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1〕 楊基寬
年輕人,請重整你的職場競爭力
珍.特吉博士(Jean M. Twenge, Ph.D.)在這本書中點出許多美國年輕人對工作的看法,其中有許多和我經營104人力銀行多年經驗中看到的年輕人不謀而合。比方說,現在年輕人非常重視薪資福利,卻沒有先付出的觀念、一進公司就想升遷,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老闆要求過多,不停的想找到下一個符合自己一切需求的完美工作,這些都符合珍.特吉博士的觀察:年輕人認為自己值得一切。這種態度讓許多年輕人在工作多年後卻依然不得志,每年都擔憂著自己的下一步。
記得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最想當作家,但可能因為資質太差而未能如願,後來我便將自己的未來從興趣導向轉到職場導向。在當時,我認為學些貿易經驗比較不會沒飯吃,因此積極爭取到貿易公司上班的機會,為了能到貿易公司學經驗,甚至向老闆毛遂自薦:「老闆,只要你讓我到貴公司來,我什麼都願意做!」那個後來變成我老闆的人也夠狠,他說:「好,你既然這麼大膽,這麼有骨氣,就來上班!」進去之後卻叫我在大熱天搬貨櫃。為什麼我要做像一般綑工的粗重工作呢?原因很單純,只是因為我希望進去之後可以跟我的同事去學貿易知識。
我認為找工作心中要有一股氣,那股氣不是用來追求物質,而是用來追求什麼工作可以給你最強的訓練價值。現在的年輕朋友心中也有一股氣,但是這股氣是用來看能不能找一份薪資好一點、工作輕鬆一點、以及公司名氣好一點的公司。這種先不強調在吃苦中蛻變自己的能力,卻一昧強調回收的心態是有很大的差異。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電腦公司當業務長達七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有三年是被派到歐洲去當他們分公司的負責人。當初選擇到歐洲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想學習一個在台灣絕對學不到的能力,就是學習如何管理外國人的第一手經驗,所以那時當公司在尋找誰願意到英國去,做結束營運不良的英國分公司的劊子手時,我自告奮勇。我所學到的是,不論任何時候,爭取對自己而言困難度最高的挑戰是最好的成長途徑。
我認為工作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工作好壞的關鍵在你的態度是要讓它變好,還是嫌它壞而放棄;好工作不可能等在別的公司裡頭靜待你去尋找,而是要付出才爭取得到的。好工作簡言之就是付出。我在職場二十幾年,每天的十二小時工作中,大概有十個小時會覺得壓力很重、很不舒服,我認為這是讓我成長的功課,我很珍惜壓力。因為先付出才有收穫的機會。
透過這本書的描述也可以發現到台灣和美國有一點非常不同,那就是台灣年輕人很容易取得高學歷,許多年輕人以為只要唸完研究所就可以找到一份人人稱羨的好工作,但他們卻沒有看清,台灣由於高等教育過度普及,學歷實質上已經大幅貶值。在我們的統計中可以看到,畢業生最想進入的前三十大企業裡,釋放給新鮮人的一百個職缺中,就有四十七個需要碩士學歷,比起十年前,一百個職缺裡如果有三個職缺需要碩士以上學歷,就很不得了,現在近半數職缺需要碩士學歷的畢業生,顯示企業認為台灣學生學歷普遍從專科提高到大學畢業,素質卻沒有相對提昇,企業只得用學歷的門檻作為篩選標準,也是對學生品質做無言抗議。然而,倘若真的唸到研究所畢業,是否就能悠遊於職場?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如果缺乏職場競爭力,即使學歷唸得再高也是枉然!大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學歷和職場競爭力之間的關係:
1.選對科系是最重要的嗎?
其實,科系本身並沒有對錯!不是科系的冷熱決定自己的冷熱門,有沒有辦法讓自己變成熱門,才是關鍵。
假設你看到一則新聞:「因為溫室效應、台灣環境污染,以及海底濫開墾,所以台灣四周的珊瑚即將消失殆盡。」你會對這則新聞有所反應嗎?大部分的人都只把它當成一則新聞,但有個人不把它當成新聞看,而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因而開始思考,要怎麼做才能讓台灣的珊瑚再復育。遺憾的是他翻遍所有文獻都找不到任何記載培育珊瑚的方法。一般人到此也該死心了,但他並沒有。當他看到世界上沒有這個solution的時候,他反而非常興奮,因為他有機會成為創造這個solution的人!他拿出「堅持」的本性,從母魚產卵的方式開始聯想,公魚如何讓母魚產卵?公魚到母魚的四周釋放雄性荷爾蒙,母魚就釋放她的卵。如果有機會在珊瑚的四周灑上所謂的珊瑚雄性荷爾蒙,或許將有機會讓珊瑚產卵。問題是,沒有雄性珊瑚荷爾蒙這個東西,所以他開始去研發、調配,最後果然研發出來了!
