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崇禎皇帝的宿命悲歌

崇禎皇帝的宿命悲歌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百家開講】系列
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傳統智慧

崇禎皇帝登基390周年
《百家講壇》名家開講
  
  他意外登位,成功掃除奸黨,推動轉型正義!
  他品格優秀,勤儉律己,勤奮治國!

  但是在他之前的兩位皇帝,留給他的是一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貪腐橫行,文官貪財,武將怕死
  天災人禍,財政困難,民不聊生
  流寇肆虐、異族劫掠、內憂外患

  儘管他勤政不輸雍正,但敗壞的官風不給他機會
  儘管他比前任優秀,但是內外強敵不給他機會
  儘管他渴望中興,但是時代跟歷史不給他機會

  他有對付奸黨的小聰明,卻沒有撥亂反正的大智慧
  他有任命百官的權力,卻總是用到逢迎拍馬之輩
  他性格急躁,以至於成為悲劇英雄製造機
  他優柔寡斷,政策髮夾彎不斷
  他畏懼輿論、不想扛起政治責任,不斷用下屬頂罪
  他道德高尚,但是沒有應對內外強敵的謀略

  當前兩任隨意揮霍、貪腐成風造成經濟停滯不前,民生前途黯淡之際,北方強敵崛起,文攻武嚇不斷﹔
  當轉型正義變成私人鬥爭的工具,無法帶動政治革新﹔
  當內閣成員不斷更替,從上到下沒有人要主動承擔政治責任,提不出應對時局的最佳策略﹔
  當政策選擇遭遇不講道理的偏頗輿論壓力時,領導人沒有堅定的信念與意志力,只能朝令夕改,髮夾彎不斷﹔

  無論他如何努力,最終難逃亡國命運,以身殉國
  一心追求「明君」的歷史定位,最後卻落得城破國亡
  以古鑒今,崇禎皇帝離去不遠……

  崇禎皇帝登基390周年

  他被迫從兄長手裡繼承皇位,
  歷經驚險、殘酷的宮廷鬥爭,逐步掌握實權,
  剷除貪腐的「閹黨」集團,平反冤屈,
  推動轉型正義,企圖整飭政風、再歷中興。

  然而,
  祖父萬曆皇帝在位48年,將近30年不理朝政﹔
  父親泰昌皇帝在位僅29天﹔
  哥哥天啟皇帝在位7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玩,
  他們留給崇禎皇帝的,是一付爛攤子:
  財政困難,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內憂不斷﹔
  政治貪腐,行政失靈:文官貪財,武將怕死﹔
  強敵崛起,邊關告急:外族入侵,犯境劫掠。

  雖然,崇禎皇帝擁有優秀的個人特質:
  勤奮:好學不倦,文武雙全
  勤儉:節衣縮食,杜絕奢糜
  勤政:每日工作超過14個小時,憂心國政
  但是難以應付惡質的官風、吃緊的財政、後金的軍事侵略與流寇的不斷騷擾。

  加上他性格上的缺陷:

  急於求成:望治心切,在位17年,更換19任內閣首輔(宰相)、50多個內閣成員,也無助於行政推動﹔

  不想負責:畏懼輿論,在重大決策上,不想承擔政治責任(不沾鍋!),事情敗露之後,找替罪羊頂罪,
  官員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講真話。

  優柔寡斷:關鍵時刻,無法痛下決心,致使政治、軍事情況一再惡化。

  生性多疑:得到人才,卻無法全心信任,甚至錯殺忠臣,讓自己成為「悲劇英雄製造機」。

  面對腐敗的政治、連年的災害、飢民的造反、外族的入侵,他卻錯殺忠臣,自毀長城,無論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挽救城破國亡的宿命。
           
  當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要求皇后自盡、送走兒子、斬殺女兒長平公主之後,他獨自一人,披頭散髮走上煤山,在老槐樹上吊自殺,壯烈殉國,結束短短34歲的人生,令後人婉惜不已。

