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北洋艦隊與頤和園工程
中國海軍的創辦,經過了一個難以想像的坎坷歷程。李鴻章為這支中國前所未有的海上勁旅,耗盡了他的後半生。不巧的是這支海軍的命運很不好,這期間正撞上了千年罕見的「丁戌奇荒」,使本來就不多的海軍經費(從一八七五年起每年四百萬兩銀)也得不到落實;又撞上了慈禧太后的「萬壽慶典」,要花費上千萬兩銀子重修頤和園。慈禧個人膨脹的奢欲,使得這支艦隊的有限經費多次被挪用,無辜地蒙受了巨大損失和恥辱。李鴻章作為這支艦隊的實際首領,當然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李鴻章畢竟是一個封建官僚,這是他的歷史局限使然。對朝廷,他要盡忠,尤其對慈禧,面對這個集所有男女酷吏之大成的關外女人,他明白她那超人的「處世技巧」,凡事不敢得罪;對國家,他要保衛,海軍事業乃開天闢地之宏業,屬於當時諸項國防事業的重中之重,不能有任何閃失,他必須全力維護,要保全;作為他自己,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這個官位,他還想坐下去。這麼一來,三面不能統一,悲劇就不可避免了。悲劇落在了這支新生的海軍艦隊頭上──本來就很拮据的經費,還要再移出一部分去填補昆明湖之景區。悲劇當然也落在了李鴻章頭上。這大概是老李一生中碰到的最大難題。
李鴻章原本是最早關注中國海防的,也是最為關愛中國海軍的少數幾個人之一。他多年前就看到了小日本的狡猾和野心,認為中國的主要危險來自日本。 原先清廷比較注重西部新疆一帶的戰事,鈔票和隊伍基本放在西部,而對海防之事尚未覺醒,到了一八七四年日本人侵佔台灣之後,方才大夢初醒,對來自海上的危機總算開始觀顧了。
一八七四年,總理衙門發起在沿海督撫中進行一次海防大討論,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討論,是一次為了建立中國海軍而大造輿論的思想解放運動。李鴻章最先響應,而且是暗中操縱的積極分子。他不僅自己具體提出了早就在醞釀的種種計劃,從宏觀到微觀,從眼前到將來,從經費、購船、造船,到人員的培訓、洋員的聘請、港口的選址等等,而且頻頻跟沿海督撫大員中的哥兒們寫信,鼓動他們積極相應,參加討論。他叫在家中養病的丁日昌拿出他的看家本領,把當初的「六條」再細化一些。丁日昌是頭腦最清楚、作風最實際的洋務幹將之一,在給朝廷的奏摺中,不僅講了老李認為該講的話,而且把李鴻章當時還不敢講的話也都托了出來,叫老李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兒。李瀚章人老實,辦地方糧餉和釐卡有經驗,對現代海軍本無深入瞭解,李鴻章就寫信教他,如何如何附議,話講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了,可謂苦心到家。所以這場表面看來是總理衙門組織的,在高級幹部中統一思想的大討論,實際是李鴻章與「鬼子六」恭親王奕訢策劃的「雙簧」。不如此也不行,如果沒有高級幹部的思想統一,朝廷憑什麼要每年拿出四百萬
兩銀給你李鴻章去買船呢?戶部和西北的疆臣不要大鬧懷仁堂了嗎?
而當各省督撫的意見基本匯齊,準備著手辦理的時候,同治皇帝卻病死了,光緒帝繼位,慈禧再度垂簾聽政,海軍之事就被耽擱了一陣。後來雖任命李鴻章和沈葆楨為南北洋海防事宜督辦,但沈葆楨於一八七九年冬又去世了,後來的差事,還是歷史地落在了李鴻章一個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