這個故事的主角段文宏來自台大生物系,這項發現使他擁有世界級的身價;世界上任何一個跟海洋研究有相關的單位,都希望能夠爭取他去做研究員。是他讓自己熱門,而不是科系讓他熱門!他把一個別人都漠視的問題轉變成為一輩子的成就!所以年輕人應該不是先看要選什麼科系,而要去思考:你選這個科系應該是要解決哪一類的問題,當你看到問題,所學的意義才會產生。千萬不要因為是熱門科系,你就覺得高枕無憂;冷門科系,你就開始提心吊膽。No!真正的價值是自己能不能讓自己熱門,熱門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擁抱、如何去找出問題點在哪邊。
再舉個熱門科系的例子。有天我接到一通電話,是位自稱是我高中學弟的人打來,請我幫忙找工作。他的背景是:美國麻州州立大學的Computer Science碩士,而他居然有十三個月沒有工作,簡直不可思議!我調出他的履歷表,也找到關鍵原因。因為他在過去將近二十年當中,沒有一個工作時間是超過二年的。他不懂得自己在追逐什麼,所以即便有很好的學歷,但是還是被企業界給排擠到黑名單!
2.你符合企業品質的要求嗎?
現在企業界求才的水平越來越高,104人力銀行統計高科技產業的工作,大概有47%要求學歷必須是碩士。其實企業並不是認為只有碩士才可以聘用,而是因為大學生太多了,品質也不好,所以只好拿學歷來當門檻。企業真的對大學生要求太嚴格嗎?
馬友友是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從五歲開始,每天背兩個音節,最後得到今日的成就!雖然他已經是世界第一把交椅,有一天他在德國演奏完畢之後,司機開車載他到下一站英國去演奏,途中不幸爆胎,還好車子沒有翻覆,只是停了下來。一般人在這時候可能會忙著罵司機怎麼開那麼快?為什麼事先沒有好好檢查?但馬友友只請司機打開後行李箱,把大提琴拿出來,拿張小椅子,在路邊整整練習了二十分鐘直到輪胎換好,才趕往下一站。對馬友友而言,生命是用來超越完美,沒有時間浪費在情緒上。如果我們抗議企業對我們太嚴,不妨思考馬友友的故事,他的完美是靠練習來的。
學理工的人進入成大也許是一個完美的開始,但是你更需要靠練習去維持這個完美,更需要靠練習來擦亮成功大學閃亮的招牌,不然的話,你可能會被看成一隻大家都討厭的跳蚤。為什麼說是跳蚤?有個實驗,拿十公分高的玻璃瓶放一百隻跳蚤進去,沒有加蓋的情況下,這些跳蚤不到五分鐘全都跳出去了!如果再把這一百隻跳蚤放回去,蓋上蓋子,五分鐘後這些跳蚤都只跳到九公分高,而不是十公分,因為牠知道,跳到十公分碰到蓋子會痛,很聰明對不對?第三個步驟,重新把蓋子打開,奇怪的是,這些跳蚤一樣只跳到九公分高。為什麼?牠們已經放棄突破的慾望,因為牠們認為觸頂是痛苦的。
當然,對自己要求嚴厲是痛苦的,但唯有痛苦才不會讓自己變成一隻跳蚤。痛苦有辦法讓大家變成一棵我最愛吃的高麗菜。如果把甜度從一排到十的話,我們一般吃的高麗菜的甜度大概是一,但全世界最甜的高麗菜,甜度居然到達九,簡直不可思議!為什麼差異這麼大?甜度九的高麗菜,生長在日本的越冬,那裡終年下雪,然而高麗菜在雪地生長不易,為了生長,會釋放胺基酸,胺基酸到達採收的時候轉化成糖份,所以變得很甜。可以說,它的甜度是惡劣的環境所造成。當你擁抱問題,即便是痛苦或惡劣環境,那將成就你為高麗菜或跳蚤。
3.你不敢畢業嗎?
