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二版)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二版)

Tuesdays with Morrie

  • 定價:220
  • 優惠價:919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7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閱讀解密】從專欄作家、部落客到粉絲團,我們更快樂嗎?

    文/趙啟麟2015年04月23日

    好久好久以前,人們心中有困惑,萬事問佛陀。佛經就是我們的勵志書,例如《金剛經》吧,就問了千古不變的問題: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如來有所說法耶? 好久好久以後,這個問題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兩性專家:小妞啊,沒有完美的關係,當我們的心很亂 more
  • 【週四|來談書,別談戀愛】貝莉:別到死了才珍惜

    文/貝莉2012年03月29日

      愛妻家電影小說 最近忙著寫小說,過了故事的黑暗期之後,每天,都會抽點時間看電影,算是讓自己分心的小娛樂。意外地挑到兩部片都跟死亡有關,一部片是《愛妻家》,另一部則是《妻別五日》。 兩部片都是講到妻子死亡之後丈夫的心境,《愛妻家》裡的豐川悅司是放蕩不羈的攝影師,結婚十年劈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米奇,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希望。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社會,載浮載沈,曾有的理想逐漸幻滅,人生的課題日益龐大難以面對。十六年後,他偶然與大學時代的恩師重逢,而這時他的老師只剩下最後幾個月可活。於是,他又上了十四堂他老師的課……

  米奇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探望他。這位老師,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面對著死亡一步步接近,誠實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與脆弱,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墨瑞不僅自己勇敢面對死亡,窮究死亡的多重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讓米奇因為世故而僵硬的心逐漸柔軟,讓他重新看待生命。

  作者在夢想褪色、視野變窄、情感變得僵硬的時刻,有機會聆聽昔日恩師的教誨。讀到這本書的人,也彷彿跟著旁聽了這堂叫做「什麼是人生」的課,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與溫暖。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故事,讀後會讓你一輩子難忘。

  中文版銷售超過六十萬冊,全球銷售超過一千萬冊。本次為大塊文化十週年新封面紀念版。

作者簡介

米奇.艾爾邦 (Mitch Albom)

  體育記者,曾十度被美聯社選為「最佳體育專欄作家」。體育專欄曾經集結出版。《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他的第一本非體育文章的作品。另外著有《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大塊文化),中文版銷售已逾三十萬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468511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老師一生所教的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上課一次,地點在老師家的書房窗邊,窗外可看見一小株芙蓉,粉紅色的葉子落地紛紛。每星期二上課,早餐後開始,課程可以稱做「生命的意義」。

老師用他的人生經驗來教。

這門課沒有評分,但每星期會有口試,你要回答一些問題,並提出疑問。你有時也得做些事,像是把老教授枕著的頭換個舒服的姿勢,或是把眼鏡架到他鼻樑上。吻他額頭道別,可以讓你得到額外學分。

這門課不需要課本,但涵蓋了很多課目,包括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最後一堂課很短,只有幾句話。沒有畢業典禮,只有一場葬禮。   

沒有期終考,但要寫篇不短的報告,討論你所學到的事。我的報告就是這本書。   

我老師一生最後一門課,只有一個學生。  
 
這個學生就是我。

會員評鑑

5
172人評分
|
9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11/04
真沒想到這本書竟然被我擺在書櫃上整整有11年從未拿下來閱讀過,誇張到自己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了!更毛骨悚然的是,我取下這本書的日期,也正好是11年前把它放入購物車的日期,這究竟是什麼奇妙的巧合啊!

