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通往美好生活的手工精神與趨勢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通往美好生活的手工精神與趨勢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An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Work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把過去一度相當普遍,如今似乎在社會上消聲匿跡的經驗——用我們的手去製作和修理東西的經驗——又帶回來了。我們這些坐辦公室的人,經常覺得和物質世界脫節、一種失落感,而且發現,我們說不出這一整天到底做了些什麼。對於那些覺得自己被趕去上大學,然後被趕進辦公室,卻違背自己意向和天性的人,《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努力地去回復手工藝的榮耀,一個值得選擇的人生。

  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立場,柯勞佛質疑把每個人都轉變成「知識工作者」的教育命令,這個教育命令乃是根據一個被誤導的做法,把思考和實做區隔,區隔勞心和勞力的工作。柯勞佛向我們說明,這樣的區分,是一個世紀之前從生產線開始的,對處在這區隔兩邊的人來說,他們的工作都被降格了。

  但柯勞佛也提供好消息:手工藝和生產線非常不同,也和低格調的白領工作非常不同。它們需要仔細的思考,中間還不時穿插著真正的趣味。柯勞佛根據自己當過電工和修車技工的經驗,為手工工作的內在滿足感和認知挑戰性做辯護。建築工人和修車技工的工作很安穩,它不能外包,也不會過時。這種工作讓我們和住家附近的社區產生連結,並在從事真正有用的工作中,一種驕傲感油然而生。完全原汁原味,《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散發熱情,喚起自助和動人的反省,思考在一個越來越抽象的世界裡,要如何實在地過生活。

作者簡介

馬修.柯勞佛 Matthew B. Crawford

  哲學家與技師。芝加哥大學政治哲學博士,該校社會思想委員會博士後研究員,也曾任華府智庫董事。現兼任維吉尼亞大學文化高等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Culture)研究員,並擁有一家叫Shockoe Moto的獨立摩托車工作室(shockoemoto.com/)

譯者簡介

林茂昌

  台大經濟系學士,美國西北大學管理科學碩士。經歷:牛頓雜誌、花旗銀行、美商保富管理顧問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台証證券衍生性商品部、投資本部副總經理、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現從事價值投資及創作。譯有《沃爾瑪效應》、《我們的新世界》、《決定未來的10種人》(大塊文化)等多本暢銷書。

 

目錄

引言: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1實用藝術的個案
2思考和實做的區別
3做自己家當的主人
4黑手的教育
5黑手的進一步教育:從業餘到職業
6辦公室的矛盾
7在實做中思考
8工作、休閒,和完全投入
結語:談團結與自助
謝詞
註釋

 

引言

  任何人想要找一套不錯的中古工具,都應該和諾爾.丹普西(Noel Dempsey)談談,他是維吉尼亞州理奇蒙市(Richmond)的業者。諾爾雜亂的倉庫裡,堆滿了金屬車床、銑床,和台鋸,我發現,這些東西很多是從學校流出來的。eBay上充斥著這些工具,也是來自學校。這些東西,大部分已經在中古市場裡轉來轉去十五年左右了;原來,工藝課自一九九○年代開始,變成了過時的東西,因為教育界人士準備讓學生變成「知識工人」(knowledge workers)。

  工具從我們的共同教育裡消失,是邁向忽略日常工藝這個更廣泛局面的第一步。而且,事實上,近年來已經發展出一種以「隱藏工事」為目標的工程文化,使得我們每天所依賴的設備,沒辦法做直接的檢查。現在,打開某些車子(特別是德國車)的引擎蓋,其引擎看起來有點像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片頭裡那座閃閃發亮、毫無特色的方形尖碑,讓原始人非常著迷。基本上,在那個引擎蓋之下還有另一個引擎蓋。這種隱藏工夫,有好幾種形式,到處蔓延。把幾個小裝置鎖在一起的扣件,現在通常要用一般人都沒有的祕密螺絲起子才打得開,這顯然是為了防止他人出於好奇或憤怒去探究內部。相反的,年長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幾十年前西爾斯百貨(Sears)的型錄裡,有各種工具和各種機器的零組件圖或示意圖。消費者可能需要這些資訊,在那個年代,這根本是理所當然的事。

  疏於使用工具,似乎預示我們和自己物品的關係產生了變化:變得更被動也更依賴。事實上,當我們自己動手時,不論是要修理或是製作,也是越來越不需要這種精神了。以前的人自己做,現在是用買的;以前的人自己修理,現在是整台換掉,或是找個專家來修,而所找來的專家,常常因為某個微不足道的小零件壞了,就把整組系統換掉。

