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如何讓馬飛起來:物聯網之父創新與思考的9種態度

如何讓馬飛起來:物聯網之父創新與思考的9種態度

How to Fly a Horse: The Secret History of Creation, Invention, and Discovery

  • 定價:380
  • 優惠價:726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沒有他,就沒有物聯網-打破「創造力」迷思的絕妙之作!

「創新」對他來說是什麼?現在,他把答案寫在這本書裡。
創新是一步步的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再發現、再解決⋯⋯如此反覆,沒有神奇的「啊哈!時刻」,也無法單靠腦力激盪就想不勞而獲。艾希頓要告訴所有人:「創新」,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內容簡介

物聯網之父
|凱文艾希頓Kevin Ashton
 
沒有他,就沒有物聯網。
「創新」對他來說是什麼?
現在,他把答案寫在這本書裡。
 
你不必是天才,創造,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
需要不是發明之母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
──你才是。
 
  打破「創造力」迷思的絕妙之作!
  書評一致推崇,讀者熱烈好評
  「葛拉威爾,這次你輸了!」
  「想激發創意潛能,讀這本書就夠了!」
  讀了這本書,每個人都會變得更聰明。
 
  ▍《財星》(Fortune)2015年度必讀5本書
  ▍權威商業書評網「800-CEO-READ」2015年度最佳商業書
  ▍《電訊報》(The Telegraph)2015年度最佳商業書
  ▍《給予》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推薦書單
 
  為什麼「物聯網」這個偉大的創新,
  竟是來自非科技背景,大學專攻北歐文化研究、還立志成為記者的人?
  「創新」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物聯網之父凱文.艾希頓的創新之路並非一路順遂。 
  他曾經屢戰屢敗,總是處於被開除的危險,
  更無從體會眾多有關創造力的文獻中,那些靈光乍現的魔幻時刻從何而來。
  在他的創造過程中,從沒有那麼回事。
 
  直到艾希頓體悟了奇蹟並不存在,體悟了天才與創新無關之後,才有了今天的「物聯網」。
 
  艾希頓要告訴所有人:「創新」,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創新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才能,每個人都能擁有。
  創新沒有捷徑,沒有突如而來的神奇時刻。
  創新絕非來自天才的靈光乍現,只來自平凡人如你我的實作與積累。
 
  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社會的「隱性課程」——服從比創新更受歡迎。於是,我們習慣趨同,顧慮提出異議,並將對創新的嚮往轉化成種種迷思:需要靈感、天分,相信有某種訣竅;以及對成功的不當認識:只看到結果,而忽略創造者在過程中遭遇的挫折與堅持的勇氣。
 
  在《如何讓馬飛起來》這本書中,艾希頓將帶領我們踏上藝術、科學、商業與發明各領域的創新之旅。我們將看到,創新是一步步的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再發現、再解決⋯⋯如此反覆,沒有神奇的「啊哈!時刻」,也無法單靠腦力激盪就想不勞而獲。我們可以學習的,是像導演伍迪.艾倫,把熱情當成創新的唯一動力;像《南方四賤客》的創作者派克與史東,保持不輕易妥協的孩子氣;像二戰時期設計出第一架噴射戰鬥機的「臭鼬工廠」,建立一個真正歡迎創新、接納不同意見的團隊。
 
  我們或許不會寫交響樂或發明科學原理,但每個人身上都有「創新」的才能;而天賦,不應該浪費。

各界好評
 
  方素惠 《EMBA雜誌》總編輯
  紀大偉 作家、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郭耀煌 成大資工系特聘教授
  黃俊堯 台大工管系暨商研所教授
  翟本喬 和沛科技創辦人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謝榮雅 奇想創造董事長
  顏擇雅 雅言出版社發行人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艾希頓直接挑戰關於創造的陳腔濫調。天才是九十九分的努力,而那一分的天分,就在你我身上。──《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與史蒂芬.李維特(Stephen Levitt)的粉絲會喜歡艾希頓的混合式非文學寫作風格。以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建構出令人信服的文化論述。──《書單》(Booklist)
 