許多大四的同學,會面臨要不要延畢的問題:怕考不上預官,想在學校多待一年,不然就是要考研究所。到底是不是在幫自己找藉口?不妨把下面這個故事拿出來想想。
雷諾瓦是十九世紀法國印象派畫家,當雷諾瓦快80歲的時候,病得沒辦法拿畫筆作畫,以他的名氣,應足以安享晚年,不需要這麼辛苦的,但是他卻請家人把畫筆綁在手背上,他用手背去畫,只因為他說:「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為什麼我要講雷諾瓦的故事?原因很簡單,擁抱問題基本上是痛苦的,但有這樣的過程,換來的會是美麗的結果。假設你沒有痛苦的過程,一張畢業證書不可能為你帶來美麗。現在的競爭舞台不是只有台灣的大學,而是全世界的人才,所以你要美麗,簡單!走過痛苦那條路就有結果。
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要讀大學、考研究所,那我建議你不妨直接去職場上讓人家宰殺一下,看看以現有的能力,有沒有辦法在職場上混下去?受過煎熬,就可以知道自己能力夠不夠,也才知道自己還需要往哪方面補強。
最後,綜合我多年來對職場的觀察以及珍.特吉博士的分析,我要建議年輕人在步入職場前要先去除三高:過高的優越感、過高的期望值(例如薪資)、以及過高的流動性,瞭解進入職場前十年的主要任務是要去創造下半輩子永不為職場困擾的實力與成熟度。35歲以前,你應該是賣方身分,必須由別人來決定你的價值,凡事最好從學習的角度來看,以便讓自己在36歲時轉換成有資格挑公司、挑老闆、挑主管、挑薪水的買家身分。30至40歲之間要讓自己由低價的礦石雕琢成鑽石,這個十年就是一條可以激發個人能力與價值的黑色隧道,如果能從歷練的角度看事情,一路堅持,就能穿過隧道、找到自己的真正價值。
年輕人,如果你能在這本書和我的提醒中重整自己的工作態度,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走過自己的黑色隧道,成為發光發亮的閃耀明星。
【推薦者簡介】楊基寬,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台灣最大人力資源網104人力銀行的創辦人與董事長,希望能實踐「給台灣一條最人性化的求職求才服務管道」的理念。著作除《七千萬的工作》,並與夫人顧蘊祥合著有《這就是我的堅持—104與楊基寬傳奇》、《失業英雄》等書。
〔專文推薦2〕 鄭石岩
了解Me世代,共創新時代
這是一本研究分析三十歲以下年輕人性格特質的書,它綜合許多統計資訊、實務觀察和質的研究,對於年輕人的生活態度、想法、感受、適應方式及心理壓力,有深度的解析。目的在於讓大家更了解年輕人,知道怎麼和他們相處,幫助他們開展人生的坦途;是教育工作者、父母親、企業主管和年輕人自己,都應該看的書。
在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任教的作者珍.特吉教授,從大量的研究資訊中,發現自一九七○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由於教育的觀念、生活方式,乃至社會型態快速變遷,而與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世代有很大的不同。前一代重視自我實現、開展潛能,關注性靈和生命哲學;這一代的自尊提高了,有較多的自我關注,強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態度上也較具外控傾向。
作者稱這年輕的一代為Me世代。本書對Me世代的性格,作了科學的陳述,沒有權威式的批判,更沒有貶抑。作者一再指出,只有了解他們,父母才能提供引導,教師才能有效教學,企業主管才能領導、激發他們的創意,年輕人也唯有了解自己的特質,才能開展美好的未來。歸納書中所述Me世代年輕人的幾個重要特質,與國內的年輕人相似度很高。
首先是社會贊許需求的下降。年輕人普遍強調自己的選擇,不介意別人怎麼說、怎麼看,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在發展自己的興趣上是對的,從接納自己、實現自己的角度上看也是正向的。但是這種特質發揮到極點,不管別人怎麼想,我行我素,就會導致社會規範的衰退;任性地為所欲為,則造成道德低落;率性急切,則在人際互動上產生障礙。有些年輕人已上班好幾年,在人際互動上仍有諸多障礙,疏忽一般生活規範及人情世故,往往造成緊張的人際關係。
其次是對自我的關注。Me世代的人相信自我,忠於自己,捍衛自己。這樣的生活態度無可厚非,但越過了現實生活的平衡點,就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任性導致自我效能低落,工作和生活適應能力下滑;由於過度關注自己,自尊過高,容易因挫折而產生敵意和對立。我發現部分年輕人,自恃太高實力卻不足,高不成低不就,演變成怨天尤人的沮喪態度。
