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用放大鏡檢視細微的日常心理活動
小時候,我住在只有十戶人家、叫做「十村里」的窮鄉僻壤,有天,我蹺課跑回家,將書包扔下、內心忐忑地跑向母親,準備大發牢騷:
「媽!讓我去上美術才藝班,我也想學好畫畫。」
儘管學校學生不多,每個年級都只有一班,孩子們還是會彼此競爭;住在對面的貞雅是我的好朋友,她不但擅長讀書,也很會畫畫,這激起了我的競爭心,但是當時的我根本連怎麼下筆畫圖都不會,看見貞雅盡情揮灑鉛筆與水彩作畫,讓我非常羨慕。
聽完我的話,母親停下洗衣的動作。真不知她當時看著我突如其來的要求,還有吞吞吐吐的表現究竟有多吃驚?儘管如此,母親還是立刻掌握狀況,單憑小女兒毫無邏輯、突如其來的牢騷話,母親憑著她過人的直覺理解現狀,然後,她讓我坐在地板上,開始耐心解釋:
「安南啊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妳想學,媽媽沒道理不讓妳學,但是,與其執著於自己辦不到或不特別感興趣的事情,倒不如找出自己擅長、喜歡的事情,更加精進它,媽媽覺得這樣子反而更好。」
聽完母親的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本來就沒有繪畫天分的我,不可能光靠學習就讓繪畫技術突飛猛進,更何況我本來就不是對繪畫多有興趣,我只是想要比較,較勁、競爭的心態是一種短暫的情緒,它或許根本不存在我的本質之中。站在豔陽下,望著眼前媽媽晾起的衣物,我下了一個決定:
「嗯,我的生命不是只有畫圖,我要找出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物,不斷精進它。」
二十年過去了,現在的我依然不擅長用繪畫捕捉人們的樣貌,然而,捨棄學畫的我卻參加了徵文比賽、埋首書堆、沉浸於文學與心理學;也多虧這決定,我雖然不擅繪畫卻掌握了話語及文字,熟練地描繪那些不顯露於外、無法讓人輕易明瞭、隱藏於內的心理現象。如同母親當時的教誨,我終於能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去從事自己擅長、喜歡的事物。
本書可說是我的心靈繪本,描繪對象則是日常生活裡那些有緣接觸到的人們,其中特別是二、三十歲的女性們,我運用素描的方式連結自己與她們的內心,因而誕生本書。
附帶一提,透過觀察去了解那些在街上、商店、網路上,與自己短暫相逢,並產生聯結的女人其實是件非常有趣又感人的事。發生在日常的細微小事和小插曲,時刻撩撥心弦,有時甚至讓人游移不安,若沒有仔細觀察,放任不管,小徵兆最後恐怕會演變成複雜的心理問題,因此我才拿著放大鏡照向容易被人忽略的日常心理現象,一一攤開在本書當中。
各位在閱讀時,不妨將內容當作自己的故事來看,本書對於重複出現的日常生活所做的紀錄,就像是在撩亂筆觸下完成的素描本,儘管我無法扮演口出金玉良言的心理學大師,相信至少也能透過與各位讀者相同的角度去觀察、捕捉心理運作的瞬間,就像一位人生前輩對著各位輕輕點頭,提供一絲溫暖的安慰。
寫書期間我持續開著自己心中那盞心理學的雷達,一刻也不放鬆,多虧於此,我才能從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獲得更多的趣味及感動,如果自己所感受到的趣味及感動,能完全地傳達到各位心中就太好了!另外,我希望自己在二十年前,因抱怨而從母親鼓勵話語中,所獲得的小小安慰與溫暖,也能在各位讀者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各位能傾注自己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喔~)眼睛與耳朵的專注力,去聆聽自我心聲;即便是現在此刻,我們的內心也正透過某種形式向這個世界述說著什麼,回過頭來想想,對於自己所透露的這些話語,我們難道不應該比任何人都更早了解嗎?
2010年7月宣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