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_年度作家
與孤獨共處:卸下偽裝、回到自己、一個人安靜的九個習慣

與孤獨共處:卸下偽裝、回到自己、一個人安靜的九個習慣

孤独と上手につきあう9つの習慣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你的心與孤獨,
都是專屬於你的重要寶物。

  你是否也擁有無人能懂的孤獨?
  是否也在人群中格格不入,盡是無法言喻的疏離寂寞?
  愈想逃離,卻愈孤獨?


  我們都期待他人的認同與傾聽,都懷抱著自身的不安。

  自我一旦太脆弱,就會掉進從眾的陷阱,成為滿街相同的複製品,失去自己的故事。跟著別人的腳步活著、向他人展現偽裝的自己,勉強那個笨拙的自己以迎合外在世界。然而,心中卻無法獲得真正的自信與安定。即使受到人群簇擁,仍然揮不去強烈的寂寞,一個人在狂歡的人群中孤單。

  執業超過三十年的日本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認為,孤獨與疏離感是生而為人無法避免的煩惱,也是現代疾病的根源。然而,孤獨並非壞事,也絕非羞恥。一個人,做自己,不和大家一樣,又怎樣?重要的是,學會與孤獨共處。

  學會與孤獨共處,並非斷絕與外界的聯繫。相反地,與他人維持良好的關係,學會適度依賴他人,擁有許多受到他人接納的體驗,才能建立堅定的自我、不為迎合他人而活。因此,與孤獨共處,即是善用一個人的餘裕,在屬於一個人的時間裡仔細思索,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坦率面對內心的陰影與不安,接受自身個性的特質與差異。挖掘屬於自己的答案,學會堅強,看見真正的自己。

  從今天開始,每天前進一點點,就能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    
  習慣1. 別再和大家一樣
  擁有自己的故事,探索自身的不安。

  習慣2. 不追求至交成群
  一個人的時間,是最重要的思索時間。

  習慣3. 進入閱讀的世界
  磨練言語品味,才能更深入思考。

  習慣4. 找到知音
  擁有被接納的體驗,內心更堅強。

  習慣5. 學會依賴他人
  依賴許多事物而不自覺,才是真正的自立。

  習慣6. 打造容身之處
  唯有與人相處,才能領略孤獨帶來的好處。

  習慣7. 不要太認真
  從當好人解脫,增加抗壓性。

  習慣8. 懂得示弱
  只敢表現強悍的一面,內心其實很脆弱。

  習慣9. 諮詢心靈專家
  為自己增加選項,內心更安定。

  ■
  一個人的時間,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思索時間。
  我有我自己的人生,別人有別人的人生。
  擁有「別人是別人,我是我」的強韌心智,取決於之前你擁有多少「被接納的體驗」。
  過度的均一化,讓每個人都喪失了自己的故事。
  為了防衛孤獨而迎合他人,反而讓你變得更孤獨。
  能夠克服孤獨的人,會毫不猶豫地打破常識。
  不要當好人,不要管別人怎麼看你。認真的人,凡事五分剛剛好。
  面對重要的人,一定要抱持互相依靠的想法。
  越是對自己有自信的人,越能夠示弱。
  找專家諮詢的好處,就是脫離被害者意識。
  不要只想著自己一個人解決問題,偶爾依賴他人也無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


  一九六○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八五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系。曾任東京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神經科助手、美國卡爾梅寧哲精神病學學校國際特別研究員,現任國際醫學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臨床心理學組)、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一橋大學經濟學系兼任講師,及和田秀樹身心健康診所院長。

  首部執導的電影作品《東大灰姑娘》,獲得摩納哥國際電影節最佳作品獎。二○一二年以《「我」的人生》,獲得摩納哥國際電影節四個獎項。目前活躍於日本醫療、教育和文化界。

  主要著作有:
  《讓你不再拖拖拉拉的書》、《90%的事,都能10分鐘做決定》(采實文化)、《戒掉「太忙」「沒時間」的九個習慣》(大和文庫)、《退休後的學習法》(筑摩新書)、《醫學系的大罪》(Discover)、《給大人的學習法》(PHP新書)、《讓你不再情緒化的書》(新講社)……等多本暢銷書。

  作者在台灣翻譯出版的作品有:
  《成熟大人的吵架技術》(大是文化)
  《人生勝利組の心理學》(智富)
  《十年後不愁吃穿的人 一年後吃穿都愁的人》(天下雜誌)
  《療癒好情緒:養成不累積「憤怒」、「不安」、「壓力」的習慣》(天下雜誌)

  和田秀樹官方部落格ameblo.jp/wadahideki/

譯者簡介

蔡幼茱


  1979年出生,高雄人。淡江大學日文系,日本東北大學文學部碩士。譯有《閉經記》等作品。
 
 

