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新世紀的郊山書寫 劉克襄
年輕時爬山,參考七0年代的郊山登山記錄時,不論是拜讀楊極峰北郊群山的報導,或者觀看謝永河在《野外》的郊山專欄,翻閱之餘,我都會萌生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背景,讓他們對山產山痴戀?又或者是什麼樣的休閒環境,形成他們的生活價值,甘於在都會和郊野的往來間,樸實地生活,孤寂地書寫山誌?
這兩三個大哉問,始終纏繞著我,隨著自己在島上的各類戶外旅行,不時在生活裡浮現著,形成有趣的生命辯證。在如此緬懷、困惑的思維裡,我也意外地嗅聞出一個爬山的秩序。那是每一代岳人傳遞給下一代的,某種個人對山的熱愛、執著,始終堅實地、隱然地存在著。山愈高,那情緒益發昂然。許多長年爬山的朋友,應該都能感受到這種相似地,縱情山水的脈絡和節奏。因而堅持在某一個幽微的生命情愁,繼續在那小小傳統的登山情境裡,微妙地享受著,甚至以為是生活價值的全部分了。
再回到郊山部分的論述。晚近郊山書寫,向雨後菌菇,以各種繽紛的色彩,在森林裡盛開。透過各種型式的網站,任何人都能盡情書寫登山記錄,製作地圖,發表攝影圖片。文體形式亦不拘泥於一式。大家各隨自己的意念,信手創造自己喜愛的,充滿藝文情境的網頁。網路的廣泛交流,更讓戶外休閒風氣蔚成風潮,早已形成早年岳界前輩難以想像,百家爭鳴的登山時代。我們彷彿來不及回顧過去,也難以預估未來。但這個狀態的到來,也讓我對早年登山形成的小小傳統,有著疏遠的距離,進而形成了鄉愁。
晚近的郊山書寫,不僅文體繁雜豐富,更展現了過去岳人所難以想像的優秀條件。他們的背包裡,往往裝載了許多現代登山的義理和責任,是過去所欠缺的。舉其大犖者,諸如:一、充滿正確自然保育的意識,二、理解自然步道的意念,三、認知了自然圖鑑和生態文學的內涵,四、爬梳了社區文史工作室的地方志,五、參考了各類地圖資訊,六、嫻熟了各種日新月異的登山裝備。這幾個精彩的元素,加上網路世界的暢通交流、山區交通的便捷,台灣的登山記錄遂在這幾年,快速地形成一個個豐富的知識庫,隨時等候有心人的搜尋利用。山岳文學的數量和好作品的質地,也遠遠超過了過去幾十年的累積。
放諸過去的登山史,似乎沒有比這時更好的內外在環境和條件。我們好像站在一個登山黃金時期的發端,像蒙古人初次向西方遠征,數百年豐功偉業就此開展。這樣豐腴的條件,更讓我覺得,自己像擁有驃悍戰馬、精良武器和充裕糧餉的武士。但我不免困惑,早年岳人的才質和刻苦的美德,以及在貧窳環境里發展出的生活視野是否喪失了?當代岳人除了展現新時代山岳書寫的特色外,在豐富的山巒知識裡,能否也摸索出另一種精神,闡揚自己的登山理念,準備向下一代致意了。
本書以大台北郊山為書寫題材所展現的內容,除了每條山徑的狀況外,背後所展現的登山本質、見識,以及美學,其實也都在不知不覺地陳述、探索這些元素早年的智慧。這些書寫的登山前輩、或同好,在進行這本書各條山徑的行走和撰寫時,我也在相似的時間,在相似緯度的山區漫遊。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感受同樣的情境,因而在翻讀他們的記錄時,共鳴的心境特別廣泛。
相對的,我想自己對早年岳人理念的好奇和欽慕,其他山友應該也有相似的緬懷。這也是本書展現眾志成城的指南功能外,隱藏在書寫之間,最值得深思的登山內涵了。在向本書的撰寫者致上敬意同時,我也順便想將這樣一個岳人承先啟後的執著和困惑,一起拋給大家。相信本書的書寫群,多半會繼續記錄,繼續和山對話。那麼早年岳人的心志和行跡也會不時伴隨,在我們的郊山健行裡,乃至於高山的攀爬間,持續跨大台灣登山文化的內涵。
