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設計終於有本課本了
新銳設計師、《The Binder》總編輯 王艾莉
很多老一輩的人都認為做設計只能當個興趣,是個不穩定、沒飯吃的工作。會造成這種想法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教育的過程和評分的方式很不同,沒有課本,沒有考試,給人一種沒有依據、隨便亂做都好的感覺。但其實,等到你真正跨入這個領域,真正有心想要把這份工作做好時,你會發現其實這個行業要背的專有名詞不見得比醫學系的人少!除了軟體所有的功能要一一了解以外,現在當紅的設計師、各類字型、顏色、流行趨勢、品牌風格,都得倒背如流。
很多設計人認為只要自己點子夠勁爆就好(或是……帶副黑框眼鏡就好!),根本不需要了解這些名字和單字。沒錯,但這個觀念或許只能套用在少數的天才身上,其他人就得反過來仔細想想……難道你的創作過程都不需要跟廠商溝通?都不需要跟客戶討論案子進度?都不需要跟客戶講解你的設計理念?當客戶跟你說他想要你設計Green Design的產品,你千萬別當場搞烏龍,跟客戶說:「好,那我把這些產品都換改成淺綠色。」
我念大學時,發現有個台灣學生上課時總是死拚活拚地想要坐在我身邊。即使旁邊已經坐了人,他也會設法換位子,坐在我週遭。一開始覺得這位同學相當的詭異,始終不了解他坐在我附近的用意為何。不久後,終於真相大白!因為他上課有一半都聽不懂,從同學中發現我也是台灣人,希望我能幫他翻譯!他說他IELTS 考過了,但演講中常出現的設計師名字和專有名詞還是聽的「霧煞煞」,快譯通每次都給他很奇怪的翻譯(tracking : 追蹤、跟蹤的意思……Illustrator裡是要追蹤誰啊?),設計書店裡也找不到一本完整的工具書或課本可以研讀。現在想想,當時如果艾德里安.蕭納希(Adrian Shaughnessy)已經出了這本書,就能成為他的求生指南,他的大學四年應該也會快樂一些!
在學設計時,一切看起來總是美好的,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出了社會,如果繼續走這條路,你就會發現原來會碰到許多學校沒有教的事!像我這種一畢業就創業的瘋子,更是得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長,因為很多東西是查不到、也問不到答案的。如果蕭納希早一點點出了這本書,或許我也會快樂一些……
《設計師求生實用指南》可以說是字典、百科全書和日記本的結合,蕭納希用許多故事和親身經驗的角度,來教你各類設計單字以及許多職場上會碰到的狀況,從設計軟體中的其中一個小功能,一直到如何估價、如何做年度報告,都一一交代的清清楚楚。雖然書名看似特別為平面設計師而寫的,但其實我覺得各領域的設計學生和設計師都該看一看,因為如果你真的想朝設計這條路發展,相信有一天你會用到它的!
