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樟腦產業在1960年代正式結束。2006年,作為專賣時代樟腦再製大本營的臺北樟腦廠,被正式移撥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勸業銀行舊廈、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同被納入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中,目前正積極進行修復工程及展覽規劃,定位為臺灣產業史博物館,希望透過各類產業文獻及圖像的展示,讓社會大眾認識臺灣產業的今昔發展,並呈現出臺灣產業及經濟發展的獨特性。本書期為臺灣樟腦產業變遷過程留下完整紀錄,互為見證,極具意義。
臺灣樟腦產業在1960年代正式結束。2006年,作為專賣時代樟腦再製大本營的臺北樟腦廠,被正式移撥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勸業銀行舊廈、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同被納入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中,目前正積極進行修復工程及展覽規劃,定位為臺灣產業史博物館,希望透過各類產業文獻及圖像的展示,讓社會大眾認識臺灣產業的今昔發展,並呈現出臺灣產業及經濟發展的獨特性。本書期為臺灣樟腦產業變遷過程留下完整紀錄,互為見證,極具意義。
緣起
作者序
第一章 消失的綠色海洋-福爾摩沙的樟樹
土地與樟
第二章 深入內山祕境-製腦業的起點
客家人與樟
第三章 樟之鍊金術-樟木如何變成樟腦
塞璐珞與樟
第四章 躍上世界舞台-樟腦貿易及專賣制度
現代製腦流程
第五章 臺灣樟腦產業最後的見證者-臺北樟腦廠
結語
附錄
樟腦產業大事紀
圖片來源
參考書目
作者序
臺灣高山上有許多神木、巨木,大家知道它們包括哪些樹種嗎?就像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村名的由來,是因為當地的和社神木─萬年樟樹公,它的樹齡約有一千五百年,是目前臺灣已公布最大、最高、最老的樟樹。臺灣是全世界天然樟樹林分布最多的區域之一,因此,全臺各地山區都有百年大樟。就算不在山區,樟樹離我們也不遙遠。樟樹是臺灣常見的行道樹樹種,以臺北市來說,中山北路舉目所見都是樹形優美的樟樹。因為有豐富的樟樹資源,才創造了臺灣延續約二百餘年的樟腦產業,而福爾摩沙樟腦之名更是享譽全球。
在這個輝煌的樟腦產業史中,有一處樟腦加工再製的關鍵重地,就坐落在臺北市都會核心區內,它就是位於南昌路的日治時期臺北樟腦廠。不過,隨著樟腦產業衰退,建築物變更使用用途,基地面貌已不復見,多年來恐怕已很少有人知曉其舊有的功能和名稱了。
綜觀臺灣樟腦產業的變遷過程,同時牽涉到生態、族群、拓墾、涉外關係、商貿利益、科學及工業發展等廣泛層面,然而,卻沒有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留下太多明顯的痕跡。恐怕,一般人對樟腦的理解,就只有昔日衣櫥裡的樟腦丸吧!
臺灣樟腦產業的發展,其實要從臺灣的海洋外貿傳統開始談起。漢人因樟木不易蟲蛀及紋路美麗的特性,將樟木作為建築雕刻、家具、佛像等的材料,由來已久。十七世紀鄭芝龍與日本人的貿易物品中,即包含樟腦一項,當時樟腦主要用作藥材。在漳泉漢人大量移民入臺後,樟腦在臺灣才開始正式進入商品化貿易之一環,在開港通商前,多透過戎克船貿易輸往清國本土,1830年代已有來自美國、英國的洋商,直接購買樟腦進行出口,甚至以鴉片交換樟腦,至1860年代開港,各港口洋行林立,對樟腦利益的爭奪甚至導致英國與清帝國間的衝突。在日本領臺以後,被規定為專賣品的臺灣樟腦更是重要出口品,豐富總督府的財政收入。然而,臺灣樟腦是許多人以頭顱和鮮血換取的。為取得樟木熬製樟腦,臺灣漢人侵犯原住民生活空間而遭到出草殺害;統治者為維護外貿及專賣利益,以強大武力鎮壓原住民的反抗。此外,隨著更多的樟腦需求,更多人力投入,更多隱於深山的樟木林被發掘,也牽動以客家族群為主的逐樟木而居的移動遷徙。
這一切過程,今日似乎只能凝縮於僅存的硬體,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樟腦產業史建築─臺北樟腦廠中。
2006年臺北樟腦廠被正式移撥國立臺灣博物館,納入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中,目前正積極進行修復工程及展覽規劃,在臺北樟腦廠以產業史博物館之新面貌重現之前,本書期為臺灣樟腦產業變遷過程留下完整紀錄,互為見證,極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