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乏品牌觀念
大學時流行打工,一位男同學暑假「參與了電影拍攝」,他說。積極說服幾個死黨買票去捧他的場。
雖然大夥兒對國產武俠片興趣缺缺,卻對班上出了電影明星這件大事咸感興奮,於是相約赴西門町電影街觀影。
那部略嫌沉悶的片子從頭演到尾,我們幾位同學始終釘坐椅上,沒人去上廁所,生怕錯失了他出場的鏡頭。令人疑惑的是,四雙眼睛緊盯銀幕,硬是沒看見他的身影。
銀幕上打出「銘謝觀賞」時,那位同學鐵青著臉快步離座,招呼也未打一聲便兀自離開,丟下我們幾個人面面相覷。
第二天在大夥兒苦苦哀求下,他終於坦陳,所謂「參與了電影拍攝」的說法,誇大其辭,其實是去當了一整天的臨時演員,在烈日下穿一身古裝,隨著另外七、八十人又滾又翻,還得捱戲中配角腳踢刀劈。沒想到,辛苦一天,領了貳佰元酬勞,有他現身的那場戲卻被無情地剪掉,讓他明星夢碎。
「參與了電影拍攝」的說法,在我那位同學的立場,僅是年少輕狂的炫耀之詞。類似的情境,則經常發生在台灣企業身上,明明擔任被二次轉包的下游小包工,竟振振有辭地說自己「參與了××工業,與有榮焉」,實在阿Q得可以。
說大話的小包工
像台灣的動畫工業,根本稱不上是「工業」,因為絕大多數的重心全部落在代工繪製的層次,以精熟的技藝配上低廉的價格,頗獲美、日這兩個動畫王國的歡迎,培養了一大批專精繪製的動畫師,以及號稱世界第一大的卡通公司。可是,世界第一的卡通公司始終謹守本分地承攬下游小包工作,未涉足創意產業概念的動畫編劇、導演分鏡、造型設計,也未涉足行銷端的發行、推廣、衍生性商品開發、版權授權等領域,哪配稱做動畫工業?
結果是,台灣的動畫從業人員奮鬥了二十多年,替美、日打造完成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動畫作品,成就了別人的美名,捧紅了美、日幾位動畫大師,台灣卻只留下許多喪失成本優勢後失業或轉進中國大陸的動畫師傅。
畫了幾十年的卡通公司,剩下些什麼?以八○年代卡通公司生意蓬勃的技術實力,本來有機會一舉發展成工業體系。如今,你知道美國有迪士尼(Walter Disney),日本有宮崎駿,台灣有誰?
政府政策缺乏大氣魄的遠見,只想「創造產值」,計算的是「賺多少外匯」、「增加多少就業機會」,不曾想到的是「創造產業」,不會計算的是「二十年後的產業競爭力」、「增加多少市場機會」。
業者缺乏大格局的眼光,只想投入「有利可圖」的行業,想不到的是投入「有機可乘」的事業。
這樣的政府和這樣的業者聯手把發展動畫工業的機會推了出去。