  在本書中,我將暢談一個不受時間限制,卻與今天格格不入的理想:手工能力,以及對這個人造、物質世界的態度。不論是做為工作者或消費者,我們現在都不太需要這種能力了,或者說,大多數人如此,只要提出培養這種能力的建議,就會受到那些自認為最冷靜者的輕蔑:冷靜的經濟學家會指出「機會成本」:把自己的時間花在製作能夠用買的物品的「機會成本」;而冷靜的教育家會說,拿手工藝來教育年輕人是不負責任,原來,手工藝已經被視為過時的工作了。但我們或許要停下來想一想,這些先入為主的成見真的是那麼冷靜嗎?反過來說,他們堅持要年輕人去追求那種幽靈般的工作,難道就不是出自某種理想主義?

  大約在一九八五年,教育期刊裡開始出現許多這種標題的文章:「科技革命如日中天」、「讓小孩為高科技和全球財富做準備」。當然,美國的未來主義了無新意。新的是未來主義和所謂的「虛擬主義」相結合:在這種未來觀裡,我們離開了物質現實,滑向純粹的資訊經濟。新,但不是那麼新——「我們正朝向一個『後工業化社會』」,這種保證,到現在,我們已經聽了五十年。雖然製造業的工作已經理所當然地以令人不安的程度輸出到國外,手工藝的工作卻沒有。如果你要蓋個露台,或是要修車子,中國人是幫不上忙的。因為他們在中國。事實上,建築業和汽車修護業是長期缺工。然而,在掌權階級的腦袋裡,手工藝和製造業卻混為一談,統統是「藍領階級」,已經告別人世。最近,這個共識已經出現龜裂的跡象;《華爾街日報》在二○○六年猜測「[手工藝的]技術勞工已經成為確定通往美好生活的少數道路之一。」

  本書偏重在做東西和修東西的經驗,而比較不關心經濟學。我還要思考,當這種經驗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褪去時,會造成什麼損失。對人類未來的繁衍,會帶來什麼影響。使用工具,是否滿足了人類天性上的某些永恆需求?我主張重新培養手工能力,這使得我和某些號稱可以解決日常工作或消費問題的妙方有所歧異,因此,本書一部分是文化上的辯論。我要釐清、進而質疑那些哄騙我們,讓我們接受遠離手工工作是無可避免、甚至是可取之事的假設源頭。

  我將會頻頻提到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最近是當個摩托車技工。幾天前被人用小貨卡載來這裡的一輛機車,看著它靠自己的動力準備離去,我突然覺得一點都不累,縱然我已經在水泥地上站了一整天。透過騎士的安全帽正面,我想我可以看出他臉上的一絲笑容,他已經好一陣子沒騎車了。我對他招招手。他一隻手操油門,一隻手放在離合器上,我知道他無法招手回禮。但我可以從他打空檔猛催油門,發出生氣蓬勃的清脆吼聲中,聽到他的回禮。這個聲音讓我感到高興,因為我知道,他也為這個聲音感到高興。這是用機械聲音所做的腹語對話,意思是「讚!」

  褲子裡這疊鈔票所帶給我的感受,和上個工作領支票是大異其趣。我從芝加哥大學拿到政治哲學博士之後,到華盛頓一家「智庫」擔任執行董事。那時,我總是很疲憊,而且對我所拿的薪水,找不到任何心安的理由——我到底提供了什麼實質東西或有用的服務給什麼人?這個無用的感覺很令人沮喪。那份薪水很不錯,但感覺真的就好像是福利,五個月後我決定離職,開了這家機車行。也許我只是不太適合辦公室的工作。但就這點來看,我不認為我有任何特殊之處。我在這裡說出我的故事,並非因為我認為這個故事非比尋常,而是因為我認為相當普通。我要公平對待我的直覺,許多人都有這種直覺。但這麼做卻得不到大家正面的回應。我在從事手工工作時,相較於其他公認的「知識工作」,總是會感受到更大的行動力和能力,我企圖去瞭解這個感受,從而寫成本書。也許,最令人訝異的是,我經常發現,手工工作涉及更多的智慧。本書企圖去瞭解為什麼會這樣。

  我的例子大部分取自機械修護和工藝製作,因為這是我所熟悉的(我以前是個電工),但我相信,我所提供的論點,也可以用來解釋其他不同的工作。很不巧,出現在本書中的人物,大部分是男性,但我相信女性也和男性一樣,可以瞭解有形工作——簡單說,就是有用的工作——的吸引力。