目錄

【前言】一直以來,我都是孤獨的
與孤獨共處:卸下偽裝、回到自己、一個人安靜的九個習慣

習慣1  別再和大家一樣
成為自我本位
■何謂自我?
■「我是為了什麼才來到這個世界?」
■造成不安的他人本位
■為自己帶來信心的思考切換
為何要迎合他人?
■對孤獨的三個防衛反應
■溫和暴走族V.S. X世代
■大家都一樣:九○年代的美國郊區
■讓人喪失自我認同的均一化
不逃避孤獨
■越防衛孤獨,越加速孤獨
■三十多歲單身男子的內心
■只能偽裝自己的人們
超出社會期待的人就是怪咖?
■中產階級崩塌的三個瞬間
■從貧困現象解讀孤獨
■脫離跟大家一樣的心態
■不要放棄

習慣2  不追求至交成群
了解孤獨
■天才的孤獨
■孤獨與思索的親密關係
■孤獨產生原創性
朋友多不代表有魅力
■孤獨與疏離感的差別
■孤獨並非壞事
■跟宅男學習!
■「人不能缺少朋友」的想法會限縮你的可能性

習慣3  進入閱讀的世界
閱讀是最重要的體驗
■用知性武裝自己
■謙虛來自於知識
■知識越豐富,越能一笑置之
認識自己
■最不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該學習的模範就在書裡
磨練批判性思考
■語言形塑思考
■提高創造力的「一人律師訓練」

習慣4  找到知音
知音只要一人便足矣
■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他人絕對不可或缺
■被他人接納的體驗,為你打造一顆堅強的心
■愛迪生與母親的故事
■優秀領導者背後的參謀
增加被接納的體驗
■總是身處外緣的孩提時代
■不因自己的笨拙而恥
被討厭的勇氣
■沒常識強過常識
■不要在意周遭的視線
■為何要採取破格的行動?
■把批判當成理所當然

習慣5  學會依賴他人
他人的存在將成為關鍵
■成癮症都是一個人所引起
■大腦程式被改寫的恐懼
■將依賴對象轉換為人
依賴他人不是撒嬌
■人必須依存許多事物而活
■能和孤獨和平共處的人,擁有很多依賴對象
■關鍵字是「互相」

習慣6  打造容身之處
為什麼邂逅機會這麼少?
■「長大成人之後就再也交不到知心好友」是騙人的!
■「一人充」的個人時間真的充實嗎?
■酒館吧台座位的效果
給「希望被喜歡」、「不想被討厭」的人
■無法承受同儕壓力的人
■有趣的怪人比較容易生存
懂得逃走
■首先只要改變環境就好
■不過度奢求「互相理解」
網路可以成為暫時棲身之所
■把SNS當成容身之地
■威脅孩子的網路成癮症
■成癮症大國:日本
■不染上成癮症的三個限制

習慣7  不要太認真
去掉表面話
■覺得「那傢伙是笨蛋」的心是自由的
■用表面話養育孩子的大陷阱
■看輕別人並非異常
■在家時彼此說真心話吧!
到底是為了誰才要當好人?
■當壓力有效發揮的時候
■越是好人,越容易遭受壞壓力
■凡是五分剛剛好

習慣8 懂得示弱
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你
■不怕示弱
■越有自信,越能示弱
不需要交際力
■朋友越多越了不起?
■重點是誠實和坦率
■補足交際力不足的口拙戰術
只能思考得失的人很不幸
■導致日本不振的拜金主義
■女性改變世界
■男性改變家庭

習慣9 諮詢心靈專家
精神科仍舊是遙遠的存在
■無法活用心理諮詢的日本人
■多元諮詢窗口
把內心想法化為語言
■把話說出口,進行思考整理
■依賴他人好處多
增加選項
■專家的功能是增加解決方法
■選項越多,內心越安定

結語

 
 

前言

一直以來,我都是孤獨的


  擔任精神科醫師以來,我總共累積長達三十年的工作經歷。

  如今,我最關注的主題就是孤獨。

  因為有許多現代疾病,其根源都是疏離感與孤獨。

  一提到孤獨,許多人會聯想到「繭居族」。其實,除了真正的「繭居族」之外,日本有許多人除了公司與學校之外,幾乎足不出戶,可以稱之為「半繭居族」的狀態,人數約超過一百萬人。

  酒精成癮、購物狂、性愛成癮、嗜賭成性,以及沉迷於網路和線上遊戲等成癮症,其實都與孤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請大家仔細想想。

  和朋友或另一半去購物,或是和朋友賭博的人,通常不太會有上述的成癮現象。

  就連酒精成癮者,也是像酗酒主婦(kitchen drinker)的「一人獨飲」情況比較危險。

  這是因為周遭缺乏提醒他們「該適可而止了吧!」的人。

  此外,曾遭遇性侵、災害的受難者這類有心理創傷的人,往往為嚴重的疏離感所苦。「反正沒人懂我的痛苦……」這樣的疏離感,使得他們的疾病愈發嚴重。這些心理創傷,破壞了其所生存世界的基本信任。

