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倒敘推理的醍醐味
二○一四年一月,日本富士電視台於每週二晚間九點推出單元劇「福家警部補的問候」,由寶塚出身的女星檀麗擔綱主角,SMAP的稻垣吾郎飾演其上司石松,加上首集找來反町隆史客串凶手一角,開出還不錯的成績(首集收視率十四.二%)。雖然官方沒有明說,但不少觀眾都認為有不少名劇「古畑任三郎」與「相棒」的影子,就連台灣與中國的影迷介紹時,也使用「女性版古畑」一詞形容。
會說該劇類似「古畑任三郎」的原因,在於兩者的敘事模式:均由凶手犯案的場景開頭,觀眾自始便得知凶手是誰,隨後刑警(偵探角)登場,對凶手執拗地提出詢問、死纏爛打,於是原本看似完美的犯罪露出破綻,凶手俯首認罪。
這並非「古畑」首創,美國一九六八年由編劇理查.李文生與威廉.林克兩人執筆的電視影集「神探可倫坡」便已開啟這樣的模式。劇中由彼得.福克飾演的可倫坡任職洛杉磯市警局,總是穿著一襲舊外套,頂著看似剛睡醒的亂髮與案件關係人攀談,怎麼看都不像頭腦靈光的刑警。然而犯人們一旦放鬆戒心,他的「纏功」便會令其露出馬腳,他的名言:「還有一個問題……」便是突破犯人心防的起手式,「福家警部補」與「古畑」也都用上此類手法。可倫坡的警階名lieutenant日語習慣譯為警部補,而這正是福家與古畑兩人的警階,算是兩者對可倫坡「致敬」的表徵。
然而若將範圍從劇集擴展至小說,更可追溯至英國作家奧斯汀.傅里曼於一九一二年發表的短篇集《歌唱的白骨》,第一篇〈布洛德斯基命案〉(The Case of Oscar Brodski)被公認是此類劇情模式的濫觴。小說一開始便將案件經過和盤托出,其後名偵探宋戴克博士登場,在他的科學檢證之下,原本看似單純的火車撞人事故被挖掘出隱藏的真相。這類與一般推理小說重視whodunit(是誰幹的)不同,著重於在看似完美的犯罪中找出破綻,即howcatchem(如何抓到他),被稱為「倒敘推理」(Inverted Detective Story)。
《福家警部補的問候》原著作者大倉崇裕便是倒敘推理的愛好者,根據日文版解說者小山正所言,大倉從小即醉心於「神探可倫坡」,長大後還參與了可倫坡劇集的小說改寫,「福家警部補」正是蘊含他對可倫坡的敬意與熱情,所創作的倒敘推理短篇集。
若是先看過日劇的讀者,或許會覺得原著與劇中的福家形象有些微不同。小說中的福家個頭嬌小(身高一五二,比演員檀麗矮了十公分)、短髮且戴著無框眼鏡(日劇福家的招牌則是芥末黃大衣與圍巾),不喜形於色(劇中的福家亦如此,但在與凶手對峙時表情、聲音會流露出些許情感)。在〈奧坎的剃刀〉一案登場的刑警石松和夫,在日劇變成個性嚴肅、經常對福家辦案方式有意見的上司角色。另外關於福家「看起來很不像刑警」,〈奧坎的剃刀〉於二○○九年亦曾被NHK改編成特別篇,劇中永作博美詮釋的福家形象,比起檀麗版福家似乎更符合這點。
然而不論是小說或電視劇,倒敘推理在先天上就比一般的推理故事來得吃虧。首先如同前述,犯人的身份一開始就表明,等於是抽掉原本推理線whodunit的懸念,替代成howcatchem,然而後者支撐篇幅、吸引閱讀的力度比不上前者(更精確點說,是較不容易被觀者意識到),因此倒敘推理以短篇居多,且不少故事會另闢蹊徑,將焦點加強在「犯人與名偵探的言語對決」上。也因此「神探可倫坡」的凶手們,多為醫生、律師、作家等具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他們與看似平庸之輩的刑警之間對決火花,更能激起觀眾的興奮感。
其次便是名偵探的特色難以建立(或是樣板化)。由於一開始是犯人的場景,偵探要好一段時間才會出現,戲份上減少,等於可供描寫偵探特色的素材變少,若是短篇則更為捉襟見肘。有的故事甚至從頭到尾都將視點擺在犯人這邊(這類與所謂的「犯罪小說」定義界線較模糊),等於偵探的外在形象,都得透過接觸犯人才能體會,更加吃虧許多。即便有名如可倫坡與古畑,他們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也是透過一集集的播放累積來的。
但俗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以犯罪者開場的撰寫方式,也為該類作品衍生出另一個出路——何不將「角色特色」著眼於犯人上?雖說某一案的犯人,在下個案件通常不會再出現,但每案都有不同的特色角,一個性格不那麼鮮明的偵探似乎也無妨,甚至更具變化性。這也開啟了倒敘推理影像化的一個出路,便是除了擔綱名偵探的演員外,每集都會請來大牌、或是演技派演員客座,飾演犯人一角,如此增添演員的豐富度,亦可拉抬收視率。
此外,好的倒敘推理相當重視伏筆安排。除了一開始在凶手的犯罪場景藏有線索,之後凶手面對名偵探的舉手投足、看似不經意的小動作之間,也都隱含著破案關鍵,偵探的咄咄逼問僅是帶出這些線索的「手段」,伏筆的藏匿才是作家高明之處。《福家警部補》在這點就做得很好(在此誠心推薦〈奧坎的剃刀〉一案)。
Howcatchem、偵探與犯人的對決性、豐富的犯人角、高明的線索安排……以上構成倒敘推理小說的醍醐味,如此多原則的類型自然不好寫,也難怪推理小說發展至今,倒敘作品的比例甚少。除前述提及的作品外,歐美自傅里曼的宋戴克博士之後,較有名的尚有法蘭西斯.艾爾斯的《殺意》、李察.霍爾的《謀殺我姑媽》、F.W.克勞夫茲的《十二點三十分從克洛頓出發》(12:30 From Croydon),以及羅伊.維克斯的《觸礁案件課》(Department of Dead Ends),日本則有江戶川亂步的〈心理測驗〉、〈天花板上的散步者〉與鮎川哲也《崩解的偽裝》(崩れた偽装)等。
《福家警部補的問候》之後,大倉崇裕仍繼續創作該系列的短篇,集結出版後即為《福家警部補的再訪》、《福家警部補的報告》、《福家警部補的追問》等書。期待福家這個有姓無名(這點亦和可倫坡相同)的角色能發熱發光,有朝一日躋身日本知名偵探之林。
——寵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