  本書以崇禎年間的歷史為背景,詳述了末代皇帝朱由檢在為十七年來企圖中興大明,卻又無回天,最終走向失敗的過程。作者從獨特的角度分析了包括崇禎皇帝在內的諸多歷史人物的個人悲劇,以及明朝滅亡的深層原因。運用豐富詳實的歷史資料,勾畫了明末昏暗腐朽的暮氣晚景,書中也隱藏著對國家命運的悲嘆。

  作為歷史上最悲情的皇帝,他的命運不由自主,王朝的衰敗早已由他的前前任與前任註定,他優秀的個人特質以及性格的缺陷,使他無法扭轉國家的命運。崇禎皇帝的悲劇,甚至整個大明王朝的淪亡,對於現代讀史者,充滿著深刻的啟示意義。

名人推薦

  政論名家  公孫策 誠意推薦:
  崇禎悲歌,是性格(命),也是選擇(運)。
  作者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帶領讀者進入歷史情境,筆法令人擊節讚賞;同時又能以宏觀視野與時間縱深做異時空對照,讓讀者從了解「來龍」領略「去脈」。如此「循循善誘」之下,讀者實不難做出自己對崇禎皇帝一生功過的評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傅小凡


  祖籍遼寧,出生於甘肅,華東師範大學博士,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MBA中心、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
  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倫理學、管理哲學、中國美學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著有《晚明自我觀》、《宋明道學新論》、《李贄哲學研究》、《朱子與閩學》等專書,
  二○一四年二月在《百家講壇》開講《崇禎那些年》
 

目錄

品史為鑒:崇禎皇帝離去不遠

第一章 臨危受命
西元一六二七年,年僅二十二歲的大明王朝第十五位皇帝——天啟皇帝朱由校突然駕崩,最高權力出現真空,大明王朝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天啟皇帝是一位什麼樣的皇帝,為何會英年早逝?在他離世之後,對朝廷威脅最大的人物是誰,又會給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帶來怎樣的麻煩呢?

第二章 剷除「閹黨」
西元一六二八年,信王朱由檢繼承皇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崇禎皇帝。這位年輕的繼位者希望重振大明王朝的輝煌,當務之急,就是除去身邊的隱患。是什麼樣的人讓崇禎皇帝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脅?他能否識破並挫敗陰謀,從兄長——那個傀儡皇帝的陰影中走出來,收回權力,掌控自己和大明王朝的命運?

第三章 轉型正義
雖然魏忠賢已死,「閹黨」集團遭到重創,其實力仍不容小視,剷除「閹黨」的工作此時才剛剛開始。經此一役,崇禎皇帝積累了初步的政治經驗,他還需要用什麼樣的辦法來對付「閹黨」餘逆?在「閹黨」當權的日子裡,那些不曾屈服的忠良之士有怎樣的遭遇?皇帝能否為他們洗清罪名,讓他們重獲自由?

第四章 懲治貪腐
從古至今,揭發和懲戒貪腐,對當政者來說都是棘手的難題,這對崇禎皇帝而言也不例外。當政者能感受到貪腐的存在,但要真的指明具體的人和事,拿出證據,又談何容易?急於糾正貪腐之風的崇禎皇帝面臨著怎樣的難題?他採取的措施能否對積弊已久的大明王朝帶來積極的成效?

第五章 平遼方略
崇禎皇帝要推行「新政」,除了對內治理貪腐,還有哪項重要的舉措?為什麼說這項舉措的成敗同樣關乎大明王朝的興衰存亡?在對內反腐工作並未發揮實質作用的情況下,這另外一項舉措是否能順利實行?

第六章 寧遠兵變
袁崇煥誇口:「五年之內收復遼東」,獲得崇禎皇帝所賜的尚方寶劍和「便宜行事之權」的口頭承諾。然而,在上任之初,他便遇到了麻煩。他在離京赴任的路上聽到了什麼消息,發生了什麼大事?接下來,他會採取什麼行動?他的舉措能讓崇禎皇帝感到滿意嗎?他能否兌現自己的諾言?

第七章 同室操戈
就在袁崇煥下決心平遼的時候,卻接連遇到麻煩,雖然在崇禎皇帝的支持下,他已經平定了接二連三的兵變危機,但要兌現諾言,還面臨重重困難。恰在此時,他又遇上了地方實力派人物強有力的挑戰,這個人是誰?在他的挑戰下,袁崇煥的海上戰略目標還能實現嗎?

