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是第一本探討女性霸凌真相的專書
當我八歲時,常被一個女生欺負,但我不太記得那一年發生的事了。當時我唸小學三年級,還綁著馬尾,有點口齒不清。我是老師眼中「急躁」的孩子,總是喜歡搶第一,經常快速寫完除法作業及地理測驗,因粗心大意而犯錯。
愛比也是這樣。她和我只是普通朋友,到現在我還是不懂她為何那麼做。她先是跟我最好的朋友竊竊私語,讓我的好朋友轉而找其他女生玩;我們一起參加課後的活動中心舞蹈班,她也叫我的朋友別理我。回憶那時,我會氣喘吁吁瘋狂地追著她們,進到活動中心黑暗的劇院裡,眼睛邊適應突如其來的黑暗,跑過幾排座椅到舞台上去,邊尋著她們的腳步聲和遠去的笑聲。
日復一日,在昏黃的走廊上、樓梯間和停車場,我記得自己都是孤單一人,回家向在準備晚餐的母親哭訴,那種悲傷我覺得只有我知道。以上就是我最清楚的回憶了。
十六年後我在英國讀研究所,我會冒著雨騎車到圖書館尋找愛比為何這樣對我的答案。也許是那段回憶促使我對這個題目感興趣,雖然往事不復記憶,但被所有朋友背棄以及愛比逼走我的好朋友的痛苦,使我的童年回憶產生斷層,我必須填補那段空白。
某天深夜,我和六個朋友邊吃零食邊談起這段回憶,沒想到所有人都坦承有過這種「愛比」經歷,而且跟我一樣,她們也都孤單度過許多年。這個發現,讓我振奮不已。
我在濕滑的街道上小心的騎著單車,心想應該會有探討女生間互相攻擊的書籍,但用電腦搜尋半天卻沒有找到,我打電話到圖書館去詢問,才發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文獻。
探討男生的侵略性和互相攻擊的書很多,針對女生的研究卻很少,沒有入門書、沒有教導父母的指南,也沒有給小孩看的小冊子。當我看完僅有的一些文獻後,我發現其中對霸凌文化的探討或許對我根本毫無幫助,我感到既驚訝又失望。
我寄了封電子郵件給在美國所有的朋友,請他們盡可能地幫我轉寄給更多女性。我在信中問了幾個問題,「妳有沒有被其他女生激怒或戲弄的經驗?如果有,描述一下當時的感覺。這個經驗對現在的妳有什麼影響?」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回覆信件從全美各地不斷湧來,許多女性將強烈的感受透過網路傳送過來。即使是透過電腦螢幕,我都能感受到,她們的痛楚及疑惑都跟我一樣。對大多數女性而言,我是第一個聽到這些故事的人,因為這麼久以來,我是第一個問這個問題的人。
我在一年內走訪十間學校,其中三間在亞特蘭大中部:林登私立高中(Linden School),學生中百分之二十五是少數民族;瑪麗蒙私立女中(Marymount),有百分之二十的有色人種;薩克學校(Sackler Day School)是在郊區的一間猶太學校。在西北的一個城市,我訪問了克拉巴頓高中(Clara Barton High School)和馬丁路德小學(Martin Luther King Elementary),這兩間大多是黑人、波多黎各和多明尼加裔學生。我還到過雅頓小學(Arden Elementary School),是一所人數眾多中學生的實驗學校,其中百分之二十的學生是少數族群。索傑納(Sojourner Truth)是一間女子學校,大多數學生是黑人和拉丁裔。最後我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在密西西比東北,一個叫瑞吉沃(Ridgewood)的小鎮上的數間小學和中學。我訪問了對此題目有興趣的父母和教職員,多數學校的訪談時間是三到四小時,如果時間不允許,訪談就會縮短。其中有兩間學校讓我在聯繫上花了不少時間,主要是因為學生家裡太窮,裝不起電話。雖然明知有些人會因為我是個中產階級白人而對我有戒心,我還是必須親自跑一趟。也有些學生和家長臨時爽約。如我所料,每間學校都有家長不願意談女生間的霸凌。除了學生和父母之外,我還以電話或面談訪問五十位較年長的女性,因為經過時間和心理治療,使她們的觀點異於年輕女生。
本書並非正式的研究論文,因此沒有統計資料和科學的研究結果。但是,這是第一本全面討論女性霸凌的書,訴說一些我稱之為「隱性」或「非傳統」侵略下的加害者和受害者故事。
我並非暗示只有女生有這種侵略行為,男生當然也會有類似的行為,只是發生的時間通常比女生晚。也並非所有女生都會碰到這種侵略行為,不過因為時間因素,這次我略過了那些不覺得衝突和憤怒困擾她們的女生,這點深感抱歉。在本書中,我會用女性霸凌(girl bullying)來形容之前提過的隱性霸凌行為。除此之外我也想說明,女生們不只對侵略行為的感受不同於男生,表現憤怒的方式也不同。女生的侵略性是較隱性,而且是關係取向的,這可能是因為害怕失去友誼或被孤立,但這不表示女生不想像男生般獲得權力,或因此論斷她們並無侵略性。
我三年前開始進行這項研究的時候,最初是想告訴所有受到欺負的女生:妳們並不孤單。當我花愈多時間和這些女生在一起,也在告訴自己,我不是孤單一人。我在三年級時遭受的痛苦只是冰山一角,隨著時間過去,我慢慢發現這個不愉快的童年經驗讓我對友誼感到困惑。在跟那麼多女生聊過後,我知道我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我們分享相同的回憶和感受,而有人能了解那些深藏內心的往事真是奇妙。我好像得到了解脫,也為彼此開了一扇門,但是,如果我們僅是單純地回憶那些受到傷害的過程,我們就無法提出並回答關於自己所處文化中的問題:女生如何對待彼此,甚至是了解自己?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對友誼的恐懼得到許多女生的認同,這讓我非常震驚。我一直被教導要當個「好女生」,她們的故事迫使我去面對恐懼衝突的心理。我希望讀者也能面對自己的恐懼,找出問題。要完成這個旅程並不容易,但十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