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九歲的成年禮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九歲,被迫學會親手結束一個個生命,到底這是怎樣的人生?

    文/克極2008年06月12日

    《九歲的成年禮》是一本書寫生命與死亡的作品,在作者林?簡森清描淡寫的白描中,不斷撥動你的內心深處,讓你深思及反視自己生命歷程。林?簡森的父親經營養殖場,在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剛過去,父親為了脫離貧困,決定成立〈屠宰屋〉自己宰殺火雞,直接賣給節慶的顧客,賺更多的錢。由於全家總 more
 

內容簡介

  這是關於羞恥、懺悔,以及在荒蕪中發現愛與美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道出了人心最深處的溫暖與力量。

  九歲,一個理當無憂無慮的年紀,卻被迫在父親的火雞養殖場親手結束一個個的生命;由於長時間獨自工作,與父親變得如雇主和員工般疏離,甚至和自己也變成了陌生人。

  這場提早來臨的成年禮所伴隨而來的震撼、創痛與孤寂,直到作者多年後因習禪而深入內心的黑暗禁區,才得以被挖掘、面對。童年的火雞養殖場、父親與自己多年來微妙的牽絆,就在這回憶的當下被一一解開、釋放了。

作者簡介

林.簡森(Lin Jensen)

  美國人,出生於一九三二年,於一九九四年被任命為日本曹洞宗在家禪師,曾於大學教授寫作近三十年。林為奇克禪社(Chico Zen Sangha)創辦人及資深導師,目前也是加州州立監獄的資深禪修教師。現居加州奇克市,專事寫作,並進行一項保護地球的非暴力行動:每天在市中心的街道旁進行公開的和平靜坐與祈禱。
他有多本著作,發表的文章則散見於各期刊。

 

目錄

推薦序 ── 鄭栗兒
作者中文版序 ──林.簡森
譯者序 ──陳維武
導讀 ──劉婉俐

第一篇、禮敬
撒落種子
房地產

第二篇、暴力儀軌
屠宰屋
限量
生死鐵砲

第三篇、彌補
你這隻壞狗
學游泳

第四篇、家與無家
維修
瑪姬的房間

第五篇、傾
田野空地
自行車
窗外的鳥

第六篇、我們唯一的名字
孤獨蛋倉
禮服的祕密
為父親述說一個故事

第七、聚
物與物之間
捕雞籠
奇妙的相聚

第八、聲音
去喙機的謊言
夜談
小鹿之死
噪音

第九、到彼岸
聽不到的歌

山的心

 

導讀

  ◎  忖量生命的柔軟,在黑暗深處的微光中 ◎劉婉俐(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這不是一本容易回答的書。就像是有人問:「心是什麼?」,一時之際,您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在腦海中,搜尋出一個貼切、穩當的答案。

  如果您問我:「這本書怎樣?」我仍然在沉吟當中,找不到「正確」的字眼來框住它的調性。因為它很平常,描述的僅是作者自己一路走來的生活體悟、日常瑣事與人際感觸,沒有誇張的情節或戲劇性的衝突,只有安靜的注視與反芻;把自己的生命圖像與家人、周遭環境互動的縮圖與感懷,一幅幅地素描出來,就這樣而已。但是,讀者卻可能在這些輕描淡寫、甚至近乎簡約與壓抑的白描中,看到許多巨大的生死命題與人生意義詰問的迸發。好幾次,我在閱讀中停下來,反視自己的生命歷程,有種無法言喻、兀自在內裡暗湧的百感交集。

  所以,我只能試著用自己的本能,把在字裡行間所窺嗅到的況味,隱約地拼寫出來;或是透過理性的分析訓練,在整本書看似隨機的鋪排結構中,尋覓出一些和佛法相契合的蛛絲馬跡。猶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及他為此書命名時,自創了一個結合理性與感性之心的字彙heartmind,以弭合西方文化夙來將心的這兩個面向分隔的不足。