第八章 保衛北京
袁崇煥和毛文龍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釀成了同室操戈的悲劇。他為什麼要殺掉毛文龍?是否有什麼難言之隱?崇禎皇帝和皇太極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分別會有怎樣的反應?

第九章 暗流湧動
在除掉毛文龍之後,袁崇煥其實已經將自己逼上了絕路,他會面臨怎樣嚴重的後果,還能否從人生的陰影中走出來?在他陷入危機時,遼東形勢又會發生哪些變化?

第十章 打擊朋黨
崇禎皇帝殺掉袁崇煥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會不會另有隱情?在此之後,大明王朝將向怎樣的方向走下去,崇禎皇帝登基以來的上升局面能否繼續?

第十一章 崇禎遭「瘟」
處心積慮的溫體仁終於扳倒了周延儒,成為內閣首輔。然而此時,文震孟被破格提拔為內閣大學士,這引起了溫體仁的關注。文震孟會威脅到溫體仁的利益嗎?溫體仁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消除潛在的威脅?

第十二章 民變蜂起
溫體仁被皇帝趕回老家,是大明朝廷的一件好事。而隨之而來的另一件事,更讓崇禎皇帝感到興奮: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在車箱峽被困。李自成究竟是何許人也?他所帶領的農民軍能否從大明軍隊的圍剿中逃脫出來呢?

第十三章 圍剿流寇
由於大明軍隊指揮人員和崇禎皇帝的判斷失誤,李自成詐降成功,和他的軍隊一起死裡逃生,繼續造反。碰上這種不好對付的農民軍領袖,崇禎皇帝會派誰帶兵去消滅他們呢?

第十四章 外患內憂
眼看消滅高迎祥殘部的戰鬥勝利在望,一個新的消息卻如同晴天霹靂,擾亂了大明軍隊的陣腳——內亂尚未平息,突破了長城防線的滿族軍隊給大明王朝帶來了新的麻煩。袁崇煥已被處死,此時崇禎皇帝還能依靠哪位大將率領部隊應對外敵的進犯呢?

第十五章 平定內亂
滿族軍隊方面的困擾尚未解除,來自農民起義軍方面的麻煩又接踵而來。儘管在消滅內患的戰場上初嘗勝利的滋味,但對大明王朝而言,這一重危機卻遠未結束。崇禎皇帝打算如何平定內亂?他能否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十六章 議和風波
在內亂暫時平定下來之後,大明王朝接下來還必須面對滿族軍隊的侵襲。該怎樣做才能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是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一道難題。他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嗎?他的決定能否得到大臣們的支持?

第十七章 無果而終
面對內外兩重困局,楊嗣昌向崇禎皇帝提出與清軍議和的建議,為皇帝所接納,卻又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崇禎皇帝該怎麼做,才能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在保證國家安全的同時保全大明朝的尊嚴?他還將面臨怎樣的困難?

第十八章 死灰復燃
崇禎皇帝認為,是盧象昇的指揮不當導致了老臣孫承宗的死,於是撤了盧象昇的職。大明軍隊已經失去了孫承宗這員大將,接下來,皇帝將會派誰去迎戰八旗鐵騎?大明軍隊還有在戰鬥中取勝的把握嗎?

第十九章 遙相呼應
楊嗣昌要剿滅張獻忠及其部隊,卻又得罪了在這個任務當中對自己來說至關重要的兩員大將。他還能不辱使命剿滅張獻忠嗎?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命運?

第二十章 夢斷遼東
楊嗣昌去世,張獻忠、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無法被剿滅,清軍沿用明朝軍隊自己曾經用過的駐兵蠶食戰術來對付他們,收效顯著。面對如此困局,誰能挺身而出,率領明朝軍隊與清人作戰?他能戰勝皇太極帶領的八旗軍隊嗎?

