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藝術工蜂:Viki LuLu遇見未來

藝術工蜂:Viki LuLu遇見未來

Viki LuLu Meets the Future: A Memoir and Manifesto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華人藝術圈第一位女性策展人的藝術人生與藝術觀點

  將「策展人」由Curator一詞定譯的陸蓉之,不但以華人圈第一位女性策展人的身分為大家所知,許多近代華人藝術圈的相關重大事件,更是在其穿針引線下於焉促成,若要說工作是一項比賽,那麼也僅有極少數人可以與之匹敵,「藝術工蜂」這樣的一個稱號,正足以標記陸蓉之數十年來的生涯。

  在轉往藝術傳播與演藝、告別「策展人」身分之時,大藝出版與合作陸蓉之,出版《藝術工蜂│Viki LuLu遇見未來》一書,並將以多國多語言版本陸續發行。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藝術工蜂〉描述了陸蓉之不可思議的藝術人生。從早年在台灣起步,前往比利時深造,1970年代在洛杉磯開設畫廊、策展經歷,一直到2011年在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推出的《未來通行證》作為策展生涯的終站,一個個階段經歷的每個事件,不僅是陸蓉之個人藝術職涯的回顧,更是為台灣近代藝術圈側寫了一部切片史。

  藝術評論的撰寫,也是陸蓉之長期深耕的領域,第二部分〈Viki Lulu遇見未來〉是陸蓉之多年來對於亞洲藝術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理論觀點文集,本部收入許多根基過去、放眼未來的精彩論述。譬如,她解釋著「動漫美學」(Animamix)這個她所自創的英文字,用以討論數位化年代動畫與漫畫對全球流行文化的影響,動漫美學之於21世紀,就像抽象美學對20世紀的影響。

  前半部的憶寫,後半部的宣言,合訂為令人難忘的專著,是華人當代藝術世界第一位策展人、藝評家一生的寫照,更是所有關注藝術的讀者們不可錯過的重要出版大事。

作者簡介

陸蓉之 Victoria Lu

  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碩士。

  台灣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研究所教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客座教授、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藝術家雜誌社特約編撰。

  著有《後現代的藝術現象》、《當代美術透視》、《臺灣地區當代藝術本土風格語彙的衍變》、《Encountering the Others》、《The Rising New Moon》、《愛的禮物》、《臺灣90’s新觀念族群》、《公共藝術的方位》、《和想像一起跳舞》、《獵艷》、《女/藝/論》、《複數元的視野》、《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破」後現代的藝術》、《Vernacular Visionaries》、《詮釋現代》、《Encounters with Modernism》、《超連結 Hyper-link》、《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入境:中國新美學》、《松浦浩之》、《源》、《夢蝶:第二屆文獻展》、《漫天動海》等。編有《典藏100中國當代藝術家》。

  經歷:
  1979-1981 & 1982-1983 美國加州階一畫廊╱替代空間(Stage One Gallery)總監
  1981-1986 美國飛速電訊公司(VICTEL)董事長
  1987-1994 美國加州國際藝術基金會(California International Art Foundation)亞洲地區策展人
  1988-1990 美國洛杉磯文化局市立畫廊管理委員會(L.A. Municipal Gallery)委員
  1988-1990 美國洛杉磯藝術核心畫廊管理委員會(L.A. Artcore Gallery)
  1990-1991 台灣中山大學兼任講師
  1991-1992 台灣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兼任講師
  1992-1993 台灣東海大學兼任講師
  1994-1996 台灣朝陽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2001-2002 台灣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2001-2004 臺北當代藝術館基金會董事
  2004-2005 台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國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客座教授、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
  2005-2010 中國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
  2007 中國上海電子藝術節創意總監
  2007-2008 中國北京月亮河當代藝術館館長

 

目錄

PART1  藝術工蜂 Art for BEEple Sake
01藝術工蜂
02上海人的維多利亞女兒
03良心世家
04永遠光明的願望
05緣起臺北故宮
06西行紀事
07我與洛杉磯的藝術情緣
08吾愛吾兒
09我那過去式與進行式的丈夫們
10回家的路.品味人生

PART2  Viki Lulu遇見未來 Viki Lulu Meets the Future
01Viki Lulu遇見未來
02未來通行證──從亞洲到全球
03雲端──是神話還是現實?
04陰性美學的預言
05新朝代──從亞洲回應
06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

 

