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孤獨世紀末

孤獨世紀末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1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就在我坐下來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從周遭世界裡看到、聽到的孤獨體驗,其鮮明、多變,依然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在我心理治療的執業生涯當中,日復一日所見、所聞,盡是世人因孤獨而承受莫名的煎熬。這煎熬,有一時片刻的頹喪,也有直搗胸臆深處、直墜而下的恐懼,不一而足。這時,當事人只覺得孑然一身、孤立無助、遭全世界摒棄。

這種孤獨感,通常是因為無法得到家人或是朋友的接納、了解而引發的。害怕被人扔下不管,被所愛的人拋棄,也能引發全面的恐慌,甚至植入一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一言一行的驅力;這種恐懼,甚至會決定一個人如何因應日常生活裡的細行瑣事。


我們對孤獨的看法,其實是極其矛盾的(我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領域,不都差不多嗎?)。我們需要孤獨,我們苦於孤獨,我們追求孤獨,我們逃避孤獨。

孤獨雖然可能是有助益的,但是,孤獨通常是痛苦的;不過,或許唯有經過孤獨的痛苦淬煉,孤獨的經驗才會對我們真的有所助益,真的可以推動我們人格的發展。

這種矛盾,就帶出了一些重要問題。我們該怎樣找出我們個人需要的孤獨劑量呢?--這孤獨的劑量,特別是這孤獨的品質,必須能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愜意又滿足。

孤獨若真的是我們發展不可或缺的東西,那我們該怎樣與之相忍為安呢?

或者說是該怎樣和孤獨共同營造愜意又充實的生活呢?

我們該怎樣和自己建立起適當的關係,讓生命裡無可逃避的孤獨--讓人類生存的這一必要成分,於我們是有助益的,要不至少也是尚能忍受的。

這些和孤獨經驗有關的問題,便是這本書的主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453562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
  • 規格:平裝 / 285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4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二刷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關係之必要
從蒙昧的時代起,人類就恆常因為覺得孤單、寂寞,覺得被遺棄,覺得沒人愛,深以為苦。人類好像生來即注定如此,而且還會繼續這樣下去,因為,孤獨是人性一大特徵──「依戀」(attachment)──的另一面。人類天生的秉賦:就是必須和別人建立依戀的關係。一旦沒有了這些依戀──不論是切斷了,還是消失了──我們都會深覺痛苦。我們大可用榮格式的辭彙,說我們天生就有一種「建立關係」的「原型需要」(archetypal need),人類的天性就是需要覺得自己和某種東西有關係──不只是和人有關係,也和事物有關係。從遠古的穴居人類到現代的繁華都會,不論是哪個文化裡的男男女女,全都知道自己有這個需要。當這個需要無法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備覺孤單、寂寞──就是備嘗孤獨的苦楚。

有些人好像蠻能享受孤獨,有些人甚至還會追求孤獨──我們每一個人有時是真的需要獨處。有些人有辦法獨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不會有孤單、見棄的感覺。這樣的能力,據說是源自個人早年的特定經驗,這種經驗我會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裡作比較詳盡的說明。在此,為了說理清晰起見,我還是稍稍提一下:即使有些人喜歡孤獨──喜歡退居社會的邊緣,與世隔絕,或是隱居一陣子──即使是這樣,他們仍然非常需要覺得自己和外界有所關聯。這份需求,可以從人類之外的事物得到滿足──像是動物,或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書籍、繪畫、音樂、文化或甚至個人所有的物品像傢俱之類的東西等等。覺得自己和某個東西、某個處所、某個地方、某種景色有關係,有依戀,有互動,都能讓人覺得他和他周遭的環境、和他自己是息息相關的。

