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自己開始,我就是力量
這是一個愈來愈複雜的世界,每天都有排山倒海般的訊息迎面而來,層出不窮的災難與痛苦似乎也無止無盡,我們在指責抱怨之餘,往往也期待著偉大的領導人,提出長治久安的解決之道,但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就任演說中這麼說:「期待他人或等待未來,改變將永難實現。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等待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我們尋找的改變。」
的確,就如同在台北舉辦的聽障奧運的選手所說的:「我相信聽覺不是障礙,真正的障礙是放棄自己。我相信只要堅持,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困難。」從《我的小革命》書中20幾個人的真實故事,我們可以了解,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從自己開始做起,不管是不是可以達到世俗的所謂成功,但是他們的生命因為實踐的勇氣而活得精彩而且值得!
這些人進行的小革命,與一般人想像的革命不一樣,我認為比較接近「溫柔革命」,在荒野保護協會,我們一直以「溫柔革命」來自勉。
一般所謂的革命,通常是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然後會以強烈的態度指正別人,推到極致,甚至會以強大的壓力甚至暴力來達其所願。但是溫柔的革命剛好相反,是從自己改變做起,透過尊重與包容,甚至留有空間來等待,讓周邊的人因為親眼所見而改變。常會覺得,這種內心的感動,才是真正且持久的力量。
我所信仰的社會運動是一種溫柔的革命。因為我相信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只有自己能夠教導自己。我發現,一個人在自願自發的行動與付出的過程之中,就會發展出改變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可能來自別人的強迫威脅,也不可能來自別人的教導或訓示,因此,如何溫柔的貼近一個人的心理,從別人的實際問題與感受出發,讓民眾從點點滴滴的行動中累積出改變的力量,是這些年我不斷思考的主題。
或許有人會以為這樣的溫柔、這樣的小革命,面對全球環境的挑戰似乎緩不濟急,我們個人微不足道的力量能夠產生多少有意義的改變?
的確,面對60多億人口,複雜且龐大的全球經濟體系,我們每個人似乎是汪洋裡的一滴水,顯得如此渺小。但是當年德瑞莎修女立下幫助『貧窮中最窮的人』的大願時,主教問她:「加爾各答就有好幾百萬赤貧的人,請問你要怎麼做?」德瑞莎修女說:「要數到一百萬,也是得從一開始。」
這個從一開始的信心,就是《我的小革命》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無比的勇氣與希望。
面對大海,每一滴水似乎是那麼微不足道,可是整個海洋不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水滴所集合起來的嗎?因此,每個水滴也都有他的責任,每個水滴的貢獻都有他的存在意義。
一滴水要如何永不乾涸?
答案是滴入大海中。
李偉文
作者序
廢墟開出一朵花,亂世守護一畝田
在台灣媒體環境持續惡化的此刻,這本書的出現,有點像是廢墟中開出一朵花那樣不可思議,也有點像是亂世中守護一畝田那樣值得珍惜。
2008年6月18日,《中國時報》無預警傳出裁員一半的震撼消息。當時我是政治組主任,這項保密到家的突襲性「社內新聞」,竟透過同事打電話回報社告知的「社外報導」,才在辦公室裡投下人心惶惶的原子彈。
那段心痛《中時》淪落至此、聲援中時工會行動的日子,是《中時》這塊老招牌最黯淡無光、搖搖欲墜的一刻。而《中時》處境只是平面媒體生存困境的冰山一角,台灣報業實已陷入最寒冷的冬天。
在此之前,我在《中時》內部多次呼籲恢復設置調查採訪室,結果都如石沉大海,沒想到卻在最困頓的時候撥雲見日。在總編輯王健壯、政經中心主任夏珍大力支持下,《中時》老闆余建新指派我擔任調查採訪室主任重新出發。
不僅如此,健壯、夏珍更放手讓我挑選調查室另外四位成員。我帶著組成「史上最強先發陣容」(NBA球賽看多了的後遺症)的心情,一開始就決定邀請跟我「武功派別截然不同」(這是金庸小說看多了的後遺症)的資深記者合作,希望發揮彼此激盪互補的加乘效果。