當時,我正在整理書適圈【死亡焦慮下的自我照顧】的課堂筆記,被蔡昌雄教授分享《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一書心得尾聲所冒出的一席話深深感觸───

​❝ 只有真正地活在別人的心目中,你才是有價值的! ❞

就這麼一句話,我瞬間有種被救贖的感覺,也非常認同。真的,我們一路所追求的價值如果都是外在的、現實社會框架下的、別人要求你的那些「你應該要有的」的東西,那不止很可能永遠無法獲得(或是得到了還會想要更多),且整段過程也很難獲得發自內心的喜悅,因為在追求的其間你並沒有真正與人有所連結。

那天晚上我就馬上開始展開閱讀。

米奇年輕的時期也與我們大部分的人們一樣,對於未來總有個理想存在,他想追求的夢想是───音樂家,然而,始終無法實現,那是他第一次嘗到失敗的滋味,同時,親近的舅舅離世帶來的衝擊之大,喪禮後,他的生命改變了,時間對他來說變得超級重要,於是米奇重返校園,勤奮求學,成為一名體育記者。

時間很重要,一刻都不能浪費,米奇整日埋首於工作,外在的一切名利、財富都有了,他成功地用成就滿足了自己,就在這時候,他在電視上看見了自己大學時期的老師,那個總是以「教練」稱呼的老教授。

有了「中年之路」的概念之後,其實很明顯可以看出來米奇正好就是要踏上中年之路了,而引領他的是即將離世的恩師。

死亡,能夠讓我們看見生命中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但事實上,我覺得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想要正視這個議題,所以,可能也會用盡方式去麻痺自己害怕死亡的感受。

話說,前幾天正好與朋友分享,以前自己追求的是哪些事情會讓自己快樂,但在經歷幾次生死議題的現在,則是追求美好記憶的累積,絕大部分是需要與人一起創造的。因此,我甚至認為這本書如果當時買來馬上讀的話,或許還無法會意投入與人連結的重要性。

書啊,果然會在最適合的時候被打開閱讀。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4/07/10
我是個書蟲。年輕時候,一年可以啃掉200本書,這幾年,年紀大了,視力差了,工作忙了,閱讀的時間也被嚴重壓縮,但我仍然勉力維持一年至少120本書的閱讀量。但每年匆匆讀過這麼多書,真能在心頭留下印記的,卻不多。近一兩年,或許是年事漸高,突然懷念起年輕時讀過的一些書,很想找回來再讀一遍,除了想重溫當時閱讀時的感動,也想看看,不同年紀再讀同一本書,會不會有不同的感受?最近,就把27年前讀過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拾回來重新閱讀。

忘了當年為什麼會選上這本書的。但我當年讀時,心中有很強烈的「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特別是讀到作者與十六年未曾謀面的老師墨瑞再一次相逢時,作者開著車,一邊用肩膀把行動電話頂在耳邊講話,一邊看著車上的數字鐘,因為他回程飛機預計幾個小時後就要起飛,他還要將視線瞄到路旁郵筒上的門牌,以免錯過,他又把廣播開著,收聽新聞。他同時要做好幾件事。

當他跟電話中的製作人說:「倒帶,這部分我再聽一遍。」卻突然間,他已經到達目的地,也看到坐在輪椅上的老師。

作者說,他突然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和老師重聚,別的不說,至少,他電話都還沒有講完。因此,他希望老師沒注意到他的到來。但老師正微笑的看著他的車,等著車上的人下來。而他,卻只能關掉引擎,在座位上放低身子,假裝是在找東西…。

作者說:「我做的是我現在最拿手的事:處理自己的工作。就算我垂垂將死的老師在他家草坪上等著我,我仍然在工作。這不是值得誇口的事,但我的確如此做了。」

我記得,當年的我,還在聯合晚報任職,每天跑新聞忙到天昏地暗。我同時又接了TVBS《顛覆新聞》節目的製作顧問和固定來賓的工作,手邊又有好幾家雜誌的外稿要處理。真的是一根蠟燭好幾頭燒。

因此,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在書中所描述的場景,我何只是感同身受?那根本就是我日常生活的寫照啊!

說實話,這麼多年來,《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作者當年很忙,忙到身不由己。他的分身乏術,他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的無奈,我完全能體會。至於書中的老師墨瑞,到底跟米奇上了些什麼課、教了他哪些寶貴的人生經驗?我可真是一點印象也沒有。

但我一直很好奇這本書是怎麼問世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到底是一部創作文學?還是作者米奇.艾爾邦的親身經歷?