  容我說幾句本書不是什麼的話。我要避免「工匠精神」所附帶的各種神祕主義,但我必須公平的說,工匠精神提供了非常真實的滿足感。我不去談日本的鑄劍師,或任何類似的事,一般而言,我比較喜歡用「手工藝」(trade)這個詞,而不是「精工」(craft),以強調我主題裡的凡夫俗子性質(雖然我看不出這二者有嚴格的區別)。和任何真正的工匠大師比起來,我的技術是拙劣不堪,因此,我沒資格談高級精神的東西,據說,那種精神來自完美的榫接,或是這類的東西。用粗略的公式劃分,我們可以說,工匠精神是一種理想,提供了標準,但是在我們這個大眾市場經濟裡,卻是由技工來實現經濟上具體可行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大家都過得起,並且還提供許多滿足感,而這種滿足,和我們從工匠精神所得到的,如出一轍。還有,我們傾向於認為工匠大師是在自己舒服的工作坊裡工作,而技工則必須外出,爬到人家屋子底下,或是爬上屋頂,把別人的東西弄好。因此,對於手工工作,我要避免套用學者所經常推銷的那種矯揉造作的形象。我也對渴望過「簡單」生活的想法不感興趣,做為一個「勞動階級」,原本就比較平實,也比較有匹夫之勇。事實上,我的確想要恢復工藝的榮耀,而把工藝當成終身不悔的選擇,但這麼做,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我發現這些憂心忡忡的文化理想,沒一個會給予肯定。我在當電工或機械工時的工作伙伴,幾乎沒一個符合陳腐的「藍領階級」形象。不少人是怪胎——是逃離某種封閉生活的流亡者。有些人在工作上漂泊不定,和我一樣,這是被環境所迫。

  本書為有意義的工作提出了一套舒服的論點,因為這些工作是真的有用。本書還探討我們所謂保養維修的倫理,我這麼做,是希望能夠告訴那些不太可能把工藝當成職業,卻想盡辦法要自助的人——想要專心投入在自己東西上的那種人。現在,我們都希望東西不要來煩我們。例如,為什麼某些賓士最新車款沒有機油尺呢?這種擺脫被自己物品干擾的吸引力是什麼?這個有關消費文化的基本問題,指出了一些和工作有關的基本問題,因為我們的設備在變得更不礙眼的當中,同時也變得更加複雜。例如,汽、機車越來越複雜,這對服侍它們的人,在工作上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必須讓勞動力「技術升級」,才能追上科技的變化。我覺得比較妥善的說法應該是:做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機械技工,我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個性,才能忍受機器上面堆了一層又一層的電子狗屁呢?

  接下來,本書企圖把「有意義的工作」和「自助」等語詞所含糊表達的重疊領域畫出來。這兩個理想都和為爭取個人行動力的奮鬥有關,我發現這正是現代生活的核心。當我們透過這個奮鬥的鏡頭來看我們的生活時,便使得某些經驗更加清楚呈現。做為工作者和消費者,我們覺得,我們的活動就侷限在龐大的非人為力量從遠方所設定的管道裡。我們擔心變得越來越笨,並開始思考,若要聰明的抓住這個世界,就得看我們是否抓住了這世界的把手或是竅門。

  有些人以學著自己種菜來回應。甚至有的報導說,有人在紐約市的公寓屋頂上養雞。這些新農夫說,他們從回復到與食物的直接關係中,得到了深度的滿足。另外一些人則是做編織,在穿著自己做的衣服中找到驕傲。我們老祖母時代的家政學,現在突然變成最時髦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經濟越來越糟的時候,我們要節儉。節儉需要一些自助的方法——照顧我們自己家當的能力。但自助裡頭的這些新興趣,似乎早在不景氣的噩夢來臨之前就有了。節儉可能只是一個薄弱的理由,讓我們採取行動,以真正滿足一個更深層的需求:我們希望這世界讓我們有可以理解的感覺,好讓我們能夠對這個世界負責。這似乎需要把東西的源頭拉回到住家附近。許多人試著去重建一個單純用肉眼就看得到的環境,好讓自己擺脫對全球經濟模糊力量的依賴。