  艾希頓毫不猶疑地揭穿創造迷思的虛幻面。這本發人深省的書舉出許多關於創造的案例,證明每個人都有創造的能力。──《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艾希頓對於創造力與天才的論點,說服力十足。──《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對於已經塞滿各種實用指南的創意一詞,本書提出獨到的觀點,值得一讀。──《BBC焦點》(BBC Focus)
 
  想激發創意潛能,讀這本書就夠了!──《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
 
  創造的本質,是一步一腳印的平凡之舉,多過於一蹴可幾的不凡作為。生動的故事,深入的研究,以及洗鍊的文筆,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給予》(Give and Take)作者
 
  探討團體或個人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創新魔法。──約翰.前田John Maeda,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教授、《簡單的法則》(The Laws of Simplicity)作者
 
  這本書將從此扭轉你對創新的看法──並且使你成為更好、更具創造力的創新者。──保羅.塞佛Paul Saffo,奇點大學未來研究與預測主任
 
  凱文.艾希頓曾經在大企業裡推動大規模創新,一手打造我們對物聯網的認知,不過,這本書可能是他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成就──我所讀過關於創造力最有創意的一本書。──威廉.泰勒William C. Taylor,《快速企業》(Fast Company)共同創辦人
 
  如果你曾好奇該怎麼做才能創新,本書會讓你茅塞頓開,備受啟發!──喬瑟夫.哈里南Joseph T. Hallinan,《我們為什麼老犯錯》(Why We Make Mistakes)作者
 
  艾希頓探索創意的優美大作,揭發許多迷思,也開啓許多扇門,讓包括我在內的讀者們目眩神馳於眾多的可能。還有,葛拉威爾,這回艾希頓略勝一籌。──賴瑞.唐斯Larry Downes,《大爆炸式創新》(Big Bang Disruption)作者
 
  如果你自認是個有好奇心的人,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我真心相信,每個人讀完都會變聰明。──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先問,為什麼?》(Start with Why)作者
 
  如果你曾經深陷構思創意之苦,卻以為有些人是毫不費力的幸運兒,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亞當.奧特Adam Alter,《粉紅色牢房效應》(Drunk Tank Pink)作者
 
  艾希頓從商業、科學與藝術領域,援引許多有趣且具啟發性的故事,證明每個人都可以在工作中加以實踐。──梅森.柯瑞Mason Currey,《創作者的日常生活》(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文.艾希頓
Kevin Ashton
 
  「物聯網」創始人。
 
  1968年出生於英國伯明罕。大學專攻斯堪地那維亞研究,曾經的志願是當記者。1997年,他擔任P&G公司品牌經理,一支廣受好評、卻難以控管庫存的唇膏,讓他決定全心投入商品庫存管理的研究。他先在唇膏裡放進一個微小的無線通訊晶片,並在貨架上放一個接收器,利用網路進行智慧控管。1999年,為了讓P&G經營團隊了解這套系統,他取名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
 
  現在,物聯網是全球科技業最積極投入的領域之一。《新聞週刊》(NewsWeek)科技專欄作家凱文.馬尼(Kevin Maney)給了他「物聯網之父」的稱號。
 
  之後,他與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創立「自動辨識研究中心」(Auto-ID Center,現在的Auto-ID Labs),建立FRID無線射頻技術的全球標準系統。獲得103家企業贊助,在澳洲,中國,英國,日本與瑞士許多大學成立實驗室。這套系統現已廣泛運用在零售、製造、安全控管等領域。
 
  他同時領導三家科技新創公司,也撰寫有關創新與科技的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Atlantic》、《Politico》、《Quartz》等報章雜誌。
 
  《如何讓馬飛起來》是他的第一本著作,精彩的寫作技巧與獨特觀點,一出版就備受矚目,獲得各界推薦。

譯者簡介

陳郁文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紐約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職報社與電視新聞記者、節目製作人、企業公關,偶爾跨足編劇與翻譯。目前嘗試全職為家人與自己工作。譯作有《破解APP世代》、《如何讓馬飛起來》。
 

目錄

推薦序|走到死胡同時,請再自問「還有沒有別的可能?」 /翟本喬
推薦序|鼓掌或巴掌?──忠告文藝青年 /紀大偉
推薦序|打破超級英雄的迷思 /鄭國威
推薦序|一個創新者的肺腑之言 /郭耀煌
 