其三是強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當然,每個人與眾不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夢想成功、有錢、出名等等,這是普世的生活態度。但Me世代的年輕人比較容易過了頭,隨著夢想走,更重視理想而忽略現實。懷抱自己的想法,做些天真不切實際的嘗試,也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終至蹉跎了年輕寶貴的歲月。過度強調自己的感受,在職場上也易造成人際交流的困難,甚至率性辭職,不斷更換工作,而每一次都因為「我才不鳥他!」而離職。
其四為面對高壓力的生活。Me世代的年輕人,自尊和自我期許太高,相對地卻要面對一個競爭激烈、不容易出人頭地的現實社會,當然有較大的壓力。加上生活費用的入不敷出,人際關係上的孤獨感等等,使許多年輕人有較高的憂鬱、焦慮和恐慌。於是Me世代的人服用精神藥物的比例,有逐年攀升的現象;透過藥物濫用來尋求麻醉的情形,也跟著嚴重起來。
第五,外控性格使他們容易淪於絕望。心理學研究發現,相信外在力量決定命運(即外控傾向)的人,認為一切都是外在環境所註定,努力不會有任何結果,他們比較容易心灰意冷和焦慮,調適壓力的能力也較差。Me世代外控性格較明顯,若加上自我控制力差,可能產生衝動、違法犯紀的舉止,或出現刷爆信用卡的消費行為而成為卡奴。
第六,性觀念的開放。喜歡做「讓自己舒服的事」,使Me世代年輕人在性行為上更加開放,追求爽一下的觀念正流行開來。研究調查年輕人對世代交替的看法,發現最大的差異是性行為的開放,尤其是性與愛分離的想法,更衍生性病和意外懷孕的問題。
探討Me世代年輕人的性格特質,不僅將幫助父母、教師、企業主管和社會了解他們,並有利於呼籲政府能針對Me世代的生活、工作、婚姻和生涯各方面的特殊需要,提出積極性的協助。
本書英文版甫問世,我就被吸引而詳細閱讀,在內容、研究的取向上受到諸多啟發,特別是在心理輔導和諮商工作方面,獲得更多幫助年輕人的知識和觀念。我積極建議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中文譯本,很欣喜看到譯者曾寶瑩老師對翻譯詮釋的努力和妥善掌握。
閱讀原著後我反覆思索個中論點,並對於台灣的Me世代做深入的觀察和了解。台灣的Me世代被照顧得較前一代好,也強調自尊,重視個人價值和興趣,不過普遍在生活體驗和責任承擔上稍嫌不足,而且升學壓力一直是他們重要的壓力來源。台灣的Me世代有以下的積極特質:
(1)重視個人自由和自信;
(2)創意和想像力提升;
(3)生活的肯定性夠;
(4)追求興趣和享受;
(5)擁抱理想,積極進取。
所以他們各方面的表現都相當優異,無論是運動、藝術、創意、發明和學業成就,在國際上都有可圈可點的表現。然而,從研究資料和觀察中,也可以發現以下負面的因素:
(1)強調個人自由但自我控制不足;
(2)缺乏面對現實及承擔責任的習慣;
(3)懷抱夢想但未踏實築夢;
(4)自我中心,人際溝通能力不足;
(5)挫折容忍力不足,工作穩定性差,疏於累積經驗;
(6)想一夕致富或快速成名,有眼高手低的現象;
(7)對公共事務的冷漠;
(8)容易受負向情緒困擾。
這些負向的性格特質會在進入職場之後,逐漸浮現出來。所以政府的教育部門,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台灣Me世代年輕人,著手檢討改善教育品質,才能協助他們成功勝任社會的中流砥柱。
此外,台灣已就業的Me世代年輕人,正面臨著工時過長的困境,尤其高科技和金融管理領域,每天要工作十二甚至十六小時,他們想生育子女,但遲遲延宕;已生育子女,則為幼兒照護陷入窘境。企業界和政府應聯手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如給薪的育嬰假,乃至公立托兒安親的制度等等,都值得我們思考和規劃。
本書分析美國Me世代年輕人的性格特質和現實生活狀況,對照台灣的現況,相似性極高。美國的Me世代所遭遇的困境值得我們警惕,他們已經發生的問題也值得我們借鏡,防微杜漸。
了解Me世代的年輕人,是幫助他們開展前程最重要的起步。因為有正確的了解,就能做出正確的回應。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們社會帶來省思和向上提升的力量,我們必須承認,Me世代的年輕人,不久就要擔當重任,作國家的主人翁。他們需要所有人為他們鼓掌加油!
【推薦者簡介】心理學家鄭石岩,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曾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委,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