  我在想,這種對居家生活責任感的強烈渴望,是否(部分)反應了工作世界的變化,在工作世界裡,個人主動力的感覺已經變得難以捉摸。那些在辦公室裡工作的人覺得,儘管他們所必須符合的人為規定越來越多,他們的工作卻缺乏客觀的標準,例如,像木匠層次的客觀標準,結果造成賞罰的分派是採用類似自由心證的方法。「團隊」的出現,造成個人責任難以追蹤,並開啟了經理人以新穎而神祕的模式去控制工人。經理人現在偽裝成治療師或生活教練,以這種面貌出場。經理人自己也活在一個混亂的心理環境,被他們所必須達成的模糊命令弄得焦慮不安。大學生去求職面試,希望成為一個知識工作者,他會發現,公司的面試官根本就沒問他的在校成績,也不在乎他主修的是哪一門。他覺得公司對他的要求不是知識,而是他所投射出來的某種個性,一種和藹可親的態度。難道他在學校的努力只是為了看戲——一張進入虛浮上流社會的門票?形式與內容之間似乎存在著錯配,而我們越來越覺得,關於工作,我們從以前到現在,一直講給自己聽的官方故事,根本就是假的。

  對於這個令人不安的現象,現在是留住它,而不是遣走它的成熟時機。我在寫這段時,經濟風暴的範圍似乎還不確定,但看起來會進一步惡化。我們最有名望的機構和職業,正面臨一個真正的信心危機。這產生一個重新思考某些基本假設的機會。什麼樣的工作才是一個好工作——什麼樣的工作是既安穩而又能夠引以為傲——這個問題的答案,長期以來一直沒什麼變化,現在則有更多的可能。尤其是華爾街,已經失去光環,不再是聰明、有野心的年輕人的目標。在當代理想混淆、職場希望錯亂之中,或許,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冷靜的認識:有生產力的勞動才是所有繁榮的基礎。從別人的工作刮取盈餘的交易,這種形而上的工作突然間原形畢露,而使得重新思考「讓我做個有用的人」的想法,不再是曲高和寡。

  接著回歸基本面。蓋子已經破了,現在是扯掉它的時候,直接看內部的運作,開始自己動手修。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131879
  • 叢書系列:FROM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5黑手的進一步教育:從業餘到職業
白癡技工所展現的道德—認知缺憾,我自己也有很多這樣的經驗,多到記不得了,到今天,我在摩托車上仍然會有白癡行為。但偶爾,我會去思考,為了賺錢而去修別人的機車,或許有助於我們進入艾瑞斯‧梅鐸所說的「不自我」過程。要對世界給予恰當的回應,你必須把世界看清楚,而要做到這點,你必須離開你自己的思緒。你必須對客人的工錢給個交代,瞭解這點,就能讓你離開自己的思緒。

容我簡短說明導致我進入摩托車修理業的一連串事件。嘉斯最後去當兵了。我跑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讀大學,在大四時,接觸到哲學。那是一個清楚思考的震撼。物理系畢業,卻沒辦法靠這個學位找到工作,於是我繼續當個電工(我大學時一直從事電工工作),並繼續感受到哲學的強大拉力。這個拉力強到讓我去學希臘文——哲學的語言,最後還在因緣際會之下,進入了芝加哥大學。我在芝加哥的學業,曾經為了一個短期的辦公室工作而中斷,後面我會說明,但最後我拿到了政治思想史的博士學位。然後我想辦法留下來,在芝大的社會思想委員會(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接個一年期的工作,地點位於佛斯特大樓(Foster Hall)的三樓。

我辦公室的隔壁,一邊是南非小說家柯慈(J. M. Coetzee);一邊是古典文學家大衛‧葛林(David Grene),他本身看起來就像個不朽的古董(當時他九十幾歲了)。他們是很好的伙伴,只是有點嚇人,我能夠受聘,非常的感激。在這一年裡,我應該把我的論文轉成一本書,並申請教職。但是把論文調整為學術出版品的標準格式,以我的能力,根本沒希望。因此,學術界的就業市場對我來說是黯淡無光。我嘔心瀝血,把我的學術工作寫成文情並茂的詳細履歷寄出去之後,卻只收到一堆的明信片,要我勾選種族、性別和性傾向之後寄回。跨出我師友在芝加哥的嚴肅學術圈,走進更廣大的學術界,我發現,這是一個對思考有敵意的產業。有一次,我參加一場名為「美人遲暮」(After the Beautiful)的研討會。其假設前提是「上帝之死」的變種:世界應該覺醒,以及這類的東西。為我自己的沉迷挺身發言,我在聽眾席中指出,人體之美是存在的,尤其是年輕的人體。我應該是踩到人家的神經了,因為一些資深女妖以瘋狂的怒吼來回禮。

