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李白與地域文化

李白與地域文化

  • 定價:168
  • 優惠價:8714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已售完,無法購買
  • 分享
 

內容簡介

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天才、奇才,他的詩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恆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聲譽。李白的愛國主義精神,剛正不阿的高貴品質以及他詩歌藝術上的杰出成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明晰李白的思想、個性特征和詩歌藝術風格是怎樣形成的,對于現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20世紀80年代起,李白研究進入了高潮時期,學術界對李白的出生地、家世、生平事跡和李白的思想、藝術成就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討。對李白如何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做了一般的、籠統的研究,或者說是著眼于宏觀的展現。對李白生平的研究,著重在出蜀之後,而對于其一生至關重要的青少年時期所受的巴蜀地域文化燻陶,以及他曾生活過的地域的風俗民情、思維方式、典型性格對他的影響,更是研究得少之又少。這使李白研究陷入一種表層的平面的述說,對李白的思想、個性特征、詩歌藝術風格的形成,他與其他詩人的異同的根本原因,未能深入加以探討。要打破這種狀態,必須從李白所受的地域文化影響這樣一個新的視角來研究李白。


蔣志,男,1937年3月生于江油,教授,共產黨員。畢業于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15歲開始從事教育工作,教過大中小學。曾任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政史系主任、綿陽師範學院教學督導員。現任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李白學會名譽會長、綿陽三國演義學會副會長、綿陽師院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總顧問等。l958年以來,公開發表文章三百余篇。個人專著有︰《綿陽簡史》、《李白蜀中論考》、《綿陽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等。參編《李白大詞典》、《綿陽市志》、《四川馬克思主義運動先驅者王右木》等十余部。
 

目錄

序 薛天緯
前言
第一編 李白與巴蜀
第一章 李白出生于蜀
第一節 李白生于四川江油
第二節 李白“出生碎葉”說質疑
第三節 李白“出生條支”說質疑
第四節 李白“出生焉耆”說質疑
第五節 李白“出生哈密”說質疑
第二章 李白家世及其所受教育
第一節 李白的家庭不是富商
第二節 李白不是西域胡人,更非外國人
第三節 李白非李唐宗室
第四節 李白非李陵之後
第五節 李白出身寒微其父是隱士
第三章 李白在巴蜀的事跡、詩作及交游考
第一節 李白在巴蜀的遺跡、游蹤
第二節 李白“少為小吏”考辨
第三節 李白第一次隱居地點考辨——《李白與青城山》等文質疑
第四節 李白蜀中詩作
第五節 李白與趙蕤
第六節 李白蜀中交游雜考
第四章 李白與巴蜀文化
第一節 巴蜀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二節 李白接受巴蜀文化的影響
第三節 李白為巴蜀文化增添了光彩,深深影響巴蜀世代文人
第二編 李白與其他地域文化
第一章 李白與楚文化
第一節 楚文化的形成及其特點
第二節 楚文化與道家
第三節 楚文化對李白的思想性格、創作風格的重大影響
第四節 李白與孟浩然
第二章 李白與吳越文化
第一節 吳越文化的形成及特點
第二節 李白在吳越的行蹤及詩作
第三節 吳越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 李白對魯文化的接受與排斥
第一節 魯文化的形成與特點
第二節 李白對魯文化的接受
第三節 李白對魯文化的保守主義的排斥
第四章 李白與中原文化——兼論李杜異同的地域文化原因
第一節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質
第二節 中原文化對李白杜甫的影響
第三節 李杜異同的地域文化原因
第五章 李白與西域文化
第一節 西域與西域文化
第二節 李白與西域文化
第三節 西域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
結論 中華多元文化孕育了李白
第三編 李白文化及其現代價值
第一章 李白文化及其現代價值概說
第一節 李白文化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李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價值
第三節 李白文化在倫理教育方面的價值
第四節 李白文化在發展旅游業方面的價值
第五節 李白文化在當代傳播中的一些問題
第二章 李白精神文化的核心——愛國主義
第一節 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贊頌
第二節 滿腔熱情報效祖國
第三節 對腐敗的反動統治者的揭露批判
第四節 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反對壓迫其他民族的不義戰爭
第三章 李白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熱愛大自然
第一節 熱愛大自然思想的形成
第二節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與李白的生活道路
第三節 以自然為師的詩歌創作
第四節 李白詩歌是環境文化的重要內容
第四章 李白與旅游
第一節 李白是偉大的旅行家
第二節 李白的游蹤及其詩文是寶貴的旅游資源
第三節 開發李白文化旅游資源,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附錄
李白與民俗文化
李白故里的民間傳說及其現代價值
李白越中詩的審美價值和現代價值
李白的山水詩與柳宗元的山水記
李白遺跡考察記
青蓮覓李白
李白讀書台
匡山覓賢蹤
竇圈山覽勝
太白洞和燈籠洞
李白走過的陰平道
江油關懷古
禹穴探聖跡
昔是李白拜師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蔣志教授長期以來潛心研究“李白與地域文化”這個課題,收獲頗豐,其所積累的成果匯為《李白與地域文化》一書,即將付梓,囑我為序。我深深感激蔣志先生的信任,論年資與學術,我都得尊他為長,因而不敢推辭,乃寫下自己拜讀書稿後的點滴感想與心得以復命。

