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傳統,是以春秋末年以降的諸子蜂起為哲學史的起點,因為活躍于那個時期的老子和孔子被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家。本書則向前追溯,專門拈出“前諸子時期”,試圖發掘殷周之際到春秋末年思想史...more
《論語》是儒家學說經典作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閃耀着大量的人生哲學和為政智慧,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也活靈活現,讓人神往。本書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小龍進行全文註釋、解讀,方便孩子...more
本書是《論語新注新譯》(簡體版)的姊妹篇,同樣運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考證了《孟子》中143例古今眾說紛紜的疑難詞句,並給出確切的解釋。為惠及廣大讀者,考證以“譯註”形式呈現——下里巴人的形式,陽春白雪...more
本書以“儒學超越性”的現代論爭為主題,考察現代新儒家之代表牟宗三、臺灣新士林學派之代表羅光、夏威夷儒學之代表安樂哲對儒家生命超越論的現代詮釋。 本書分析了“內在超越論”、“外在超越論”和“非超越論”...more
本書通解《老子》八十一章的全部內容,是為當代人量身定製的老子思想入門讀本。全書通過比對權威版本,複原最接近老子思想本義的《老子》原文,從先秦典籍的原始風貌中參悟真正的老子思想;全面吸收古今中...more
在三卷本《莊子學史》與八卷本《莊子纂要》後,方勇教授將出版三卷本《莊子講錄》,作為自己數十年治莊生涯的總結。現先期出版《莊子內篇講錄》,以應大眾之需。方勇教授精熟《莊》學,本書除注重《莊子》...more
阮元是清中葉的一代名臣,在為官與治學上均達其時代的頂峰。阮元久為封疆大吏,歷仕各方,政績斐然,同時他學問上廣博深邃,引領文壇,主持風會。本書對阮元的研究全面系統,史料翔實、視野宏闊,不僅涉及...more
要了解中國,首先要了解儒家思想。孔子的學說☆早形成於公元前6世紀,後來主導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和倫理。本書對儒家思想主要哲學觀念的形成和發展作了清晰扼要的梳理,展示了它們在兩千六百年來,對...more
本書在全面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相結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內涵、當代價值以及創新轉化的必要性;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文化基礎與路徑選擇;深刻分析...more
本書是對老子《道德經》及其思想的解讀,並將其與西方哲學進行對比研究之作。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在汲取古今注本精華的基礎上,對老子《道德經》作簡要註釋;下篇凡十五章,分別對老子思想中的宇宙論、...more
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王陽明全集》,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陽明學的研究。近年來陽明學研究已取得了極大的進步,永富青地、,錢明、計文淵等學者陸續發現了不少佚文。束景南先生十餘年來...more
本書是一部域外新說與傳統思想相互激蕩的百年思想史。書中梳理了1900年以後近代學人“開眼看世界”的過程,聚焦多位知識精英心路歷程的個案研究,立體呈現了身處古今中西之間的章太炎、梁啟超、錢穆等思想家...more
本書開篇明確提出了“心學非理學”,否定學界一直以來所稱的“宋明理學”的說法,闡述了宋代以二程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同明代心學在學理取向與社會效應上二者絕然不同;並以明代社會改革帶來的商品經濟的快速發...more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作為魯迅的老師章太炎,他的骨頭也是很硬的。魯迅如此評價他的這位老師: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more
在新舊世紀之交,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就“反本開新”這一哲學命題,指出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在於抓住當今中西文明對話、激蕩的契機,反思、自省其傳統,打通古今中西,從而使國人在華夏文明豐厚遺產的基...more
本書以中國近現代文化氛圍和精神氣象為背景,從中國現代學術的概念出發,將20世紀中國學術思想作了全面的、提綱挈領的論述。作者對20世紀學術的知識譜系、知識流變和典範性人物、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的轉變...more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討論有關老子哲學的詮釋,共有三篇,主要論及韓非及王弼對老子哲學的詮釋和比較。第二部分探討有關黃老哲學的研究,共有五篇,討論《黃帝四經》《管子》《尹文子》與《鶡冠子...more