於是,我回頭去查了維基百科(27年前,可沒有這種玩意兒!),在網路上,我看到艾爾邦的生平,他畢業於布蘭迪斯大學,撰寫報紙專欄,主持廣播節目,曾十度被美聯社選為「最佳體育專欄作家」。這些經歷,和書中他的自我描述,完全相同。我再查了《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的維基百科,網路上說,這本書是米奇.艾爾邦的回憶錄。所以,看來,這本書真的是他人生中的一段真實經歷。怪不得這書裡寫到的許多細節,能如此清晰,如此動人。艾爾邦因此書爆紅後,他又接連寫出《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再給我一天》、《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等等著作,之後的這幾本書,我相信應該都屬於個人創作,而不是親身經歷,所以,也都沒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麼深刻,果然,親自走過的人生,才能有最深刻的體悟啊。

這回重看《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主要的時間都是利用在三總急診室和病房陪伴老父,趁他昏睡之際抽空閱讀。在這種心境下重讀此書,有著完全不同的況味,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經過時間的淘洗,年近六旬的我,和當年三十出頭時的人生體驗大不相同,我慢慢能夠從書中老師墨瑞的立場和心情來反芻他的一言一行。果然,人生最好的老師就是歲月啊!

先概述這本書的架構吧!

本書作者米奇.艾爾邦1979年從布蘭迪斯大學畢業,他曾受業於社會學老師墨瑞.史瓦茲,一個身形矮小的老人。米奇在學時的表現深受老師的激賞,畢業典禮時,米奇承諾要和老師保持聯絡,但顯然事實並非如此。他大學畢業後,原本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但在舅舅罹癌過世後,他大夢初醒,覺得人生可貴,於是返校再修了一個新聞碩士,成為一名體育記者,之後,他的事業愈來愈成功,買了房子、換了車子、投資股票,他的人生加足馬力全力衝刺,深怕會錯過任何機會,但也因此,他一直錯過再回學校跟老師相會的時機。

老師在1994年被診斷出罹患了路格瑞氏症(ALS),病症會從腳部一路向上延伸,肢體逐步衰退無力,而且無藥可醫,最後蔓延至肺部時,他會因為肺部無法自主運動,導致窒息死亡。老師明知人生有限,但他並不棄餒,反而利用最後的生命時光,和來訪的好友一一道別,並主持若干的討論死亡的小組,大家一起探討死亡的真正意義。
墨瑞樂觀直面迎向死亡的人生態度透過報章傳了出去。1995年,美國廣播公司的《夜線》節目訪問了墨瑞,節目播出後,米奇看到了,也知道老師不久人世,他決定回去看看老師。

於是,就出現了本篇最前面提到的那一段兩人再次相逢的場景。

米奇飛行了1200公里,見到了昔日恩師墨瑞,老師和他閒聊,跟他說,想要告訴他死亡的滋味,希望米奇常來看他。

但米奇的工作太忙了,他雖然口頭答應,但實際上根本沒辦法持續來看老師。沒想到,不久之後,他工作的報社突然發動罷工,身為工會會員的他,頓時無法工作。利用這樣的空檔,他再次與老師相約,每周二搭著飛機前去探望老師,也從此展開了14堂星期二的課程。

「14堂課」是一個很巧妙的安排。通常,大學一個學期的課程大約是18周。扣除掉期中、期末考和開學第一周的準備周,通常,為一門課安排的授課時程大約也就是14周。所以,墨瑞等於是為米奇再開了一門課,讓他補修了一個人生學分。

在這門課中,墨瑞和他討論了死亡、恐懼、衰老、貪婪、家庭、社會、寬恕、愛、婚姻、感情與執著、有意義的生命等等。這些主題,都與賺錢無關,但卻是一個老人寶貴的人生體驗。

