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永和於清康熙36年,由福州來台採硫,返家後著成《裨海紀遊》一書,生動描寫台灣當時的山川風物,成為研究台灣民族學與地理史的最佳文獻。
惟郁永和當年筆下的原住民─平埔族群,卻漢化消失得甚速。本書藉由重訪郁永和足跡的方式,探訪台灣三百年來的風土變遷,並試圖從有限的蛛絲馬跡中,追尋平埔族群的身影。
本書介紹郁永和《裨海紀遊》原文節選與簡介,為讀者解說《裨海紀遊》的時代意義與台灣的切身關係。並巡禮古道,重訪郁永和所行舊址,探索三百年來的滄桑變化,引導讀者重新體認家園的過往歷史,追索先民開發經營的艱辛;訪查平埔族群的後裔,讓讀者了解這個隱身在漢人強勢文化下的族群現況。另引用石萬壽教授對於平埔族祀壺信仰的研究報導,及故宮博物院杜正勝院長之著述《番社采風圖》,由此窺探平埔族群的先人生活形態,並精心繪製各族社分布圖,祈能使讀者對平埔族群有基本的正確認知。
本書不但是回顧台灣開發史的優良佐參,也是值得推荐的平埔族研究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