導論
艾德里安.蕭納希(Adrian Shaughnessy)
我不是設計史學家。技術上來說,也算不上博學多聞。甚至沒唸過設計學校:我是在一家大公司受訓,憑著不斷向有經驗的設計師提問、以及努力從旁觀摩,學到了平面設計的基本原理。
因此我有什麼資格寫一本論述平面設計的書呢?好問題。嗯,我喜歡這個題材,而且永遠不乏加以分析和評價的興致。還有嗎?我在一家設計工作室(Intro)當了十五年的共同經營者,手下僱用數十名設計師,合作過的客戶不計其數,從唱片公司到英國國家衛生署(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另外我也曾協助開辦一種新型態的設計顧問公司(This is Real Art),公司的營運靠的是一批設計師,而非領薪水的雇員。過去幾年來,我擔任自由接案的設計師和藝術指導,針對視覺傳播發表過大量著作。這些經驗讓我對平面設計、設計師、客戶--和我自己--有了深切的了解。基於這些經驗,我想寫一本書,紀錄我一路走來的心得。
不消說,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平面設計師有一種自我毀滅的傾向,沉溺在設計的工藝中,再也沒辦法客觀看待自己和我們的作品。我們貿然認定,就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的客戶自然也知道。但要是我們曾經停下來問他們一聲,就會發現,儘管客戶大多會自稱懂得平面設計,卻沒幾個人敢說他們了解設計師的想法和動機。即使一些非常瑣碎的事,例如知道多久才能完成一個設計案、或是平面設計師的收費是多少,對於茫然的客戶而言,往往是參不透的祕密。
我們這些執業的平面設計師遇到的問題,關鍵大多在於欠缺了解。因此把客戶變成了對手,而非合作者;所以設計師才會說出「必須教育客戶什麼叫作設計」或是「我是專業人士,客戶必須尊重我的意見」這種話。這些當然是胡說八道。客戶會跟我們作對,通常是因為我們沒辦法好好解釋清楚我們為他們做了些什麼。像這樣無能自我解說,肇因於一種病毒,叫作「平面設計師」症候群。
「平面設計師」症候群--你從來沒聽過?那你運氣好;或許你剛好是少數沒得過這種病的人。水管工症候群和律師症候群也是相同的病毒造成的;事實上,凡是對自己的工作瞭若指掌,卻忘了如何說明自己的工作,這樣的人都得了這種病。
就以熟練的水管工為例。我們許多人都聽過水管工做出長篇大論的技術性說明,解釋衛生設備的重要零件為什麼突然故障:然而有多少人聽懂他說了什麼?因為我們對壞掉的淋浴閥或地板下的管線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任由水管工說下去,而我們只能緊張地乾等,盼望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害怕收到一張大額帳單)。
平面設計師症候群的意思是,我們經常用水管工對付我們的方式來對待客戶,只不過我們說的不是閥子和管線,而是商標和網站。平面設計師徵候群的形成,是因為過分專注於設計技巧,以至於在展示說明新作品時,忽略了要向客戶妥善解說。我們像一隻急於討好主人的小狗,只管把磨牙的骨頭一吐,說「看我有多聰明。」
如果客戶對我們所做的一切毫不質疑,這也無所謂:從來沒有客戶在接受作品時,不會對設計師問東問西。而且因為平面設計不是修水管--平面設計看得見,管線卻未必看得見--客戶覺得有權力伸手一指說,「那個我不喜歡;改掉。」
因此,假使要成為成功、有效和負責任的平面設計師,我們當然要學會如何向顧客說明我們的設計,以及設計的手法。說起來簡單,的確,只不過一點也不簡單。我們的工作有很多是發自直覺,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我們會深刻思考自己的工作,把心靈和靈魂投入其中,卻忘了基本元素,例如以非設計師能理解的方式來展示說明作品。換言之,我們覺得很多事都是天經地義的。本書的主題就是這些一向被當做天經地義的事情。
本書所包含的條目,是我在演說時照例會提出的話題;其中包括幾個我喜歡的主題(Ellipses 〔刪節號〕,105頁),或是一、兩個可能引人側目的主題(否決〔Rejection〕,265頁)。除了在環保議題上的些許指引,你找不到任何關於倫理問題的指示。倒不是說我不相信設計師必須遵守專業倫理: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我一向堅信行為必須講究倫理。但我有什麼資格教別人該如何行止?書中提出了這個議題(設計的倫理學 〔Echics in design〕,109頁),然而我認為,那些相信自己是對的、非得對別人的生活方式指指點點不可的人,才是世上最大的問題製造者。這是基本教義,而且我對這種觀念不以為然。我唯一確信的是,人生沒有什麼是說得準的:我唯一推薦的行為準則,是我們自己學會、而且能讓我們與他人和平相處的準則:
那麼,如果這不是一本教導行為的書,那又是什麼?這本書是給關懷平面設計未來發展的平面設計師看的;是給渴望兼顧效率和表現性的設計師看的,是給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設計師看的。現在,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會認同那些企圖心。然而要成為那樣的設計師,卻是越發困難。平面設計越來越受制於焦點團體和膽怯的行銷部門。緊張兮兮的客戶要求把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噴上一層迷霧,看上去跟其他的產品與服務差不多。平面設計越來越缺乏個人特色,越來越公式化。
我當上平面設計師,是因為我嚮往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標誌(mark)、影像(image)、圖文編排(graphic concoction)。這種想法不同於心懷自私的欲望,硬要做出自己喜歡的平面設計--史提芬.海勒(Steven Heller)所謂的「我也是設計」(Me too design)。相反地,我身上一直保有每一個平面設計師都不可或缺的遺傳因子:渴望取悅客戶的因子。我想讓客戶滿意,但我想為自己交給客戶的作品承擔負責。換句話說,我相信平面設計師為了客戶而服務,但我也相信要以我認為最好的方式來達成使命。這似乎是一個百分之百合理而永遠說得通的立場。不表示別人不能指正我的錯誤,或是我做不出低於標準的作品。不過這種說法代表的是,最好的平面設計永遠是因為強烈的個人信念而顯得與眾不同。如果你讓一個委員會來設計一棟房子,只會蓋出一棟沒有人想住的房子。
儘管是為了想做出屬於自己的視覺論述,才嚮往平面設計,我其實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鼓起勇氣投入這一行。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是個專業得要死的傢伙--滿腦子只想著討好客戶,渾然不知設計師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不過到了1990年代後半期,我當時的工作室(Intro)經歷了一段成長期。自從開業以來,頭一次嚐到不需要跑業務,就定期有新客戶上門的滋味。有些客戶甚至用不著我們像平常那樣說些自吹自擂、噓寒問暖的廢話,就給我們生意做。這表示我們已經做出口碑,上門的客戶知道我們是設計高手。這一點讓我徹底改變。我用不著擔心再也接不到下一件工作。我的信心日增,從一個讓人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設計師,變成一個有觀點、有一套創意和專業哲學的設計師。
這也讓我重新評估我個人在工作環境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我們這個工作室集體的所作所為。我發現了什麼呢?這個嘛,你得先讀完這本書再自己決定。不過這番改變讓我發覺--如筆者在前文所言--我們設計師把許多事都當作天經地義。我也學到了平面設計主要是一連串的矛盾。如果我們認為某一件事是「x」,幾乎可以確定它一定是「y」。我們以為的真理往往是繆誤。下面這個例子可以說明我的意思:平面設計師總喜歡自稱為解決問題的人(problem solver)。沒錯,平面設計師的工作之一是解決問題(做人也一樣),不過平面設計案的簡報(brief)多半不是「問題」。其實正好相反;這些簡報是一個個的機會,甚至是跳板,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新鮮玩意兒。如果我們硬要把簡報一律視為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的回應就僅限於必須提供理性、可量化的解決方案,然而事實上,我們應該讓不受拘束的創造力盡情發出叛逆的怒吼。舉個例子:第一代的MP3播放器,活像是更適合製作軍事設施的工程師,在科學怪人的實驗室設計出來的。等到iPod推出上市,早期的MP3播放器顯得既粗糙又沒效率。iPod可不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契機,等待任何一個願意打破窠臼的人來掌握(Problem solving〔解決問題〕,254頁)。
因此,本書談的是平面設計的某些矛盾之處。當然,第一個矛盾就是任何自詡為專家的人,大多時候幾乎一定會出錯。不過就像我剛才說的,我不會指點任何人該怎麼做。我相信啟發式的學習原理,針對平面設計上幾個比較不常被討論的層面,提出我個人的見解,我希望能藉此鼓勵設計師質疑和質問他們設計工作上的每一個層面。這才是最純粹的平面設計--對一個題材做全面性的質問,從而把發現結果以平面設計的方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