人類的這類需求一旦無法滿足,在當事人的身上造成的殘害,是立即可見的:例如難民營裡的難民,被活生生從熟悉的環境裡連根拔起,在難民營裡舉目無親,甚至連身邊用的東西都不是他們熟悉的,都不是他們珍惜的,也不是他們覺得「自在」的。所以,在此特別要提出一點:全世界的社會,對罪犯都是以監禁和多種幽囚的方式來作懲罰。罪犯因這樣的懲罰而承受的痛苦,現在應該很容易明瞭了。艾瑞克.佛洛姆(Erich Fromm)對孤獨於個人身上會造成何種嚴重後果,就說得相當明白。他說:

孤單、與世隔絕的感覺,會導致心智崩潰,一如生理上的飢餓會造成死亡。

將孤獨於心智和靈魂上的損害,比作飢餓於生理上的損害,是十分有力的說法。我們都知道悼亡的滋味、和所愛分別的滋味;我們都見過──要不至少也聽過──家被拆散的痛苦,或是因疾病、老弱而孤立在社交之外的躁鬱和冷漠。因孤獨而苦,乃是人性本色。絲毫不以孤獨為苦,可比因孤獨而苦還要是個問題。(是有極少數的人,還是會說他們只想要孤獨生活,而且非要孤獨生活不可;然而,追究起來,他們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因為人際關係挫敗,而在他們內心深處形成了根深柢固的不信任感。他們在無意識裡,其實還是因孤獨而苦的,只是被他們擺出來的「悲壯的孤絕」給蓋過去了。)我們可以相當籠統的說,人類不論是天生比較善交際還是天生比較退縮,在天性裡的「關係需求」未得滿足的時候,都會因為孤單、寂寞而苦;孤獨,是會帶來痛苦的。

在這一章裡,我們要鑽入孤獨的負面裡去,看看古人在社交關係完好無損的社會裡,是怎樣處理孤獨的──看看他們的感受是什麼,表達的方式是什麼,應付的方法又是什麼。將這些和我們當代的社會作一比較,可以揭露社會和文化對我們於孤獨的感知和體驗有何影響。由這裡開始,我們要繼續朝深處挖掘,探討孤獨之苦包含了哪些成分。孤獨為什麼會教人這麼苦惱呢?我們覺得孤獨的時候,內心真正欠缺的是什麼?而這欠缺的,為什麼又會這麼椎心呢?這種痛苦,「正常」嗎?有辦法減輕嗎?這痛苦裡面,是不是也有正面的部份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以一本二十世紀的小說和一首十八世紀的詩,來作詳細的分析。接下來,我們要再繼續看一則童話故事,因為,在這類佚名的通俗創作裡面,正可以看出人類典型的問題可以怎樣就心理發展的潛力來作演繹。由<森林裡的糖果屋>韓瑟和葛瑞桃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孤獨這種內在的心理狀態,會有怎樣的動力作用:孤獨是怎麼出現的,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又該怎樣消除。放在這樣的情境裡看,孤獨,甚至孤獨之苦,可以視作是成長過程裡重要但是痛苦的歷程。由這個例子,我們就會直接進入心理治療的真實案例,去看看幾個孤獨的負面情況,找找看問題的根源是在哪裡,透過心理治療又能夠促成什麼心理發展。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05/02/10

偶爾在書店中看到這本書的,沒想到回去看了以後一發不可收拾。孤獨是一種很特別的生活經驗,人生的不同階段面對孤獨的心境也大有不同。以前我以能夠獨處為傲,覺得自己是個強者,待我完成了人生的大部份目標後,在我覺得我應該開始對人生滿足之後,讓我很意外的是,我不再像以往那樣享受孤獨。孤獨變成一個模糊讓人看不清的朋友(或是敵人)。我害怕孤獨,告訴自己要勇敢,努力想面對它,但卻看不清它的臉,有時想親近它,和它聊聊,它又忽近忽遠。《孤獨世紀末》是一本介紹孤獨的書,讓我知道孤獨為何,它為什麼忽近忽遠,更讓我知道為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孤獨在我身上烙印不同的痕跡,也讓我開始何以前一樣,慢慢知道如何和孤獨共處。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