  如果要以一句話來說明我此前一甲子的人生,那就是「從早到晚每一天都非常努力地工作」,那種勤勞的程度大概很少人能跟我比賽,因為,我的興趣很多、身體很好、意志力很堅強,最重要的是「我熱愛工作」。於是,我開玩笑地說:我是一隻非常認命的工蜂,因為工蜂的生存意義就是為了工作。

  藝術,是我的命運,我沒有能力選擇它,是它看中了我。所以,從我有記憶以來,它就是我揮之不去的念想,只要我活著、呼吸著,它就緊緊如影隨形跟著我。這是為什麼我沒有辦法把「藝術」當作一種職業的原因,也正因如此,我對之有一種「視藝術如命」的尊榮感,賦予它不可摧殘、不可詆毀的一種神聖使命感。我不會在意別人對藝術的觀點,因為,藝術是我命,我活我的命;別人的命,我就是不想管。這種理直氣壯,不是傲慢,是認命,是知足,是別人也可以不必在意我的理由。

  然而,藝術對我而言也是柴米油鹽一般的尋常人間事,我需要它繼續活下去。所以,我不想誇張地以為藝術有什麼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本事。我的藝術人生是工蜂辛勞一生的犧牲奉獻;更重要的是,我不是女王蜂,沒有想要「獲得」比「付出」多。

  工蜂加藝術,這兩種素質的我相加、相乘在一起,構成了不可思議的生命歷程。一本書真的說不明白我是如何經歷這樣複雜的人生,好像我一個人活了好幾個人的生命,不論求學、工作、愛情、婚姻或家庭,從任何一個角度,都比別人多活了許多無法言喻的辛苦內容。既然要回首觀看來時路,由於路徑真是令人眼花撩亂,勉強為難自己將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算是具有雙封面性質的一本書,一邊是《藝術工蜂》,回憶我的成長、成人到慢慢變老,是我自己感悟的冷暖歲月;另一邊《Viki Lulu遇見未來》,則是我的藝術文章選輯。

  寫了將近一輩子文章實在數不清了,反而沒有幾篇是自己想留在記憶裡的。反躬自省,心裡很慌,好像自己白忙了一場。

  這六十年,我去過很多地方、認識很多人,其中有天使,也有魔鬼,接觸很多非常不一樣的事物,驚心動魄的經驗遠多於平淡如水。變化多端的境遇,想起來都會覺得腦袋變得很沉重,塞到爆的記憶,無論如何一本書是承載不了的;大概可以改寫成連續劇的劇本吧,才不愧對酸甜苦辣、戲劇化的一天又一天。

  這本書應該是我最誠實的寫照,雜亂無章的一生有許多要感謝的恩人,有很多還未實現的夢想,有澎湃於心的炙熱情感,都是四個孫輩的老奶奶了,卻覺得未來還很遙遠,許多遠景還在遠方等待著我,感覺自己尚未出道,還要努力再努力。

  我的0歲到10歲,像海綿一樣吸收著四周的空氣、水分和營養。10歲到20歲,種子從大地冒出了苗芽,意識到生為女子的身姿,顧盼之間,忐忑多、得意少。20歲到30歲,赴歐留美,浪跡天涯,在異鄉尋夢、創業、結婚、生子。30歲到40歲,全力衝刺事業,經商、旅遊,馬不停蹄,像陀螺一般反覆旋轉。40歲到50歲,回歸藝術的本我,回歸孕育我的寶島故鄉,像唱納卡西走江湖的藝人,不停歇,也不能停歇。50歲到60歲,追到我從小仰慕的男人,從臺灣到中國大陸的尋根之旅,從母親升格為祖母。在我60歲那年,旅居美國30餘年的父母決定回臺灣養老,在91歲的老父、81歲的老母面前,我又回到童年,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空氣裡濃濃的愛與親情。

  年幼時期因為藝術的才能,讓我有一個特殊的成長經驗,只要我願意畫畫,就會得到讚美、得到獎勵,就像家裡養的小狗,做了可愛的動作就有狗餅乾可吃。而且,我得到的獎賞,通常是跟著外公或爸爸出去大快朵頤一番。所以,我對於藝術的美好感覺與對童年的記憶裡,也包含了味覺和嗅覺的部分。我常在想,任何小孩只要畫畫就被那麼寵愛與鼓勵長大,大概都可以當畫家吧!