  白描的素寫下,種種生命圖像的縮影與詰問
  《九歲的成年禮》一書,在看似理性的敘事中,夾藏著許多清淡、幽微的感性抒懷,也許是和作者接受禪宗薰陶的訓練有關,或者是其在大學中教授文學寫作的素養使然。例如,當作者於諸多篇幅中,細述童年時,因分擔家計而被迫親手宰殺許多無辜家禽的記敘,在龐大與令人疲憊的生活壓力表層下,有許多呼之欲出的無奈、憂傷、壓抑和不忍。我們看到一個幼童在面對成人世界下的妥協和不妥協,透過作者重返過去時光中的寫實描繪,在一個無所遁逃的殘忍現實下,折射出種種人性中的良善、堅忍、冰冷、衝撞、扭曲和怯懦。特別的是,沒有一般歷史回憶中常見的緬懷感傷、批判評議或矯揉偽飾,作者以近乎禪宗公案的白描筆觸,淡淡地點出事件始末的輪廓,淺唱所留下的諸多繚繞餘音,似乎是在靜待讀者自行的詮釋。

  例如,在〈你這隻壞狗〉的篇章中,作者對父親殘忍地「教訓」或「教導」家犬的行徑,沒有明顯的評論和立場取捨,只是清楚地呈現出兩難的命題抉擇:要放任狗兒的無辜或無知,或是以決絕的手段讓其學會教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應該怪天地的存在,還是感歎生之為萬物的情境?不管取決任何一端,似乎都免不了缺憾,因為任何的評斷或取捨,都注定喪失了另一對角的偏頗與不公。在尋常的生活扞格中,作者不僅提出了如斯的大哉問,也彷彿以其冷靜的觀察,試圖在「萬物緣起互倚」的架構中,支撐或尋覓出生命被撕裂痛楚下,可能涵容的廣袤空間和超越視角。

  除了較多的篇幅,聚焦在以童年家禽養殖場為場域所展開的諸多命題省思與歷史回眸:包括面對生∕死、物∕我、經濟壓力∕內在情感的對立……等;在《九歲的成年禮》中,還有另一個較為明顯的主軸,是擺在對家人關係、同事與周遭環境的微細觀照與探查上。在〈限量〉一文中,透過對撈魚數量的斤斤計較,呈現出貪小便宜之人性通病和父母性格差異的管窺;乃至作者對自我內在深藏之傲慢的「垂釣」。在〈瑪姬的房間〉中,在描繪與妻子的鶼鰈情深中,作者悄悄透露出每個人生命歷程中必經的創痛,那不為人知的隱私,以獨自空間的私密存在為寫照,呈現出每個人生斑駁、多彩的背影。在〈禮服的祕密〉、〈為父親述說一個故事〉、〈夜談〉等文中,作者藉由和老年病痛之父母親的互動,娓娓道來對死亡、孤寂、分離的恐懼,以及如何在生命的不堪、痛楚和傷痛中,勇敢正視、乃至跨越內在憤怒、怨懟、掙扎等情緒灰燼的準備。

  最令人動容和震撼的,是在〈小鹿之死〉和〈去喙機的謊言〉中,作者藉由在人類眼中弱勢「動物」之死,來探討人對於生死抉擇的操縱,和內在介於良知和「謊言」挑釁之間的深刻對話。在〈小鹿之死〉中,作者與路上被車所撞傷的小鹿不期而遇,要聽任小鹿傷重而亡?還是早點幫助其「解脫」?在面臨兩難的抉擇之下,痛楚、自由和生命的價值,孰輕孰重?即便作者和另一位卡車司機,在懷抱著不忍的複雜心情下,劃破了小鹿的喉嚨,但那臨死前的嘶喊,卻一直迴盪在作者的腦中,令人倍感沉重。而在〈去喙機的謊言〉裡,一隻隻為了節省互毆而死的風險,而被硬生生裁去喙嘴的火雞,在驚恐、無能的失血中默默死去的場景,同樣是一場無聲的內在戰鬥,安靜、壓抑卻格外驚心動魄。作者藉由另一位弱智工人的抵制和抗議,來對照出大多數人(強勢者)的顢頇、妥協與自我欺騙。在去喙機短視近利的經濟效益下,生命只能成為無奈的犧牲祭品?在商業利益與大型養殖甚囂塵上的今日,同樣的殘殺不斷地在各地上演、重複著,看著這輕筆勾勒的反思,我們學會了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還是也只能自欺地隱身在大多數不眨眼的暴力之中?