  校園內的歧視(School Caste)以及人氣王的排名,都是源自「不配合大家就會被討厭」的恐懼。表面上朋友成群,卻不敢說出心裡的真心話,有不少人因為這樣的疏離感所苦(距今三十年前,精神分析學者小此木啟吾老師將這種人稱之為「同調型自我孤立」)。

  一時之間引發話題的廁所午餐症候群(只因為沒伴可以一起吃午餐而感到羞恥,因而躲在廁所偷偷吃便當),也是源於對他人的不信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會被周遭人當成怪胎,這也是孤獨和疏離感所引起的病症。

  怪獸家長和暴走老人正是「反正沒人願意理我」的疏離感引發的反作用,所以他們才會豁出去,變得如此厚臉皮。

  人類並非抗壓性如此強的生物。

  許多現代疾病的背景,正是孤獨和疏離感讓人陷入異常狀態,因而引發的壓力。

  而且,這些叫得出名稱的現象,只不過是孤獨與疏離感衍生問題的冰山一角。

  實際上,跟上述疾病相比,雖然程度比較輕微,像是無法在自己的家裡放鬆、無法說出真心話的人多不勝數。也有不少人覺得一直迎合別人生活很累吧。

  表面上看起來過得挺不錯,擁有不少網路上的知交好友的隱性孤獨者其實很多。沒有查覺到這一點,心靈在不知不覺間遭受侵蝕,罹患成癮症或不安情緒等精神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是長期因為無法言喻的寂寞、不能安心或孤獨等感覺所苦的人。

  當然,若能與孤獨和平共處,反而可增加自己精神世界與人格的深度。

  正如古早的格言與文學中有許多討論孤獨的作品,如何與孤獨共處,不論在東方或西方,都是人類生存的一大重要課題。

  但是,身處傾向巧妙掩飾孤獨的現代社會,對於孤獨與疏離感,我們不能只是採取被動的態度,而是應該更有自覺地勇於面對才是。

  孤獨到底是什麼?

  是什麼讓我們無法察覺到孤獨的真面目?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自己又該如何與孤獨和平共處?

  想要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具備足夠教養,以確實看清這個社會,且能透過直指本質且富原創性的思路,進行思考。

  與孤獨和平共處有助自身人格的成長,打造堅韌的心智。我認為這就是現代人必要的「孤獨的方法」。

  近年來,如何讓自己更受歡迎、變得更有魅力的訣竅和技巧頗受重視,但像這樣表層的溝通技巧,往往經不起考驗。

  聰明的孤獨的方法,是結交為數不多、但能夠真正推心置腹的友人,在某種程度上與孤獨和平共處。這是我身為精神科醫師,也是個人發自內心的想法。

  其實,像這種「無人懂我」的孤獨感,我打從孩提時代開始,持續了約四十年左右。

  但是,在因緣際會下結識能夠吐露心聲的文人團體,以品酒為嗜好,喝醉後盡情暢所欲言的體驗,漸漸解除我對人的不信任感,緩和我極大的孤獨(不過,孤獨並非完全不存在。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孤獨程度剛剛好)。比起從前,我的確比較能夠敞開心房去相信他人。

  拿起這本書的讀者,一定也察覺到社會的主流思想太過膚淺,因而心生不滿,不願總是迎合別人,想要獲得更貼近本質與根源的思考方式。因此,你才會拿起這本書。或者,表面上似乎和大家處得不錯,卻因為莫名的孤獨而感到疲憊,想要告別這樣的自己。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92709
  • 叢書系列:ADVICE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習慣1 別再和大家一樣
 
為何要迎合他人?
 
■對孤獨的三個防衛反應
 
倘若,孤獨是源於「我是誰?」的根源性煩惱,我們只能得到一個結論:人類本質上就是孤獨的存在。
 
即使幸運找到自己的天職、存在意義與天命,腦海中還是會瞬間產生「我是誰?」的疑問。這可以說是生而為人,終究無法逃脫的命運吧。
 
然而,我們為何總是不願承認自己孤獨呢?
 