《周易英譯》是中英對照本,把《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辭和《易傳》十篇譯成英文。《周易》是一部充滿神奇色彩而又家喻戶曉的書,其成書年代久遠,穿越古今,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備受關注,這是一...more
南宋時期,中國文明正面臨嚴重危機,而正是對社會與政治問題的憂患,在當時的儒者間引發了“道德倫理”與“事功倫理”之爭。“明道誼而計功利”,遂成為衝出程朱框架的新口號,顯示出儒學發展的新傾向。在“責任...more
《訄書》系章太炎先生的代表作,共收入章氏論學、論政的文章六十余篇。這一宏篇巨著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地位。該書內容博大精深,章太炎不僅系統地考察了中國古代各種學說,對哲學、宗教...more
本稿由餘杭章太炎研究中心主編,本輯執行主編為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分文本考釋、章學新論、章太炎及周邊、鉤沉與考釋、書評五個部分,收錄各類文章十四篇。“文本考釋”為對章太炎著作的深度...more
王恩洋先生(1897—1964)自言:“昔讀《因明大疏》不甚瞭解。民十三年從先師于南京內院治唯識學。呂秋逸學長講因明,予得益頗多。後歸川,建龜山書院,為講《入論》,因而作釋,僅成半部,因事輟筆。三十四年...more
本書以舊著《細說易經六十四卦》《細說易經》二書為基礎,重新安排、校訂、修正,加以數十年精研覃思和晚年定論,而成這部新版《細說易經》。 本書分“音注”“義譯”“象證”“史證”“今評”等部分,將《易經》本...more
本書為儒學經典《論語》的今注、今譯和評述。 全書由解題、原文、今譯、註釋、評述五部分組成。(1)解題。勾勒《論語》二十篇中每篇的主題思想,或闡明論述的幾個問題,或分析孔子所持的觀點,理清其內在的...more
這是一本記錄王陽明思想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瞭解陽明心學的入門書。曾國藩、孫中山、梁啟超、錢穆等人都對《傳習錄》推崇備至。 本書以“原典重現”“白話譯文”“鑒賞...more
《中國當代哲學史史料·文獻選編》是“中國當代哲學史(1949—2009)”叢書的第四卷,共分為上、中、下三冊。上冊為195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九次重大論爭(討論),九次論爭所選的文獻大體上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這...more
本書對《莊子》全書三十三篇進行註譯和評析,內容包括解題、原文、今譯、註釋和評析五個部分。解題:簡要闡述各篇主旨,分析篇與篇之間的內在聯繫,說明其中的重要觀點及其影響。原文:根據文意劃分章節,...more
本書系同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全稿篇幅三十六萬字左右,分為蘇聯、東歐歷史唯物主義觀的時代語境與理論奠基,蘇聯歷史唯物主義理解史研究,東歐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新建構及其當代走向,以及對蘇聯...more
500多年前,王陽明被貶謫貴州。在貴州,王陽明“龍場悟道”成為“心學”的起點,傳道貴陽文明書院,始論“知行合一”。 近年來,學界對於王陽明的研究和討論,如出版物、研討會、講座、紀錄片,使“王陽明”和“陽...more
本書是一本深入探討莊子哲學思想及其現代生活應用的圖書。本書通過八個篇章,系統地闡述了莊子關於自由、智慧、道德和生命意義的深刻見解。書中指出了《莊子》在現代生活中的思想價值,並依次深入討論了逍...more
《人譜》一書是對宋明理學殿軍劉宗周(1578-1654)《人譜》及其後出現的相關著作——《人譜類記》《人譜大全》《人譜詩箴》——的合併整理。 《人譜》一卷,探討了“什麼是人”和“如何為人”的問題,強調個人可通過...more
《述學》一書,綜合體現了清代學者汪中的學術成就,如關於經學者有《春秋左氏釋疑》《周禮徵文》《周公居東證》等文,關於小學者有《釋闕》《釋童》《釋三九》等文,關於諸子學有《墨子序》《墨子後序》《...more
《宋明理學論稿》採取史論結合的方法,對宋明理學歷史發展演變加以系統探討,前半部分按照歷史順序來對北宋、南宋、元代、明代四個時代的理學流派、人物展開專題研究。 在分歷史時代的研究中並不是單純論...more
《儀禮》為漢五經之一,是禮之本經。因其節次繁密,文辭古奧,以昌黎之博,猶苦其難讀,故傳授者絕少。自漢以來,惟有鄭注行於世。北齊之黃慶、隋朝之李孟悊皆宗鄭注,而有義疏之作。賈公彥本此二家,增以...more
在北宋的《老子》諸注中,宋徽宗《老子》注得到的關注並不多。這或受限於宋徽宗飽受爭議的歷史評價。然而,單就文本內容而言,宋徽宗為《老子》所作注並非低劣之著,而頗有可采之處,甚至柳存仁先生曾認為...more
渡邊義浩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漢學家,長年致力於中國古代史、中國思想史以及中日思想比較研究,學術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基於這樣的學術背景,他對於《論語》的研究不局限於中國或者日本的學術界...more