前言|打破創造的迷思
 
Chapter 1 創造不需要天才,創造其實很平凡
Chapter 2 沒有所謂的創造性思考,思考跟走路沒兩樣
Chapter 3 世界對創新並不總是友善,隨時準備好迎接攻擊
Chapter 4 當永遠的初學者,不要讓成見遮蔽了雙眼
Chapter 5 巨人和天才一樣,都是迷思
Chapter 6 當創新引發連鎖反應鏈
Chapter 7 用熱情當燃料,自由地失敗,經常地失敗
Chapter 8 「證明給我看」是所有創新組織的最高原則
Chapter 9 再見了,天才
 
致謝
附註
 

推薦序
  
走到死胡同時,請再自問「還有沒有別的可能?」 文/翟本喬(和沛科技創辦人)

  
  我們從小到大聽過不少偉大的發明故事,告訴我們許多改變世界的新點子,來自於科學家瞬間的靈光乍現。比方說,牛頓被蘋果打到頭,或是阿基米德跳出浴缸的那一剎那,都被譽為科學史上的關鍵一刻。讀著這些故事長大的我們,對於發明充滿了憧憬,認為我們也有機會,哪天靈光一閃,頓悟了大道理,做出了令人讚嘆的大發明,從此改變世界,青史留名。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到,就會希望有聖人出世,天降英才,領導我們邁向光明的未來。於是我們找尋天才,培養天才,期待救世主降臨。
  
  但是,發明的過程真的是這樣的嗎?
  
  作者在這本書中所要闡明的一個中心理念,就是「發明沒有捷徑」。一個新想法的出現,本身並沒有太高的價值。要把想法變成受人歡迎的產品或服務,進而創造出利益,才算是完成了一項發明。真正重大、影響我們生活的發明,都是很多人累積多年的努力,才能達成它的效果。而在發明創造的漫長路上,一定會面臨很多的挑戰和失敗。如果我們只想到成就的榮耀,而沒有適當的心理準備去面對這些挫折,我們就只能看著別人的成功,把它們當作童話故事來讀。
  
  而在探索「創造力」這個概念的過程中,許多科學家也不止一次發現:有創造性結果的思考過程,和沒有創造性結果的思考過程,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人在生活中累積所接觸的事實,成為自己的參考資料。思考的程序,就是從這些資料的排列組合中,導出新的結果來。所以,一個人的「創造力」,其實是來自於兩個部分:足夠的資料,和好的推導能力。我們只要能放任自己的思維,去探索自己所知事物的所有可能組合,就會有一些有趣的結果出現。現在常用的腦力激盪,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你自己的資料來源不足的時候,設法集結眾人的資料;當一個人的推導能力產出不足的時候,設法集結眾多引擎一起工作。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標準化、齊一式教育之所以扼殺創造力的最大問題了:如果所有的人學到的事實、蒐集到的資料都一樣,而推導的方法過程也都一樣,那麼一百個人合起來,所能創造出來的東西,和一個人有什麼差別?
  
  作者也對腦力激盪這個方法提出了質疑,因為有些研究顯示:把一些有創意的人分開工作,產出的點子,比合在一起進行腦力激盪還多。我覺得這並不抵觸:有創意的人被強迫和別人一起工作的時候,反而為了合作,牽就別人而失去了效率,或是自己的創意被別人的意見「污染」而失去了原創性。但如果是在創作不順利的時候,能聽聽不同的想法,反而可以推導出新的結果。
  
  由書中所舉的一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有創造力、能解決問題的人,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當他們看來走到死胡同的時候,他們會自問:「還有沒有別的可能?」並且找出這些可能性;一個受到僵化教育的人,則會很快放棄,宣稱:「沒有了,課本上只有這些,老師只教過這些。」
  
  但是,並不是找出新想法就成功了。成功的發明家和一般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在產出這些有趣的結果之後,能夠判斷它們是否有價值,對於有價值的想法能夠堅持到實現。同時,在這個「堅持到實現」的路上,發明家們會碰到許多反對的人和意見。鼓吹創新的人會認為這些反對意見都是妨礙進步的阻力,而創新者成功之後,這些反對者就成為世人嘲笑的對象。但是真正成功創新的人,不會把所有的反對意見視為障礙,他們反而將這些挑戰當作自己創意的驗證,謹慎地找出證據來說服別人,最後走上成功之路。(塞麥爾維斯和巴斯德的對比,就是一個最有名的例子。可見本書第三章。)而發明家最大的批評者,往往就是他們自己,他們能夠比別人更早看到問題,在經過反覆淬鍊之後才提出自己的創見。
  