蔣志先生是李白故里江油人,20世紀80年代初,他就開始研究“李白與江油”的課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此基礎上,他一方面追尋李白生平游蹤,將研究目光擴大到荊楚、吳越、中原、齊魯、西域,全面考察了李白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得出“中華多元文化孕育了李白”的結論︰另一方面,又對“李白文化及其現代價值”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探討與闡釋。在此之前,已有學者從地域著眼,發表過《李白與長江》、《李白與黃河》等具有很高水平的研究論文,但就體系之完整而言,蔣志先生的著作在專論“李白與地域文化”方面仍是第一部。這是從總體上評說蔣志先生這部著作填補空白的創新意義和學術價值。然而,要真正認識這部著作內在的學術價值,還須特別關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要點。下面,僅就個人體會,談幾個具體問題。

對于李白故里詩作、故里生活以及故里山川、故里文化的研究,無疑是這部著作最富特色的內容構成,蔣志先生在這方面的研究是具有權威性的。比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寫到的戴天山和杜甫《不見》詩寫到的匡山,到底是什麼關系?回答這個問題,似只有李白故里人士才有發言權。早先曾有江油的研究者發表文章,說戴天山即大匡山,又名大康山。我自己以前是信從並引用過這種說法的。但蔣志先生指出,“戴天山、大匡山是同一山脈的兩座山頭”,“匡山只不過是戴天山前一座小山”,並對兩座山的自然形勢和人文景觀、包括李白“匡山讀書處”做了精確描述。現在我當然就得信從蔣志先生的說法了,因為他寫道︰“筆者從小生活在匡山之麓,多次游匡山,曾專程考察戴天山,二者位置已經弄清。”那麼,你不信從他還能信從誰呢?本書第一編對李白出蜀前的事跡和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我想,今後當人們說到李白在故里的經歷和創作時,是無論如何繞不開蔣志先生的成果的。

與故里研究緊密相關而且備受關注的,是李白的出生地問題。由于史料的限制以及對僅存史料的不同解讀,研究界關于李白出生地有多種說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碎葉與蜀中兩說。當前,“碎葉說”雖然佔據“主流”,但“蜀中說”從未沉寂,我想借此機會說說自己的看法。“碎葉說”所據史料及推論過程是︰李白于至德二載(757)所作《為宋中丞自薦表》雲︰“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由此可以推定其生年為長安元年(701);李陽冰《草堂集序》說李白之家“神龍之始,逃歸于蜀”,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說“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神龍初,潛還廣漢”,神龍跨了三個年頭,“神龍之始”或“神龍初”必指神龍元年(705),這一年李白已五歲,則李白出生地宜為其家歸蜀前的居住地碎葉。以上史料形成了一個“證據鏈”,第一環是《為宋中丞自薦表》,第二環是並列的《草堂集序》和《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史料的真實性和推理的邏輯過程都無懈可擊,因此,“碎葉說”成為主流看法是有充分理由的。然而,同樣是《草堂集序》和《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又都是先記李白之家“逃歸于蜀”或“潛還廣漢”,接著才說到李白的降生,就敘事順序而言,李白是生于其家歸蜀之後;另一條史料,即李白的友人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徑言李白“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所以,說李白出生于蜀中也是持之有故、言之有據的。應該說,正是原始史料本身造成了“碎葉說”與“蜀中說”的矛盾,這一矛盾是無法解釋更無法消弭的,除非有新的(然而很難指望的)史料發現。所以,關于李白的出生地實應二說並存。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所附由我執筆的《簡譜》,即謂“其出生地無確考,略有二說︰一說生于西域(緯按,指碎葉)……一說生于蜀。”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從二說中取其一說,當年,裴斐先生就力主李白生于“蜀中說”,他很看重王琦“神龍之年號乃神功之訛”的推想,在《李白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的“前言”中,明謂李白“其父于唐武後神功元年(697)遷蜀定居”。蔣志先生也主張“蜀中說”,為了證成此說,他做了多方面的論證︰首先是全面梳理了關于李白出生地的各種說法,一一予以仔細的分析辨證,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他征引了岑仲勉《唐史余瀋》的一項考證成果,即蘇(廷頁《唐(王睿)碑》中“神功初征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所謂“神功”即“神龍”之訛,以此來支持王琦的推想;他從史書中發現,從703年到706年,西域的形勢是“安西道絕”,從而斷定李白之父不可能在此期間帶著一大家人從“絕道”歸蜀;他還在宋代地理書中檢出“與李白基本上是同時代的于邵,在李白死後8年,在李白故里為李白立碑”一事,碑文雖然不傳,但可間接獲知其中有“白生于此縣”的記載,這無疑給“蜀中說”增添了一個籌碼。因此,我們可以說,對于李白生于蜀中這一說法,蔣志先生的考證用力最勤、學術貢獻也最大。

