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是可以改變的!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高中在高雄讀書,算是個比較皮的學生,因為來自山裡的鄉鎮,放縱不羈,一直不很習慣城市裡的規矩,到了週末,更是坐立不安,絕對不會和其他同學一樣乖乖在家裡做功課拚聯考,總是一大早就騎腳踏車出門,和幾個一樣野的同學,到西子灣最遠,海水最深,最沒有其他大人出現的地點游泳,累了就躺在沙灘上,舒舒服服望著天上的藍天白雲。沙灘上可做的事不多,有同學在近水的沙上隨意寫字、畫圖,也有的同學一時興起在沙上演練幾何證明題,苦思半天,時間一到,海水一沖,不見了,再來!我坐在一旁看著,隱隱感覺到,同學的解題能力好像一次比一次好一些了。是因為清新的空氣,因為遠離市囂的喧嚷,心靈空明沉靜,人變得聰明了?還是因為海水把錯誤的演算沖走了,讓解題者沒有舊包袱,而重新「放腦一搏」?
我那時候往往等不及浪潮湧上岸邊,手裡提著一桶水,嚷嚷著「水板擦」來了,立刻就把水潑過去,水流量不均勻,在沙灘上造成不同的渠道,有的深,有的淺。我很著迷的再挑一桶水沖,再沖,又沖,結果淺的渠道不見了,深的渠道更深了,而且水都往這深的渠道走,漸漸形成小水溝。看到那樣情景,我自己是有些震撼的,我好像因此悟懂了一些道理:同樣的事學習越多,基礎會越穩固,但副作用卻是越來越走不出那固有的渠道了。「熟」如果不能「淨空」,只能重複舊有的習慣、動作或思想,是不可能生巧,更不可能有新意的!
幾十年來,我在學術研究上的主題,其實都著重在探討人類認知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其運作的流程和彈性。我發現西子灣海灘上的比喻,一直是我所想釐清的認知運作的寫照。長期記憶裡的內容組織越緊密,越不會忘記,但越不會忘記,就越不可能有創意,所以反組合(Disorganization)可能才是創造力訓練的主要途徑。
政府的組織與運作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組織越好,效能增加,但公務人員就很容易安於現狀,只在回應問題,而沒有主動出擊的想像力了,如果外在環境沒有競爭的壓力,則整個公務系統應付一般事務得心應手,但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就會捉襟見肘,提不出新的遠景了。新加坡的公務運作一向被稱道,但近年來在提升未來全球競爭力的壓力之下,創造力教育成為全國施政的重點,甚至不惜改變舊有的價值概念(開放賭場),更重金禮聘各領域曾經展現過創造力的大師們,齊來營造培育創造力的文化環境!
台灣的學術界也一直陷在「當局者迷」的框框裡,大家口說手寫都強調跨領域研究的重要,但國科會推出多少整合研究案,多數以組合案結案!大學院校內的整併困難重重,眾所皆知;校際整併更是難如上青天,說是因為各校的「文化」不同,但其實是本位主義作祟。
更明顯的另一個例子,是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新興的整合大業,多年來的推動窒礙難行,文化界說不懂產業運作,產業界說不懂文化人的思維方式,而連結兩方的創意橋梁卻從來沒出現過,各方都指責成效不佳,都說提出的構想很「不好」,很「沒有用」!
婷娜.希莉格的這本書對所有這些「本位」、「保守」、「安分」的心態,應該有所啟發:創造力是可以被教育出來的,只要在教育的歷程上把握一些原則(十大原則也只是原則),加上好的老師有能力跟心態去引導挑戰!
當然,培養自己的創意能力,常常就是要改變心態,不停練習把失敗的案子轉型,也許轉變後也不會成功,但至少把失敗的成因做了仔細檢視,然後針對每一個成因尋找替代方案。婷娜所提的這些原則,太多的勵志書都提過,但這本書敘述她的教學經驗,重點是學生們做了沒有?討論了沒有?提出新的「餿主意」沒有?是不是真的去執行?能不能去體驗由構思到執行的歷程?有沒有去比對別人推出的方案,然後由衷說出「啊哼!那個方法不錯!」的感覺?