  撥動的緣起與深思,做為一個人或佛教徒的命題

  其實,或許作者並沒有這麼強烈的意圖,他只是仔細、耐心、專注地回顧自己的過往,安靜地觀察當下的生活。試著在人我、物我之間尋得某種平衡、美好、或平等的互動而已。在〈奇妙的相聚〉中,講的是住家附近墓園裡,每天有人換上鮮花的墓碑,那種藉由花朵聯繫起陽冥兩界的細緻懷思。而〈物與物之間〉是對即將被砍伐之沿路老樹的情感,如同〈噪音〉裡,是對周遭鳥聲消逝的省思。在對萬物的體念與人生際遇的琢磨中,作者將佛教的緣起平等觀,帶入生活的每個環節中,用坦然面對、安忍與接納,來克服各種焦慮、恐懼、憂傷、沮喪、自責與失落的必然情緒。學習大自然與萬物的承納,努力朝向「民胞物與」的理想邁進,甩落不必要的怨懟與懊悔,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諸多痛苦中,也含藏著各種可能跳脫的自由心境。透過創作與記實的描述,在各個篇章的字裡行間,作者一再地暗喻著一個重要的真理:二元的分別其實並非對立,因為生、死是與共的,難堪與光環是緊密相連的,在失敗中蘊藏著成功的啟發,在顛撲中方能逐漸學會自立……。

  其實,也許作者並沒有意圖想要為這本書定位,或設定任何的標籤與調性,遊走在佛法和生活實相之間,這就是真正的生命圖像:有心跳、有淚流滿面、有在逐漸麻木中想要突圍的微弱呼喊、有在傷痛欲絕中不想被擊倒的勇氣、有在抑鬱潦倒中默然以對的釋懷……等。也許佛法並不是存乎於高蹈的義理,而是在俯拾皆是的「道在屎溺」中,沉靜地對我們發光。

  駐足傾聽與睇視,或者回到起點……
  如同前述,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彷彿是一個自我詰問的倒影,不斷地浮出在眼前。它重新啟動了長年來我對於做為一個佛教徒的種種疑竇:在面對生死、生命重大的撕裂問題時,佛法到底是什麼?我過去對學佛的認知,是否有所偏失、甚至是逸離了真正的佛法精神?生活和學佛、及修行,要如何融為一體?在《九歲的成年禮》中尋找自我的答案,也許是不可得的,但是,作者真誠面對生活一切困逆、愉悅、憂傷的態度,或者應說是一種「訓練」,卻是充滿了諸多的啟發。把這本書當成是一本文藝創作的書籍,或是佛學的專書,好像都有些不盡貼切。

  我想,我仍然在沉吟當中,找不到「正確」的字眼來框住它的調性,也似乎沒有必要為它設定任何的標籤。打開心胸,接納殘缺、痛苦、不平的種種世間和自我的樣貌,然後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用心、安靜地注視或聆聽,這種實踐的美學,也許就是佛法的精髓吧?在過去中看到未來的顯影,在未來中發掘過去的延續;時間,也許沒有那麼神祕和詭譎,重要的,也許是我們自己決定要用什麼視角來看待這一切。

  這本書,真的很難說……。也許,只能請您用心去感覺了!

