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一般讀者只要一看本書的主書名「喔!原來如此。」及副書名中的「漫談……」兩字,即可察覺,本書並非一本嚴謹、學術性的閩南語著作。事實正是如此!
筆者雖曾接受過學院派的嚴格洗禮,並著有十多本有關教育的專業書籍(主要是課程理論、師資教育、教育改革等)。但是,像此次這般撈過界,撰寫一本非自己專長的閩南語書籍,卻是平生第一遭!
大約在二、三十年前,筆者開始對閩南語產生興趣,並注意到日語與閩南語間的某種親密關係。後來又逐漸發現,閩南語與韓語及越語之間,也存在著某些關聯。
在這一段漫長的觀察與思考歲月中,筆者常有些出乎意料之外的新發現,因而對閩南語愈來愈著迷。至於比較有系統,且廣泛地閱讀閩南語的相關著作,卻是近兩、三年的事。
在研讀國內各大圖書館,包括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淡江大學等校的圖書館,所收藏的有關閩南語的專書中,對於那些奉獻其畢生心力,為保存閩南語語言與文化,而孜孜矻矻的前輩,產生無限欽仰之情。
遺憾的是,閩南語雖有閩南語學者和研究人員的努力耕耘與推廣,但迄今為止,「閩南語學」無論是在學術界或書市,仍處於被邊緣化或被冷落的學術孤兒窘境。這可以從圖書館中的每一本閩南語專書,最後一頁的借閱紀錄,以及書店裡閩南語書籍的專櫃前,稀稀落落的讀者,窺得一些端倪。
由於上述原因,再加上以下三項動機,終於促使筆者撰寫本書:
一、協助讀者從唐、宋古詩詞、閩南諺語及台語歌詞中領略、欣賞台灣閩南語之美。
二、從跨語言的比較觀點,指出閩南語的學習,非但無礙,反而可促進學習者加速國際化,增加其日後適應變遷的能力,或甚至是求職的競爭力。
三、從各個層面,向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人)與非閩南語的族群,說明閩南語絕非老古董,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實用性的珍寶,從而使其願意接觸、學習並珍惜。
在閱讀本書時,讀者可將筆者對閩南語的一些見解,當成是一家台菜小館所提供的一些開胃菜。倘若原本對台式料理敬謝不敏或有偏見的顧客,能因試吃筆者所調製的台式開胃菜,而開始對台菜產生好感,甚至品嚐出一些味道,那就達成筆者撰寫本書的目標。
至於那些想進一步品嚐更美味、更珍貴的台式料理者,建議你們光顧更高檔的台式餐館-閩南語專書,盡情享受。
在撰寫本書之過程中,筆者曾拜讀了閩南語學界的諸先進,如吳守禮、董忠司、吳昭新、村上嘉英、洪惟仁、洪惟乾、許極燉、陳冠學、鄭良偉等人之相關著作。若非從他們的著作中吸收不少養分,本書絕對獨木難支。
尤其是今年(2011年)9月下旬的廈門大學之行,經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楊廣雲先生的介紹,得以拜訪廈門大學的退休教授周長楫-當今中國閩南語研究與教學的權威,並在當面請領教益下,獲其肯定,實乃大大提高筆者野人獻曝的信心與意願。
本書之所以能順利付梓,實要感謝下列諸位先生女士之鼎力協助:
首先,筆者要對曾長期任教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並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兼閩南語小組召集人的國內閩南語學界權威學者-董忠司博士肯費神代為審閱並提出不少建言,使得本書之謬誤減低到最少一事,表示由衷的感謝。尤其對於董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更是感佩不已。
其次,要對目前在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任職,並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林佳怡小姐,就文中涉及「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符號」部分,逐一詳加訂正,表示萬分的謝意。
第三,筆者在撰寫過程中,再度請出與筆者默契十足的名自由作家魏柔宜小姐,提供編修方面的專業協助;而在編輯出版方面,高等教育出版公司的工作同仁,給予筆者充分的協助與配合,在此一併致上謝忱。
最後,要感謝埔里同鄉的名書法家黃勁挺先生為書名題字,使本書顯得更為個性化。
黃炳煌 誌於
淡海寓所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