  書中,作者進一步將發明創意累積的過程從個人擴大到社會。他闡述了科學發現史上許多師徒傳承和分工合作,在幾代後或是以幾個國家的力量,解決了重大問題的例子。一個人早上起床到吃完早餐,已經依賴了至少半個世界。所以把重大發明歸功於單一個人或小團體的做法,就顯得膚淺了。
  
  而創造力和獎勵制度之間的關連,更是許多人(尤其是政府官員)的迷思,以為有了好的獎勵,創意就會源源不絕地冒出來。事實上,真正偉大的發明都是來自發明人本身的熱情,而不是別人的獎勵。有許多的例子更活生生地告訴我們,有潛力的創作者在得到外來的獎勵之後,反而喪失了他們的創造力,再也提不出好的作品了。在許多令人驚訝的兒童創意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成人因為社會的其他制約,反而失去了創造力。
  
  最後,作者再次重申本書最重要的理念:人類的前途不能仰賴少數的天才提出拯救世界的偉大發明,而是要靠所有人一同建立起的社會知識中發展出來的創新。
  
  共勉之。
 
推薦序
 
鼓掌或巴掌?──忠告文藝青年 文/紀大偉(作家、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本書主張「人人都有創新的能力」這個理念,反對「只有天才,才可能有靈感創新」這個「常識」。我很同意這本書的立場,並且認為這本書也可以警醒各界文藝青年──我說的文藝青年,不只包括狹義的「文青」,還包括文學閱讀者、各種藝術欣賞者、文學院和藝術學院的學生等等。
  
  請容我說狠話:「文藝創作/文藝論文,必須創新,才有存在價值。」
  
  如果創作或是要寫論文的文藝青年沒有提出創新的做法/想法/主張,那麼何必苦苦創作/寫論文呢?還不如早早去洗洗睡,至少還可以修補耗損過度的腦細胞。
  
  這幾年來,我有幸在大學部課堂、研究所課堂、文學獎評審會議、文藝青年獎助金審查會議、各種口試委員拜讀過無數(廣義)文藝青年的提案、創作、作業、論文。我發現最常見的通病(從青年藝術家提出來的搞怪創作計畫,到研究生的嚴肅論文等等)就是:文藝青年「沒有」或「怯於」提出創新的見解。
  
  「我要提出一個別人沒有做過的創作」、「我要提出一個別人沒有說過的見解」──這種話是我最想聽到的話,可是我很少從文藝青年那邊看到、聽到。
  
  我反而一直聽到、看到這樣的文藝青年說詞:「《聶隱娘》很棒,我要做一個跟它類似的微電影」、「張愛玲對於服裝的見解很棒,我要用她的見解來談文學中的衣物。」
  
  文藝青年們可能並沒有直白啟用「哇好棒棒」這種措辭,但是他們迂迴婉轉的文字終究還是說「大師好棒,所以我跟他一樣就好了。」這種忙著說大師(或經典)好棒的文藝青年,再怎麼樣也沒有提出創新的主張。他們忙著對大師(或經典)鼓掌,卻嚴重忽略了「他們自己也有創新的能力」,更將「他們自己也有創新的『責任』」這個理念拋到九霄雲外。
  
  很多藝術創作者、論文寫作者很用功,很會找資料。他們找出一大堆《聶隱娘》資料、張愛玲資料,「侯孝賢拍片心得」、「美國教授寫給張愛玲的長信」,乖乖展示在他們寫的(創作/論文)投稿中,證明他們很用功。但我要殘忍指出,在Google和Wiki都已經老掉牙的時代,評審(如我)根本不在乎誰很會蒐集大師的資料(我自己去Google就好了啊,我的網速又不會輸給你)。這種蒐集資料的苦工,反而讓年輕人陷入「忙著鼓掌說好棒」的無間道,並且阻礙他們提出創新的點子。我要強調,就算是「『引用』大師拍電影心得」、「『引用』大師與朋友書信集」也都算是鼓掌。引用這些珍貴文件,仍然是一而再、而在三給大師喝采。
  
