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讓愛吃的食物有個過程,生活才能真正生動且鮮活
林碧霞
台大園藝系博士、永昇圃農業生物科技總經理
主婦聯盟合作社顧問
在《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這本書裡,芭芭拉.金索夫記載了一家人如何自力務農,並與鄰居互助互動,互通有無,有耕種、有飼養、有烹調、有加工製罐,更有一段敘述到「動物的收成」,當然,那也是產生(生產)食物的一個過程。整本書貫穿著作者的精闢陳述--食物的來源與本土經濟的密切相關,食物產生的過程與家庭核心價值的建構,最重要的是,明白提醒我們應該反省,若生活中儘是仰賴「食品」(非食物),讓大企業掌控我們的口腹,會讓健康的人生飽遭偷竊。也許,我們並不容易做到自耕,但是一定可以學著自食(自己買回新鮮食物、自己烹煮)。從這本書裡,學習一些作物與家禽的生產過程的知識,能幫助我們開始關心食物的來源,更進一步關愛種植食物的農友與土地。
友善本地小農,認真學習吃本地食物
台灣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本土產的新鮮農產品,實在是我們天大的福氣,但是我們可曾真正認識與珍惜?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常須在農村行走,並與農友互動,三十多年下來,深刻感受到的是,城鄉相距何其大?台灣人愛鄉愛土之情又何其薄?在台灣,普遍是小農,生產競爭力薄弱,農產品價格極不穩,中國大陸這幾年談論的三農問題:農民苦,農村窮,農業真危險;在台灣,如果農家(村)的經濟完全依賴農業收入,其狀況也絕對好不了多少,許多農家需靠打零工或是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提供部分家用,家中若需較大筆支出時,則常以賣一塊地來支應之。
台灣農村人力普遍老化,年邁的耕作者彷彿是風中燭,生涯裡滿是蒼涼與無奈,極少農友以務農為榮,更是滿心希望自己的後代離農謀生。農業,面臨如此光景,不也是很危險?尤其是台灣加入WTO之後,台灣的農民被推上無情的競爭舞台,進口的農產品是商品,有包裝,有行銷策略,吸引廣大的注目與購買力,國產的農產品還是樸拙的農產品,香蕉不敵奇異果;柳丁沒人要;椪柑上市了,既便宜又好吃,許多消費者卻仍被日本進口的溫州蜜柑所吸引;國產甘藍菜已經崩盤了,超市裡仍有高價位的(美國)進口甘藍陳列著,業者津津樂道,賣得還不錯!許多稻田被政府勸導休耕,全球麵粉價格猛漲之際,台灣人還是不多吃台灣米,想想若嘉南平原終於不再有綠油油的水稻田,台灣還是美麗之島嗎?
民以食為天,一般人與土地的連結,主賴農作物。都會裡的人們,享受著餐桌上的食物時,同時獲得來自土地的營養元素,鄉土之情也因而產生。農民掌理農事,順應天地之力,為我們生產食物,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與健康身軀之所需。如果我們深切體會天地孕育之恩,農民餵養之情,對於農產品的態度,就不會全然以自由經濟的觀點看待之,不要讓我們的肚子掌握在少數企業的手裡,任它極致的發展,人們對於土地會更無感情。
絕對的自由經濟屬性的農業,只會不斷搾取土地的生產力,土地的污染與環境的惡化將更不可收拾,當農產品只是絕對的商品時,食物的安全與健康必然空洞化,不健康的土地,不健康的食物,人們又何以奢求健康的人生?更何況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之際,鼓勵在地消費以減省運輸耗能,實也是現代世界公民之責。
支持本土有機農業,回復土地生機
相對於大多數農友的茫然與缺乏自信,台灣漸有一群有機農友,帶著一股令人激賞的熱情與自信力,開始默默的耕耘。他們捨棄方便又高效的農藥與化肥,改採有機方式生產,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給消費者,而有機的消費者也多願意用較高(合理)的價格購買外貌可能不揚的農產品,雙方均深深感謝互有彼此,常常互訪,互視如親,成為真正的生命共同體。
我在主婦聯盟的合作社與「里仁」的事業體,以及一些辛苦經營的有機商店裡,看到些許曙光。讀了《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體會農民的可能所得,認真看待有機食物生產的可能成本,我們一定會改變和農民斤斤計較價格的習慣。是呀!為何一瓶沒什麼的礦泉水要三十元不嫌貴,一把有機蔬菜只要四十元,卻被許多人拒絕?
重新建構「家」的核心價值
你多久沒掌廚了?有媽媽味道的家常菜,才是家人一輩子難忘的味道,家也才是家。趕緊讓廚房的功能重新展現,重新取回掌握食物的權利吧!讀完這本書,我相信你一定會希望(願意)好好再起爐灶,用最新鮮的本地(有機)食材,烹煮好食物給家人享用,我相信這是天職,而我更相信,讓家人愛吃的食物有個過程,家庭生活才能真正生動且鮮活!
食道即天道
作家、南村落總監 韓良露
「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是一本讓人一看就愛不釋手的書,作者以兼顧知性的口吻和感性的語氣敘述他們一家人的農場生活實驗,整本書不僅爬梳了美國工業文明對土地的傷害,探討食品生產和石化能源的關連,同時描述如何在早春四月摘取剛冒頭的性感的蘆筍,如何自己播下馬鈴薯、胡蘿蔔和碗豆的種子,這本書既是研究自然農法的論文,也是歌頌大地生活的散文。
在作者一年的實驗生活中,一家四口只吃一小時里程範圍內生產的有機食物,這是用縮短食物里程來節能減碳的身體力行,在經歷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資訊文明快速發展的今日,文明的失根現象最能反映在人類食物和土地的關係之中,食物不再靠土地力成長,而是依賴石化原料轉化成的農藥及肥料,而這些不健康的食物不僅破壞了土地,也摧殘了人類的身體。
對於土地和食物倫理的重新省思,將是當今文明最重要的救贖,中國人說的古老諺語「民以食為天」,意義恐怕不只是有吃才能活,而是食道即天道,食物的生產及消費違反天命;地球及人類生命的危機即在眼前。
食道不只是解決飢餓、滿足口腹,食道是追溯食物和天地人之間的神聖關係,古人只能用最潔淨的食物祭天,而祭我們身體殿堂五臟廟的食物怎能不潔淨呢?
南村落在過去一年中,和溪底遙學習農園、合樸農學市集以及回留茶藝,一起合作辦了幾次活動推廣自然農法,這只是開始,對食物的反思將從現在起成為生活革命的焦點,我們吃什麼就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改善人類和生態、地球的關係,只有從食物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