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城市帶來幸福的單車
自行車可以改變城市
就跟多數的美國人一樣,在我大部分的人生當中,並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關於單車的事。雖然從小就開始騎單車,自一九六零年代騎著我的許溫(Schwinn)自行車「刺魟」(Sting Ray),在加州奧克蘭的山丘裡奔馳。青少年時,我得到一台十段變速,經常騎著它去九公里外的高中上學。但就跟大部分的男孩一樣,十來歲的我們都夢想要考上駕照,弄到一台車。幾年之後,我成家立業,展開在新聞界的生涯,從此就更少想到騎單車。基本上腳踏車並不是我這把年紀的人會想到的,而且跟多數的記者一樣,我泰半的時間都待在汽車上。
但到了一九九零年中期,我買了一台新的多功能自行車,比我以前那台十段變速在市區騎起來更舒服。晴天的時候,我偶爾會騎上四、五公里去工作。那時,我住的波特蘭市展開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畫,想要以單車道、步道與低交通量的「單車大道」打造一個橫貫整個市區的道路系統。這些改造措施有助於我轉變成單車通勤者。百老匯大橋(Broadway Bridge)西側那個危險的出口,在市政府重新規劃車道,並且增加一個讓單車族左轉下橋、禁止汽車右轉的交通號誌燈號後,讓單車族變得安全許多。在威廉米特河(Willamette River)東岸鋪設全新且照明良好的人行道與單車道後,我開始放心地在冬天灰濛濛的日子裡騎單車。
當我漸漸地習慣在汽車與卡車旁邊騎車,體能開始增進之後,觀念也隨之轉變。我好玩地穿起一件上面印有「問我如何在上班途中順便瘦身」的衣服。跑了三十年的政治新聞,我的記者直覺讓我開始思考:是什麼原因促成這城市有如此的改進?在其他城市也發生相同的事嗎?這些措施真有可能誘使大量的美國人,至少在短程交通上,離開他們的汽車、改騎腳踏車嗎?
為了要尋找答案,我橫越大半的美國,還到了美國單車族的朝聖地荷蘭。正如我在之後幾章所討論的:目前還沒有哪一個城市可以號稱是美國的阿姆斯特丹。不過,我倒是發現單車族成了另一項規模更大的運動的一份子。他們致力於降低汽車在美國城市中所扮演的主導角色。試想一下:都會區裡的停車場變少,公共廣場變多,再想想看還有跟古老歐洲城市一樣適合散步的環境,而不是寬廣的街道與購物中心。或者至少是一個安全的地方,讓孩子可以如我們孩提時一樣,在街道上玩耍。
形形色色的單車支持者
有時想起這些城市單車推廣者必須經常冒著受傷的風險與文化污名,就忍不住把他們和永續發展運動的瘋狂聖戰份子聯想在一起。不過,單車吸引到的族群比多數人想像的更為廣泛,而且通常更複雜多元。
以馬克.高頓(Mark Gorton)為例,他在紐約靠著結合高科技與金融,累積了相當的財富。高頓的產業王國主要是利用複雜電腦來進行快速交易的避險基金以及受到音樂產業群起撻伐的高爭議性網路檔案分享公司。不過他也是位狂熱的單車騎士,成為紐約「適居街道運動」(livable streets)的主要贊助者。他表示這一切都是從幾年前開始的,那時他只是單純地想要騎上幾里路,好到位在曼哈頓中城的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 Bank)上班。
高頓表示:「在街上騎車時,我明白了幾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繼續這樣下去,我一定會被撞個稀爛,這注定是免不了的。」他繼續解釋道:「當你有好幾次差點被撞死的經驗後,你開始瞭解這一切實在很愚蠢。明明我做的事情對環境比較好,也比較健康,應該是城市要鼓勵的行為,但是這城市卻設計了一套對單車族深具敵意的交通系統。」