  但是,大凡大師、經典,就不缺掌聲。藝文青年的苦勞,不能夠兌換成功勞。忙著鼓掌的藝文青年只是把自己定位成鼓掌部隊的成員──搞不好人家還以為你下工之後可以領五百元呢。
  
  我主張,與其給大師、經典鼓掌,不如給大師、經典巴掌。我不是說要打架,而是說,去拍拍大師、經典的臉蛋(不要太重)、肩膀(輕輕拍肩,很難嗎)、腦袋,藉此挑釁、挑戰、調侃、質疑大師、經典。我並不是在說BBS文化中的「推」、「噓」這兩個動作,因為這兩者都太輕微了、太省力了、太容易被「哈哈哈」笑聲打發。就算是沒有「guts」(膽識)的人也可以假借匿名帳號的方便,在BBS猛「噓」大師。然而,我鼓勵給大師、經典巴掌,是因為這種動作需要膽識、信心、勇氣。
  
  我期待看到的巴掌,是這樣的:「《聶隱娘》很棒,但是我覺得還有改善空間。」「某某教授寫給張愛玲的信提供很多資訊,但是我質疑這些信的貢獻。」就是要勇於祭出巴掌,才可能講出別人講不出來的話,才可能創新。當然巴掌並不是打到這裡就夠了,還要利用巴掌傳達情意。
  
  剛才的話,可以接著講下去:「我要拍的微電影,就是要補充《聶隱娘》的疏漏,以小(我的微電影)搏大(侯孝賢的大電影)。」「我認為,寫給張愛玲的信,一方面引導讀者特別留意某一個方面,但也同時在另一方面讓讀者嚴重忽視另一個方面。」
  
  沒有哪個大師、哪個經典是面面俱到、天衣無縫的。勇於挑戰大師、經典,才可能推陳出新,才可能在資訊洪流中伸出腦袋、爭一口氣。
  
  請勇敢戒除鼓掌這個總是傾向鄉愿的習慣。讓手從鼓掌的習慣動作解放,手才能享有創新的自由。  

推薦序

打破超級英雄的迷思 
文/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當我們向大量製造、講求一致化的工業社會道別,「創意」就變成了最珍貴的存在。但創意到底是什麼?創意這個詞時常與「天才」、「靈感」連結在一起,而這又可以連結到「智商」、「天分」,或是「被神祝福的」……等等不可控制但令人渴求之事。可是,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這些一般人到底該怎麼辦?

  許多的成就,在媒體報導上,特別喜歡突出個人,用各種型態的專訪把這些人救世主化、殊異化。不管是創業家、科學家、發明家、還是藝術家。而我們也習慣於把功勞歸於某些個人(這中間又有性別跟社會階級等各種偏頗),投注以英雄化的崇拜。久而久之,這世界彷彿就像是超級英雄電影一樣,成為幾個卓絕人士意志的對弈,而我們一般人當然就只能像是看著直播一樣,嘖嘖稱奇。

  本書的作者凱文.艾希頓也是一位這樣的超級英雄,被譽為物聯網之父,但他特別不喜歡創作或創造被英雄化,因此寫了這本書。這是一本介於科普、勵志與產業分析三者之間的著作,艾希頓在書中引用了大量科學研究、商業案例、歷史事件,從這些資料中重新定義出真正成就實現的原因是什麼,而那並不是「創意」那麼簡單的答案。

  我非常推薦每一位焦慮於自己是否「沒創意」的人──大概是絕大多數的人──讀這本書。

推薦序

一個創新者的肺腑之言 文/郭耀煌(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數位生活科技研發中心主任)
 

  近年來,鼓勵創新、創意,乃至於創業蔚為風潮,不只是政府的重要政策,幾乎已成為全民運動。但是,這些名詞的內涵為何?如何成功發揮每個人或組織的創造力?大家有不同的見解,似乎也有一些迷思。

  凱文.艾希頓,身為推動Auto-ID物聯網應用的先驅,曾領導三家科技新創公司的經歷,在本書中有系統地探討創造力之精義,是一個過來人的肺腑之言,也是一個在現實世界聲譽卓著的智者之洞察。本書要跟讀者強調的是,創新、創意,不是吸引某些人幻想無需努力就能成功,不用流汗即可收成。