米奇這樣形容他的老教授墨瑞:「他站在鐵道上,聽著死亡列車迎面而來的拔尖汽笛,他很清楚生命中什麼才是重要的。」所以,墨瑞也把他人生總結出來的精華傾囊相授。

墨瑞說:「我無法上街購物、無法管理銀行帳戶、無法出去倒垃圾。不過我可以坐在這裡,數著不多的日子,思索著我認為生命中重要的東西。」

「你認為可怕,它才會可怕。看著我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是很可怕,但這也很可喜,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你思考這些事情,一直到你要死了為止。我們整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關心事業、家庭、賺錢、還貸款、買新車、暖氣機壞了得修理─我們忙著千頭萬緒的瑣事,讓自己這樣一天過一天。所以我們不習慣退後一步,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然後問一句:人生就是這樣嗎?我所要的就是這樣嗎?是不是少了些什麼?」、「你需要別人在背後戳你一下。你不會自己想到。」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不然的話,我們就不會這樣。」

「學著如何死亡,你就學到如何生活。」

所以,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呢?

老教授認為:「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不吝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

「我會不會擔心自己死後被人淡忘?」、「我不認為我會。我曾和那麼多的人有過深刻又親近的交往。愛讓你活在人間,就算你死了也活著。」

他也告訴米奇,人與人之間,沒有那麼大的不同。他說:「相信我,到臨死前,你會知道這是真的。我們的開始都一樣─出生;我們的結尾也都一樣─死亡。那麼我們又有多大不同?」、「生命一開始時,我們是嬰孩,得要靠別人才能存活,對吧?到生命盡頭時,你若變得像我一樣,你也需要別人才能存活,對吧?」、「但在開始和結束之間,我們也同樣需要別人。」

「要有惻隱之心,彼此照顧扶持。只要我們學到這一點,世界就會變得美麗許多。」

「不相愛,即如死滅。」

我在書中也看到墨瑞提到他對於生兒育女的看法,他的論點,很值得那些正在為了要不要生養下一代而困惑的年輕人參考。

他說:「別人問我應不應該生小孩的問題時,我不會教他們怎麼做。我只是簡單的說:『沒有別的經驗比得上生兒育女』。就這麼簡單,這件事沒有別的可以取代。朋友不行,愛人也不行。如果你要對另一個人負起完全的責任,學著如何去給予最深的愛與關懷,那你就應該生小孩。」、「即使你得付出一項很高的代價。」、「因為你總有一天得離開他們。」

我對這段話的感受很強烈。

我很愛我的孩子,愛到近乎寵溺,但我也知道,我之所以這麼疼惜孩子,是因為總有一天我不得不離開他。想到我到了這般年紀,還有老父陪伴,我知道我的孩子沒有我這種福份,心中自然覺得歉咎,而我能做的,就是利用所有能用的時間,盡可能的陪伴孩子長大。所以,我完全明白墨瑞說的,「生孩子得付出一項很高的代價,因為你總有一天得離開他們。」我完全懂得。

在書中,我也看到米奇描述他為喘不過氣的墨瑞拍背,或是拿出油膏抹在手上,按摩著墨瑞的腳踝。我發現,這和我最近為父親做的事情,一模一樣。我完全明白米奇為什麼會願意為墨瑞做這些事。因為那是發自內心的疼惜與不捨。墨瑞也同樣感動,他甚至說,如果他能再有一個孩子,希望那孩子是米奇。

墨瑞也提到很多與死亡有關的觀念,他說:「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並記得我們有過的愛的感覺,我們就雖死猶存。你所曾激起的愛意,都仍留存於世,所有的記憶都還在。你並沒有死,你仍活在那些你曾經打動的人,曾經互相扶持的人們心中。」、「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墨瑞的想法,我非常認同。我常在想,什麼叫作死亡?我覺得,當一個人不再被這個世界記得,他才算是真的死亡。只要這世界還有任何一個人記得他,他就仍然活著。
我也很喜歡墨瑞在書中講的一則故事。

這故事是有關一個小波浪,在海裡翻滾著,無憂無慮。直到有一天,他注意到,其他的波浪都在他前面,拍擊著海浪。

小波浪很害怕,他發覺「我的最後命運也是這樣。」他對另一個波浪說:「我們都會拍打到岸邊!我們這些波浪都會化為烏有!這不是很可怕嗎?」

另一個波浪說:「錯了,你才不了解。你不是一個波浪,你是海洋的一部分。」

的確如此,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曾經一度,我們幻化為人,在世界走一回,最終,塵歸塵,土歸土,我們最終又回歸到這個世界,仍然成為它的一部分。就像波浪,最後還是會成為海洋的一部分。