說到激動處,高頓連停下來喘口氣的時間都省了。瘦長結實,一頭深色頭髮,正值四十歲顛峰的他,有著矽谷人典型的扮相:乾淨的牛仔褲,配上一件黑色T恤,左胸前印有設計不俗的公司標誌Lime Inc.。我們坐在他曼哈頓下城一間頂樓辦公室外頭的天井上,十二層樓的高度讓我們遠離喧囂的交通。他說:「我就是這種人,就是看這些不順眼,這全都搞砸了!我越想就越覺得這一切不必要如此下去。這世界沒必要對單車族充滿敵意。一旦你睜大眼睛去看那些你明白的事,就會發現這不光只是單車問題,這關乎到一切……走在街上時我會想:『這條小路真不賴,我喜歡。』然後我開始明瞭當我有這樣的感覺時,街上正是沒有車的狀態。突然之間,我瞭解到,要是這世界沒有汽車該有多美好。」
高頓坐在鑄鐵椅子上,身子往前傾。這時快要到午餐時間,他的一些員工開始出現在春日的陽光中,其中一個坐在我們附近,帶著不解的神情聽著老闆說話。高頓繼續說道:「想到這一點之後,我明白有可能在完全不會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的情況下,降低紐約百分之八十的交通量,而且還可能帶來正面效益呢!一旦腦中有了這些想法,我就再也不能忍受眼前的世界。」想到他能夠改變紐約街道的現況,高頓開始投注他的資金到這個想法上頭。他成了「替代交通組織」(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s)最大的贊助者,這是紐約市主要的單車與人行道的遊說團體。他也開始他自己的非營利工作,主要是提供軟體工具給地方活動者發展公共廣場與低流量街道等這類修正案。當中最主要的,大概要屬他資助的一個新網站「街道部落格」(Streetsblog)。這個部落格成了以下對象的聚集點︰單車族、都市規劃者、大眾運輸狂熱份子,還有那些質疑為何要在一個擁擠到許多人都不想買車的城市裡,將大量空間讓給汽車使用的市民。在檢閱、瀏覽網址後,高頓的部落格負責人發現,市府官員,特別是運輸部門的,也是他們忠實的讀者,彷彿是為了要看街道部落格每天如何抨擊他們。高頓就像是現代版的威廉.蘭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 ,也找到了自己的發聲管道。
街道部落格出現得正是時候,甚至已經產生了一些影響力。這個部落格成立不到一年,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一改過去將紐約市交通阻塞的街道視為經濟活力象徵的口吻,轉而提出警語,表示這城市若不減少對自用車的依賴,將無法再容納成長的人口。彭博效法倫敦率先推行的方案,推動一項「塞車稅」(congestion charge)法案,針對大部分進入曼哈頓區域的機動車輛收費。他也聘用了一位新的交通局長珍妮特.薩狄克汗(Janette Sadik-Kahn),她身體力行地實踐「適居街道」的構想,上任的第二天起就改騎腳踏車上班,而且在交通局任用了許多和參與「街道部落格」一樣的改革者。紐約市更積極地在三年內規劃出三百二十多公里的單車道。
從許多方面來看,高頓是典型的白人男性代表,擁有得天獨厚的出身與良好的教育背景,一直到他想要在大街上騎單車後,才開始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因而讓他轉變成一個活動份子。不過他的例子也比較戲劇性,代表著單車騎士如何進入運輸界,這個掌控著修橋鋪路的億萬經費,由產業界、政界、都市規劃家與建商所架構起來的複雜網絡。對連短程交通都習慣以汽車代步的美國人來說,單車看似可有可無,但如今這簡單的兩輪車的吸引力,正是來自於人們對汽車的依賴。
單車是一種零污染,不會造成塞車,而且有益健康的交通方式,這對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來說,都迫切需要這樣的選項。全球競相爭取原油的情勢,終結了便宜燃料的時代,家家戶戶開車的榮景無法維持。習慣久坐的生活型態也造成肥胖症的流行,下一代的壽命有可能因而縮減。偏偏我們維持與擴展道路橋樑網絡的能力卻日新月異,達到空前盛況。
只要跨上單車,就能知道快樂