 

推薦序

播下心的種子

鄭栗兒(資深編輯人及作家)

  閱讀林.簡森優美筆下的《九歲的成年禮》,讓人不禁聯想到一九九七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的得獎作品《死亡見證》(美國詩人湯瑪斯?林區著),兩者同樣是以流利的散文手法,書寫生命與死亡;所不同的是,林的這本書,更多了份悠遠的禪意和佛教寬容無礙的生命觀。

  儘管如此,與其說它是一本心靈修行的參考指南,我更覺得它是一部穿透內心、深邃非凡的文學作品。

  父親的影響擴及三代,在交錯穿梭的過去與現在的情節描述中,透過林?簡森內在男孩的眼睛,都一再看見這份無可避免的「影響」。而這眼睛也代表著他對生命與死亡的態度,和懺思││曾經,一個九歲男孩為了維持家計,在經營養殖場和屠宰場的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屠殺著一隻隻火雞,血跡濺滿了黃色雨衣和腳上的橡皮靴,男孩沒有逃避的餘地,更不懂得拒絕,只有滿心疑惑和莫名的惶惶不安。

  面對這段黑暗往事,林的描述很直接,毫不掩飾慘酷的童年經歷,一如他自己所言:「我之所以進入這些地帶,並不是為了回味裡面的憂傷或憐憫,而是在那裡,我們看到了即使在最荒蕪的地方,愛與美仍然能夠扎根。」

  如果生命不能透過佛法的轉化而得到重生,那麼,那一年佛陀夜睹明星所領悟的一切,就不是根本的解脫與救贖之道,凡夫終究仍是凡夫,繼續流轉於無常與苦堆砌的輪迴之中。

  我很欣賞林的這一段直言無諱,因為那代表著「察覺」,察覺了自己的無知,察覺了自己的無明,也察覺了煩惱的根源。事實上,正是我們對人生的誤解和執迷不悟,使得我們在一趟趟的地球之旅中,遭遇種種的苦,我們甚至察覺不到自己竟然是這樣的執著和誤解,當然,也更察覺不到「人人本具的惻隱之心」和對芸芸眾生的悲憫。

  悲憫,如同空谷中悠揚的回音一般,環繞在此書的每一則篇章中,也環繞在如詩的字裡行間,形成獨特的閱讀張力和動人氣息,從一開始的〈前言〉:  加州東北部的一個山谷裡,曾經住著數千隻角百靈鳥,有一年,這些鳥兒突然從山谷中消失了,杳無蹤跡,沒有人知道原因是什麼,但是,在牠們留下的空寂中,我們也都步入了自己不復存在的寂靜時空。  到最後的〈到彼岸〉:  隨著四季的遷移,這座名為沙士塔的山漸漸地磨損,形成了它生命旅途中必然的對稱樣貌。……同樣地,沙士塔寺的女住持也在耗損之中成為如是的自己,如同一口鐘,在被敲擊時如實地響起。  林要細細訴說的,一再反覆提醒的,就是——打開我們的心,埋下一顆慈悲的種子,看見我們本來的面目,了知「萬物就是我,我就是萬物」的道理——而這也是悉達多王子變成至上佛陀,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相。

  林於一九九四年被任命為日本曹洞宗的在家禪師,從禪坐中,他體悟到真實的寧靜和佛法之道,這本書,也是他以佛法的光芒,照耀黑暗角落的生命之書。這讓我想起日本另一位特別的禪師,臨濟禪宗的中興祖師——白隱禪師,他始終以一顆清淨的心,過純潔的生活,面對世人的冤枉或讚譽時,既不辯解惱怒,也不沾沾自喜,總是用一句「哦!是這樣的喔!」做為回應,保持一種客觀而超然的心,看待世事;而這必然也是一份無我的慈悲心,才能擁有如此寬廣的心量。

  林在英文書名中,以heartmind當做「心」的意思,標舉本書的特質;心與頭腦(念)的消融合一,正是禪的最高境界:憑著身體內在本有的「視力」,直接閱讀生命,認識生命,也教導我們直接地認知「不再那麼牢固地抓著事物,讓它們能順著當下必然的軌跡而移動」。

  萬事萬物,哦!是這樣的喔!

