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清靜無人的心靈地圖
認識畫家李檬好多年了,印象一直沒變:清爽、有時乾脆。
她是很純粹的藝術家,如今也開始用畫來說故事,真好。
要為她的繪本作介紹,有點興奮,更多怕怕。怕什麼?我問自己,答案是:因為她是怕怕的人,要能真的說出我中的感覺,先得體貼她人格中的境界─怕怕。
看李檬的繪本,讓我想起幾件事:
第一, 幾個月前,宋文里教授到台東毛毛蟲的圖畫作家參訪,看見牆上一幅畫,李檬的畫,眼睛一亮,問說:大人畫的或是小孩畫的?陪伴的人說:「大人畫的。」宋文里大聲讚道:「很厲害,很棒。」我心想,如果答案是:「小孩畫的。」不知道宋文里的接話會是什麼。當然我知道李檬不說謊,她只說故事。那畫也如此。
第二, 四十多年前,我還是哲學系的學生時,到宜蘭海邊去玩,撿回一大堆貝殼,攤開桌面,正觀賞,有同學來訪,說:「同樣的貝殼,撿那麼多」我心頭不悅說:「那是你不懂,認真細看,每一個貝殼都不一樣,都很特別。」他的回答,我至今記得明白:「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說,認真看,世界上沒有兩樣東西是完全一樣的。」可是許多東西,乍看不能辨識其間有差別,那就叫一樣。萊布尼茲為這種心理作用的根據命名為「不可辨識原理」。
第三, 一九五九年,蘇俄的政治領袖赫魯雪夫來美國參訪,到了愛荷華,見到地大物博,那是世界的糧食,到處是玉米田、麥田、大豆田,卻不見農人,他問:「農夫呢?」一九七六年,香港詩人何達在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我們一起外出,他也說出同樣的話:「人呢?」
第四, 最近閱讀美國著名地理名家羅培之〈Barry Lopez〉的作品,他主張:大地有景觀,有地貌、地形,其中包含各種元素及其相互的關係,只有元素彷彿是事件的目錄,而其間的關係才是構成歷史的根本經緯;人心也有內在的景觀,有地貌、地形,那些元素有些是從小到大的經驗,有些是遺傳來的,但若只是經驗元素與遺傳的元素,就只不過是各個單獨的事件,是目錄,不能構成個人的歷史,更不構成群體的歷史,目錄不能鑑往知來,唯有歷史才能透過詮釋去了解過去,豐富現在並照見未來。而大地的外在景觀與人的內在景觀是相互交錯,不斷互動的。
以上四件事,因看李檬寄來的繪本,一起湧上心頭。不禁出聲三問:「人呢?」是第一問;「怎麼每一幅都差不多?」是第二問;「怎麼都那麼純美?是藝術家心中的投射嗎?」是第三問。
我稱李檬的這繪本為「清靜無人的心靈地圖」。其中的人,就是觀閱者本人。每一幅畫都是李檬心路歷程的一個片段,照鏡觀閱者心路歷程反思的一個符碼,一個提醒;每一幅畫都可以,也必須獨立。但是,它們的意義,只有真誠、認真,打破通常辨識判準的人,才能串接連絡成為方便欣賞的教養沃土;那麼純美,呈現出藝術家不捨設計卻力追自然。這是藝術家十分努力作畫,真誠邀請觀閱者自己說故事的首創。至少,在台灣,這是第一本。希望往後更多的專業畫家,開始走上這條路,為我們說故事,創作繪本。
這本繪本中的每一幅畫,掛在誰家牆上,那牆就都多了一片晴天:風很輕、雲很淡、天很高。
人呢?很自在。而且會情不自禁,揚著頭沉思……你想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李檬是這樣想的:
我們往往覺得現在很重要的事
比起整個生命
不過是 一撮灰
所以 不管重不重要的事
都是灰
灰沉澱了就成泥
一團泥巴 就是生命的狀態
我畫的就是這團泥巴裡頭的
一些漂亮的灰
要靜靜看 要細細聞
尤其是小朋友
在他們還沒長大之前
照理應該很閒
而且耳聰目明
他們應該恢復這樣的本能
去吸納流動在生活中
漂亮的灰 好聞的灰
那樣會讓他們在長大後
沉澱成斑斕美麗的泥
( 文 /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長 楊茂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