我看到美國單車未來的兩個面向。一個是許多人為了追尋另類而自由的生活,轉而去騎腳踏車。之前提過,他們就像是都會區的拓荒者,以最少的裝備來探索新疆界,哪怕這個疆界是在城市裡,而多數人只是在擋風玻璃後冷眼旁觀。另一面是地理政治的現實。騎單車是除了走路之外,全世界最普遍的交通方式,這當然要拜中國超過五億台腳踏車所賜。但現在有上百萬的中國人,還有印度、馬來西亞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居民,都開始拋棄他們的單車,轉向汽車,美國人也漸漸發現有人開始和他們競爭燃料——這可是用來支撐美國以汽車為中心的生活型態的基礎。當我在二零零八年中寫這本書時,汽油價格一度攀升到每公升新台幣三十三元,與此同時,美國出現幾十年來第一次開車量下滑的情況。人們爭相搶購小型汽車,特別是多功能車款,車行裡的休旅車則乏人問津。大眾運輸量突增,我也一直耳聞人們找出在車庫中塵封已久的單車,作為短程旅途的代步工具。
正如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所言,這世界變得愈來愈平,意思是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收入變得更為相似,不論他們身處在地球上的哪個地方。中國的汽車擁有率一年成長百分之二十,假使美國發生與此背道而馳的情況,我也不會感到驚訝。隨著汽油價格不斷地攀升,單車用量也開始迅速地提升。北京和紐約的街頭景觀可能會變得更接近,都同時塞滿汽車,還有成群結隊的單車族。
此刻,我明白許多美國人都對這樣的前景憂心忡忡。不少人覺得騎單車太危險,又會讓人汗流浹背,若是天氣不好問題就更大,而且還不能好好打扮,也會破壞整理好的髮型。住在陡峭山坡上的人,離上班地點與商家太遠;還要接送孩子上下學,又需要帶許多東西;下班後要趕到保母家,也需要車子;這些人都因為方便而喜歡開車。不要忘記還有一點通常都沒被提到:車子和我們的身分地位緊緊相繫。多數的我們能買多少車就買多少車,有時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這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汽車散發出一種訊息,讓世界知道我們的位階。有誰坐在曲線美好的新車上,不是看起來更加挺拔、美麗或有型?
騎單車會讓我長出真正的肌肉,更不用說是從此不用再計算吃了多少卡路里。體力提升,也承諾著將會有更長遠的性生活。流一點汗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按時沖澡,而且每天都有上百萬車次可以由單車取代也是不爭的事實,大部分人多少都明白這一點。有幾項研究顯示:只要情況許可,有一定比例的族群願意考慮將單車當作代步工具。我想多數人都還有騎單車的美好回憶,畢竟這也不是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 上賣過最難銷售的東西。諷刺的是,更大的問題在於行銷業界並不真的想賣腳踏車給美國民眾,因為其中的利潤太少。在二零零七年時,單車市場約有六十億的商機,這和襪子的市場差不多。汽車商光是花在廣告上的錢都比這個多。
不久前,我在舊金山待過一陣子。在一個初秋美麗的晴天,加州陽光十分耀眼,讓平常沒注意到的色彩也變得鮮明起來。在騎單車經過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時,我看到幾個遊客騎著租來的單車,在岸邊的步道上搖搖擺擺,正在喚醒他們體內生疏的騎車記憶,但是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或許將來有一天,他們會明白騎單車是一項簡單的樂趣,不必只有在假日探索舊金山這樣的異地風情時才能享有。有一天,他們也許能在他們自己的城鎮裡騎車,只要跨上腳踏車,就能享有和現在一樣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