  原本我也一直相信自己會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一直到32歲那年,我剛結束開在加州Alhambra的畫廊,賠掉了三年的積蓄,正忙著在洛杉磯經營房地產。有一天我問自己,為什麼要做生意?我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呢?呆呆地坐在辦公桌前的我,聽到耳朵裡有一個聲音告訴我:

  回到藝術,回去做策展的工作!這個世界有無數像妳這樣不夠精明的生意人,一輩子也做不成偉大的事業;歷史上,有無數被遺忘,甚至從來沒被發掘、沒被看到的女性藝術家,空有一身的才華,遺憾以終;開畫廊,培養了妳成為當代少有的華人女性策展人,回去做展覽吧!不要再讓有才華的女性藝術家活在沉默中。

  之後,我決心放棄成為藝術家的念頭,努力寫藝術評介的文章,努力爭取做展覽。由於我做展覽的目的不是為了狹隘的學術理由,不為了展現個人的眼界或展示權力,我真的始終如一想要發掘有才華的藝術家,為他們──特別是女性藝術家──服務。是以,只要有機會策劃展覽,一個可以容納5個人做展覽的空間,我會邀請10個人;可以容納20個人的展覽空間,我會盡力擠進60個人;如果有人給我一個做100個人展覽的機會,我非常有可能做成500個人的龐大陣容。

  我知道藝壇會有人因此而詬病我,認為我不夠嚴謹、不知揀擇,其實他們不懂我的心,我只是單純地用了一雙孩子般天真好奇的眼睛,不斷為大家去發現、去發掘,不想遺漏任何一個有機會可以展示的藝術家;再多,也還是不夠啊!

  我起步的那個時代,想做一位女性藝術家仍然很不容易,華人的藝術世界裡,根本還沒有策展人的概念。想要當一名女性獨立策展人,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沒有先賢作為我的榜樣,現在回頭想想其實是一件好事,那樣的我只要跟著心意走就可以了。很得意「我,即是原型」,我只做自己。

  從我做的第一個展覽開始算,三十一年過去了,耳朵裡昔日所聽到的聲音終於不再響起。我認為「策展人」這個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一個新的雲端時代,會有不同的角色可以幫助更多的藝術家。離開策展人這一行,是因為我想要更有效率、為更多愛好藝術的人群服務,而不只是藝術圈而已。

  我從策展生涯退休,留下最大的遺憾,是我一直想在中國策劃一個大型的草間彌生作品展,但最終都沒做成。每次看到她的個展,好多想像泉湧而出,她是我心目中的女巨人,我永遠的偶像。我的另外一位偶像,是我認為中國藝術史上的女巨人,在臺灣生活、創作的袁旃。我真的好愛她們。

  還有一些心裡的不捨,計畫要在藝術館做李安的展覽,至今也還未實現,因為實在想不出如何做一個展出李安電影的展覽,一個不可以用道具或相片的視覺展。曾經想過在藝術館的大廳搭建一間影院,當作是裝置的作品, 24個小時不間斷連續播放李安導演的影片;可是經費太高了,終是空想而已。

  我喜歡做跨界的展覽,夢想著把Lady Gaga邀請去中國的藝術館作展覽,可以把「藝術就是做自己」的種子,播撒在每一顆年輕的心裡……,如今當然也是空想。

  《藝術工蜂》的封面是一個跨領域的合作,當今中國最受矚目的影像藝術家陳漫的攝影,北京化妝師溫麗的妝容設計,臺灣創意品牌Wow Bravo & Funky Rap的服裝設計,以及林守襄的版面設計,共同反映一個為眾人服務的藝術時代已然到來。

  昨天晚上,我在台北的國家音樂廳看到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的演出,謝幕時,我的手鼓掌直到疼痛,我的心到現在還在顫抖,她是我在西方的記憶。我跟隨著兩廳院的黃碧端總監到休息室見到蘿瑞.安德森本人,還有雲門舞集的林懷民也在那裡,那種見到偶像的感動和滿足,我雀躍得像是16歲的小女孩。

  我很慶幸自己從來沒有失去過那一顆單純的、善良的、狂熱的、會去愛上一個心儀的人那樣純粹的心。

  藝術的世界就像任何其他的領域一樣,勢利善變,不會為擁有少女般純情的一位老太太而停止運轉。

  不過沒有關係,我真的不要長大,我努力工作,我努力學習,我要很慢、很慢地慢慢長大,在來不及變老的時候停止呼吸;那一刻,藝術的念想終於停歇。

  以此書獻給所有的女性藝術家,我愛妳們。

陸蓉之  2012年3月4日  於碧潭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781740
  • 叢書系列:藝 人物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3 x 17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與洛杉磯的藝術情緣