我鼓勵二十歲的年輕人好好的閱讀這本書,不是去記憶那些故事,也不是去背誦那些原則,而是從中建立一個一生受用不盡的心態:自己是可以改變的!即使你不再二十歲,或過了兩個、三個二十歲,也不妨拿起這本書,仔細去體會婷娜所說的每一個故事。看完放下書,讓心靈澄淨,然後回顧自己一生的行事,你也許也會說:「我是可以改變的!」
我推薦這本書,還很希望所有人才培育的機構,包括學校的老師、企業界的研發長,管控公務員訓練的人事主管,都能以他山之石可攻錯的精神,把書中一再闡述的實作式腦力激盪模式,納入人才培育的教學裡。但我也不得不點出這本書美中不足之處,在眾多精采的「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中,幾乎看不到婷娜對社會倫理意識有所關照。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其中一個被稱讚的學生方案,基本上是「賣黃牛票」的提案,但婷娜卻未思及並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創業」對於所有依法排隊買票的顧客是否公平?婷娜在鼓勵創意(創業)的教學裡,是否一再灌輸為了獲得最大效益,而可以不顧社會正義的隱藏性概念呢?當然,走出舊思維的框框是創新的要件,但在突破規範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創業「文化」的養成呀!我在此提醒,並不是要提什麼「規範」!這是品味(taste)的問題,畢竟,創意哪能沒有品味!
推薦序1
發揮創意,追尋人生大夢
吳靜吉(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二十歲是青年追尋人生大夢的關鍵期,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希莉格以她領導史丹佛大學科技創業計畫、教授創造力與創新相關課程、同事和同行和學生的互動回饋、追尋幸福快樂生活所累積的人生智慧寫成此書,希望幫助她兒子和所有年輕人,在成人世界中找到自己最適當的位置以實踐夢想。至於走過二十歲以後的成人,不管是三十、四十、五十或六十歲,基於閱讀、聆聽別人的故事,或從自己的體驗中頓悟的智慧,大概都會「反事實思考」地說:「真希望這是我二十歲就懂的事!」
這本書適合各個年齡層希望尋找或重新界定自己、在所處的環境中快樂成長的人。《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闡釋十個原則,其核心觀念就是創造力,作者發揮她的個人創意和說故事的能力,書中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和激發創意的練習,從創意的發想、創新的執行談到創業的實踐,讓讀者一氣呵成地體會創造力的歷程。
推薦序2
從「高識字率」轉型到「高創意率」的社會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大小媒體創意長,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
上世紀初期,培養國民的「識字能力」是基礎教育界最努力的目標,因為提高「識字率」,就是以國家之力,透過基層教育,培養較多具有表達與認知能力的人民。
因此,「識字率」提高,等於國家競爭力提高。
「創意率」則代表一個國家具有「創意思考能力」人民的多寡,因此培養人民的「創意能力」,也將如同上世紀的識字能力一樣,成為本世紀初期基礎教育界提振國家競爭力的主要目標。
為何「創意率」多寡影響國力?
原因很明顯,上世紀末二十年,全球經濟已逐步轉型為知識型經濟,而知識型經濟的國家核心競爭力,便是人民能否以創意能力處理全球共有的知識,創造出差異化的文明與文化。因此,高的「創意率」就代表較高的國力。
可惜以華人社會的教育方式,提高「識字率」容易,提高「創意率」很難。原因何在?因為教育界與家庭都不懂「創意能力」怎麼教,因此長期以來,我們透過教育,把充滿創意的兒童心靈教成失去創意能力。
華人社會的基礎教育界習慣有答案的教學,也習慣以有標準答案的考題來測驗學生的能力。
識字能力以這種方法教學,當然很好,因為標準答案總會有的;然而,創意能力不能這麼教,因為創意能力的測驗,多數無法提供標準答案。
因此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對家長、老師與有志創意工作的讀者都非常重要:
一、「創意能力」究竟是什麼?
二、「創意能力」究竟能不能教?
三、「創意能力」究竟怎麼教?
四、如何分辨、量測學生的「創意能力」?
