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看見」的方法論 李仁芳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創新管理教授
創意思考是有關於注視其他人已在看,或已經看了好多年的東西,並在其中發現新意。
大部分的創新線索就在我們眼前。關鍵在於:如何學會以革命性的全新眼光看待平凡。
詹恩在「觀察的力量」這本書中,以人類學參與式觀察的民族誌研究方法,開創了能驅動全新體驗、打造明日創新洞見的考掘/發現方法。
覺察力經常就是創造力的根本前提。我們很難想像官能感覺遲鈍,「Look Everything But See Nothing」的人會有強的創造力。
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And I Touch, I Understand.
能動員多重官能知覺,敏銳掌握周遭環境訊息,並深刻解讀其脈絡意義,感知一般人所難覺察細微差異(nuance)的人,是掌握了創意流程的開端。
「
觀察的力量」對一般「視而不見,思而不行」症候群(如下列)特具療效:
‧ 缺乏辨識、掌握「看不見的脈絡關聯」的眼光,抓不住創新的機緣(Serendipity)。
‧ 長於分析,弱於在行動中沈思、修正再前進的衝創意志。把分析當作經營管理(Management By Analysis, MBA)的分析麻痺症候群。
‧ 會理性思考推理,卻拙於在行動實踐中驗證「場所的知能」,一種實存的,鑲嵌於特定時空條件下,經由經驗實證的「脈絡化的知識」。
詹恩強調:創新領導者的一個共通,慧法門,就是在場所的脈絡中深入觀察,並在行動中深思(contemplation in action)。換言之,就是在現場的行動中關注、沉思、深入現狀(actuality)的世界後,以所激發出的感受,形成假設。
他們總是能夠看見(To Visualize)一般人「看不見的脈絡關聯」,能夠發掘出隱晦在「乍見之下不相聯繫的事物間」「看不見的脈絡網」,然後像拼圖那樣,將每一片小拼片連結,建立事件的新概念化關聯。
詹恩在本書中,對觀察的法門,剴切而深入地提點,對工作上切需創新的人士著具貢獻。
推薦序2
洞察巨量平凡消費者決策行為的設計思考力 簡禎富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講座教授 「IC產業同盟」暨「清華─台積電製造卓越中心」主持人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概念與使用者中心設計(User centered design)的方法在新產品開發、服務設計乃至於創新商業模式的應用日益受到重視,然而消費者生活多樣且價值觀不同,新產品開發和研究人員往往難以設身處地來體驗使用者的痛點、差距與潛在的需求,甚至洞察未來五年、十年後的消費者會如何去使用某種產品和服務,因此不易萃取使用者內心真實的聲音和偏好,以預知未來的消費者需要什麼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客戶的未來需求和創造新的商機。
本書作者詹恩.奇普切斯(Jan Chipchase)以非洲、印度、中國、巴西等地區巨量的平凡人類為樣本,分享他洞悉顧客未獲滿足的需求的方法,利用設計研究的八項原則:
(1)優化表面積;
(2)你的在地團隊有多好,你就有多好;
(3)凡事源自你待的地方;
(4)採用多層次召募策略;
(5)參與者優先;
(6)讓資料呼吸;
(7)通則不適用;
(8)留時間舒壓等工具,以協助了解驅使消費者做出選擇和決策的原因,以及企業如何能夠觀察並運用隱藏在日常生活習慣的資訊,挖掘創新的洞見,以創造未來的需求和商機。本書藉由探討數種社會概念,以及促進或阻礙概念的技術來理解人類行為等新方法,利用有限資源的創意中獲得靈感,由新發現的洞見評估商業模型、創新產品和設計服務,以提升客戶滿意度和企業競爭力。
設計思考和設計研究的概念其實也已經導入國內。儘管設計思考和決策都像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藝術,然而設計思考、使用者經驗和消費者決策行為的洞察都不能只靠經驗直覺,需要有策略的思考、回到人類本質的關照和系統化的架構來整合相關步驟,特別是獲取不同類型代表人物(Persona)的同理心(Empathy)及探討其決策行為和使用習慣等經驗過程,我與清華決策分析研究室團隊過去這幾年持續協助國內某3C電腦大廠合作,發展設計思考為基礎的顧客體驗實驗設計架構和分析使用者經驗的步驟,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下分析筆記型電腦、平版、穿戴設備的使用情境和使用者經驗,以觀察、訪談並萃取消費者偏好和對新產品設計的需求,深入了解使用者對產品的同理心、重視的產品關鍵因素及探討使用者背景歸納出重要的使用者特性,以協助廠商在新產品上市時間壓力下,降低實驗設計和取樣的偏差,有效萃取各種代表性人物的使用者經驗,做為創新產品及服務的參考,提升決策品質。
推薦序3
創新,來自於一段深度的思考辯證 楊振甫 《打開服務設計的秘密》 作者、5% Design Action 社會創新設計平台發起人
現階段的全球競爭下,「創新」一詞已是企業存續的核心要務。著名學者羅伯托.維甘提(Roberto Verganti)提出三股趨動創新的力量來源,分別是市場拉力、技術推力、以及設計力創新。其中,市場拉力回應顧客現階段的需求,大多只能幫助企業進行漸進式的改良(Incremental Improvement);但相對地,今天若有一個嶄新的科技發明(如網際網路、觸控式螢幕)、或是從設計的角度重新定義在我們身邊的事物(如便利商店過去強調快速結帳,現階段則主打提供一整天的服務與相關商品),則有機會推出突破性創新(Radical Innovation)的產品或服務。但不管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創新,都會在過程中需一再地反思顧客的行為模式,以及行為背後的思考脈絡與決策基礎。
這幾年從事設計的過程中,對於作者在本書許多章節所提及,如何從看似普通的行為脈絡中發現潛在的訊息脈絡,並且抽離出有價值的訊息十分有感。
然而,我想許多讀者可能出現的挑戰會在於:為什麼都看到同樣的景象、接觸或觀察同一位使用者,但為何嗅不出其中的奧妙或特殊之處?我想,就如同作者在書中建議,每一個人應該都需要從生活中的小事件、小細節著手,試著學習保留一段時間想看看在很多要、或不要背後的原因,喜歡或討厭背後可能的理由為何,一段深度的思考辯證常會給你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就像是在每天生活中,我會特別留意身邊的人的穿著、行為與對話,有機會時,更會拿起手機記錄下我特別覺得很有趣的畫面,這樣的生活一直是很輕鬆且開心的。特別的是,在真正需要回到思索創新的可能方向時,平常看似一般的觀察與思考的基本功就馬上會派上用場,協助串連需求與可能問題的諸多脈絡。因此,如果你(妳)希望開始就生活中尋找創新的機會點,甚至是歷練自己對於周邊事務觀察與思變的敏銳度,《觀察的力量:從烏干達到中國,如何為明天的客戶創造非凡的產品》所提出的諸多實務案例與觀點,絕對是認識與進行設計研究的必讀好書,在此與您分享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