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

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

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老天! 我本來是紫色的!──紅蘿蔔,西元1584年

  紅蘿蔔該怎麼面對自己變紅的事實?
  玉蜀黍要怎麼解釋,原來人類才是眾神喜愛的玉米餅?
  食物正在瘋狂顛覆歷史的遊戲規則,
  小心你每吃一小口馬鈴薯,就翻轉人類文明史一大步!

  如果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經濟脈動,
  食物就是一把看不見的叉子,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戳刺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在人類歷史中,食物是許多重大改變的背後主因:社會改革、政治改組、土地競爭、工業發展、軍事衝突,以及經濟擴張。這本生動的作品,就是在告訴大家,因為食物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如何改變和塑造我們今日的社會和其遊戲規則。

  人類史上各地區的第一個文明──如在近東以裸麥和小麥為主食、在亞洲以稻米為主食,還有在美洲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食的文明──都是因農業而建立。相較於漁獵-採集者的平等制度,為何農業會讓人類建立起如此結構嚴謹、社會階級分明的制度?作者認為,這一切都和經濟有關。

  無論古代或現代,食物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力,一樣強大。

  英國之所以能跨越農業的門檻開創工業革命,是因為大量的進口食物供應了人民勞動所需的燃料。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其實和他是否能餵飽軍隊有非常大的關係。在二十世紀,共產黨的領袖把食物當成意識型態武器,在蘇聯和中國造成數百萬人餓死的慘劇。而今日,我們在超級市場看到的食物,則讓我們和貿易、社會發展、環保、科技等全球議題連結在一起。

  《歷史大口吃》結合各種領域的觀念,從基因到考古、從人類學到經濟學,並且把食物看成科技產物的成果,成為一本從食物看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香氣四溢的「物史」書。

作者簡介

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擁有牛津大學工程與電腦科學學位,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數位編輯,負責網站、手機、平版電腦和電子書頁面。

  他也為多家知名報紙章雜誌撰寫文章,包括《連線》(Wired)、《衛報》(Guardian)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

  著有《歷史六瓶裝》(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ix Glasses)、《維多利亞時代的網路》(The Victorian Internet)、《土耳其人》(The Turk)和《海王星檔案》(The Neptune File)。目前與妻女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楊雅婷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從事翻譯工作。譯作有《關於美之必要》、《巧克力時尚之旅》、《馬戲團之夜》、《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 》、《啥都瞭了》、《阿茲海默症》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第一部分 文明的食用基礎
1 農牧的發明
2 現代性的根基

第二部分 食物與社會結構
3 食物、財富與權力
4 跟隨食物

第三部分 食物的全球幹道
5 天堂的碎片
6 帝國的種子

第四部分 食物、能源與工業化
7 新世界,新食物
8 蒸氣引擎與馬鈴薯

第五部分 做為武器的食物
9 戰爭的燃料
10 食物戰爭

第六部分 食物、人口與發展
11 餵養世界
12 豐足之弔詭

後記 構成未來的成分
謝詞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581050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6k / 19 x 26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導論 你所不知道的真相──隱形的叉子

沒有全人類的歷史,只有許多關於人類生活各種面向的歷史。
──卡爾.波柏(譯註1)

國家的命運取決於人民吃什麼樣的食物。
──布里亞-薩瓦蘭(譯註2)

我們可以用許多方式看待過去:一張列出重要日期的表,一條承載歷代王、后的輸送帶,一連串帝國的興衰,或是對於政治、哲學或科技進展的敘述。本書從另一個迥異的角度來看歷史:將它看成一連串由食物導致、促成或影響的轉變。古往今來,食物所發揮的作用不只是讓人填飽肚子而已。它曾經扮演催化劑的角色,引發社會轉變、社會組織、地緣政治競爭、工業發展、軍事衝突和經濟擴張。從史前時代至今,這些轉變的故事構成了一篇涵括整部人類史的敘事。

食物的第一個轉化性角色,是做為一切文明的基礎。採行農耕使定居的新生活方式成為可能,也促使人類邁向現代世界。然而,維續初期文明的主食作物──近東的大麥和小麥、亞洲的粟米和稻米,以及美洲的玉蜀黍──並不只是碰巧被發現的。相反地,一些受歡迎的特徵被早期農民挑選並繁殖,這些作物歷經了複雜的共同演化過程(coevolution)而逐漸成形。事實上,這些主食作物是人類的發明:那刻意培養出來的技術,完全是人類介入的結果。採行農耕的故事,訴說著古代的基因工程師,如何發展出強而有力的新工具,使文明本身成為可能。在此過程中,人類改變了植物,而植物又回過頭來轉化了人類。

食物提供了平台,讓文明得以建立於其上。接著,它又成為社會組織的工具,協助塑造並建構逐漸成形的複雜社會。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宗教結構──從漁獵-採集者到初期文明──都是以食物生產與分配的系統為基礎。農產品生產過剩,以及公共糧食貯存與灌溉系統的發展,孕育了政治集權;祈求五穀豐登的儀式,演變成國家宗教;食物成為付款和徵稅的媒介;人們舉辦盛宴,藉以獲得影響力並展現地位;食物的施捨被用來界定並強化權力結構。在整個古代世界中,早在金錢被發明之前,食物便是財富──對於食物的控制便是權力。

一旦文明在世界各地出現,食物便促使它們連結在一起。食物貿易的路線發揮了國際傳播網絡的作用,不僅促進商業交易,也促進文化和宗教交流。橫跨舊世界的香料路線,在各式各樣的領域中──包括建築、科學和宗教──促成跨文化的交融。早期的地理學家開始對遠方的民族與風俗產生興趣,編纂出人類最早嘗試製作的世界地圖。食物貿易所造成的最大轉變,顯然是歐洲人意圖防止阿拉伯人壟斷香料的結果。這導致「新世界」的發現,開啟了歐洲、美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貿易路線,並讓歐洲國家建立其最早的殖民前哨據點。同時,它也揭開了世界的真面貌。

隨著歐洲國家競相建立跨越全球的帝國,食物也協助引發人類史上的下一波巨變:亦即透過工業化而激湧升騰的經濟發展。蔗糖和馬鈴薯強化了工業革命的基礎,其重要性不下於蒸汽引擎。西印度群島農園中的蔗糖生產,可說是工業製程的初始原型,儘管它所倚賴的是奴役。同一期間,馬鈴薯克服了歐洲人一開始的懷疑,成為主食;與同樣耕種面積上的穀類作物相比,馬鈴薯能產生更多的熱量。蔗糖和馬鈴薯攜手為工業時代的新工廠勞工提供了便宜的糧食。在英國,工業化過程首先啟動之處──在於人們爭論這個國家的未來是寄託於農業上,還是工業上。出人意料地,徹底解決這個爭議的,竟然是一八四五年發生在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