譯者序

東西方佛法的交流與激盪

陳維武

  這本大約十萬字的小書,從二○○六年十一月開始翻譯,直至二○○七年八月完成,歷時十個月。之所以用了這麼長的時間,除了因為自己不是全職的翻譯工作者,更因為原文優美豐富、細膩深刻,許多段落在翻譯時總是反覆推敲許久仍然不滿意,不想定稿。全書譯完後,雖然許多篇幅依然不盡如意,卻已經在這段時間裡盡了力,如果無法表達出原文的汁與味,還請作者和讀者原諒。

  書裡的故事,跨越六十多年的時空,多為作者日常生活中的親身體驗。而聽他以一顆感性理性兼具互融的心(heartmind),細細省思體會,娓娓道出箇中真理,確實真摰感人。文字中處處流露出作者對生活認真嚴謹的態度,讓人體會到在他的生命中,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

  這種態度在名為〈房地產〉的一篇文章裡尤為突出。那一年,作者因為生活的因緣,不得不賣出位於山區裡的土地和房子,在這過程中,他深刻地總結了世間一切情與無情的互緣互依和我們的責任:「房地產早已成為我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的通稱,土地的價值也都是由市場價格來界定。我們把土地當成財產,當成可以交換的商品,並相信自己被賦予對土地的種種權利。……而土地給予我們的,不僅只是那一點點東西而已,它給了我們一切,耕耘這片土地的身和心,就都來自土地,我就是土,耕耘著土。如果地球今天不曾把這片菜園轉向太陽,如果雲層不在海空中凝聚,如果江水不再潺潺流動,如果土壤裡沒有洋溢著數以億計的微生物,如果這一切,甚或其中的一個環節失靈了,我也就完了——身體麻木不動,思慮消滅無蹤。……在促銷這片二十畝的土地時,我也在促銷自己。我所『賣』的,其實只是人和土地之間的關係,而其中帶著深厚、重要的責任。唯一能從我這兒過繼的『產權』,正是這些責任所規範的義務。」

  說得真好!今天的地球,面對空前嚴厲的危機,全球暖化的威脅如懸頂之劍,我們的著眼點,真不應該是由市場來界定的種種商業權利,而是我們對土地,乃至一切情與無情的責任與義務,這就是心靈環保,才真正是永續經營。或許,我們對佛法的實踐,必須有更深的思考、更廣的眼界,修行人對自己的行為要求應該超越傳統的詮釋,更深更廣地把五戒十善融入一切與生命相關的情境中。這一點,歐美的佛教結合了現代生態學、環保、人權、人本關懷、公民社會等思惟,可以說是大乘佛法因應現代社會的闡揚,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換個角度說,自從二十世紀中期佛法在歐美播種開始,到了今日,歐美佛教的枝幹已經漸漸茁壯,花果已然成形,一片生機盎然。佛法不會再是單向地從亞洲流向歐美,雙向的交流與激盪更能增加彼此的活力。過去十數年來大量英文佛法書籍的中譯正反映了這個潮流。比較不足的是,在我的印象中,迄今為止,中譯的書籍,仍以南傳、藏傳法師,及一行禪師等人的著作為主。知名度較小,卻在某個層次上更能反映歐美本土思惟的著述譯出的則較少。這是我向法鼓文化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牽扯了一大堆,最終還是得回到佛法在生活中落實的基點上。正如作者殷切的叮嚀,佛法的修行在於開啟心的智慧——感性的心與理性的心兼具互融時所本有的智慧。而心的智慧就在日用中,吃飽飯後清洗碗碟這麼稀鬆平常的事裡開啟。讓我們深深體會:即使在最黑暗荒蕪的地帶,心的智慧仍然散發著常寂的光,引導分離的生命再次成為一個整體。