1973年的除夕,我首度到訪洛杉磯,為的是看元旦在Pasadena舉辦的玫瑰花車大遊行(Rose Parade),從1890年以來便是洛杉磯地區的盛事。那時我在洛杉磯舉目無親,就跟著一些臺灣留學生去參加了他們辦的年終聚餐。大家輪流自我介紹,我介紹自己是Victoria Lu,祖籍江蘇南匯,而當場有一位從臺灣來經商的年輕人,介紹他自己是Victor Chiang,也是江蘇南匯人。我本以為他是故意開玩笑,後來才知道真的是「Victor遇到Victoria」那麼巧合,而且還是小同鄉。他的父親在Pasadena開的貿易公司,正好在玫瑰花車遊行經過的大街上,所以,我受邀到他們公司通宵等待遊行展開,不必擠在人群中露宿街頭。沒想到那年的玫瑰花車牽引了我人生的第一段姻緣。Victor Chiang在1974那年春天,成了我的第一任丈夫,之後的二十餘年,我因為這段姻緣也就定居在洛杉磯地區。

1970年代的洛杉磯,藝術氛圍並不濃厚,藝術市場也很侷限。因為好萊塢就在洛杉磯,因此當地的文化和流行娛樂界關係比較密切,直到今天也還是如此。奢華的富貴人生就像電視、電影裡那樣,比佛利山莊(Beverly Hills)與海邊的豪華宅邸,富人們擁有的私人飛機、遊艇,都是上流社會所熱衷的消費實力展現。當時,即使是很有錢的當地富豪,也還是喜愛私人飛機和遊艇更勝過當代藝術的收藏,或者即使收藏,品味也偏向俗麗或保守。正因為藝術市場不夠壯大,反而使得「反商業」的觀念藝術,在洛杉磯的發展遇到的阻力比較小。

1970年代中期,我進入了加州州立和城市大學系統裡的藝術系修習繪畫,先後一共念了十多家學校,修了幾百個學分。那時校園裡很少人在畫畫,很多教室甚至把畫架都從教室中撤出,放到倉庫去。有些課堂上即使有學生心中想要畫畫,也只能躲在家裡偷偷畫,因為在同學與老師面前必須以觀念主義作為創作核心,否則就顯得自己很落伍、很丟臉。由於學校的評分主要看學生是否能夠提出論述,那些年練就了我雄辯的能力,除了口頭的辯證,我也開始為臺灣的藝術家雜誌供稿,趁著到處參訪順便寫分析評論,磨練自己的論述能力還能賺到稿費,何樂而不為。我那時寫得還真的很起勁,無心之間成為了華人當代藝術界的第一位女性藝術評論文字工作者。

在我就學的1970年代,加州藝術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的教授約翰‧巴爾特沙希(John Baldessari)儼然成為觀念藝術的教主,受到許多年輕藝術家的追隨,密西根出生的著名當代藝術家邁克‧凱利(Mike Kelley)即是遠道而來師從巴爾特沙希者,最後決定留在洛杉磯發展。巴爾特沙希的系統,可謂師門壯大,除了邁克‧凱利,還有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詹姆士‧威靈(James Welling)、傑克‧葛登斯坦(Jack Goldstein)、大衛‧沙勒(David Salle)、芭芭拉‧布隆(Barbara Bloom)、特洛依‧布朗塔克(Troy Brauntuch)和麥特‧慕利坎(Matt Mullican)等等,日後都在藝術圈內都獲得相當可觀的成就。

其中一位在南加州崛起的觀念╱行為藝術家克里斯‧博登(Chris Burden),他在1971年的成名作《射擊》,是一聲槍響名揚四海,左臂上被射中的位置,離心臟只有幾寸的距離,而當時竟然連救護箱都沒準備,真是太瘋狂了。博登在1974年模擬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用大鋼釘穿透掌心,將自己釘在一部金龜車上,稱之為《穿刺╱固定》(Trans-Fixed),他的大膽行徑使自己成為洛杉磯地區最著名的行為藝術家。我當年在洛杉磯從事表演藝術的行為作品,與博登差不多同一時期,我曾經躺在地上裝死、跑步跑到累得爬不起來等等,終究因為不夠聳動瘋狂,除了在場的區區幾位見證者以外,一切早已隨風逝去。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典藏藝術社方展:抗爭之力,單書85折、雙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