想到這裡,突然沒有那麼害怕死亡了。

最終,墨瑞在一個星期六離開人世。他也從一個波浪,最後回歸成海洋的一部分。

墨瑞臨終時對於生命的豁達,讓我難以企及。我不知道我走到人生的那一天時,能否擁有墨瑞一般的平靜與看透。那的確需要時間與智慧的淬練才能得到。

但我很喜歡本書作者在結語時寫下的這段文字:「我有時會回想起找回我老教授之前的那個我。我有話跟那個人說。我要告訴他什麼才是要緊的,要小心不要重蹈覆轍。我告訴他,要心胸開闊,不要受到那些張牙舞爪價值觀的誘惑,你心愛的人講話時要用心傾聽,彷彿這是你最後一次聽他們講話。」

我反覆的讀著這一段,也反覆的告訴自己,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要在名利之外找到更值得追求的人生,不要等到一切都來不及時才來追悔。

人生,沒有重來。
展開
user-img
3.5
|
2024/04/04
本書以輕快易懂得型式寫下了生命,如此短暫,並且重要,寫下了深刻的人生哲學和生歷其境的劇情。看完後讓人深深刻刻地反思自己的人生意義,並且激勵著我們要好好把握時光。尤其是故事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次看完後特別有所感觸,引人深思。其雖然討論的議題沉重,但是卻能以較親切的口吻表達出,寫作技巧較能使我們有所領悟。書中包括一位患病的大學教授和一位看似過著成功生活的以畢業的大學生,以及他們的家人。 透過他們在故事中的成長和經歷,讀者體會到即使是老師也是學無止境的,人生的成功不僅僅停留在表面。
讀完這本書,看到了書中角色在透過彼此互動後有所成長,並且和讀者一起有所領悟和省思,得到了人生哲學的大道理。以「課堂」來表現人生這一個探討科目,以及在人瀕臨死亡時乃然提及一般的事,例如「沒有期末考」和「課本」,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我們人生的無限,就算是死期將近還是不停地學到許多事。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3/12/29
劇透警告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作者透過敘述生命中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帶領讀者反思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書中生動描繪了主人公在這短暫時間內所經歷的轉變和成長,深刻探討了生命中的重要議題。

裡面最打動我的,其實是米奇的經歷,或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妥協在現實的壓迫下,我曾經聽到一個朋友說:「只要我能持續我的夢想,我就算每天吃白吐司配水我也甘願。」我很羨慕,我做不到為了夢想捨棄實質的物質享受,就像米奇,曾經那麼堅定的說出要追求音樂,不想走向父母期望的道路,但最後,他還是放棄了他的夢想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記者,他擁有了金錢,但是沒有夢想的他像是空殼,重新上過老師的課後,靈魂才重新回到這句行屍走肉內。

這本書以深刻的筆觸描繪了生活的脆弱性,使讀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作者通過主人公的視角,巧妙地探討了愛、失落、和尋找意義的主題。每一課都如同一面鏡子,讓讀者反思自己的生活選擇,引導我們思考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書中的情節深刻且感人,作者的筆法獨特,將細膩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展開
user-img
Lv.1
4.5
|
2021/05/31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關於人生意義的一本書。作者米奇.艾爾邦是一名國際知名的暢銷作家、記者、劇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慈善家。並長期擔任ESPN頻道「運動報導者」節目講評,是位全美頂尖的運動專欄作家。在這本書當中,最讓我動搖的一句話就是「我快死了,因此不要覺得我可憐。」(大致意思),因為這句話帶出了人生病時的視角,我們因為別人生病所以覺得他們可憐,卻不像平常一樣對待他們時,反而讓他們心裡感到不舒服。我喜歡這個作品的原因是因為面對死亡這件事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那麼這本書一層一層的為我們解開一些心理恐懼的方式,就像是在上課一樣吧。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