本書第二編是以平實的敘事性評說為基本表達方式,然而學術探索仍然貫穿其中。比如,在“李白與楚文化”章之“李白與孟浩然”一節中,從二人初識直至浩然辭世,詳細考證了李白與孟浩然交游的全過程,對李白的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孟浩然》以及《游溧陽北湖亭瓦屋山懷古贈盂浩然》(或作《游溧陽北湖亭瓦屋山懷古贈同旅》)、《淮南對雪贈孟浩然》(或作《淮海對雪贈傅靄》)、《春日歸山寄孟浩然》等詩篇的作時、作地和寫作背景都有精到而富有創見的考述。對李白為什麼特別崇敬孟浩然,也作了詳盡的分析。這既是李白研究的收獲,也是孟浩然研究的收獲。在“李白與吳越文化”章中涉及吳筠是否曾薦舉李白入朝的問題,與郁賢皓先生展開商榷,認為吳筠“《登北固山望海》顯然是開元盛世所作。開元中漫游吳越,與李白交往的事,不能輕易否定”。這是很有見解的。在“李白與西域文化”章討論西域音樂對李白的影響,涉及了詞的起源問題,說“西域樂曲形式多樣,節奏較快,傳統的五言、七言詩難以適應,故而打破五言、七言句法,寫出便于歌唱的長短句,這就是詞”,進而論曰︰“《菩薩蠻》就是從西域傳人的樂曲。李白善于從西域文化和民間文化中吸取營養,完全可能依曲調填寫《菩薩蠻》。其詞意境宏大,情感深沉,達到了高渾純熟的藝術境界,故被尊為“百代詞曲之祖”。這一看法,對于判斷《菩薩蠻》是否為李白所作具有積極意義。

蔣志先生不但以嚴肅的態度治學,而且內心富有朝氣,觀察事物的眼光也很有時代性。這在本書第三編有生動體現。當他講到全球化浪潮中李白文化的價值時,視野相當開闊;當他對李白文化傳播中出現的諸如李白是“古惑仔”之類消極現象加以批判時,筆鋒十分犀利;當他從旅游角度講到李白文化的開發時,甚至不乏經濟頭腦和經營意識。結合李白文化的旅游開發,他還對近些年出現的關于李白故里的品牌之爭發表了中肯而公允的意見,呼吁“秦安、江油、安陸,還有李白第二次安家的兗州,李白的流放地夜郎(今貴州桐梓),終老之地馬鞍山……一切有李白文化遺跡的地方都可以聯合起來,共同打造‘李白文化之旅’”。我完全贊同蔣志先生的立場和意見,我想,大家都來響應蔣志先生的呼吁,他的這部著作就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會顯示出指導現實的應用價值。這一定是蔣志先生所期盼的!

是為序。

薛天緯 2011年3月30日于京東八里橋寓所
 

詳細資料

  • ISBN:9787807528586
  • 規格:平裝 / 40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百貨商品推薦

上頁下頁

最近瀏覽商品

 
"上頁" "下頁"

相關活動

  • 教練,我好想學□□!!!2025數位學習祭,有聲書/線上課程/電子書參展品66折起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21~30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手作精選2本75折
  • 滿888現折88
  • 羅振宇預測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