推薦序2
週週爬山樂 Tony Huong/網路旅行作家
「週週爬郊山」的活動力強,不僅每週都安排登山行程;活動之後,成員必定發表登山記錄與旅遊照片以分享山友,至今已累積數以百篇的登山圖文記錄。最近,他們從眾多的登山行程中,精選出二十五條大台北郊山路線,內容包括熱門的古道,如哈盆、桶后、巴福越嶺等,也包括陳岳老師的私房路線竿尾崙古道,以及大台北郊區各具特色的代表山岳,如磺嘴山、筆架山、五寮尖等,還有清涼消暑的頭前溪、加九寮溪溯溪行程,路線相當多元而豐富。
這二十五條路線,編輯成書,並以生動的圖文呈現,將登山過程的點點滴滴、歡笑苦辣,娓娓道來,讓人有身歷其境的現場感,讀之令人躍然心動。而每條路線都附上詳細的路線地圖,可使讀者按圖索驥,追隨他們的腳步,輕鬆探訪這些精彩的景點。……
導言
山,享樂主義
週週爬郊山的觀念革命
2002年3月,剛剛出社會成為上班族的戀戀風塵設立了「週週爬郊山」這個網路社群,原來只是記載個人登山記錄與心情分享,卻逐漸開創出獨特的「週週」風格。這個新登山風格,我們稱之為「山不政策」與「山享樂主義」。
山不政策之賴床宣言
登山社團不是應該一早就在火車站集合,拼命攻山頭,弄得每個隊員人仰馬翻、精疲力盡嗎?台灣的登山活動建立了某些習以為常的組織規範,使得登山喪失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這是週週爬郊山所要顛覆的第一個觀念。
不早起,不行階,不趕路
這個主張一開始就違反了登山活動的常識,登山怎麼可以不早起呢?在台灣,早起其實是長輩的特權,對於終日奔波,為了前途打拼的年輕上班族來說,在一個禮拜的應酬與加班之後,週六大清早五、六點起床趕到火車站或是其他的地點集合,簡直是地獄般的折磨。
許多登山界的前輩看到戀戀風塵拒絕早起的「賴床宣言」,恐怕要笑我們年輕人真沒用。但是,並不是台灣的年輕人都無法早起,或是缺乏征服野外的「漂鳥精神」,就連許多剛剛進入職場的大學登山社團社員,同樣無法堅持早起登山的理想,為什麼?這不是因為年輕人太沒用,個個都是「草莓族」,而是台灣企業要求職場菜鳥超時工作的社會現實,所造成的後果。
要克服地獄般的早起,就必須改變登山團體設計登山路線的習慣,以九點或十點作為出發時間,行程縮短三分之一,或改為一個下午的路線安排,如此一來,年輕的上班族就不會被排斥在登山運動之外。
山不政策之散漫宣言
記得小說家王文華在一篇有關相親的文章中,談到「登山」是促使相親失敗的最佳話題。很不幸的,在週週爬郊山創立半年之後,戀戀風塵就經歷了這樣一次相親,在我說自己的興趣是週週爬郊山之後,餐桌上陷入了恐怖的靜默之中,「除了爬山之外,你就沒別的嗜好了嗎?」負責介紹女孩的阿姨打破沈默,也注定了戀戀風塵的悲劇下場(如今,那位摯愛的女孩已經嫁給別人了,十分恭喜她!)。
傳統登山社團的軍事記錄:早起早睡,按表操課趕路,任勞任怨的印象,使得多數的女性同胞望之卻步,也使得女性成為登山隊中令人關注的極少數,更不用說,喜歡登山的男性也被視為年輕人中的變態怪腳。
「登山就是要多攻頂!」、「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這是以男性為中心,複製台灣男人當兵經驗的登山觀點,也讓有趣的登山活動變成地獄般的折磨。週週爬郊山的第二個觀念革命所要挑戰的,就是這種軍事化的登山管理習慣。軍事記錄並不是登山活動必要的組織型態,我們主張,入門級、非專業的登山活動應該「散漫」一點,採取彈性化的路線選擇與人性化的管理,以短短漸進的方式培養登山新手的興趣,逐漸建立起兩性平等的登山能力,才能增加女性同胞對山野活動的參與。