第二十一章 無力擔當
遼東戰事的失利對已經陷入嚴重危機的大明王朝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此時議和的方案又重新被提了出來。這一次,大明王朝與諸國之間的議和能否成功?大明王朝能否借此從雙線作戰的疲憊中找到喘息的機會?

第二十二章 怒殺言官
由於朱由檢缺乏政治家應有的魄力,明朝與清國之間的議和計畫再次失敗。面對清軍大舉入侵的困局,內閣首輔周延儒突發奇想,試圖用一種奇怪的辦法抵禦敵人。他用的是什麼招數,能起到震懾敵人的作用嗎?崇禎皇帝對此有何看法?

第二十三章 爭奪開封
無力回天的內閣首輔周延儒被皇帝賜死,大明王朝中興的希望就此破滅。儘管清兵已經撤出邊境,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此時又來圍攻中原要地開封,使原本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陷入江山隨時易主的絕境。中原守軍能否抵擋李自成部隊的強勢進攻,開封城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第二十四章 兵出潼關
正當開封城被圍多日,陷入絕望之際,有人建議巡撫鑿開黃河大堤,水淹李自成的農民軍。這種辦法能在激烈的戰爭中奏效嗎,能否幫助大明王朝在對內的戰場上贏得勝利?面對明朝軍隊的重兵把守,李自成將用怎樣的手段繼續他成就王業的步伐?

第二十五章 南遷之議
曾經在對陣李自成的戰爭中無往不勝的孫傳庭也戰死疆場,大明王朝抵抗農民起義軍的希望離破滅更近了。面對李自成對山西的進攻,除了勉強應戰,還有沒有其他的法子?朝廷最終將做怎樣的應對之策,這種對策能夠付諸實施嗎?

第二十六章 宿命之悲
南遷之議無疾而終,崇禎皇帝需要面對現實,為自己,也為大明王朝在李自成軍隊的合圍之勢中尋求生機。然而,歷史沒有更多的可能,朱由檢最終的結局也是眾人皆知,這也許是因為性格悲劇、宿命使然,有其必然性。崇禎皇帝和大明王朝是如何悲壯謝幕的,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推薦文

命運:性格與選擇
公孫策


  書名《宿命悲歌》,自有為崇禎皇帝抱屈的意味。而我曾聽過一位老師對命運的詮釋:命,就是你的性格;運,就是你的選擇。我對這個詮釋非常認同,也以此審視崇禎的命運。

  崇禎皇帝接下的是一個爛攤子?是。

  那麼是一個「他無法收拾」的爛攤子?這一點就有討論的空間了:該不該收拾,是他的判斷;要不要收拾,是他的性格;用什麼手段收拾,則是他的選擇。

  崇禎面對的第一個大爛攤子是魏忠賢。明朝的閹宦擅權以魏忠賢為最,不但政由他一人出,更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集團:除了內廷宦官,外廷更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自內閣六部到四方督撫,都是同黨,「順旨者皆拜為乾父,行五拜九叩頭禮,呼九千九百歲爺爺」。崇禎即位時,還是魏忠賢親自迎他入宮,天啟皇帝(崇禎的哥哥)臨終更遺命「委用忠賢」。

  那是一六二七年八月的事情,十月魏忠賢免職,十一月抄家、魏忠賢自殺,十二月「五虎」、「五彪」等皆伏法。史書上對這一段記載簡單,但我們可以想見絕不簡單,四個月之內,如此龐大、嚴密且盤根錯節的掌權集團就此灰飛煙滅!這顯示了崇禎皇帝有決斷(性格/命)且有手段(選擇/運)。

  那麼,崇禎是位有謀能斷的皇帝嘍?不然,再往後卻「以下皆非」了:

  對關外的清國要軍事對抗還是懷柔安撫(如北宋)?他選擇對抗,可是他卻殺了袁崇煥。

  對關內的流寇要撫還是剿?他選擇剿,卻又採納加稅(遼餉、剿餉、練餉等名目)之議,反而擴大了流寇的群眾基礎。

  當他說出「諸臣誤朕」時,全無反省這些誤國之臣可都是「朕」欽點的。

  最終他決定自殺殉國(而非出奔),是性格,也是選擇。

  本書作者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帶領讀者進入歷史情境,筆法令人擊節讚賞;同時又能以宏觀視野與時間縱深做異時空(如以諸葛亮面對宦官情境)對照,讓讀者從了解「來龍」領略「去脈」,實大有俾益。如此「循循善誘」之下,讀者實不難做出自己對崇禎皇帝一生功過的評價。