於是,我打電話給素不相識的桃園縣特派員郭石城,硬是「攔截」報社安排其擔任社會組副主任的原定規劃,小郭非常阿沙力地立即應允加入調查室;接下來我與曾任多年財經組主任、先前並無合作經驗的謝錦芳長談,錦芳在考量幾天後決定全力投入;加上長期關懷原住民、環保、農業等議題,與我在政治組長期合作「休耕啟示錄」等專題的老戰友高有智,體制上直屬總編輯的調查室,遂於8月1日正式上路。
但調查室團隊還缺一角,我很期待能夠合作的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黃哲斌,此時仍因代理總編輯身分無法離開。我在徵詢哲斌意願後虛位以待,兩個月後調查室團隊全員到齊。在不知《中時》還能存活多久的高度不確定氣氛中,我們這五個具有相同理想與熱情、除有智外新聞資歷都接近20年的戰友,懷抱「最後一戰」的心情相濡以沬、攜手前進。
而經歷無數次腦力激盪、修正補強後,我們從2009年1月起,每週六固定推出「我的小革命」專版。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塊除了描繪「社會趨勢」更強調「進步價值」的人文反思基地。
我們認為,在這個「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台灣社會各個角落,不少人早就用具體行動顛覆傳統觀念、挑戰主流思維,希望形成新的社會價值,打造自己的小小革命,因此我們決定將這塊專版命名為「我的小革命」。
有別於主流媒體已經報導太多權勢者的意見與動向,我們從各領域小人物打破傳統的努力軌跡出發,藉此守望台灣社會正在發生卻尚未被清楚辨識的重要變化,並鼓勵更多人以具體行動改造社會。
在上述考量下,每塊「我的小革命」專版皆包括6項元素:一、行動故事及其背後的進步價值;二、在地化---台灣還有那些人在做一樣的事;三、全球化---公民RSS:全世界有那些人早就在做這件事;四、新聞辭典:這項社會趨勢代表什麼意義;五、「你也可以這樣做」表格:行動教戰守則;六、「政府與各界應該這樣做」表格:監督政府調整思維、與時俱進。
這本書,就是過去10個月「我的小革命」專版中經過改寫的24個故事,每一個主題都是我們反覆討論、認為深具意義的重要價值,我們甚至還推出「921月」大型企劃以見證台灣社會走過921震災十週年的重建經驗。在採訪過程中,這些小人物的理想性格、堅定毅力、執著精神常常讓我們欽佩不已,並且深受感動。我們認為,台灣社會需要更多這種「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理想派與實踐者,透過他們身體力行傳達的社會趨勢與進步價值,我們看見了台灣社會向上提升的更多可能。
對我個人而言,「我的小革命」還有段意外插曲。我和哲斌、有智前往南投鹿谷採訪「公共食堂」篇主角黃毅綸時,才得知毅綸是受到我的著作《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影響,因而決定前往921災區為老人送餐改造自己。我一方面以這位台大社會系學妹為榮,另一方面也對自己作品能夠發揮影響力---那怕只是一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感到欣慰。
在這個報紙被視為夕陽產業的高科技年代,我仍然相信,不論媒體形式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文字的力量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因此絕不妄自菲薄。我在另一本著作《媒體突圍》中強調拉近理想與現實落差的「做多少、算多少」信念,今後亦將繼續伴隨我的記者生涯前行。
感謝《中時》前後任總編輯王健壯、夏珍的全力支持,讓調查室得以用現在這樣的面貌存在,並讓「我的小革命」專版得以不間斷持續至今。李文瑛、鍾文武、林禮珍等編輯及中時攝影中心的長期努力,則讓「我的小革命」生色許多。中時報系「六一八震災」至今,第一線同事扛起即時新聞重任,調查室則扮演開拓深度與廣度的後盾,共同見證了這家老報社歷劫重生的艱辛歷程。
感謝本書每位受訪者傳遞的生命熱情與理想信念,那是讓台灣社會繼續進步的重要動力。此外,感謝時報出版公司總編輯林馨琴、主編李濰美對於本書的用心,讓這本書能夠有機會影響更多人。對於本書所有照片提供者,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特別感謝我的夥伴哲斌、錦芳、小郭、有智,沒有他們四位的全心投入與傑出表現,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存在。更感謝「調查室眷屬後援會」的支持與體諒,我們五個人才能無後顧之憂奮鬥至今。
其實,從調查室成立、「我的小革命」專版的種種編採創意革新與突圍,再到這本書「懷胎10月」誕生過程,本身就已經是另一項小革命了。
何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