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活到50多歲的現在,還未曾有過任何傲人成就,卻因為女兒們的爭氣,被家長們冠上了「劍橋爸爸」的稱謂,也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和大家侃侃而談的機會。我向來對孩子的教育採用「無為而治」的方式,所以當大女兒大J在2015年夏天進入劍橋大學就讀之後,許多家長透過各種方式詢問我孩子的教養方式相關問題時,我才猛然發覺這所謂的「無為而治」,可能才是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正確教養觀念。
我所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管教養、管做人,卻不管名次、不管成績。我也曾在幾次的教育分享會裡建議家長們,把界限放寬,但嚴守底線。
劍橋也好,哈佛也罷,都不會是孩子人生的終站,而是他們人生又一個階段的開始。孩子能進這些世界知名的學府,僅僅意味著他們有高於常人的學術水準,但絕不代表他們從此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他們也會面臨所有人都會遇到的挫折與失敗。我珍惜的不是我的孩子能進劍橋大學,而是她能夠有機會浸潤在這個有著800年歷史的學術殿堂;從一個平常人看不到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去體驗人生,讓她的人生閱歷更加豐富,僅此而已。
1997年,我和太太在負債的情形下到了北京,成了北漂一族。至今20年過去,我依舊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業與成就,而家裡這麼多年來最大的一筆投資,不是房地產、股票基金這類看得到卻摸不著的東西,而是孩子們的教育,這也是我能傳家的一份收藏。這份收藏不是一批名畫,一份基金,一筆存款,而是深植在她們內心的一股從容與自信,一份可以讓她們在面對未來多變世局時的堅毅性格。過去20年的教養不是為了得到回報,也不是期望孩子們有多傲人的成績。唯一能夠安慰自己、分享給家人朋友的,就是兩個孩子有著不同的個性和各自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回想過去,2000年初,我也曾經有過闖一番事業的念頭,在40歲的當下,哪個男人沒這麼想過?但或許上天註定我要專注陪孩子一起走一段路,我才能花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這一路走來,說不上轟轟烈烈,但至少一路平順。
自從2010年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寫完碩士畢業論文後,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拿筆寫這麼多字、爬這麼多格子了。不過就算是畢業論文,也不過就是三萬多字的規格,與撰寫一本書相比,真是天差地遠。一開始收到出版社的邀約時,我是猶豫的。因為以前寫下的短文都是有針對性的,從身為人父的角度,以孩子當下發生的轉變、成長的過程所做的記錄。沒想到今天能有機會坐下來把這二十年來陪伴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用一個作者的角度出發,分享給和我有著共同經歷的家長們。
幸運的是,我在網路剛發芽的時候,就學到運用相關資源記錄孩子們成長的點滴。那時我們剛搬到北京,用數位相機記錄孩子的成長,為的是轉發給在臺灣,掛念著全家的長輩們;我也使用攝影機留存孩子在家裡或參加學校各種大型活動的模樣。此外我緊跟著社交網路的發展,把許多觀察孩子成長的心得透過網路平台分享,最早是部落格(Blog),後來的微博(Weibo),再到時下最流行的微信(WeChat)、臉書(Facebook)。當初如果沒有這些工具,相信今天我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寫出二十年來孩子成長的點滴,然後集結成厚厚的一本書。這個過程幾乎就像是現在年輕孩子們在看待他們心中偶像時所慣用的方式,20年前我竟在不經意中也走向了這條路,只不過我的偶像不是別人,正是我自己的孩子們,而這個追星的時間竟也長達了20年!
因為大J的出色表現,讓我有機會在一些教育機構邀請下,前後舉辦了8場小規模的教育分享會,分享我和孩子成長的經歷。在每次長達三小時,卻還無法盡興的分享會最後,我都會跟大家說明一個關鍵竅門,那就是「能不能在孩子18歲那一年,不管他的成就如何,舉辦一場分享會,跟你的親朋好友暢談三小時你跟孩子的成長點滴」。如果你也能做到,那恭喜你,你的孩子即使不進名校,也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因為在這樣的目標下,你會去反思、去觀察、去紀錄,去做更多屬於你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做的事。
我總是用「以終為始」和「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滋養孩子。每位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都是同樣的心態,那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是每個人心中的龍鳳定義各自不同。對我而言,大約在大J一歲的時候,我就在日記裡寫下我對孩子的期望,那絕不是我小時候所認知的賺大錢,當大官,立大業。對一位新科父親來說,我能給孩子的祝福就是最簡單不過的:平安,健康,快樂。這三個簡單的祝願一直存在我的電腦和手機裡,20年來時刻提醒著我勿忘初心。
因為教育使我更瞭解年輕人的想法,我的心得是不該再用20世紀的觀念教導孩子去面對30年後,連我們都看不清楚的世界。30年前,我們還是青少年,對外界的瞭解沒有我們的父母多,大人可以用他們所掌握到不對稱的資訊來教導我們。但現在孩子或許經驗和人生歷練沒有我們來的豐富,但接收訊息的廣度跟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相比,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我們所謂的經驗,可能有80%因為現在面臨的快速發展時代,已經毫無用處,甚至反而影響孩子們的成長,成為名符其實的負資產。像是傳真機,唱片這一類我們以前引以為傲的發明,極有可能被放到博物館裡陳列了,我們能傳承給下一代的恐怕所剩無幾。
在這裡要感謝我的母親,一直呵護我的靈魂,帶我體驗美好的眼耳鼻舌身感受。在我高二父親過世之後一肩挑起全家的生計,在她年邁之後給我有更多機會去瞭解老人照護,這也是做人處事該面對的課題,雖然我做得還遠遠不夠。也要感謝我的太太,沒有她這麼多年在大陸和我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長,並默默的在我失意與落寞時一直支撐著我,也沒有今天的結果。因為常年在大陸發展,對於母親照顧上的重擔,大部分都由我的姐姐擔起了重任。姊姊在我離開臺灣,常駐大陸20年的時間裡,尤其是母親退休年紀漸長後,用自己服務於醫療體系近40年的資源與經驗,陪伴在媽媽身邊照料她。沒有她,我無法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陪伴孩子成長。也要特別感謝幾年前過世的老丈人,他用身體力行的方式,教會了我們「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是整個家族的精神棟樑;還有性格類似「佐賀的超級阿嬤」的丈母娘,是她樂觀與堅韌的性格給了我們更多面對生活的勇氣。孩子今天的成就是背後有這麼多人在默默的支持與陪伴,除了感激,還能說些什麼。最後希望大家在看過這本書後,寫下你對孩子的期許,毋忘你的初心,做好孩子的偶像,相信你也能收獲平安健康快樂的孩子!
李育銘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