  如同艾希頓所言:「所有的創造,不論是繪畫、飛機或電話,都有相同的基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是思考的結果,跟走路一樣──左腳,問題;右腳,解答,一再重複,直到抵達目的地。決定你是否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你跨的步伐大小,而在於你走了多少步。」

  創作者的作品,是時間、夢想和行動的產物。相信讀者們在閱讀完本書之後,將會帶著熱情,捲起袖子,堅定地走進創造的旅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65664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 |伍迪.艾倫的小金人
 
2002年春天,伍迪.艾倫(Woody Allen)做了一件生平沒做過的事,他從紐約飛到洛杉磯,打上領結,出席影藝學院的年度盛事──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伍迪.艾倫已經得過三座奧斯卡獎,提名其他獎項達十七次,包括多次入圍最佳劇本,但他從來沒有參加過頒獎典禮。2002年,他的電影《愛情魔咒》(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一個獎項也沒提名,但他卻來了,全場觀眾起立鼓掌歡迎。他為一段以紐約市為場景的電影集錦短片做引言,鼓勵導演們無畏幾個月前紐約遭遇的恐怖攻擊,繼續創作。他說:「為了紐約市,我願意做任何事。」

為什麼伍迪.艾倫對典禮如此敬謝不敏?他總是半開玩笑地回答──兩個最尋常的藉口,一是典禮當晚幾乎都有一場精彩的籃球賽,以及他每個星期一都必須在艾迪.戴維士(Eddy Davis)的紐奧良爵士樂團吹奏單簧管。這些理由都不是真的,真正的理由是,他有一次解釋過,他認為奧斯卡獎會削弱他的作品品質。

「整個頒獎的概念就是愚蠢,」他說,「我沒法忍受讓別人來評斷我,因為當他們說你應該獲獎,你就接受,那麼當他們說你不應該得獎時,你也得接受。」

還有在另一個場合,他說:「我覺得獎項是偏頗的,人們可以說,『噢!我最喜歡的電影是《安妮霍爾》(Annie Hall)。』言下之意是,那部電影最好。可是我認為電影不能這樣評斷,除非是田徑賽,有個人跑得很快,你看到他跑贏了,這沒問題。我年輕時贏過田徑賽,感覺很棒,因為我知道那個獎是我應得的。」

不論驅策伍迪.艾倫的動力為何,總之不是獎項。他的例子雖然極端──其他入圍奧斯卡獎的編劇、導演與演員幾乎都會參加典禮──卻突顯了一個重點:獎賞不一定是創作的紅蘿蔔,有時候,甚至反而造成限制或傷害。

動機從來就不是單純的事,我們受許多動機驅使,有些很清楚,有些不易察覺。心理學家奧克斯(R.A. Ochse)提出創造的八大動機:追求專精、不朽、金錢、認同、自尊、創造美好事物、證明自我,以及發掘潛藏的秩序。有些獎賞源自內在,有些則來自於外。

哈佛心理學家亞瑪拜耳(Teresa Amabile)研究動機與創造的關係。在她早期的研究中,她懷疑內在動機有利於創造,而外在動機則適得其反。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6
4.0
|
2017/04/20

一本佳作!! 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創意,執行創造力。 此書最特別的是指出創新是每一個人都愛說,卻不見得會接受的行為。想成為一個創造者,必須要有挑戰現狀的膽量,膽小者勿入!!
展開
user-img
Lv.1
4.0
|
2016/05/19

本書主要表達創新的過程其實都是不斷努力的結果,與印象中的靈光一閃根本不一樣!並描述創新必經歷一些難以想像的反對與阻力! 對正經歷創新過程或預備做創新的人, 是可以參照的情境比對! 另外並建議帶領創新團隊的心態與最重要的一句key word是"證明給我看"!
個人感覺是一位有創新實務的人的經驗分享!文中引經據典,並註明每一章節論述之文獻來源! 內容紮實!是值得想在創新事務上有些著墨的人參考的一本書!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天下文化電子書暢銷展:連結現在與未來,全展單書88折、3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