本書作者婷娜.希莉格以她在史丹佛大學實際從事創意教學的經驗,透過許多深具啟發性的真實故事,有效地提供了思考上述四個問題的方向。
對於「創意能力」的定義,作者的核心論述有二,也是我們社會不習慣的見解:
一、好的創意心靈,必須具有「接受模糊目標」與「勇敢經營無法預測的未來」之雙重能力。
二、好創意的基礎,一定來自「長期深入的思考」與「大量累積失敗」的過程。
至於「創意能力」的測驗,本書有許多好例子,例如發給學生紅色橡皮筋,請學生限時實作,盡可能發揮這樣東西的最高價值;學生受到鼓勵後,令人驚嘆的發想實例很值得我們思考與揣摩。
感謝遠流王榮文發行人介紹我《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這本好書,我在兩天忙碌行程的夾縫中,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用心讀完。感謝本書的出版,讓我更篤定地擁抱我近幾年的創意信念:「偉大的創意,都要丟掉地圖,勇敢的航向未知。」
推薦序3
現在開始做也不遲!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R負責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但願年輕的時候就知道的事。作者分享的十件事中,我願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來見證,它們真的都很實用,因為有些我真的很早以前就做到了;有些好像現在還可以開始做。
推薦序4
創業教育的莫札特
溫肇東(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
當榮文兄邀請我為《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寫推薦文時,我馬上就答應了,因為作者希莉格在書中所講的內容,有許多也是我這幾年教學與研究的重點。我們擔任的角色也類似,教授創意、創業的課程,指導學生撰寫事業計畫書,在創業競賽中擔任業師與評審。但我必須承認,她的熱情與創意遠遠超越我曾做過的,在課程的設計及內容的安排上,尤其是給同學的多元創意啟發,她都能夠如此就地取材、即興的提點,這可能和她的背景及所處的環境在矽谷有關。
我認為本書最重要的主旨是:熱情不只是年輕人的本錢,對一件事情專注付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對愛情、學問、事業卓越成功的發動機。年輕人應提早認識個人對人生「最終極的關懷」,認真做你所愛,然後讓它變得有價值;認真是一定要,但又要能跳出框框,才會讓你有洞察力,發揮見人所未見的創意。金融海嘯帶來的世代交替,使年輕人要更早準備接棒,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
這本書源自作者想跟她的小孩分享一些經驗與心得,我和我的小孩比一般台灣的父子間算是有較多的溝通與分享,我也曾試著要傳遞一些我認為他在二十歲前後應該知道的事,但我承認本書作者提供的案例更為生活化,所點出的重點更為精準。
我對矽谷新興科技創業聖地的搖籃史丹佛大學並不陌生,其實我今年才推薦了一位台灣電機系的博士後研究員到史丹佛的「醫療產品設計人才」培訓課程。政大科管所曾在二○○○年拜訪史丹佛的創業中心,二○○七年也拜訪了他們的「Media X」計畫。
政大科管所從創所第一年就邀請吳靜吉老師開設「創造力思考」的課,我時常和吳老師在檢討,科管所的學生是否因此真的較有創意?後來我們發現,誠如作者在第二章最後所說的:他們變得較有自信,能將周遭的問題轉化為機會。
史丹佛不只是科技產業創業的搖籃,在「社會創新」方面,史丹佛也是領先的學校之一,甚至已有學術期刊。「社會創新」所需的利害關係人、交換機制、情境、機會(People, Deal, Context, Opportunity, PDCO)模式和營利事業並無太大差別,只是所創造的社會價值應比經濟價值大,其實在未來等待的人才也強調「意義勝於賺錢」。
在過去幾年內,雖然我因「時代基金會」的關係,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創業中心及「MIT 100K」創業競賽有較多的互動,不過回想起來和史丹佛的互動也不少。記得由史丹佛大學與德州奧斯丁大學等發起的「創業教育圓桌會議」(Roundtabl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E) 在二○○三年到新加坡舉辦第一屆「亞洲創業教育圓桌會議」,我也曾前往參加,當時就已聽過本書作者希莉格有關「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 Program, STVP)的演講。
雖然史丹佛處於高科技創業的聖地,但作者希莉格在書中所舉的例子並不完全是科技產業的創新,更多是一般的態度,她提出的創新個案從迴紋針到太陽馬戲團都有,因此本書除了可以給二十歲前後的大學生及早打通任督二脈,也適合所有教授創意、創新與創業的老師,更適合不同年紀想要創新與創業的人。
推薦序5
史丹佛教你打破框架,把問題變機會!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世界上有兩件事是沒有極限的,一是宇宙,另一是創意。
你的創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寬廣!
任何天馬行空的馳想,不著邊際的作夢,無拘無束的神遊,都是啟迪創意的最佳方法。
創意可以讓你打破框架、深入思考、挑戰困難,把最頭痛的難題,變成最好的機會。
不管你現在是幾歲,閱讀《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這本書,都能讓你的創意無限延伸,讓生命增添最多的驚奇!
推薦序6
儲備迎向未來的關鍵能力
鐘蔚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有三種人應該讀《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這本書。
所有要進入社會的人應該讀,因為這本書談的是:在真實世界裡必須具備哪些觀念和能力,才能生存和發展。例如:
擁抱問題
人生難以規畫
規則是用來打破的
要獎勵失敗
有些吸引人的概念往往阻礙進步
所有要走向未來的人也該讀。這本書談創新、談擁抱不確定,其實談的是:如何因應高度不確定的未來。
最後,所有老師都應該讀,因為這本書談的是:為了帶領學生迎向未來,學校應該教卻多半沒有教的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