成功的人。
 
被他人需要的人。總是被朋友簇擁的團體中心人物。
 
家庭和樂順利的人。
 
被孩子、孫子們仰慕的人。
 
從這些人生勝利組身上,感覺不到孤獨的氣息。自己也想成為那樣的人。
 
「那個人總是一副很愉快的樣子。」
 
「他總是笑口常開,真羨慕啊。」
 
欣羨他人,覺得總是飽嚐孤獨、寂寞的自己,真的很慘。
 
不過,那些人本質上也一定是孤獨的存在。只是與他人相比,他們感到孤獨的頻率較低而已。即使如此,我們仍然羨慕他們。當人們感覺到孤單與疏離時,在潛意識中為了守護自己的心靈,就會引發精神醫學用語中名為「防衛」的現象。
 
在現代社會中,我認為防衛主要以三個方向呈現。
 
第一,想要和大家一樣。聽跟大家相同的音樂、穿同樣風格的衣服、看同樣的電視節目。做跟大家相同的事情,暢談同樣的話題。覺得只要跟大家一樣,自己就不會遭到排擠。
 
第二,在網路和其他人「交流」。無論是SNS、留言板上的留言、聊天室,不用見面也能與對方交流,還能在自己想交流的時候才上網,非常輕鬆。比起直接碰面的關係,雖說是﹁若有似無﹂的交流,光是這樣就能達到掩蓋孤獨的功效。
 
第三,沉迷於網路與電玩,造成自我孤立。由於在現實社會中較難緩和疏離感,因此將自己關在網路空間,讓自己不再因疏離感所苦——確實有人會這麼做。
 
■大家都一樣:九○年代的美國郊區
 
其實,我在一九九一年到九四年的三年間留學美國時,X世代問題剛好成為社會矚目的議題。
 
當時,我住在堪薩斯州的首府托皮卡(Topeka)。說到堪薩斯州,那是美國堪稱超鄉下的地區。當時人口約兩百四十萬人,土地約日本國土的六成大,幾乎全是平原。
 
托皮卡雖說是州首府,人口約十萬人左右,完全看不到高樓大廈。簡直可以說是鄉下的代名詞。

會員評鑑

4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4.0
|
2016/12/14

這一本書從是從作者
自身為精神科醫師和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得出來的結論
充滿很多實用的智慧
教導我們不要用自卑的態度去面對孤獨
人生終究是一個人
能不能有勇氣面對才是最重要的價值
在逐漸老化和單身化的現代社會
可怕的不是別人眼裡的「孤獨死」
是連我們自己的內心都覺得自己是懦弱沒勇氣面對生命的弱者
這才是真正的「孤獨」, 最損害健康的一件事.
展開
user-img
4.0
|
2016/12/09

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心中的一些負面以及逃避的心態有減少不少。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可以在邊閱讀邊與自己內心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可以找出很多自己的弱點並且去面對、克服它。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還在就學的學生,因為目前的學生面臨著是畢業的就業選擇,,但大部分人都不確定未來要做什麼工作,這有可能是不夠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導致。
如果你還不夠認識自己,你就需要一些無論是書籍或是人生導師來開導你,,但是要遇到人生導師遠比唸書還困難,所以我會推薦用唸書的方式與自己對談,我希望大家唸完此書會使大家在心智方面更加的完美!!
展開
user-img
Lv.2
3.0
|
2016/12/04

此書主要教人正視孤獨所帶來問題的嚴重性,說明大部份的成癮症、人生問題是孤獨所致

以心理學的角度跟實際解決的方法來說,不算有深度,因為他所提的解決方法,就是建議人對交友不求多、但務必要有能理解自己的人,即便只有一、兩個人也可以。這其實大家都聽過,但問題就在於,要遇到對你的理解既深且廣的人,就是很難。

並且,我個人認為,只有一、兩能夠講真心話的朋友並不夠,因為沒有人可以cover另一個人的全部,人既然是多面向的,其實需要多種不同類型的朋友。

不過作者有點出一個很重要,而我沒有想過、聽過的觀點,就是現在很多書或文章都在教人獨立,個人精神上的獨立是良好關係的人格基礎。也提到事實上,能夠獨立的人,是因為他兒時擁有被照顧者無條件接納的體驗,所以他能夠信任自己、也就能夠依賴很多人

有些人之所以看似很依賴,是因為他能夠放心依賴的對象太少,並因此怕失去此對象便再也沒有人可依賴、而加深不安全感,如此只能在某個對象身上強度的依賴,無法分散重心,所以無法跟孤獨和平共處

光是這個新的觀點,就讓我覺得此書仍買得值得。原本我絕望的以為,獨立就是必須在不依賴任何人的情況下也能好好的一個人,但我做不到,現在我知道,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以前吸收到的關於精神獨立的心理因素知識不夠完整

而對於缺乏這樣良好的童年經驗作為基礎的人,成年後該怎麼自救,我相信是一個相當複雜、困難且漫長的心理過程,但對此作者就沒有特別提供專業心理治療的心法或實際做法了,若要深入研究自救方法,還得找別的書,這本書只能說是「概略的描述''孤獨''這個議題」,作為入門書還是可以讀一下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OPENBOOK好書獎
  • 長鴻全書系
  • 人生哲學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