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賴在城市不走?
每年五月,你會在加拿大多倫多街頭看到一群人,或步行,或騎車,在路上緩緩而行。他們有時會停下來欣賞建築,有時候走在公園裡比手畫腳。
這就是有名的「珍雅各散步」(Jane’s Walk),紀念已故城市作家珍‧雅各女士(Jane Jacobs, 1916-2006)。
珍‧雅各之所以令參與者們懷念,不僅是因為她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規畫研究者,是最早砲轟都更政策的社運領袖,更重要的,是她獨樹一格的說故事風格。例如她於1961年所出版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就以淺白有趣的文字,揭開許多都更政策看似堂皇,實際上完全無視居住者需求的真相。也因為這部令人驚豔的經典,珍‧雅各一直被奉為平民城市規畫大師。
但珍‧雅各自己,對這樣的封號並不滿意。在她看來,城市經濟學才是自己最拿手的強項。「若要說我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學者,」有一次她接受雜誌訪問時說:「我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城市的經濟擴張,提出了我的論點。」
這本《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就是她最得意的代表作。跟隨她書中的步伐,你將會發現她敏銳的觀察與洞見,一一顛覆了我們對「城市」與「經濟」的理解。
例如你很可能至今仍然相信,人類是先有農村,而後發展出城市。錯了,珍‧雅各說,應該是倒過來才對。珍‧雅各依據考古學的發現指出,人類其實是先有了城市,而後才打造出農村的。包括農業在內,其實都不是什麼農村產物,而是先萌芽於城市之中,而後才被移植到城市周邊的鄉下,進而讓鄉下演變為農村。
理解了這個逆轉的順序,將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要如何打造一個城市的經濟生活、發展周邊農村經濟。因為這意味著:城市是創新的溫床,而農村是延伸創新的基地。舉例來說,假如你住膩了城市,想要回去農村定居,那麼也許你不該期待農村會自動帶給你就業與創業的機會,相反的,你得把你在城市中學會的技能帶回去,為農村開創新的機會才行,這樣一來,你才不會在移居之後失望,敗興而返。
還有,我們今天拚經濟、拚就業,往往寄望於大企業,總以為要打造更多就業機會,自然得從大企業開始才行。同樣錯了,珍‧雅各說,回顧城市經濟史就能發現,很多大企業雖然財力雄厚,員工人數龐大,但可惜它們關心的是經營效率,重視的是眼前的客戶,其實根本不願意多花心思,去創造更多就業──想想看,有哪個大老闆不希望用最少的人力,賺到最高報酬呢?
相反的,能為城市源源不絕創造出新工作的,珍‧雅各認為必定是為數眾多的小公司。他們善於觀察市場需求,找出原有商業模式中的不足,然後勇於嘗試與創業。沒錯,他們的失敗率很高,初期也很難找到資金,可是一旦成功,就能為城市帶來「爆發性成長」,帶領城市走向下一個榮景。
珍‧雅各發現,世界上充滿活力、經濟發展蓬勃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備一種能「創造新工作」的能力。這種城市中的居民,平常能從現有的產品與服務中賺取生活所需,而且還會不斷動腦筋,三不五時發明出新玩意兒。例如胸罩、東京的腳踏車製造,這些剛開始不被看好的新玩意兒,往往最後創造出龐大商機,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到了城市,就從此賴著不走的理由。
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作品,如果你本來就是珍‧雅各的粉絲,我猜想你很可能一直在等待這本繁體中文版的問世。如果你正在思考我們國家經濟的未來,更別錯過這部經典。很難相信,一本完成於五十年前的書,竟能如此正確地預言了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走一趟「珍雅各散步」,參與者常會發現:一個城市的誕生,必然伴隨著頻繁的商業活動,但並不是所有城市都能長期保持榮景。有些城市雖然一度輝煌,但隨後卻一敗塗地;有些城市看似雜亂,卻蘊藏龐大潛力。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哪一種呢?
咱們邊走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