論名或實都有其發展過程,本書這幅中國速寫,從時間的演進和地域的延伸,看看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從中了解中國過往恆久性的特點,並考察中國人與異民族或外國人相處的基本態度,這些態度反應在現實的政經關係,也是他們內心的寫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786305
  • 叢書系列:一卷歷史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3.5
6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1.0
|
2024/11/13
若想寫歷史,就好好寫歷史,別用歷史之名,企圖改寫「歷史」!

通文無客觀歷史之論述,
只有以政治觀點「濾篩」符合「臺灣與中國大陸無關」之素材,
強套此觀點給讀者!

說中國歪曲臺灣歷史,
杜先生也正在做共產黨的惡事:歪曲歷史!

作者也不過是用民主之皮、歷史之名,
幹了跟共產黨一樣的齷齰事!

真是令人失望!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7/18
中國是怎麼變成今天的模樣,這在台灣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說到底,這個問題是政治議題還是歷史問題?看起來作者是想用歷史的角度來提供另一個不同面向的思考。
  從上古時期娓娓道來,將形成現代中國版圖的過程,敘述經過,剖析歷代政權的方式,其實大同小異,用武力獲得新地區之後,接著便把部份人民移到該處,除了開墾之外,也將文化帶至該地,將新地區的文化慢慢轉變,而經歷長久歲月之後,被征服地區便忘記了自己的歷史文化,而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並產生與先人不同的認同。而這個文化圈便在數千年逐漸往南和往東北擴張,而現代中國版圖便可說是這個夾雜著軍事的文化散播運動之結果。
展開
user-img
1.0
|
2024/03/15
本書與其說是歷史書還不如說是政治宣言,杜先生完全喪失史官及文人秉筆直書風骨在本書扭曲歷史諂媚當權者的嘴臉真是難看
展開
user-img
Lv.2
2.5
|
2024/01/05

每每聽到有人說到大歷史的角度看台灣,卻糾結在中原王朝統治的疆域大小、或是台灣西部地區才是清代領地時。
我就想說所謂的大歷史的角度真的只看到這些框框佼佼嗎?
還是想用過去日本再重塑日本國族史觀的角度,去建立台灣不屬於中國的說法,甚至想以一土地一語言一種族的同心圓方式建立所謂的台灣民族。
還真是每個人都用大歷史的角度這個說法,套上自己想說的語言哩!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全書系
  • 時報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