編輯序

  品嘗、品味、品評
  重回歷史現場,體驗歷史人物的悲歡喜樂,理解他們的思考與選擇。

  鑒別、鑒賞、借鑒
  拉開時空距離,判讀歷史長河的脈動趨勢,擴大我們的視野與智慧。

  第一次知道崇禎皇帝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說《碧血劍》後附錄的《袁崇煥評傳》,文中引述清代史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的說法:「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幾乎同時,史學名家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也在台灣出版,更以「長期歷史的合理性」,由萬曆十五年這不甚重要的一年,鋪陳出明朝終將敗亡的歷史脈絡與社會結構因素。兩位先生強大的文字感染力,將明末人物所經歷的那種身不由主,無力擺脫歷史洪流宿命,集體朝向衰敗深淵沉淪的處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也讓讀者讀罷低迴不已。

  作為【百家開講】的第一本書,編者選擇了由《百家講壇》名家傅小凡教授的這本《非自願的亡國之君》,傅教授以崇禎朝的時間為綱,重要事件為主題,詳述崇禎皇帝的一生,以及明朝最後十七年登場的重要人物。作者運用豐富的歷史資料以及活潑生動的敘事方式,情節環環相扣,歷史場景與人物躍然紙上﹔更重要的是,傅教授除了敘述史實之外,更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他們所作所為的心理因素與社會環境,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親歷崇禎王朝的驚滔駭浪。

  作為一位學有專精的歷史學者,傅教授在行文之中,更以宏觀的視野,從現代觀點指出崇禎皇帝以及同時代人物的侷限性。當崇禎皇帝下旨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時,崇禎皇帝並不知道他這是自毀長城﹔同樣,當崇禎皇帝最後悲憤地寫下「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時,他並不知道官場敗壞的因子早已埋下,城破國亡的宿命不以他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後見之明」雖說是讀史者的特權,但也因為拉開了時空距離,我們能夠從歷史的脈動與趨勢中,開啟我們的想像視野與智慧。

  當崇禎皇帝在三百九十年前登上紫禁城的龍椅時,他不知道他接下的是一個他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因為萬曆皇帝的怠惰與任性,濫徵「礦稅」,使得已經因為土地兼併而破產的民生經濟更加惡化,除了讓國家財政陷入困境之外,更引發農民造反。

  因為天啟皇帝寵信魏忠賢,「閹黨」橫行,陷害忠良,官場風氣大壞,國家幾無人才可用。

  關外異族崛起,由於軍事指揮失當,致使後金順利建國,成為邊防大患,除了加重財政支出,更造成京城安危的重大威脅。

  從成功剪除魏忠賢及其黨羽的過程來看,崇禎皇帝是有謀略的。而他接下要平反冤屈,推動轉型正義,整頓官場風氣,以他的勤政與勤奮,還有勤儉程度,並不輸給後來清朝的雍正皇帝。

  但是內憂外患不給他機會,在他上台沒多久,後金兵臨城下,農民造反勢力蜂起串連。他只能焦頭爛額地應付各種變局,也使得他急於求成的性格缺陷表露無遺,以致於錯殺袁崇煥,自毀長城,從此對後金的戰役從無勝利,只有挨打的份。也讓他在面對農民造反時「撫剿不定」,除了損兵折將之外,更給流寇坐大的機會。

 隨著一波波驚滔駭浪,足以動搖國本的意外,崇禎皇帝不但無法推動政治革新,反而因為疲於奔命而給予奸臣逢迎之機。任期最長的內閣首輔溫體仁,就藉由揣摩上意,刻意討好,甚至藉著推動轉型正義的名號,陷害忠良、打擊異己。不但讓國家無人才可用,也延續了官場歪風,讓崇禎皇帝陷入沉重的無力感。