  謹以此譯本獻給法界一切眾生,願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4311
  • 叢書系列:輕心靈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撒落種子〉,給我的感覺是那麼地淺顯、那麼地簡單,讀起來猶如寫給小孩子的故事。但是,文章完成後,我卻發現自己無法超越它。文章描述的是在寒冬中把凍結的餵鳥器裡的種子搖鬆,讓戶外的鳥兒能夠啄食這件事,就這麼簡單的一個舉動,好像吃飽飯後清洗碗盤這麼稀鬆平常,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更深奧特別的了。

但這正是我要表達的重點:清洗碗盤是我常做的事,就像我在做其他任何一件事一般,只是經常性的例行事務;而當我不在清洗碗盤時,所做的事也大多如此稀鬆平常。如果超越了日常中平凡的事,就超越了我的生命,超越了眼前當下的事實、當下的存在。問題是,除去了眼前當下,「我」就無處尋覓,了不可得了。

一切的舉動,無論有多簡單,都融攝了生命的整體。在發掘自我、瞭解自我的過程中,行動往往比思想重要:是我們的所做所為告訴我們,自己到底是什麼人。從這個角度看,每一個平凡的舉動都是對整體的一個隱喻:搖鬆種子的舉動,讓我們直覺地切入了整體,由內向外發現了自己的狀況。

如果我寫得好,你在字裡行間所看到的,不會是你自己之外的東西。讀這些文字時,最好能把它們當做一面鏡子,讓自己的面目從中顯現。有一位佛教道場的女住持,雖然因為患了糖尿病而導致雙腿癱瘓,卻仍然談笑自如,對大家說自己正在「由下而上」迎接死亡。她的話讓殘病發聲,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充滿勇氣,彷彿這些話就從我們自己口中流出一般。加州東北部的一個山谷裡,曾經住著數千隻角百靈鳥,有一年,這些鳥兒突然從山谷中消失了,杳無蹤跡,沒有人知道原因是什麼,但是,在牠們留下的空寂中,我們也都步入了自己不復存在的寂靜時空。在公路上,一頭小鹿被車子撞倒了,臨終那刻牠出聲孤鳴,而一切處的無辜生命也都在回應牠的呼叫。一位成年的兒子極其溫柔體貼地為病危的老父清理身體,這個舉動也同時洗滌淨化了我們所有人。

如果你讓自己的心拋開一切防備,在這些文字中自由地出入,那你就是在應用自己的直覺——直接的認知。應用直覺,必須相信自己,相信我們所知道的,其實比我們以為自己所知道的更多。從佛法來看,直覺的來源是「心」——我們的真心——一切眾生所具有的心(無處不在,住於一切識中的心),它是本有、無造作的智慧源泉。是心在回應它自身的呼喚:真理認知真理、愛發現愛、恨認定恨、憂愁回應憂愁、喜悅領受喜悅。在人類探索求知的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一切,其實本自具足,並非從外所得。我們可以信任,智慧能夠如實地辨識它自身。

這個智慧,不是思辯的成就,也不是所謂的博學,它的成分是慈善、溫柔、寬容與悲憫,把這佛弟子眼中至高無上的智力稱為「心」,是再恰當不過了。這個與慈悲相應的智慧,訴諸於行動多於感情,在於直覺地做需要做的事,而不在於刻意培養慈愛的態度││它,是撒落種子的手。佛弟子孜孜以求的,就是發掘自身中本有的智慧,讓自己能行善止惡,不再為世界帶來痛苦和傷害。

這正是我寫這些文章的用意││這本書不是為了讓自己展現文學才華,而是希望它能生起一些正面的作用,希望在某時某處,有人會因此「撒落」善的行動,減少一點痛苦,免去些許傷害,領受一些勉勵,發掘心的智慧。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