山不政策之石階再見
台灣登山者最怕的是什麼?答案恐怕不是台灣黑熊、青竹絲或虎頭蜂、也不是土石流或山崩,而是人造的石階鋪面。多年在山區走動的登山客,特別是銀髮族,對於石階傷害膝蓋,都是親身體驗,許多骨科醫師也證實了「規律的階梯運動」對膝蓋的破壞要多過於鬆軟、活潑多變的泥土路面。
週週爬郊山的社團成員們,在2002年的年底發起了反對四輪驅動車隊無限制的越野破壞,以及反對政府亂蓋石階步道的論述,獲得台灣登山社團與環保團體熱烈的迴響。然而,我們的主張引來不少質疑,比如說台北市建設局等單位,提出蓋登山步道是為了年長者的安全,為了年輕夫婦可以帶小孩闔家旅遊等等。
不幸的是,石階步道由於缺乏監督,工程金額又小,經常粗製濫造,甚至是郊山土石流的元兇。比如,在台北市圓山一帶的舊登山步道,興建幾年之後就崩塌,政府甚至設立一些「步道危險」、「扶手危險」的告示牌來警告遊客。登山步道的興建是以安全為理由,卻創造出了一大堆的危險路段。
面對工程界的支持興建石階的聲浪與地方上的利益糾葛,我們的作法是「事實勝於雄辯」,週週爬郊山的領隊們個個身體力行,堅決拒絕走石階。本書所收錄的登山步道,除了入口處之外,清一色是泥土路面,許多路段都適合闔家前往遊憩。我們將會證明,要讓全民親近大自然,最好的辦法就是改善登山資訊,而非浪費公帑興建「無啥路用」的硬體設施。
山,享樂主義
除了挑戰傳統登山觀念的「山不政策」之外,週週爬郊山希望建立的登山新主張,是三種享樂主義:享受身心健康、享受自然野趣、享受風土人情。
享受身心健康,本來就是各種「運動」的目的,但是登山運動的特色是沒有「階級」隔閡。比起目前大行其道的健身房,或是顯示身份地位的高爾夫球,登山所需的成本低得多,不需要幾十萬元一張球證或是每個月幾千元的會費,而是盡量降低登山的門檻,使一般收入有限的年輕上班族都能輕鬆參與。
我們的第二項主張是享受自然野趣。登山除了有益健康,享受「芬多精」、「負離子」、「抗氧化」等免費的好處之外,更能讓人親近大自然。在每一條步道的介紹中,我們特別強調當地有特色動、植物的生態觀察。既然要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各種好處,我們就應該以尊重自然生態的心情來從事郊山活動,我們都會要求成員下山時一面撿垃圾,貫徹「下山時要比上山前更乾淨」的目標。
我們第三項主張是享受風土人情,風土人情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認識古道的歷史人文意義。保存古道、從事歷史人文的探討,是登山活動的附加價值,因此,本書中也介紹了不少尚未為史學界深入探討的「古道祕境」。另一方面,週週爬郊山強調,非專業的登山運動是為了享受人情溫暖,不是為了爭先奪利。我們希望建立起互助合作、協助弱者的組織文化、而非競爭腳力、以攻頂為榮的個人主義。在許多登山隊中都有譴責軟腳蝦的文化,我們希望改變這樣的心態。
練練風塵的座右銘是:山總是在那裡等著你,攻頂的快感是一時的,山友的情誼才是永遠的。既然是「享樂主義」,週週爬郊山主張的是輕鬆入門。妳所需要的只是一雙好鞋,一些簡單的準備,外加一點點信心與決心,從簡單好走的郊山起步,展開妳的綠色生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