  這樣的無力感,讓崇禎皇帝不斷地更換內閣首輔與成員,卻還是無法改變國家命運,他也開始不想負責,尤其在需要他做出重大政策決定的時候,因為害怕陳腐觀念與意識形態所造成的輿論,他拒絕擔起政治責任。他開始像個「不沾鍋」,總希望有人願意出來為「與清國議和」、「南遷避禍」等重大議題承擔責任。結果總是一再拖延,並以尋找替罪羊頂罪告終,除了延誤扭轉局勢的契機之外,更使大臣人人自危,明哲保身為上,終至城破國亡,成為歷史上最悲情的亡國之君。
   
  當前兩任隨意揮霍、貪腐成風造成經濟停滯不前,民生前途黯淡之際,北方強敵崛起,文攻武嚇不斷﹔
  當轉型正義變成私人鬥爭的工具,無法帶動政治革新﹔
  當內閣成員不斷更替,從上到下沒有人要主動承擔政治責任,提不出應對時局的最佳策略﹔
  當政策選擇遭遇不講道理的偏頗輿論壓力時,領導人沒有堅定的信念與意志力,只能朝令夕改,髮夾彎不斷﹔
   
  雖然歷史不會重來,但原來崇禎皇帝離我們並不遠!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361590
  • 叢書系列:百家開講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十六章 宿命之悲
 
南遷之議無疾而終,崇禎皇帝需要面對現實,為自己,也為大明王朝在李自成軍隊的合圍之勢中尋求生機。然而,歷史沒有更多的可能,朱由檢最終的結局也是眾人皆知,這也許是因為性格悲劇、宿命使然,有其必然性。崇禎皇帝和大明王朝是如何悲壯謝幕的,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既然南遷已經不可能,總不能在京城裡坐以待斃吧?崇禎皇帝痛下決心,把駐紮在山海關以外寧遠前線的吳三桂調進關來,讓他帶領關寧鐵騎保衛北京城。其實,早在李自成剛剛渡過黃河的時候,崇禎皇帝就有了這個想法,並且將他的想法交給大臣們討論。眾位大臣知道,一旦調關寧鐵騎入關,就意味著放棄山海關至寧遠一帶的領土。因此,崇禎皇帝的這一提議立刻遭到眾位大臣的堅決反對。兵部尚書說:「是否調吳三桂入關,取決於是否要放棄寧遠,這兩件事要一起決定。」內閣首輔陳演說:「一寸山河一寸金。」堅決不同意放棄寧遠。可是,這次崇禎皇帝終於乾綱獨斷,不顧眾位大臣們的反對,執意做出決定,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令吳三桂帶兵進京勤王。可是,陳演卻故意拖延,就是不下達調吳三桂入關的聖旨。
   
你可能會問:不是說崇禎皇帝乾綱獨斷了嗎?陳演怎麼還能拖延呢?因為,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下旨之後,要由內閣首輔起草聖旨,然後這聖旨才能正式下達。可是,內閣首輔陳演故意拖延,就是不寫這道從寧遠撤兵的聖旨,因此崇禎皇帝的這道聖旨就遲遲無法下達。這位陳演如此不聽話,崇禎皇帝怎麼讓他擔任內閣首輔呢?因為陳演太會鑽營了。比如,崇禎皇帝喜歡在上朝的時候向大臣們提問,陳演就提前買通皇上身邊的太監,打聽皇上第二天想問的問題,然後精心準備,結果第二天上朝,對皇上的問題對答如流。崇禎皇帝大喜,陳演也因此獲得晉升。可是這個陳演在關鍵時刻卻處處和皇上過不去。
   
崇禎皇帝沒辦法,只好再次召集會議,討論是否放棄寧遠,是否調吳三桂入關的問題。會上,內閣首輔陳演提出許多具體問題來為難皇上。比如,放棄寧遠之後,山海關怎麼守?寧遠撤退的軍民如何安頓?並且強調說,這些問題必須等薊遼總督表態,並且拿出一個實施細則之後,他才能下達聖旨。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大雁文化電子書暢銷展|兩本85折、三本79折、套書77折|閱讀是一趟「發現之旅」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