本書嘗試從《莊子》文本本身出發,還原莊子時代背景,入乎其內以解莊子思想的深刻性,出乎其外以把握莊子思想的系統性。在內外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會通精神分析理論與語言哲學,揭示莊子思想軌物範世的本...more
本書通過詳考老子生於陳、仕于周、辭官居宋、著書授徒、出關留書、終死於秦的生平事跡,重點澄清了孔子兩次問禮老子、伏羲古道對老子思想的重大影響及《老子》成書時間等相關史實;通過複原《老子》上下經...more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精裝典藏版)》是一部關於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通俗傳記。作者岡田武彥在窮盡中日兩國史料和吸收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六次陽明遺跡實地考察,以陽明心學的誕生、發展...more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六輯)為“全球老學”專號,聚焦於全球範圍內《老子》的注釋與翻譯研究。 全書分四大模塊收錄來自多個國家學者的論文24篇:一、“《老子》文本與思想”,主要是對《老子》文本的研究;...more
本書以歐美《易經》詮釋史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詮釋者的境遇、視角和採用的詮釋方法為研究主線,選取麥格基(Thomas McClatchie)譯本(1876)、理雅各(James Legge)譯本(1882)、衛禮賢-貝恩斯夫人(Wilhelm-......more
本書為作者重寫先秦儒學思想史的嘗試。導論部分探討孔門之間儒學思想的演進,為全書定調,第一章為“後孔子時代”,勾勒孔子後先秦儒學的全景,接下來五章分別論述曾子、子遊、子思、孟子,以核心文獻《大學...more
本書是王中江教授對儒家重要人物的思想、儒學的重要學說和觀念進行持續性研究的成果集合,這些研究致力於揭示儒家內在理路,重建儒家歷史記憶。一方面,本書展現了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傳統儒學,至...more
在近代中國,“自然”和“人”是兩個重要的思想概念,它們既是社會變遷、西方科學思潮東漸的產物,又對中國社會變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核心含義也不斷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保留著中國古典思想傳統的含義...more
《道家形而上學及其展開》是關於道家學說的觀念史的研究作品,分上下兩編。上編集中梳理和探討道家形而上學的相關概念及觀念,包括“道”“德”“有無之辨”“自然”“無為”“天”“命”“人”“化”等等;下編則主要對道家...more
“宋初三先生”,特指北宋真宗、仁宗年間的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孫複、徂徠先生石介。因三人同為宋初儒學復興運動中的關鍵人物,對宋明理學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故學界常將三人並列。現將三...more
本書首先批判性地反省了以古史辨派為代表的“疑古過勇”缺失,然後借助新出土資料,重新審讀傳世文獻,根據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分析並重現了中國上古道術思想的產生及其演變歷史,最後得出結論:至少在...more
道論哲學是老子的創新之一,從道論看,老子是道家的祖師,亦是整個中國哲學的開山鑿路人。他的道論哲學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空前未有的。“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老子》中,有大量關於“道”的論述。本書主...more
“馮友蘭與青年談心”系列之命運解讀篇。本書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散文小品文精選。命運是什麼;人生意義又如何體現;理想人生又該是如何?本書從哲學角度,解答眾多不是問題的問題。本書既談命運、人生意義、...more
度陰山從傳記、四句教、家書、傳習錄入手,層層深入,日日練習和實踐,為廣大心學愛好者梳理出了理解王陽明的框架與脈絡。 ◆傳記:王陽明的一生就是一部心學案例集! ◆四句教:這四句話既是陽明心學的核心...more
《易圖丹鏡》是一部明代著作,又稱為《白嶽山人集注易圖丹鏡》,作者是張星餘。書中,作者以金、木、水、火、土五集的形式,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闡述。每一集中,作者都以卦象為主線,結合自身對...more
《易經》是勸善修德之書,是指導人生修行的實用手冊。《易經》六十四卦象徵人生的六十四個時局模塊,每一卦每一爻皆為人生面臨的處境和變局,其中象、數、理存儲著人生變化信息,可為人生發展提供啟示。 ...more
陽明學是一門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發揮良知作用的學問。本書以中國哲學整體為視野,以二程、朱子、陸象山等為參照,以現實的人為根本關懷,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為具體方法,以本體、工夫關係為主線,以...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