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1894.5.28~1943.1.31),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出生於彰化,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浪、孔乙已、走街先.....等。幼年習漢文,師事小逸堂黃倬其先生,舊文學根柢深厚,一九O九年進入總督府醫學校,一九一七年在彰化建立「賴和醫院」,懸壺濟世。一九一八年二月前往廈門,供職於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一九一九年七月從博愛醫院退職歸台;台廈門期間已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於文化、社會的影響力;一九二一年十月加入台灣文化協會,被推選為理事;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自此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的創作。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捕入獄,約五十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後因病重出獄,一九四三年一月三十一日逝世,行年五十。
出年隔年即面對被日本殖民統治的賴和,感嘆遭逢「我生不幸為俘囚」之歷史命運,但或許是骨子裡的遺傳基因,抑或人道主義的理念,使得賴和始終抱持著「勇士當為義鬥爭」的信念,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投身於社會運動,並以他最熱愛的文學,喚醒大眾沈睡在心靈深處的台灣抵抗意識。賴和對文學懷抱熱情,即使再忙碌也要空下時間創作小說、謄改文稿,身處新舊文學交替的年代,以其才華掌握時代的脈動,為台灣文學建立原型,其成就讓他生前即博得「台灣新文學之父」的美譽。
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九四三年元月,賴和病重住院於台北帝大附設醫院(今台大醫院)時,友人楊雲萍前往探望,他曾經很感慨地高聲說:「我們所從事的新文學運動,等於白做了!」楊雲萍慌忙地安慰他說:「不,等過了三、五十年之後,我們還是會被後代的人記念起來的。」楊雲萍透視時代的預言,歷經三、五十年之後,果真實現。一九七九年三月,李南衡首先將賴和部份作品整理出版【賴和先生全集】,掀起日本殖民地統治時期台灣文學研究的熱潮。隨著時代的推進,逐漸又發現不少賴和的新、舊文學作品,為了呈現其文學的全貌,遂巾重編【賴和全集】之必要。
本書將賴和發表稿及遺稿重新整理,並分成小說卷、新詩散文卷、漢詩卷、雜卷共四部份,這當中發現相當多新出土資料,除了大量的漢詩之外,在整理過程中亦發現賴和曾以筆名「浪」、「孔乙己」發表新詩,這是相當令人振奮的;此外整理作品皆以發表稿或手稿寫基準,文章中或有文句不通的地方或有缺字,為求將文稿真實呈現,一律不做刪動,藉以顯現當時文人創作時,處身日式教育以及漢文化間之相互交纏。另外賴和作品常有福佬話對白,這是賴和文學相當有特色的地方,為了讓讀者能夠瞭解,多加以註釋說明,並由助理蔡承維標註羅馬拼音以便閱讀,有些部份因為年代的關係,無法辨讀瞭解其意涵,這是時代的缺憾與無奈,希望日後其他研究能夠補其不足。
【賴和全集】得以問世,最應感謝賴和後嗣能珍藏其手稿,其長孫悅顏兄大力資助,使得賴和作品得以重現。編者整理的過程中歷經相當多的困難,一言難盡,期間一度罹患重病,住進成大醫院加護病房,家人兩次接到病危通知單,險些丟掉性命;或許是上天知道重責尚未完成,抑是賴和英靈庇佑,讓我在鬼門關前又活了過來;只不過體力大不如前,無法全力以赴在繁瑣的整理工作上,雖然助理陳薇君幫忙處理,如今交付出版,心中仍是戰戰競競。全集必然有所缺失,尤其賴和原稿一而再再而三的改稿過程,雖已清理,但一時無法呈現,這些我都須負全責。
隨著【賴和全集】的出版,衷心期望台灣文學日益發揚光大。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林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