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日本作為世界東方新崛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在列強爭奪瓜分中國的鬥爭中企圖獨佔中國利益,排斥英美等國在華勢力。20年代,田中義一內閣提出了新的「大陸政策」。這一政策的主旨,不僅要獨佔在華利益,把滿蒙從中國本土分離出去,而且要併吞整個中國,消滅中華民族。1931年在中國東北發動的九一八事變,以及其後的華北事變、七七事變和對中國內地的大規模入侵,無不是日本企圖實現這一陰謀的具體步驟。
日本的軍事侵略,嚴重地威脅著中國的生存,陷中華民族於亡國滅種之絕境。挽救民族的危亡,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各民族、各階級、各政黨、各團體以及海外僑胞,都必須以民族大義為重,把維護中華民族的生存放在第一位,團結起來,結成浩浩蕩蕩的反侵略大軍,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大局,也是檢驗社會各界以及每一個中國人,是否忠誠於祖國的惟一標準。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暴行和大片國土的淪喪,除極少數漢奸賣國賊外,全國各階層人民紛紛行動起來,加入了抗日鬥爭的行列。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性的抗日高潮,持續不斷,一浪高過一浪。
青年學生是抗日救亡運動的先鋒。他們不斷集會,示威遊行,發表通電、宣言,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要求南京國民政府奮起抗日。一二九運動,是中國學生運動史上光輝的一頁。平津和上海的學生,分別組成宣傳團,沿平漢、京滬線,深入農村,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七七事變後,武漢的青年救國團,7個月時間發展到2萬人,其中有七八千團員到豫東和第五戰區參加游擊戰。廣西的學生軍,也像鐵流一樣活躍在蘇、皖、豫、鄂戰場。
在全國人民抗日鬥爭中,工人階級站在最前列。九一八事變一爆發,上海35,000名碼頭工人,首先掀起反日大罷工,拒絕為日本船隻裝卸貨物。隨之,上海80萬工人成立抗日救國聯合會。北平、南京、廣州、香港及全國各地的工人,不斷的關車、罷工,或組織同盟罷工、總罷工等,以實際行動參加抗日鬥爭。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長辛店的鐵路工人,將大批鐵軌、枕木運往前線,供士兵構築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