於是,基於種種理由,我一直對當教授沒有什麼憧憬。我的責任是在六月之前趕快找到謀生方式。但我的回應卻很像是拒絕這個責任:我躲到海德公園(Hyde Park)的一棟公寓地下室裡,搭了一個臨時的工作間,拆解一輛一九七五年的本田CB360,改裝成特仕賽車(cafe� racer)。這輛車的外型,以及這個案子對我的明確要求,是我職業恐慌的慰藉。那年冬天,我每天早晨都要帶著榔頭和一支大螺絲起子到這裡來,開始一天的頭一個工作:通往地下室的門被冰封住了,得自己把冰鑿掉。初冬時,整個屋後的安全門形成了一個冰崖,就像凍住的瀑布。它每一天白天會融化一些,然後晚上又結凍,因此這道門只能靠榔頭和鑿子來維持通暢。進了門,是幾階往下的樓梯,我在樓梯下面放了一盆溶劑;這就是零件清洗區了。這個樓梯間還兼做冰箱之用。我和公寓的清潔工杜安(Dwayne)有一個默契,由於他知道我從不去算我放在樓梯間裡的啤酒到底有多少罐,他也就故意裝做沒注意到啤酒旁邊有一個開放容器,裝著高度易燃的溶劑。過了另一道門就是工作間了,這裡有燈光和電力,還滿舒服的,電力接自沒裝電錶的公共電箱。空氣壓縮機是在約翰奧林基金會(John M. Olin Foundation)的慷慨支援下,才成為可能(他們以為錢是用來贊助一本希臘哲人布魯塔克〔Plutarch〕的書)。空氣壓縮機提供氣動工具的動力來源,這些工具有:刻磨機、氣動扳手和台鋸。暖氣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這棟建築的鍋爐歧管就經過此處。鍋爐本身設在另一個地下室,這很理想。不只隔離了噪音,也讓焊接及磨床不再那麼膽戰心驚,因為這裡唯一出現的爆炸性氣體就是我自己產生的。很容易就可以讓火花和明火遠離我能夠看到的易燃物:電子接點清潔劑、化油器清洗劑、引擎去脂劑、切削油(一種用於鐵金屬,一種用於鋁)、黃油、鋰基白油、汽油、抗咬死化合物、氧氣筒、乙炔筒等。這是我自己的環境大破壞,在沒人懷疑的學校住所底下免費偷渡。

我並不是真正打算這麼搞。一開始是想要重組化油器,後來就失控了;我一直把機車上的東西拆下來堆在一邊,直到剩下一副骨架,而我的研究津貼大部分都拿去買工具。感覺上,我又重新回到青少年時期所中斷的黑手教育,而學習古希臘文,開始覺得像是一個平行的夢想。

我被一個啟動馬達給難倒了,各種檢查似乎都沒問題(它的線圈有應有的阻抗,而且軸承可以自由轉動),卻不能動作,我開始詢問附近的本田經銷商。沒人知道答案;最後有一個客服經理告訴我,打電話找三○服務(Triple ”0” Service)的弗雷德‧卡森。「如果有人能幫你的話,那就是弗雷德了。」

會員評鑑

2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3.0
|
2013/03/17

我花了三個週末才讀完這本書, 因為文字上真的很艱澀十分難以理解

但作者提出的手作(hand works)的重要還有對人心療癒的幫助, 我覺得真的是在知識經濟和知識工作以外可以思考的. 手作可能是修理你的摩托車, 你家的水管, 或是蓋\房子, 作木工等等

在Amazon的評論也看到一些美國人評論這本書用很多華麗艱澀的哲學辭彙, 讓人像是讀作者的博士論文一樣. 不過大部分的人是推崇一些作者想傳達的理念
展開
user-img
1.0
|
2012/05/17

超級無敵同意樓上~~~
本來這本書的書名是有引發我興趣的,但是想看個試閱\內文都覺得大囧,是那種連讀完一段都很困難的譯文= =,不懂為什麼大塊文化這麼知名出版社的編輯可以讓這種譯文PASS?真的是蠻可惜的。
展開
user-img
Lv.1
1.0
|
2012/05/15

買前請三思,翻譯的品質很重要。
廢話不多說,直接給例子:

『工具從我們的共同教育裡消失,是邁向忽略日常工藝這個更廣泛局面的第一步。』

『我要釐清、進而質疑那些哄騙我們,讓我們接受遠離手工工作是無可避免、甚至是可取之事的假設源頭。』

『我將會頻頻提到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最近是當個摩托車技工。幾天前,被人用小貨卡再來這裡的一輛機車,看著它靠自己的動力準備離去,我突然覺得自己一點都不累‧‧‧‧』

『我也對渴望過”簡單”生活的想法不感興趣,做為一個勞動階級,原本就比較平時‧‧‧‧』

well,你懂的,我就不多說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投資理財書展
  • 年末電影展
  • 皇冠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